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文化的作文(建筑与文化的关系作文)

关于建筑文化的作文(建筑与文化的关系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01-15 14:19:18
关于建筑文化的作文(建筑与文化的关系作文)

关于建筑文化的作文【一】

小水滴刚打开QQ邮箱,看见了一封新邮件。原来,他的朋友江、河、湖、海要带他周游各国,看遍世界美景,吃遍各国美食。

第一站,江带他来到了英国。他们在泰晤士河里散步,看见了伦敦塔桥,江说:“伦敦塔桥,是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桥(泰晤士河上共建桥15座,也是伦敦的象征,有“伦敦正门”之称。该桥始建于1886年,1894年6月30日对公众开放,将伦敦南北区连接成整体,塔桥两端由4座石塔连接。登塔远眺,可尽情欣赏泰晤士河上下游十里风光。假若遇上薄雾锁桥,景观更为一绝,雾锁塔桥是伦敦胜景之一。”小水滴听后,认为这是个奇迹。接着,他们又来到了—

第一站之中转站—大本钟。“再往北走,就到了!”江说,“大本钟是伦敦最具有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1834年整个西敏被大火所毁,目前的这座97米高的钟楼是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时建造的。大钟造于1856年,以建造工程的第一名监督官本杰明爵士的名字命名,叫”BIGBEN“(大本钟。1857年该钟出现裂痕,于1859年重新铸造。新钟重13。5吨,表盘直径7米,钟摆重达305公斤。”小水滴听得目瞪口呆,他没想到原来国外也有这么多奇迹!第二站,海带他来到意大利,吃完披萨后,他们来到了比萨斜塔,海对他说:“比萨斜塔,位于比萨大教堂的后面,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钟楼始建于1173年,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1372年完工,塔身倾斜向东南。比萨斜塔是比萨城的标志,1987年它和相邻的大教堂、洗礼堂、墓园一起因其对11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建筑艺术的巨大影响而被联合国教育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遗产。”小水滴听后,拍手称好。小水滴回去以后,便和兄弟姐妹说他去了各国旅行,吃了好多好吃的,他便把那些旅游时的文学常识讲给他们听,他们也很羡慕小水滴有这么好的待遇。

小水滴这次的旅行结束了,下次再见面!

关于建筑文化的作文【二】

人有人品,书有书性。为官者善深沉,从商者善钻营,平头百性太随性。因此人品与书性往往很一致。

作为一介草民,参不透官场机密,悟不明商业道理,只得随性随心。况且本人天生苦命,对苦字分外亲近。因此,当我一看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便有一种阅读的冲动。读完后,我对之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理解: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现在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读完此书,感觉自己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这部文化散文集让我感受到这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其中也夹杂着对青年人为文化沦丧的不满,同时也为中老年对于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该书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色彩斑斓的莫高窟文化到浑厚凝重的北魏都不展现出人类文化的一种积淀,一种象征。

书中有以柔婉清新的江南为景的《白发苏州》、《江南小镇》,也有那如水柔顺却又错综的《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都以人物为基础,展现了风景背后的人文感受。同时也有与江南截然不同的《莫高窟》中的热烈奔放,《这里真安静》中沉静冷冽地对战争的反思。作者在每一处的反思都是对文化的一种苦苦探寻,一种欣欣向往。

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自己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获得的最强烈的感受。虽不能说我完全理解了余先生对文化的解读,但我可以品味出文化的一种现象,对美丽文化背后的一种宣誓。在我们青年一代人,时常最容易丢失,最容易遗忘的就“文化”。而如今,理解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化,解读古代文化,就常常是那些“聊发少年狂”的老夫们了。其实这才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一种无形的保护。金钱和权力使王道士变得如此的残忍,让一尊尊美丽的雕像就这样的灰飞烟灭。这无不暗示了一句话“有钱可使鬼推磨”。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感到一丝丝的惋惜与无奈。

看完这本书之后,看这许多的文化在面前一幕幕的消失。突然想到了中国的近代,在那些蹉跎的岁月里。人们不在乎“文化”,只求“苟全性命于乱世”。一张张沾满泪水的图片——**战争炮火、**对古代人们一种打击,火烧圆明园对这座旷世奇座毁灭性的摧毁。就连最近电影《新少林寺》都有鹬蚌相争,洋人得利于珠宝的情节。文化发人深思。我们的国家一天天强大,这正是我开始要寻回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那是对中华民族的一种传承,对华夏文明的一直传承。

文化“苦”旅,苦的是种经历,苦的是种感受,苦的更是种震惊人们心灵的良药。写到这里,我也可以发觉其实在苦中也可以寻求快乐的真谛。这一路“苦”来,虽征程漫漫,寒窗数载,却终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关于建筑文化的作文【三】

从南靖县城沿山梅公路往西北约走60公里,有一个令人神往的小村镇,她是“中国景观村落”名镇之一,她的名字叫梅林。是以梅林点缀整个山镇而闻名遐迩,两条清清的姐妹小溪贯穿山村全境,一条自东向西,一条自南向北,来到村中汇集成一条宽两百米的大溪——双溪口。它们像两条轻柔的绸带在汇合处又迂回向东漂流,几百年来勤劳的梅林人靠它生息,繁衍。这双溪交汇处是梅林八大景观之一,名叫“双溪揽月”。

从梅林村口往南约120米的地方,有一座古朴典雅的庙宇,它就是名闻海内外的妈祖庙天后宫。它拱斗式的砖木结构,虽不是雄伟壮观,但布局错落有致,雕梁画柱相其见阿,真可谓人间奇观。“天后宫”的对岸岩石上矗立着一尊高大雄伟的“妈祖娘娘”玉雕像,坐西朝东,她那慈祥温和的笑容仿佛在祈祷着全镇一方百姓以及在海内外的故里乡亲大吉大利,幸福安康!

再看妈祖玉雕的南面,又别有一番景致展现在眼前,那就是梅花公园,是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大举措,梅花公园,占地面积三千多平方米,一棵棵梅树环绕在公园的四周,每当梅花盛开的季节,就像满天的雪花纷纷飘落其间,真是呈现出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公园的中心地面用瓷砖铺成一个巨大梅花形状,在绿树红花的掩映下,俨然一幅巨大的梅花图。此外,公园里还建造了灯光篮球场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材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公园的各个角落,它给秀丽的梅林风光有增添了一个亮丽的风景。

梅林又是南靖县土楼最多的地方,其中,最独具特色的有南庆楼和保和楼。南庆楼是方形土楼的地表,它由一个高四层,每层20间的方楼和一个高二层,每层30间半圆形组成半圆楼,形如弦月伴星星。楼里的天井地面全是鹅卵石铺就,三口井,呈三角之势,间距约相等,如果用小石子分别投入三口不同井中,则会发出铜锣、骁钹、大鼓等三种奇妙的乐器声。更奇妙的是它有大门、侧门18个,寓为“十八罗汉”守大门,宛如一道道迷宫。楼旁的东边溪岸,微风习习,空气清新,冬暖夏凉,四季无蚊,真是个好去处。

保和楼是圆形楼的代表,在梅花公园的右南侧,始建于1929年春,建筑面积达5100平方米,一口井,高四层。四楼上设有四个眺望台,当地人称为“炮台”。它具有观哨、御敌的作用 。保和楼有一个具有特色的亮点:在宽敞明亮的楼内天井里,是一个用鹅卵石铺成的双鱼合抱的八卦视为一种可以驱邪的符号,从此祈求楼里居民平安吉祥,这也许是儒家文化在土楼人家中的一种精神寄托吧。

梅林足有一条三四百年历史的老街和一条鹅卵石铺成的栈道,还有一座名垂千古的贞节牌坊,还有一百多根古旗杆遍布在全村镇的各个角落(可惜文革中被毁了),这些土楼、老街、古道、贞节牌、石旗杆它们像饱经风霜的百年老人,在沉思着,在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在展望着梅林改革开放的伟大变化。

是呀,这个古老而典雅,秀丽而有着无穷魅力的梅林——中国景观村落,是梅的海洋,土楼的世界。朋友们,梅林人民真诚地欢迎您

们来到这里观光旅游,尽情享受这美好的风光!

关于建筑文化的作文【四】

一大清早便坐着游览车南下,目标是文化村,车上的人都玩的很开心,我们玩着玩着就到了休息站,让我们透透气妈妈也顺便买了一些名产和零食,上车后,又开始前往目的地.

到了中午的时候,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文化村,一到门口就看到几个木雕,也许是原住民的代表作吧!然后导游姐姐就告诉我们说,因为里面观光园区很大,有很多东西要慢慢看,慢慢玩,要我们自由活动,到晚上六点在停车场集合,导游姐姐交代完后,我们一家人就进去开始我们的文化村之旅,才刚进去,我们就开始玩刺激又好玩的自由落体?云霄飞车?滑水道,然后我们去坐缆车到最上端,由上搭下来,观赏着原住民的生活,及原住民的历史典故,还有看到可爱的小山猪,在那儿不但玩,那里的环境很清幽怡人,走在花树阶上,就是让人有种清闲平静的感觉.

渐渐天色也暗了,大家必须归队,准备回家,虽然还意犹未尽,但是回家的路上还要好几小时,这样就够了,全家难得可以再一起度过美好时光,这样就很幸福了。

关于建筑文化的作文【五】

近期,为了迎合学校的读书节活动,我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本不喜欢读散文,但捧起这本书,就被深深的吸引了。《文化苦旅》是作者余秋雨第一本游记文化散文,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来寻求文化灵魂,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笔细腻,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余秋雨鄙弃陈词滥调,细腻又不失大气的笔触下描画着一幅苍健浑厚的山水画,书写着一首抑扬顿挫的诗歌,哼唱着一支轻柔婉转的小夜曲。那使人感同身受的旅行心情,直锲人心的历史感怀,用悠长的歌谣谱写出心中的悸动。我领略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创造的神话般的都江堰,三峡那翻滚咆哮的`长江水;见识了中国华丽的文化瑰宝之地莫高窟与天一阁;拜访了清新婉约的江南小镇,精致幽深的苏州园林。

《文化苦旅》使我对读书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我们读书人读书不能只为自己,要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这样读书人才是读书人。

而且我们所学的文化是古人用自己一身的心换来的啊,文化的保留是艰难的,因此我们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文化,不虚度光阴,真正的领悟中华民族的优异文化,并且发扬古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坚决不做学成之后,而忘本的人。

一个人拥有了良知和强大的毅力才能领悟到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炎黄子孙数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余教授的《文化苦旅》就如一艘导航船,她将带领我去深思更多中国文化的发展史,我也会将其细细品尝的。

关于建筑文化的作文【六】

近段时间虽然比较忙,但我还是做了一件我认为最有意思的事情。我把余秋雨教授写的《文化苦旅》大致看了一遍。

虽然来不及仔细去揣摩但确实让我感触很深,尤其是《风雨天一阁》至今都使我记忆犹心。

一个家族背负着艰守一座藏书楼(中国古老文化)的命运。范钦一个拥有强大毅力和强烈的爱国精神的藏书家让中国留下了一座具有文化代表意义的藏书楼,直到现在都有它的痕迹,但是岁月的沧桑,历史的风尘还是将它掩埋了。范氏天一阁之所以留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正式余教授所说的“超越意气,嗜好,才情,甚至是时间的意志力”而这种毅力有是什么呢?

范钦曾经顶撞过拥有巨大权势的皇亲国戚,而因次遭到仗打这样的重刑,还进过监狱。但他豪不畏惧,始终毫不顾惜坚持自己的'信仰,相信真理。最后谁都奈何不了他,这就是一个古代藏书家,一个真正称职的藏书家所表现出来的超越常人的强健的职业道德品质。

说到这里,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这些教师,有哪一个能像范钦那样监守正义,监守自己的岗位。或许有但也是极少数的。我不是故意要借古代成功人氏来讽刺现代人,但是我还是要批判我们不好的地方,包括我自己在内,所有读书的人们,我们早就应该反省一下了。对我们来说范钦的意志力乍看之下,显得不近人情,然而我们的毅力呢?可以说连他的二分之一都没有。我们读书,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学成之后又为了什么呢?等等这些尖锐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继续往下说,时间的流逝,光阴的短暂,80岁高龄的范钦中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但他连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要监守岗位。他将自己的财产分成两部分,一份是他监守一生的藏书楼,另外一份是一张万两银票。他让他的两个孩子去选择自己想要拿的一份。

我想如果事情放到现在,有谁会愿意继承藏书楼,又不能卖而且不但没好处还要惹得一身的麻烦。然而有范钦这样伟大的父亲,就会有像他一样伟大的儿子。他的大儿子范天冲毅然的选择了子承父业,他继承了藏书楼。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因为有了像范氏父子这样的真正的读书人而保存到现在的。

说到这里我又要开始批判些什么。想到读书人,现在的读书人(有些人)说说是书生,毫不考虑自己的言行举止,说不该说的话做不该做的动作。而且读书为的尽是一些私人的事情,只为那黄金屋或是颜如玉,而且做人都做的很自我,对自己要求很低对别人则很苛刻,只要自己好就万事大吉,毫不顾虑别人,更不用说是监守岗位和保护民族的历史文化了,一点都没有范钦那样的奉献精神。

还有那些可恶致极的贪官污吏,他们丝毫没有一点职业道德,简直像行尸走肉一样活在世界上比狗都不如。范钦好比是天使,而这些贪官,滥用职权的人就是恶魔,总有一天这些恶魔,会被天上的那些像范钦这样的天使给带去,进化那肮脏的心的。

《文化苦旅》使我对读书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我们读书人读书不能只为自己,要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这样读书人才是读书人。

而且我们所学的文化有多少是古人用自己一身的心换来的啊,文化的保留是艰难的,因此我们要好好珍惜这来自不意的文化,不虚度光阴,真正的领悟中华民族的优异文化,并且发扬古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坚决不做学成之后,而忘本的人,也不做半途因为挫折和困难而放弃学业的人。

一个人拥有了良知和强大的毅力才能领悟到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炎黄子孙数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余教授的《文化苦旅》就如一艘导航船,她将带领我去深思更多中国文化的发展史。我也会将其细细品尝的。

关于建筑文化的作文【七】

1.解冻,多么贴切的解释。

2.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3.路就是书,书其实也是路。

4.水,是道教的教义的象征。

5.以使命为学校

6.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这该是游历时最好的状态。

7.藏经洞的故事不仅令人悲哀,还令人战栗,如同亲生父母把女儿送进宜春院。

8.这个想法不错——不知道马可·波罗是否同意?

9.先有生态后有文化——李希贵校长说:文化是做出来的,这有什么不同?

10.山庄背影,诸多回味。经余秋雨老师这么一写,我还真想去那里走上一遭了。

11.1927.6.2,王国维先生在颐和园投水而?

12.又了解了我不知道的清史,原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咸丰避难山庄也于此。

13.嘉庆不明不白在避暑山庄,道光不喜欢也不愿意去了,没有新的东西呈现,没有强大的内心力量支撑,不衰才是怪事。

14.文化生态意义上的认同。

15.康熙,把生命从深宫里释放出来。人的旅行是否也如此,是释放生命的过程?

16.木兰围场,秋猎,为期大约二十天,康熙共参加四十八次。

17.木兰围场,狩猎,大规模军事演习始于康熙?

18.康熙的思维方式令人惊叹

19.打、、流放,打是轻刑,是极刑,流放不轻不重。

20.宁古塔并非塔,满语宁古为“六”之意,塔为“个”之意,据说这里曾居住过六兄弟。

21.流放宁古塔,坐标:黑龙江省安宁区。

22.文本认知和现场认知有天壤之别。

23.每一块土地都是有表情的。

24.文明最集中的地带,成了仇恨最集中的地带。

25.大勇似怯,大慈无朋。

2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人生之大幸!

27.沧海归水,何问其源?来自无限,归于无限。

28.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孤布,何惧毁谤。

29.柔软与坚韧并存,有这样的妈妈,儿子的心无旁骛,不在意流言蜚语就顺理成章了。

30.还会再读,越读越有味道。

31.以前一直没有读过余秋雨老师的作品,对他的了解也是来自媒体,当然多数都是负面的。后来偶然看到他的作品,发现文字真的极具吸引力,欲罢不能。怪不得余秋雨老师的近照看起来极其温润平和,相由心生啊!

关于建筑文化的作文【八】

我的家乡就坐落在新安江畔,是一个千年古镇——梅城。它历史悠久,共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我的家乡有许多有名的建筑物。

“双塔凌云”就是其中两座有名的建筑物。南峰塔和北峰塔是两座七层砖塔,它屹立在新安江,富春江和兰江的汇合口,隔江相望,构成“双塔凌云”,其中南峰塔高57米,为七层八角空心砖塔,始建于隋唐,今存宝塔为明朝嘉靖年间所修建。在古塔周围有严陵文化碑廊,先贤堂,报恩寺,潇洒亭,梅园等景观。站在宝塔里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梅城景点。每一次我参观完宝塔,心里都感慨不已,我为我们的祖先而骄傲,在那么久远的时代,他们仅凭双手创造出如此壮观的建筑物,这难道不是奇迹吗?

啊!我的家乡真美,能造出这么美的建筑物。我爱我的家乡,我更爱能造出这些建筑物的奇人伟才。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