去故宫400字作文(故宫作文400字左右没去过)

去故宫400字作文(故宫作文400字左右没去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12-04 04:43:22
去故宫400字作文(故宫作文400字左右没去过)

去故宫400字作文【一】

暑假里,我们去了沈阳故宫。

我们从大清门进入故宫,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崇政殿,威武而又庄严的崇政殿是黄色批阅奏折的地方,我仿佛看到一个勤政爱民的好黄色深夜还批阅奏折,身边点着一支快要燃尽的蜡烛……离开崇政殿我看到“紫气东来”四个大字,原来这是凤凰楼---皇帝读书的地方。

走进一看,下面一共有二十四个台阶,象征着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皇上每天都上面走很多次,代表着长寿。登上凤凰楼,放眼四望,庄严的故宫建筑群别致地坐落周围,真有股居高临下的感觉。过了凤凰楼,我们来到后宫,这是皇上和妃子居住的地方。这里住过著名的孝庄皇太后,现看这里的设施很简陋,待再当时是老百姓不可奢望的。穿过后宫,来到大政殿,这是故宫政治权利中心,皇上和大臣都此办理国家大事。大政殿有八扇窗户,黄色办公时要全部打开,代表八面来风、八方归一。从整体看,大政殿的外形就像一个蒙古包,有着浓郁的满族气息。

转过大政殿,来到后花园,这里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映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让人流连忘返。走累了,也舍不得离开,踏着见证历史的石板,乘着百年大树的阴凉,感受着历史的变迁,文明的传承,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故宫我为你骄傲!

去故宫400字作文【二】

今天,我心情非常兴奋和激动,因为我终于可以去渴望已久的天安门城楼和故宫参观了。

早上,我们吃完早餐就迫不及待地出发了。为了我能详细地了解故宫的历史,爸爸专门请了一个导游给我们作讲解。一进故宫朱漆大门,第一个映入我眼帘的就是数不尽的城楼,还有古老的地板。我们沿着导游的指引的路线一边饶有兴趣地参观一边认真地听介绍。一路上,各种各样古老的树引起了我的注意,最有趣的当属“疙瘩树”了。这树因为长不出叶子,所以挤得浑身是疙瘩而得名。沿路我来到了皇宫。只见皇宫里金碧辉煌,正中央摆放着一把镶金带玉的龙椅。椅子上刻着栩栩如生的九条龙。嘿,这可是清朝皇帝高高在上的宝座呢,真想坐上去过把瘾。

故宫不仅大,而且珍宝也很多。我发现中国古代工匠都很聪明、技术很高,如果我能回到古代学习一下就好了。

去故宫400字作文【三】

今年暑假,我的母校-湄江二小举办了一次游览重庆、西安、北京的夏令营活动,我也参加了。

在北京游览的几天时间里,我们参观了天安门的降旗仪式、故宫、八达岭长城、中国航空博物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游览故宫的经历了。

故宫就是我们常说的紫禁城,为什么要叫它紫禁城呢?与我们同行的导游叔叔告诉我们:古时候,皇帝也称天子、皇上,而天子的意思是天帝的儿子,而传说中的天帝居住在天上的紫宫禁地,因为故宫自明清以来共有24位皇帝在此执掌天下,所以它又叫做紫禁城。

游览故宫,可以从天安门进,也可以从故宫的后门--神武门进。我们参观故宫时是从天安门进的,进入天安门过端门后,便开始了我们的故宫之旅。

穿过一片广场后,我们便来到紫禁城的正门,也就是午门。古时候,皇帝对犯错的大臣处以杖责之刑时就在这个地方,导游叔叔对我们说:明武宗时,有一年,武宗皇帝下令到江南各地选秀,许多大臣不同意,联名上书武宗,希望他能收回成命,谁料武宗皇帝接到上书后大怒,下令在午门杖了11位上书的大臣。

听完了导游叔叔的话后,我不禁感慨万千,连当时国家的栋梁之才,仅仅因为这次上书就丢了性命,真不值当时百姓的生活是多么的苦不堪言啊!

过了午门之后,又有一大片广场,广场中间有一条御河穿过,河上有座金水桥,流经广场的御河从高处看,极像一张弓,那蓄势待发的攻势,给人一种震慑人心的感觉。

走过金水桥,经过太和门,便来到了宏伟的太和殿,太和殿是故宫里的三大殿之一,其余两大殿分别是中和殿和保和殿。在蔚蓝色的天空下,太和殿威武地矗立着,那朱红色的宫墙和大门,屋顶上盖着的黄色的琉璃瓦互相衬托,在耀眼的阳光下,显得更加金碧辉煌。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在古代这里是举行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仪式的地方,由于我们去时太和殿正在维修,所以我们未能有幸近距离的一睹她的尊容,只能远远的观望,这使我感到特别的遗憾。

过太和殿后,便是中和殿和保和殿了,在以前,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礼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保和殿则是皇帝赐宴和殿试的场所。两大殿里的陈设金钟玉磬,奢华无比......游览完三大殿,我不得不感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这里的一殿一阁,一砖一瓦,都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过了乾清门,我们便来到了古代皇帝和他的后妃居住的地方,以前,我们经常听人说,古时候的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而其中的“三宫”指的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六院指的`是:“东六宫和西六宫”,这些宫殿是嫔妃居住的地方。“七十二嫔妃”则指的是皇帝的老婆人数。除了皇后居住在坤宁宫外,其余的妃嫔则分别居住在“东六宫和西六宫".乾清宫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交泰殿则是举行册封皇后、太子、过千秋(皇后的生日、万寿(皇帝的生日等中的节日庆典的地方。

参观完“三宫和六院”后,往坤宁宫北面走,我们便来到古代皇帝、后妃、皇子、皇女游玩的地方---御花园。一进入御花园,映入我的眼帘的便是高耸的松柏,珍贵的花木;山石亭阁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踩着由五色石子铺成的小路,看着周围美丽的景色,我不知不觉的沉醉其中了,这里的花是那么的鲜艳而美丽,这里的草是那么的青葱而可爱,这里的亭台楼阁是那么的古朴而典雅......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当初建造这里的人和享受过这里美丽景色的人,都已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但她却依然停留在这里,不曾改变。经过几百年时光的洗礼,她已不再是当初那青涩的少女了,她举手投足之间多了几分端庄持重,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的美丽,反而更增添了几分魅惑人心的韵味!

古时候,她的美丽,只能被少数人欣赏,而今,她已向公众撩开了她神秘的面纱,向世人绽放出它独特的魅力与风采,引得一批批游客为之流连忘返......

游览完御花园后,已是中午时分,我们也要结束了这次故宫之旅了,由神武门出宫后,我回头看了看身后的故宫,在阳光的照耀下,它显得更加的庄严肃穆.......

去故宫400字作文【四】

在流行文化足以翻云覆雨的年代里,纪录片的“耐看”总抵不过它“不那么好看”的事实——你可以选择“撩妹”技能满分的柳大尉,也完全不会抗拒被兔子朱迪暖到。在愈发匆忙的日子里,令人感到应接不暇的东西太多了,多到面对信息迷丛会时常晃神,多到“阅后即焚”成了常态,多到再没有什么是非得到不可。对观看意义的追逐,总被消弭成来自快感的规训——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我是看一个明星在电视里出洋相也好,我是被一个万年老梗戳中心思也罢,喜怒哀乐都变得异常简单,坐怀不乱却变得不再纯粹。

这就是一种很尴尬的现状:面对大量“速食”影视剧的涌入,纪录片的风貌依旧,但跳脱于时代话语的迷思却在无形中被勾勒出来。《舌尖上的中国》也好,《互联网时代》也罢,讲的都是最当下的事情,但它们恐怕比《花千骨》和《琅琊榜》距离我们更远。正当许多人喟叹中国纪录片黄金时代不再时,一部规模并不大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悄悄“燃”了起来:它生在央视却成在B站,它讲了现代的事却令人对过去的事痴迷不已,它明明很严肃却莫名“被”流行了起来。总之,这部纪录片很耐看,也挺好看,甚至在流行文化的语境里,它能找到新的生长方向。

《我在故宫修文物》跟多数纪录片的选题取向相似,讲的都是最司空见惯的生活里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存在。该片聚焦在一群故宫文物修复工作者之上,他们和我们一样,是万千职业中平凡无奇的一类;他们又和我们不一样,是身怀绝技、妙手回春的顶级文物修复师。片中一句“修复文物是穿越古今与百年前进行对话的一种特殊职业和特殊生命体验”显得异常迷人,在故宫神秘面纱的遮挡下,他们变得愈发闪耀起来。

然而,相比故宫文物的厚重,人的故事则显得轻盈很多。想象一下,在数不胜数的瑰宝里,有那么一件能在千百年后遇到那么一个修复师也是一种缘分,而这种奇妙的际遇恰恰是观看的迷人之处。原本以为深不可测的叙事空间,其实早就在“小确幸”的讲述里得到人们的接纳。因而,这并非是一部需要费神去看的纪录片,但意义却会在这些只言片语里得以生成。就像片中对青铜器修复师王有亮的讲述一样,原本以为面对这些浩瀚历史里坚挺留存下的“宝藏”,人们会战战兢兢、会谨小慎微,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每一个绿荫充足、光线透亮的寻常日子里,在曾经象征尊贵地位的紫禁城的某个角落,他们摆弄着手中的奇珍异宝,云淡风轻。

如果你只是看到了这些断裂残损如何得以重生,那我会觉得有些遗憾。因为真正惊心动魄的“燃”点,在我看来,是这部片子想要传递给人们的深层价值逻辑:有关“工匠精神”和“格物致知”的想象。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还有一群人守在这里,并一代一代薪火相传——他们是故宫里的钟表匠人,是这里唯一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你看到他们如今仍然几十年如一日地打理着手中那些或许世上仅此一件的零件,又或者是为抽根烟跑了几公里走出城门以排解工作的寂寞,你都会无比相信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因为热爱所以坚持”的牢固信仰——面对这些被历史封尘、落败不堪的古物,他们和那个时代一丝不苟的对话令人动容。第二集中的木器修复师曾谈及,文物其实与人无异,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用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因而,片中呈现的这群拥有赤子之心的修复专家们,他们身上所具备的人生洞见本身也引人深思:人们修复一件文物,文物的价值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用人的品格重塑它——“格物致知”的现实启发或许就在这里。

在这个封闭忙碌却不为人所知的空间里,他们的从容和优雅显得与现代社会那么格格不入。如同片中提到的,出了故宫像是进入另一个世界,而他们便在那个古老的紫禁城里父传子、师授徒,一代代默默付出。导演曾在本片播出后说起一点愿景,便是想要通过这部片子唤起人们“期待一个不着急的社会”,对此我也能够感同身受。

除了内容呈现上的“有意义”,《我在故宫修文物》也是一个“有意思”的文本。它在豆瓣上比热播剧的评分要高,它在B站上人气爆棚,它还在90后、00后的心目中成了现象级作品——这一切都在试图告诉我们,这部片子有着与传统纪录片不同的.成色与话语风格。面对口径很窄的话题切口,它在处理方式上却狠狠地接了一把地气。在片子没有播出以前,或许很难想象这种题材的纪录片能与互联网文化契合得那么紧密。年轻观众们在弹幕视频网站B站上用各类“奇形怪状”的赞美达成了一场别样的集体狂欢:他们心疼“深藏功与名”的王师傅,他们感叹随口一句“走,去寿康宫!”的霸气,他们崇拜所有修复师“一开口就是满嘴文化”的气质……在这些看似戏谑、调侃的评论里,其实能够欣喜地看到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从来不曾抗拒,甚至向来敬畏。

很多年前,一部名叫《故宫》的纪录片曾轰动一时。最后一集《永远的故宫》里介绍了故宫全面修缮工程的开展,其中用小小的片段讲述了寻找一张用以修复的裱纸的艰难过程,这恰好与若干年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部《我在故宫修文物》有趣地互文了起来。我想,在所有能被留下的奇迹中,没有什么比“人”本身更令人叹为观止。从这个意义上看来,寻找藏匿在断裂残损里的那些惊心动魄,或许是这部纪录片被赋予的更重要的意义吧。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