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屈原的感触作文800字议论文(屈原的议论文200字)

对屈原的感触作文800字议论文(屈原的议论文200字)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12-12 20:35:39
对屈原的感触作文800字议论文(屈原的议论文200字)

对屈原的感触作文800字议论文【一】

屈原,字原,名平,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

当我读完《离》时,我更加了解了爱国的含义。爱,是一种崇高的感情;爱,是一个民族最珍贵的感情。它具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爱国情感在一切情感之上,它是一种纽带,是一种号令,没有爱国,国家就不存在了;不讲爱国,国家将是一盘散沙;没有爱国,就不可能抵御外侵,一击就破。

在文中屈原愤世妒俗的心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流露出来愤慨惋惜之情。渔夫和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夫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着,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时推移,至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渔夫和屈原的观点相对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敬仰,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的同情惋惜。

爱国就意味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爱国就意味着无条件听从国家的召唤。当我们在巨大的个人利益面前,当我们国家面临生存亡的关头时,我们千万别忘了我们的国家。我们要用生命和汗水捍卫我们国家的尊严,如果因为一己私利而损害了国家利益你,那个人将永受世人唾弃。屈原先生,您是古人,我是今人。中国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说过”人固有一,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认为您的属于后者,比泰山还重。

文中司马迁把您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你的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屈原,我想对您说:革命前辈徐特立说过”人民不仅有爱国权,而且爱国是一种义务,是一种光荣。“您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政治才能,外交才能,是一个里里外外为国家操劳的人。您在楚国的重要地位和对楚国的杰出贡献是难能可贵的。您在祖国处于大困时期任然坚定不移的热爱祖国,而且在个人遭受屈辱时仍坚定不移的热爱祖国,这不更表现了您是忠贞之士?

屈原先生,您的爱国之心,不因楚国的治乱心衰而改变,更不随个人的荣辱沉浮而动摇,您对待祖国确实有一颗丹心,一片赤诚,坚贞不移。屈原先生,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您的虽然警醒了世人,但是活着就会为国家能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只要活着,才能创造更大的财富。

对屈原的感触作文800字议论文【二】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音波起伏,乐谰铿锵!

屈原的悲哀是大悲哀,是彻彻底底的悲哀,是慷慨悲歌之音。那连缀着英雄气短的傲然之气与天、地共鸣。遥想项公,伫立石畔,啸风吟月,剑佩香囊。悠悠江风迎面拂来,吹乱了披肩散发。历史,就像沉甸甸的重锤,给予他深深一击,气象萧萧,他不隐退,不吟诗,不屑一顾。他傲然赋诗“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孱孱流动的汨罗江,感化了逼人的寒气,带走了屈子那傲然的诗,永不停息的奔向远方。

屈子就如同晚霞的余赭,如淡淡的虹,如黄昏里的暮霭。历史存留下的时间与空间,并不慷慨地赐予他。尔后,倏忽,白影,一闪,他的壮举——“纵身汨罗江”!

屈子虽去,其魂不朽!

屈子之魂,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民魂!

他喝尽了杯中酒,却挥不尽忧民泪,对于黎民百姓,他只有选择淹涕,是的只有淹涕。他的忧民魂,如北风的声声马嘶,南风的嗷嗷虎啸,东风的凄凄龙吟;他的忧民魂,更如那孱孱流动的汨罗江水,流东留,永不停息!。

屈子之魂,是“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的高洁魂!

他食花饮露,清眼洗耳,“恐俗之污兮”,他新沐弹冠,新浴振衣,“恐尘之染兮”,朝搴木兰,夕揽宿莽,“恐年岁之不与”,他的高洁之魂,如那连天而去的烈雁,丝毫不愿久驻于凡,他的高洁之魂,更如那绿绿的清莲,出淤泥而不染。于是,肃然成诗:“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屈子之魂,是“亦于心之所善兮,虽九而犹未悔“的爱国魂!

他重视人才,栽培芳草,却造出了一片荒秽--势力小人。他一心辅佐君王,君王却听信奸吝将他放逐。他实施美政,联齐抗秦,革新政治,却遭到亲秦派的猛烈迫害。君王闭目塞听将他放逐。君要臣,臣不得不,是么?孤帐,烛光殉烂,酒令人消魂。他却吟出了“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的诗句!

陆游曾吟颂:“阮湘流不尽,屈原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郢破,国破,人亡,家亡!一幕幕的悲剧,是一曲曲的悲魂曲,竦竦的寒风,让人不寒而栗,残阳照着江面,幕蔼笼罩着江身。孰知,寒风过去不是温暖,残阳之后不是满日,幕蔼之后不是黎明?

假使幸如陆郎所言,莫要说历史的动辄巨变,莫要说屈子的悲歌错杂迭出,纵然阮湘能流尽,终究是那句:“屈子当年赋楚,手中握有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的悲壮之魂!

对屈原的感触作文800字议论文【三】

投江,这是屈原选择的法。他为什么要自呢?因为爱国之心被误解成驴肝肺,国将破家将亡身为人臣忧心如焚,所以,倍感压力的他,自。有点文化的人都知道,屈原是因为爱国而的,所以这一为现代人所鄙夷的字眼“自”,就在他身上染上了英雄失路,,爱国情切的悲壮色彩,他的,便成了所谓的“爱国壮举”。

可是我要提问了,屈原的屈不屈?大多数人都会说,为国而顶天立地,当然不屈,但是,屈原这一有价值么?他受楚王猜疑,上官等人排挤,它可以隐退啊,不是常说“穷则独善其身”么?靠写诗写赋也能衣食无忧,并能发扬楚辞的魅力,为我国文化留下多一些瑰宝。可她偏要。

张仪把怀王骗去秦国,并最后了他。顷囊王子兰即位后,处处为难屈原;楚国对秦屡屡退让,眼看将成为秦囊中之物。屈原要是受不了顷囔王,他大可以投秦,想必定会大受赏识;当然,他是爱国的,他不会投靠敌国,那么,他可以上阵敌啊!若真是手无缚鸡之力,他可以号召楚国百姓抗秦或者干脆战沙场。

反正他不想活了,那这种法难道不比自好得多?好歹也为楚国人民树立了个勇士的榜样。

历史上爱国的人多得很,可是笨到屈原那样默默投水喂鱼的爱国者真是难找。

大钢琴家肖邦想必大家都知道。那时波兰遭受着外国的侵略和践踏。肖邦是爱国的,但他并不是到战场上去送,这不仅帮不了祖国的`忙,反而会使现在的我们听不到优美的钢琴曲,理智的肖邦把爱国热情融入了钢琴曲中,让每一个波兰人都能从激昂的旋律中领悟到报国的勇气和智慧,这难道不比“找”有意义得多?

再说爱国诗人陆游,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它们同是文人,但他们所写诗词蕴含着豪情壮志,报国雄心。而屈原呢?满篇《离》几乎是哀叹仕途不畅,不被信任,满纸哀草残杨,能激发百姓的豪情?本可以把文章作为“匕首和投枪”的屈大夫,只将它作为软绵绵的抒情工具,国难一来就想到,屈,真是太屈了。

历史典籍有分析说,当时神学观念盛行,人们相信后可以升天成仙。屈原也不能排除这种例外,那这就更可悲了。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他,因为想要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完成他在人间完不成的“美政”,不顾国家对他的需要,投水自,这不荒唐,不可悲么?

一个爱国者,做任何事都想到对国家的利与弊,绝不意气用事,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国。而不是说,谁谁谁伤的最重,牺牲最大,得最惨,谁谁谁就最爱国。

爱国者,都应该为祖国动动脑子,再去做有价值的事情。

屈原之,又屈又不平。

对屈原的感触作文800字议论文【四】

人为什么而活着?一个延亘千古的话题。如果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生物是为了繁衍而活着,生物界不少昆虫都可以证实这一点。但用来解释这个问题未免太生硬片面了。

两千多年前投身汨罗的屈夫子应该想不到自己的毅然赴会引起文坛的千古长叹。身为人臣,屈原很清楚自己是为什么而活着。为楚国,或者更确切地来说,是为楚君。所以当郢城沦陷的消息传来时,他投河自尽了。从此汨罗江中多了一位吟唱千载的诗人。

面对生,他选择了亡。在此之时,面对同样问题的还有渔夫,他选择了生。现代很多人都偏向于渔夫的明哲保身,认为屈原是愚忠。不可否认,是那个时代造成了这一历史悲剧,但悲剧大多又是宏大的。在中国历史中,这一是壮烈的,无关他人。

时间来到天汉二年,司马迁选择活下去的那一刻。在此之前,他为汉武帝而活,在此之后,他获得了自己的解放,为自己而活。在尊严和价值之间,他选择了价值,也赢得了至今不息的尊敬。“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司马迁没有,但他却获得了重生。

选择活下去,每时每刻对司马迁来说都是煎熬。很难想象司马迁写下“人固有一,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心情如何,但在他选择宫刑的刹那,文坛上就有了一座厚重巍峨的大山,阴阳割昏晓。

生得伟大,得光荣。前者是司马迁,后者是屈原。屈原为国而活,司马迁为《史记》而活。那么,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再回到这个话题,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得到,人不是单纯地为了繁衍而活,而是为了更深层次的价值。或许这便是人类有别其他生物最关键的一点了吧。

其实纵观古今,为价值而活者比比皆是。从屈原到司马迁,再到历朝历代数不尽的王侯将相、平民草芥。活着,是一种伟大,亡,也是一种伟大。

面对生的抉择,也是面对人生价值的抉择。现在,请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到底为什么而活着?

对屈原的感触作文800字议论文【五】

在我印象里我一直都知道屈原这个人,和他的《离》,也仅此而已,从来没读过。不过,其实我还知道端午节吃粽子也是因为他。我到了学《离》(节选)的时候才真正对他有所了解,但也仅此而已,譬如他如何爱国如何志向高洁。但这些也只是从书上或听说了解到的,不是我感悟出来的。读《离》时我唯一的感觉就是他很自恋。

但到了最近学的《屈原列传》,我觉得我了解得更多一些了,但可能还是不够深刻。最起码我现在了解了他的才华非同凡人,人家自恋点也是有资本的。但那也就不再是因为他自恋,而是极力表达自身还保持的高洁的情操,不愿与世俗同列。最让我敬佩的其实是他最后的投江自。似乎古代太多名士对气节十分看重,对于原则不会做出一点让步,当现实与自己所坚持的某些东西冲突而又无力改变时,他们往往选择而不是妥协地苟活下去。屈原也是如此。当自己不被信任,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家一步步衰弱,他没有背叛它,而是以表明对它的热爱。有些人认为这样太不值,也太固执,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似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更适合这样的情境,而不是抱着石头就跳进去了。

可是我个人觉得他的选择更加令人佩服。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自己的信念,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一个信念是他们活着的唯一支持力。当我不能坚持我的原则,我的信念时,生活于我已不再有意义了。这让我想到原来的哥斯拉兄弟,做鞋对他们而言就是生命,如果不能用心做鞋,做自己想做的鞋,那就不活也不会妥协。信念已变成信仰,为它而活或为此而都在所不辞。

屈原也是如此。他坚持自己的高洁,对楚国的热爱。当小人当道,怀王不再信任他时,他依旧忠心耿耿。当楚国抛弃了他时,他却没有放弃楚国,仍日日心系怀王,心系楚国人民。当已无力回天,他选择用来表达自己的痛和对楚国的爱。你当他是固执吧,可正是他的固执成就了他。他的高洁孤傲传诵至今,他的'爱国之情让历代人所赞诵。

世人皆浊,我只有以来保守我的原则。这是一种气节。

而我非常敬佩甚至崇拜这种气节。似乎在读古文或了解历史的时候总能遇到这样的或相似的人。他们的这种品质吸引我想要了解他们,并敬佩他们。似乎这样的气节在如今不再有,这也是他们的时代更加令人神往。这应该就是我们不断探寻、追随古人事迹的原因吧,正如屈原,总能有让我们的心为之震颤的地方。屈原用捍卫了自己的气节,自己的原则。我们因而敬佩他,缅怀他。

因为人,总要有原则。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