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古城作文(古城的文化底蕴作文)

中国文化古城作文(古城的文化底蕴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07-13 07:08:37
中国文化古城作文(古城的文化底蕴作文)

中国文化古城作文【一】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甚至以为这种传统礼仪文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老师在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门外,等候老师醒来。老师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厚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敬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守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就寝;在夏日炎炎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就寝。黄香温席是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坐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慎飞走,使者只拔下几片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下把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太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承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脉,若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中国文化古城作文【二】

今夜,读《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1、君子的定义

《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阐释了文质彬彬的君子应该是这样的,“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彬彬有礼的君子。”

2、文化的创造过程

人类从“茹毛饮,茫然于人道”的“直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人道”,这便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相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自然属性。文化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它同时也改造“改造者”自身、即实践着的人。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举个例子,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畴。人打磨石器的过程,人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水平和技能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以及最后完成的这件包含着人的价值取向的石器,都是文化现象,均属“文化”范畴。因此,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简而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3、大文化及文化结构

大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其文化结构如下四个方面:

(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如社会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这一类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如“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之说。

(4)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心态文化层又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诸如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等等。

社会意识形态则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它们往往是由文化专家 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态——通常是著作、艺术作品——固定下来,播之四海,传于后世。社会意识形态又可区分为基层意识形态(如政治理论、法权观念)和高层意识形态(如哲学、文学、艺术、宗教)。

4、小文化

小文化是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因此,被称为小文化。小文化主要讨论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研究人类的精神创造时,不能忽略物质创造活动的基础意义和作用;在讨论关于心态文化诸问题的同时,不能忽略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对于心态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总之,不能将“小文化”与“大文化”割裂开来。

5、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上古时华夏族(汉族古称)建国于黄河流域,自认为居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而将周边地区称为四方。

“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中”,意谓居四方之中。“华”,本意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

上编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地理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黄河中下游一带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结果,夏商周的中心地区是今天河南省的中部和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的关中盆地、河北省的西南部和山东省的西部。这些皆是当时自然环境条件最优越的地区。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后随着战乱的频仍,中国农耕区的中心,逐渐从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江南地区转移。“苏杭熟,天下足”和“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即反映了唐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事实,“东南财税”与“西北甲兵”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是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是中国一脉相承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带有某种缘温情的宗法制度的结合。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包括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史学、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甚至科学技术等等。要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需要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

1、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

2、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故梁启超先生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

3、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中华民族刚刚进步到文明的边沿,就形成了一个祖先,一个权力,一个核心,这无论与古代埃及,抑或两河流域、印度、古希腊,都是不同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