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文化遗产作文拙政园(苏州园林遗产作文)

苏州园林文化遗产作文拙政园(苏州园林遗产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01-14 21:42:44
苏州园林文化遗产作文拙政园(苏州园林遗产作文)

苏州园林文化遗产作文拙政园【一】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我认为,苏州园林也甲天下。假期中,我有幸来到苏州拙政园,一睹中国古代园林的美貌与风采。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明正德初年,因官场失意而返乡的御史王献臣是它的第一位主人,后经几代主人修葺而愈发精致。“拙政”二字是根据西晋潘岳的《闲居赋》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缩写而成。相传《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和他的祖父曹寅都曾住在拙政园里。

走进这古色古香的园门,我便感到一阵微风拂面,是那么清凉、那么舒服。环顾四周,整座园林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切又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宁静,真像个世外桃源。往前进几步,一座巨大的假山立在眼前,像一扇巨大的屏风,挡住我们的视线,真是开门见山、引人入胜。

绕过假山,顿时豁然开朗。只见眼前遍布清幽的小桥流水、精美的亭台楼阁,迎春花、凤仙花、蔷薇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园子里的参天古木枝繁叶茂,我们走在树荫之下,十分凉快!一条条小路蜿蜒曲折,一不小心就可能会失去方向。每当我以为已走到小路尽头时,谁知一拐,却又发现了一处新天地,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整座园林最美之处便是中园了。我们从东园进入中园,站在梧竹幽居西侧,一处开阔的水面便映入眼帘。听说拙政园最美的季节是夏季,那时站在荷风四面亭内,刚好可以欣赏“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的美景。而此时的池塘中,一群鸳鸯正惬意地戏水,它们成双成对地在湖面上,好似互诉衷肠,像一对对恩爱的情侣;或是在一块枕水的石头上,把头缩进自己的身体,晒干体毛,享受着属于它们的暖阳,惬意极了!真是“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南唐李中有诗云:“听雨入秋竹,留僧复旧棋”;宋杨万里《秋雨叹》曾诗:“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

是啊!听雨轩以“听雨”二字出名,院内遍植荷花、芭蕉、翠竹,相映成趣。荷花清秀脱俗、芭蕉身姿婀娜、翠竹挺拔秀丽,一年四季总有植物开放。每当下雨时,雨点拍打在各种植物上,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好像编织着一首首曲子。更绝的是,无论你此刻的.心情或喜或怒或哀或惧,它好像都能读懂你的心思,随着你的心情变换调子,没过一会儿,你就会陶醉在这大自然的艺术之中,好不快乐!

与谁同坐轩是一座极小的扇形建筑。它得名于苏轼的《点绛唇》:“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这首词题在这里,与这座轩互为呼应,刚好映衬了主人的落寞与清傲。轩内有一张长条石桌,石桌边只有两只小小的石凳。虽然这儿可以坐两个人,但这座园林的主人,恐怕觉得这世上再无一人能与他产生共鸣,一同欣赏这如画的美景了!

走出这座园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主人给我们留下的远非一座园林这么简单。他留下的,更多的是值得今人学习与欣赏的古典建筑美学与宝贵的人文底蕴!

拙政园作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真是一座古典、幽静、充满文化气息的经典园林,令人流连忘返!

苏州园林文化遗产作文拙政园【二】

今年暑假,我和妈妈、姐姐、小姨一家一起去苏州旅游,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和激动。

苏州是一座历史的文化名城,园林遍布古城内外。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说。这次暑假来苏州也就是慕名而来的。今天我们来到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经典代表作品——拙政园。听导游解说:“占地78亩,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我迫不及待地走进拙政园的坊形大门到处观看,哇!果然名不虚传,假山、亭子、小桥流水、柳树、池塘的荷花等,这里的美景跟仙境似的。

我们走进园内,看到地上有个与众不同之处,用鹅卵石拼成的花样,非常好看,导游说踩着了就有钱花,说的我们都开心的踩了起来。在园中有一个池塘,池塘,池中央有一个小塔,传说就是他镇住了池里的妖怪。园里的长廊就仿佛一条长龙威风凛凛,名震四海。在长廊旁边,有块不规则的大石头名叫“满载而归”,它是镇园之宝。

人间仙境——拙政园,让人仿佛走进了连锦不绝的画卷,不愧是四大名园之一。

苏州园林文化遗产作文拙政园【三】

今天,我们将参观秦兵马俑博物馆。秦兵马俑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东35公里处,在进入景区之前,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是2000多年前秦始皇陵园的一处大型兵马俑陪葬坑,它以恢弘磅礴的气势,威武严整的军阵,形态逼真的陶俑向人们展示出古代东方文化的灿烂辉煌,无论建造年代建筑规模与艺术效果无不堪与世界七大奇迹媲美。在1974年3月西杨村农民们在打井的过程中发现的,这一发现发现震惊世界,1987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目录。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1号坑东西长3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4260平方米。坑的最东端是面向东的武士,每排7个,共210个捅。他们是部队的前锋。前锋部队的后面为部队的主体,他们被排成38路纵队,站在11个坑道里。,在坑道的南、北、西三面备有一列面向外的'武士。他们分别是部队的右翼、左翼和后卫。现在,1号坑已出土1000多件陶桶。根据推测。全部发掘完后。仅1号坑就将出土6000多个兵马桶。2号坑。它是由车兵、骑兵和步兵构成的曲尺形方阵。占地6000平方米。3号坑,它位于2号坑西边25米处。这个坑是1976年发现的。占地520平方米。

秦兵马俑一经面世,就以它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倾倒了现代人。无论武士还是军吏,都留有胡须。说到秦俑的美,千人千面的陶俑形象之美,使人回味无穷。他们中间有气宇不凡、魁梧稳健的将军;有威武刚毅、身经百战的军吏;更有神情各异、生动传神的士兵。他们或年轻幼稚,或老练深沉,或憨厚质朴,或聪明机警,或开朗洒脱,或神情凝重。他们身穿战袍的轻柔,衣褶(zhě)的飘动,飞扬的胡须,丝缕可辨的发髻,粒粒可数的鞋钉,都会使你感受到真实生活中的气息。

秦始皇——赢政早已去世2000多年了,但是,他的伟绩,以及现存的兵马俑留给人们的思考是什么呢?或者说,我们能从上述事物中吸取些什么呢?我想,敢创历史先河、为国家统一不惧亡的铝赂和勇气是我们应该吸取和仿效的。一代伟人赢政横扫六国、统一中国的非凡气度和魄力仍不失为我们今天克服前进路上的障碍的巨大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想要富强,没有这种气魄是不行的!

苏州园林文化遗产作文拙政园【四】

“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这可是一个新兴的节日,来到家乡亦不过只是短短五个年头。可就是这个新颖的节日,唤起了人们心中对古朴古韵的无限情感。

“嘀嘀哒——嘀嘀哒——”老街上敲敲打打,好不热闹。大红的花轿,敬业的轿夫,专业的司仪队,好像真的把我们带回了许多年前的那个大喜日子。人们聚在一旁,老人家们更是议论个不停“我们以前蔼—”,是啊,如果不是这样特殊的怀古节日,谁还能回忆起那快被遗忘的老时光?沿着老街继续前行,我发现类似的风俗节目还真不少。编箩筐的,制草鞋的,泥刻的,剪纸的……令人眼花缭乱。没有隆隆作响的大机器,只是手工制作,也能做出一份特别的精巧与细腻。

一位年近八十的老奶奶引起了我的注意。白白的头发,满布的皱纹,似乎都在宣告着主人所经历的风霜。可她非但没被无情的岁月所击垮,反而保持着一种历练后的轻巧。一个木架,几缕布线,你也许很难想象这怎么能织成一匹精细却又不失结实实用的布。可在老奶奶的手中,这起起,那勾勾,色彩鲜明的十二生肖像就应运而生。这条线连着那条线,那条线又压着这条线,细细的丝线一头连接着现代,而另一头的历史却好像与我们渐行渐远。

老奶奶身后是一幢古朴的小楼,里面展出的是许多楼主从各个地方搜寻来的古物。大到雕花木床,小到锅碗瓢盆,上面的图案无不精美细致,栩栩如生。就连乍看普通的木盆也有不平凡之处,所刻的八仙过海中八个人物神情各有不同。有的桀骜,有的不羁,有的和蔼,有的慈祥,简直要把这八位仙风道骨的仙家刻活了。

“以前的人可真聪明!”我发出由衷的赞叹。“那现代的人就不聪明了吗?”妈妈反问,我哑口无言。旁边一位不认识的叔叔却开口说话了,“不是现代人不聪明了,是我们在变懒!”

我们在变懒吗?确实,一系列工业文明机器的诞生,使我们忘记了手工,忘记了祖先的那份钻研与探索。可这些真的能代替一切吗?现代的技术也许模仿出它们的样子,却少了几分手工的灵动;可以做的比他们更丰富,更多彩,却又少了几分历史的古香古色。正如我无法推断出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手工杰作花费了制作者多少的时间与精力,在这年头,已经很少会有人这么“慢”的去做一件事了。

如今的我们渴望一切物质,但殊不知一种更加伟大的精神财富才是真正的遗产。我想,这也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意义之一吧!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