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的特产作文400字(安徽灵璧的特产作文400字)

洪洞的特产作文400字(安徽灵璧的特产作文400字)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11-02 19:44:08
洪洞的特产作文400字(安徽灵璧的特产作文400字)

洪洞的特产作文400字【一】

我喜欢吃驰名中外的吐鲁番葡萄,也喜欢吃酥脆可口的河北雪梨,但我更爱吃家乡那香甜可口的小野果。

阳春三月,绿树成荫,当漫山遍野开满了野花,天气暖和得穿不住棉袄时,满山的茶苞也熟了。一放学,我们一群孩子就每人挎一只篮子,到山上去摘茶苞。茶苞大的像拳头,小的像鸡蛋,尚未脱去胎衣的通体银白,已脱去胎衣的晶莹剔透,可爱极了。摘一个放在嘴里,啊,脆脆的,甜甜的,大概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比这更好吃的野果了,何况还是免费的。大伙七手八脚,一会儿就把一棵棵树上的茶苞摘了个精光,边摘边不时地把茶苞放人嘴里。等到篮子装满时,肚子也装不下了,大伙这才恋恋不舍地往家赶。

到了四五月间,漫山遍野的樱桃树又把它的果实骄傲地展示出来了。那一树树樱桃结得非常密,一串串,一簇簇,挨挨挤挤地挂在枝头,还没熟透的樱桃青里透红,熟透了的红得发黑。摘一把放在手里,一粒粒圆滚滚的,光溜溜的,足有小指头大小:用两只手指捏起一粒放在嘴里轻轻一咬,那种甜味儿,能让人感到生活都是甜的。这时节,不管男女老少都会争先恐后地来到树下,大把大把地摘下樱桃,尽情享受这大自然的恩赐。

秋天,正是丰收的季节。大人们正忙着抢收,小孩子们放学后不到天黑绝不肯回家。这时节,最吸引我们的还是山中的八月瓜。八月瓜结在高挂在树上的藤儿上,几个一串,大的有手电筒粗。一到成熟的时节,它们就咧开了大口,露出自己肚子里白色的瓤子,里面还点缀着一些黑色的籽,好看极了。我们像猴子一样攀上树去摘下几个,接着便迫不及待地将已敞开肚皮的瓜彻底剥开,将那软绵绵的瓤子(我们称之为肉送进嘴里,轻轻地抿上一口,哇,好甜啊!只是那挨着皮的瓜瓤稍微有点苦,不过我觉得苦得恰到好处。品尝八月瓜,就像品尝人生一样,有苦也有甜。

当然,八月瓜好吃却很难摘到。山中还有其他的野果子等着我们,什么野葡萄、野核桃、野栗子呀,什么称猴桃、苦李子呀,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儿来的小玩意儿,每一种都足以让我们一饱口福,敞开肚皮吃个痛快。

冬天,天气渐渐冷了起来,各种动物都躲起来越冬了,好吃的野果却仍为我们留着。偶尔一次寒流过去,棠梨树上结了冰,远看那些黄澄澄的棠梨就像一串串的珍珠玛瑙,美丽极了。我们把它摘下来,放在嘴里一咬,发出“咯嘣咯嘣”的脆响,那味道酸酸的,甜甜的,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放开喉咙唱一曲:“都说冰糖葫芦儿酸……”

家乡的野果四季不断,它们不仅陪伴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也让我最先品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家乡的野果默默无闻,可我爱它,胜过任何水果。

洪洞的特产作文400字【二】

中国的杨梅,最好的要数我们家乡仙居产的了。

杨梅圆圆的,它的颜色比深红深那么一点点,比黑又浅那么一点点。它的颗粒非常饱满,靠近核的地方,是一簇簇直的、白中带红、细细的晶体状的筋;而外表,则是呈一粒粒小水滴状的圆点。许许多多晶莹饱满的颗粒,紧密地围绕着一个核,就构成了一颗甜中带酸、散发着一股清香,健康美味的杨梅了。

因为杨梅是红红的,所以我就叫它“小红”了。仙居的“小红”分为两类,一类是荸荠种,个头较小,和一个一元硬币的直径差不多,成熟期较早。你别看它个小,其味道可不亚于林海音《苦念北平》中描写的“冰糖包葡萄”的味道。另一类是东魁,个头小的和乒乓球差不多,再大的比乒乓球还要大,东魁的成熟期比荸荠种的要晚。东魁杨梅并不是“四肢发达,味道简单”,它的个头可不是白长的,它酸味更少甜味更足,一口咬进去满嘴的清新酸甜味道,满足了更多人的味蕾要求。

“小红”不仅味道好,还有医疗养生价值。消化不好的人,吃了“小红”,就会有助于消除积食,通畅肠道。而很多病,都是由于消化不良引起的哦,从这个角度说,那“小红”可谓可以“医治百病”。

“小红”还可以榨成杨梅汁或者煮成杨梅汁,夏日里,把杨梅汁冰冻起来可以消暑。想像一下,如果在炎炎夏日,能够喝上一杯红彤彤、酸爽爽、冰冰凉的杨梅汁,那是多么的惬意啊!杨梅还可以酿成杨梅酒、晒成杨梅干,还有当地的村民将杨梅与美食结合在一起,开发出新的菜品……六七月份,我们仙居还会举办美食节,有许多外地的宾客千里迢迢来到仙居,就为一品仙居杨梅的味道。

吃杨梅的同时,如果能够亲自体验一下摘杨梅的感觉,一边摘、一边吃,让杨梅的清新、鲜美与大汗淋漓的畅快结合起来,那是别样的一份感受。

来我们仙居吃杨梅吧!

洪洞的特产作文400字【三】

苏州是盛产枇杷的地方,东山、西山的枇杷特别有名,比如白沙、红沙和青种枇杷,好吃的家乡特产枇杷_说明文。其中,我最爱吃白沙和青种枇杷了,因为这两种枇杷都很甜,而红沙有些酸,不太好吃。

我对枇杷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们家楼底下就种着一棵枇杷树。这棵枇杷树很高,大约有三四米吧!枇杷树是四季常青的,它的枝叶十分茂密,左看看,右看看,都看不到缝隙。枇杷树的叶子很长,两头是尖的,中间是椭圆形的,叶子边缘一棱一棱是锯齿状的。叶子正面颜色很深,是深绿色的,而叶子背面颜色却很浅,还长着可爱的绒毛!枇杷的花是一簇一簇长在一起的,每朵花有五片花瓣,它们长在每根枝干的枝头,被绒毛包围着,不太显眼。

枇杷就是枇杷树的果实,成熟时,有的一个在一旁,像是和谁在生气似的;有的三四个在一边,好像在欢快地玩着游戏;有的五六个在一起,仿佛在窃窃私语,读后感《好吃的家乡特产枇杷_说明文》。摘一个下来,剥开皮咬一口,果肉又嫩又软,甜甜的汁水流了下来!真好吃呀!

枇杷与大部分果树不同,在秋天或初冬开花,果子在春天至初夏成熟,比其他水果都早,因此被称是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枇杷营养颇丰,有各种果糖、葡萄、钾、磷、铁、盖以及维生素A、B、C等。川贝枇杷膏你们一定知道吧!它就是用枇杷叶和其它材料制成的!《本草纲目》里,说枇杷:止咳下气,利肺气,止吐逆并遏痰。除了可以直接吃外,还可以把枇杷肉制成糖水罐头或把枇杷酿成酒喝呢!

听了我的介绍,你的口水是不是已经流了一地了呢?是不是也非常想尝尝枇杷的味道呢?哈哈,那就赶快行动吧!

洪洞的特产作文400字【四】

我的家乡特产丰富,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绿豆饼和鱼丸了。

绿豆饼香甜可口,是我最喜欢的点心之一。绿豆饼的包装特别朴素简单,红色的纸卷成筒状,圆圆的饼就藏于其中,别看包装简单,饼的味道可不一般,听奶奶说,好吃的绿豆饼,做工可讲究了,就以饼皮来说吧,酥而脆,清晰多层,入口即化,馅香甜可口。曾看过做饼的师傅,调配面粉的样子,可辛苦呢,来回揉搓上好几十次,才算完成,绿豆馅切成颗状,备用,成形的绿豆饼还需放到烤炉上面进行烘烤,火候和时间的掌控得恰到好处,才能做出可口香甜的绿豆饼,轻轻的咬上一口,绵软、润滑,甜而不腻,凉爽适口。这香甜可口的绿豆饼凝聚了多少做饼师傅的心,手捧着新鲜出炉,冒着热气的一筒绿豆饼,撕开简单的包装纸,品味着绿豆饼,我除了尝到饼甜而不腻的味道,更品到了家乡人那份浓浓的亲情!

家乡是海滨小城,生活在海边,餐桌上当然少不了各色海鲜,还有用新鲜的海鱼制作的鱼丸,鱼丸制作必须选用新鲜的海鱼,取海鱼身上的肉,剁成泥状,做成圆形的鱼丸,色泽洁白的鱼丸,虽是用鱼制作而成的,但吃起来却感觉不到一点鱼腥味,鱼丸肉质滑,弹性非常好,听说鱼丸掉到地上,在原地上可以跳一尺高,吃起来感觉很香脆可口,家乡的鱼丸因其肉质滑嫩,口感鲜香早已闻名海内外。

听完,我的介绍你是否指食大动呢,欢迎到我家乡游玩品尝美食。

洪洞的特产作文400字【五】

我的老家在安徽徽州。家乡特产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徽州雪梨。

家乡梨园里有许多高大的梨树。春天来临时就会开出满树的花。梨花洁白洁白的,长满枝头,密密麻麻,远看去,好像整片整片的棉花,又像一团团洁白的云。

过了一些时候,花瓣就一片片地飘落下来。地面上像铺上了一条洁白的地毯。而枝头上就开始露出一颗颗像黄豆般大小的梨子了。

家中的大人这时候就要开始为小梨子穿衣服了。什么衣服呢?那是一个个用废纸糊起来的纸袋子,跟装烤鸡腿用的纸袋子有些像。这种纸袋表面还要涂上一层家乡特有的漆,防止雨水和害虫进入。大人们很小心地,一个一个地把自己看中的小梨子用纸袋套起来,袋口包扎住,让每个小梨子都安心地睡觉成长。

秋天到了。纸袋子一个个地鼓了起来。梨子已经长大了,该是收获的时候了。大人们小心翼翼地把每个纸袋子从树枝上摘下来,把每个梨子从纸袋里剥出来。哇,又香又甜又白的雪梨终于出现了。

哦,我才知道,为什么叫徽州雪梨了?因为从小给它穿了一身厚厚的衣服,没有接受阳光的照射,长的白白嫩嫩的,像雪一样。如果这时候,你到我的家乡去,热情好客的家乡人一定会让你吃个够!

我爱徽州雪梨,我爱我的家乡。

洪洞的特产作文400字【六】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有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3年到明成祖朱棣永乐15年将近50年的时间里,共组织了18次大的官方移 民,因移民多在大槐树下汇集转迁,所以被称为大槐树移民,当时移民主要迁至河南、山东、安徽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移民遍布整个中原地区,所以时至 今日,大槐树成为了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大槐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洪洞县成为了亿万大槐树后裔永远魂牵梦绕的老家。

洪洞大槐树下移民的故事,要从一首令所有炎黄子孙荡气回肠的歌谣谈起:“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是一段如泣如诉,传遍了大半个中国,凡有中华儿女的地方,都跳动着它那哀婉而又亲切的歌谣,它令诸多的黄河儿女梦牵魂绕。

大槐树旅游区位于山西省南部的洪洞县,是尧王建都之地,这里山川秀美,物华天宝,历史久远,人文荟萃。洪洞,古称神圣之邦,西周时为杨侯国,是山西第一大县。演绎八卦太极图的伏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女娲,统领四方的黄帝,禅让天下的唐尧,体恤万民的虞舜,都曾在洪洞留下深深的印迹。可以说,华夏大半部 文明史在洪洞浓缩,在这里,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古老文明的液汁,难怪发生在洪洞这个神圣之邦的故事,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十四世纪中叶,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元朝统治者的野蛮征服和残暴统治极度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反抗四起,朱元璋为平定天下,连年征战,天灾人祸致使中原地区赤地千里,民不聊生,据史书记载:豫鲁皖苏之民十亡八九,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兵燹灾荒,涂炭了生灵,吞噬了中原。

当一幕幕战争的悲剧在燕赵鲁豫轮番上演时,三晋大地却是另一番景象,远离战祸的山西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人丁兴旺,经济繁荣,山西人口稠密,首推晋南洪洞一带。

面对中原地区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积骸成丘,居民鲜少,累年岁租不入的局面,明初的当务之急便是恢复发展生产,明统治者把移民屯田的目光投向了人口最稠密的山西,空前绝后的大移民不可避免的在这里发生了。按文献通考记载: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处,传闻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 资,广济寺旁的大槐树下为移民聚合之地,于是,汾河岸畔那棵并不超群出众的汉槐,便以无与伦比的身姿,走进了历史的风雨,走进了岁月的沧桑,走进了一个民族的记忆。

移民,离开了故乡和亲人,却割舍不了浓浓的乡情。当年,许多苦难的移民含着热泪告别古槐,告别家乡,离开了丰沃厚重的黄天厚土,离开了富足安康的中原大地,再也看不到汾水岸畔的渡船,再也听不到萦绕槐园的鹳鸣,背井离乡的他们把对故乡的追忆,编织成一代代人期盼的梦,永远镌刻在古槐后裔深深的记忆中。

自移民的第一天起,移民后裔对故乡的思念就一天都没有停止过,故乡的一草一木,均深深镌刻进他们的心田。当他们恋恋依依、一步一回首,三步一徘徊,渐远乡井的时候,他们的泪眼最后看到的是那棵高大的古槐,是那古槐枝丫间一簇簇令人惆怅的老鹳窝,于是,大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了迁徙者们诀别故乡时最后的标志。当时的移民从大槐树动身时,不少人或者纷纷折槐枝带在身边,或者带一把槐树的种子。把对家乡的情感,对亲人的留恋,都倾注在这小小的槐枝槐种上。为了表示对故土的思念,他们到了新的居住地,安居之后,便把槐树栽植在新居的庭院里、大门口或大路的旁边,辛勤的浇灌,精心的`培育。每当逢年过节,有的人还献上供品,烧香、叩拜,祈求先祖保佑全家平安。有的槐树干枯了,人们都不愿伐掉。现在,在我国的许多地方,特别是河南、河北、山东等省的一些地方,都保留着这种传统习惯。鸟近黄昏皆绕树,人当岁暮定思乡。当第一代迁徙者归根无望之时,面对故乡明月,他们谱不出逐水曲,唱不出游牧歌,脱口而出的是这首“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数百年来,这首古朴的民谣,慰藉过多少古槐后裔的创伤,激动过多少古槐后裔的心房,唤起过多少古槐后裔的向往。

今天,在明代移民遗址上,一座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拔地而起,像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汾水岸畔,已经发展成为占地300余亩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海内外移民后裔寻根访祖的圣地。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由移民文化区、祭祀区和游客体验区三部分组成。

洪洞的特产作文400字【七】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