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语文中考作文题记(螺蛳语文初中现代文阅读)

螺蛳语文中考作文题记(螺蛳语文初中现代文阅读)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7-10 23:16:35
螺蛳语文中考作文题记(螺蛳语文初中现代文阅读)

螺蛳语文中考作文题记【一】

1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作者对议论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全文的灵魂。起统帅全文的作用。)论点要求:鲜明、正确。鲜明,即论点必须表示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正确,即论点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论据:作者用以证明观点的根据。

论证:作者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2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3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

螺蛳语文中考作文题记【二】

我外婆炒的螺蛳,那可真是人间美味,想着就叫人直流口水。三月初,外婆叫外公到菜场去买青壳大螺蛳,她说:“清明前的.一个月是螺蛳肉最肥美,口感最好的时候,素有‘明前螺蛳赛肥鹅’的说法。”螺蛳虽然好吃但清洗是个功夫活,买回来不能立即食用,还要放在清水里养几天。这是极其考验我耐性的,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在水池边待一会,掰着手头数天数,问外婆能不能吃了,外婆总是笑着说:“小馋猫,再等一两天,干净就能吃了。”

终于等到了下锅的这一天。螺蛳好吃却难清理,像清洗啊,钳螺蛳尾巴啊,这样的粗活都是外公的。这些程序完成后,就看外婆的手艺了。吃螺蛳就是讲究个新鲜劲,刚清理完的螺蛳,倒入油锅,加葱、姜、辣椒、花椒等配料一起爆炒,再加酱油、料酒去腥提鲜,最后放少许盐、糖小火焖炖一会,一锅香气四溢的螺蛳就炒好了。外婆剩上一大盘端出厨房,而我早已迫不及待地趴在餐桌边等待享用美味。

只见一盘热气腾腾的香辣螺蛳端上了桌,青中泛红,香味扑鼻而来,“真香啊!”我不禁咽了咽口水。我急不可耐地伸手抓了一个,哎呀,真烫,但我舍不得丢手,用嘴不停地吹着手中的螺蛳和被烫着的手指。外婆说:“看你急的,多呢,有你吃的,慢点,别烫着。”我又轻轻地拈起一颗螺蛳,用嘴吹了吹,拿起牙签拨掉肉上的保护盖,扎进螺蛳肉,向上一挑,螺肉出来了,我赶紧把它送进嘴里,啊,又鲜又嫩,还有些麻辣,太好吃了!螺肉虽小,但味道鲜美,吃起来带劲。

我吃的津津有味,外婆在旁边开心的看着,突然她对我说:“你这么个吃法其实并不能找到吃螺蛳的感觉,用嘴吸才是吃螺蛳的最高境界。看我的!”只见外婆拿起一颗螺蛳,用牙签把螺盖拨掉,先从尾部吸了一下,再从头部用力一吸,吱溜一声,螺肉连同汤汁一起钻进了她的嘴里。于是,我学着外婆的样子,也试着用嘴吸食螺蛳,啊,随着吱吱几声,螺肉伴着鲜香麻辣的汤汁,一起溜进了嘴里。啊,外婆说的对,那感觉真叫一个爽啊!我和外婆吃了一个又一个,根本停不下来,不一会儿,我们就把一大盘螺蛳吃光了。

螺蛳味美,吸食更有感觉。我喜欢吃螺蛳,你们呢?

螺蛳语文中考作文题记【三】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前辈的之谈在语文教学中理应受到重视。一篇好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仅靠老师“讲”是不够的,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师生对作品的品读,从鉴赏中获得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

阅读包括朗读和墨读两种方式,朗读与墨读相比,对于语言的反复揣摩和玩味,不是弱化,而是增强了,朗读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一个人的言语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语文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的赏析教学,边读边理解边欣赏,获得一种审美感受,品味作者写作的匠心,领略作品的立意、构思、文法和风格的精妙,两种阅读方式都能各得其所,各尽其妙。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精品,一直是语文教材中的典范。这样的优美散文,如果由老师作笼而统之或条分缕析的程式分析,都必将冲淡学生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重视阅读。教师先可让学生默读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境走出静谧的荷塘的?在这静谧的夜晚作者的情感活动有什么变化?第六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最后作者又怎么会联想起江南采莲的旧俗?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一方面能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体味作者笔下的美景和那淡淡的哀愁和惆怅的情绪,从总体上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获得一种总体的感受。默读之后再让学生放声朗读,逐一体味月色笼罩下的荷塘美景和荷塘中的朦胧月色给人的美感体验。

课文中描写的荷中之景美妙绝伦,“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还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一段描写共计187字,不但比喻新颖、别致,通感精妙传神,仅轻声音节出现就达45次之多;如果不仔细品读揣摩作者所勾画的艺术美景,就很难体会出轻重有致的节奏,更难获得广泛的艺术享受。

再如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作者一开始就用比喻句来描绘山和小屋:“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一比喻反复吟诵和体会后就会发觉作者用词的精妙,它即刻画了山的形态、色彩,又把小屋对山的点缀和生气描摹得形象逼真,不仅增加了眼前美景的形象性,而且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感染。文中一方面有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又有对台湾黑暗现实的不满。这两种感情是通过品读全文后再品读文题而得来的。“空中楼阁”可以说是一种缺憾的美,一种深思的美。作者的匠心和文章内蕴,只有通过阅读品味才能感悟得到。

朱自清在《了解与欣赏》中说:“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不过在吟诵时,要能分辨语气的轻重,要使声调有缓急,合于原文意发展的节奏。”萧蕴也说:“读、吟、诵乃至唱,是学习语言、体味意境不可缺少的过程。”两位大家都极其关注读甚至吟诵,他们的独到见解不无道理。同样一句话,由于重音位置不同,人物情感和性格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所以通过朗读吟诵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中品味文字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力求准确生动地传达出作者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达到言有尽而意无尽,获得广泛的美感体验,这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