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的作文范文600字(写格桑花的作文1000字)

格桑花的作文范文600字(写格桑花的作文1000字)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12-02 13:47:52
格桑花的作文范文600字(写格桑花的作文1000字)

格桑花的作文范文600字【一】

该剧以交通武警中尉李青格和艺术学院的漂亮女生安静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中间穿插了大队长和妻子郭红、教导员周明和爱人沈萍的婚姻生活等,故事开始于2007年夏天,08年5月汶川地震结束,激情演绎了一部感人的故事,全剧洋溢着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青春阳光气息。

看完,心里一直被深深地感动着:感动于邓刚籍籍无名、长年累月奋战在川藏线上的无怨无悔;感动于周明——一个放弃都市安逸生活到川藏线追寻父辈足迹的干部子弟,却因一次意外事故,永远长眠在了雪域高原;感动于那些无名的交通武警战士,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工作日,“吃上饺子,就是过年“;感动于在背后默默付出辛劳的军嫂,她们是武警官兵心中的格桑花!

川藏线是充满神奇的地方,似乎与那里发生联系的每一个人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一个怀疑丈夫有外遇的军嫂,愤然去西藏离婚,却发现了丈夫令她落泪的秘密,最终当着丈夫的面撕碎了离婚协议;一个靠打工艰难养育女儿的农村军嫂,在丈夫失踪10年后去川藏线寻亲,找到的.却是雪山下丈夫的两座坟墓…… 喜欢安宁,喜欢沈萍,更喜欢凌潇肃扮演的李青格,他把角色演绎得非常好,不光是他帅气的外形,磁性的声音,还有他自然天成的表演。

一系列的磨难让李青格成为一名出色的军官。而一直以来以个人为中心,任性,自私,骄横跋扈,自以为是的赵柯扮演的安静也成长了,她再也不是那个娇小姐了——大灾让不太崇高的人变得崇高,让崇高的人变得更崇高!

正如李青格所说:“地震,汶川不是震中,震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大灾面前,考量的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它同时考量的还有每个人的内心。就像“非典”时期,我们国家的离婚率下降一样,于是灾难来临之际,正要出国的安静不顾一切地回到蓉城寻找她的亲人,她寻找到了心灵的抚慰和灵魂的复活。

那一刻,地动山摇;那一刻,所有的人都真切地感受到有一种地震在人们的心中发生了。本来铁心要离婚的郭红找到了抢险一线的邓刚,当面撕掉了离婚协议;每天以泪洗面的安静激情参加了一场募捐义演,献上了自己的一份真诚祝福,为李青格、为军人、为所有坚强的灾区军民……可爱的交通武警战士,他们默默无闻,把青春和生命、爱情和梦想都铺洒在川藏公路上;可敬的军嫂,她们忍常人所不能忍,风雨一肩担——他们就像雪域高原上的格桑花一样,圣洁而美丽。他们是一个群体,他们感动了无数的观众,感动了更爱感动的我!格桑花随着季节变幻,颜色也会转变,它喜爱高原的阳光,也耐得住雪域的风寒,美而不娇,柔弱但不失挺拔。让格桑花——高原的幸福花继续绽放自己的美丽,永远开放吧,开在雪域高原,开在人们的心中,铸就新一代不朽的军魂,荡涤人们凡俗的灵魂!

格桑花的作文范文600字【二】

美丽的格桑花,洁白的哈达,让我们在不经意中想起与蓝天最近的西藏,那里有我们无尽的向往和美好的期盼,总在梦中萦绕空灵的圣洁景象。

格桑花,我不曾相见,仅仅是意念中那一抹“怜取眼前人”的花语,但这种盼念让我认识了一位如此高尚雅致的作者---廖维。我在认识格桑花般的美丽而不娇艳中,品茗着她的文集《醉心镜梦》。

《醉心镜梦》中的散文,如秋叶般静美,又犹格桑花般坚韧。在纷繁的世俗中享受着那恬淡的安静,在生活的低谷中沐浴高原的阳光。这些美丽的思绪,简单婉约,宛如羞涩的少女娉婷而立在梦境中;每一幅梦境都彰显了一种风姿,都是作者眼里对现实与梦想的诠释。

爱,渗透一切。情,贯穿一生。《醉心镜梦》中也毫无遗留的展现着作者爱的感伤和执着,有爱就有了生活的本质意义。《爱你,一直从未停过》一文“陌生人的倾诉,真情的告白。爱你,一直从未停过。”把内心独白倾诉,是心的呼唤,是灵的呐喊。一纸墨迹,浸染忧伤。爱是真情,对爱的阐释更是豁达。《分开也是另一种明白》一文,对另一种爱的释义,有哲理般的释放,有无奈的思绪所在。“情到深处自然孤独。当没爱上一个人时是孤独的.,爱上一个人又是寂寞的。”孤独其实就是那么简单,爱又是那般复杂。《醉心镜梦》中,我们读的也不仅仅是文字,还有读的是孤独。这些爱的呢喃看似很普通,却也细腻且珍贵,因为它的平凡才显出其弥足的珍贵。

文字不仅仅是柔弱的,就像格桑花,她在冰雪凄寒的高原上坚强傲立,看似柔弱,却勇敢怒放。《醉心镜梦》文集彰显出这些顽强的秉性,如在《善待生命》一文中“生命只有一次,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放射出无限的光芒!”。我们需要生命的绚烂,要让它在一生的台历上,遗留一些可以不为此遗憾的事情,我们就需要善待生命,善待自己。

《醉心镜梦》的诗词,更是凸显了作者婉约灵气的雅韵。隽永而灵秀,飘逸而潇洒。有幽然的爱之愁殇,有豪迈大气的抒怀。《爱在雨季》的诗语情怀优雅,意境盎然,使人在的想象中徜徉在爱的氛围……

《醉心镜梦》一书,让人读来感想一位美丽的作者独自站在高原,时而妩媚低吟,时而引吭高歌,时而长裙飘袂,时而埋头长思。

格桑花是美丽的,因为它在天边,怜取眼前人,格桑花是藏语,意为"好时光",只为好时光此话应是一语双关。作者与梦且行且珍惜,不负‘好时光’,展现了如格桑花般的魅力。

文字是美丽的,这些看似无声的语言,它们是梦想的花朵,因为它在灵魂之上。她们只是不起眼的花儿,而在对美的追求者眼里,她们的生命确是那样甜美,并释放艺术的经典!犹如美丽的格桑花一样,心中充满了无限美好和幸福。

格桑花的作文范文600字【三】

小朋友们,你们见过美丽的格桑花吗?我去四川旅游见到了美丽的格桑花。

有一天,我和爸爸妈妈漫步在建好的河堤公园中,看到了河堤两岸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有红的、粉的、黄的、淡紫的,漂亮极了。我忍不住下了河堤,跑到花边仔细看了起来。美丽的格桑花长着得细高细高的身体,它的叶子也细长细长,密密地长在根茎上,和我以前看到的花长得一点也不一样。我最喜欢盛开的格桑花,我仔细数一数,每一朵花都是八个花瓣,有的花瓣上还有勤劳的蜜蜂在采蜜忙呢?我还发现盛开的格桑花的每一片花瓣和另一个花瓣手拉手挨着的,就像八个好朋友一样,和我平时见到的花瓣层层包裹着的一点也不一样。

我问爸爸格桑花长得和我平时见过的花为什么不一样呢?爸爸告诉我说格桑花是盛开在川藏高原上一种最平常的花,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样子,可风愈狂,它身愈挺;雨愈打,它叶愈翠;太阳愈曝晒,它开得愈灿烂。格桑花寄托了藏族人民期盼幸福吉祥美好生活的向往。

噢,我明白了,小小的格桑花,美丽、坚强的格桑花!盛开的格桑花呀,是你那小小的身躯默默地为高原儿女照亮了幸福生活的希望!是你那小小的身躯为辽阔的高原装扮出最美丽最灿烂的光彩!

妈妈的话:孩子第一次见到格桑花,我告诉她要仔细观察,看看高原的花和我们家的花有什么不同。孩子还是找出了不同之处。还告诉她了格桑花的生长特点、寓意,孩子收获挺多的。

格桑花的作文范文600字【四】

前不久,我在中央一套收看了一部电视连续剧——《一路格桑花》。

剧情梗概是:在川藏线上的解放军李青格,在联欢晚会上阴差阳错地认识了一位叫安静的大学生。他们之间发生了一段曲折的爱情故事,在川藏线上筑路中,教导员遇难,大队长邓刚也找到了失踪多年为救自己恩人的老兵妻子“秀兰嫂子”。在汶川地震中,安静对自己做出的决定产生了动摇,用一曲名为《一路格桑花》的舞蹈来表达了对川藏军人和爱情的感知。

看完这部《一路格桑花》的电视连续剧,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无论做任何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有感恩的心。要像剧中川藏的筑路大兵叔叔一样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他们都不怕苦,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也要学习他们自觉、自主。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要以大兵叔叔们为榜样,做任何事都要锲而不舍,一定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格桑花的作文范文600字【五】

高峻的青藏高原上,盛开着一朵朵美丽的格桑花……——题记

格桑花苗被掩埋,却象征着一个新生机的开放。世界脊梁青藏高原,是我国诸多大河的发源地,因地势高峻,条件恶劣,却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而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支专业的队伍就驻扎在那里,帮助高原居民度过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他便是这群人里的一个,他是四川人,5。12大地震给他们的家乡带来了灾难。故事,便从这青藏高原说起……

万山之巅他自从毕业后,就填报了去青藏高原援助的志愿,虽然父母极力反对,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了那里。因为那里信号不好,交通不便,所以他没有给家里打过几次电话或写信。直至2008年5月12日的下午……刹那间,天崩地裂,大地震随之而来。新闻上马上插播了这个噩耗。正巧在青藏高原的他也看见了这条消息。他哭了,几年来一直没这么哭过,哭得是那么伤心,那么悲痛欲绝。

但是,他没有权利浪费太多时间。因为在此时,四川是多一点时间多一条人命。全体官兵立即前往,到了四川,一片狼藉,到处是哭号,而他立即去找他的父母,有一位好心的队友也跟了过去。找啊找,从白天找到黑夜,终于,在一个墙角里,找到了被灰头土脸的父母。时间飞逝,一场灾难又降临青海玉树地震又损伤严重。全体官兵又紧急出发。这一次,哭的`人变了,变成了上一次帮他的那位队友,他义无反顾地去帮忙找那位队友的父母。在找到后,正要把他们带出去,一栋大楼倒来,他奋力一推,把两位老人送了出来,自己却留在了废墟之下……格桑高原这位伟大的官兵说过:“我热爱格桑花,他象征着纯洁伟大,真希望自己也变成一束格桑花!”而现在,他实现了,他终于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实现了理想,这一切,只是因为当初的那次帮助……

格桑花苗,破土而出,却象征着一个灵魂的释放。一束一束的格桑花,手连手地搀扶下去,组成新的生命桥……——尾记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