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风景描写作文(描写滕王阁景色的短文八十字)

滕王阁风景描写作文(描写滕王阁景色的短文八十字)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06-27 19:30:26
滕王阁风景描写作文(描写滕王阁景色的短文八十字)

滕王阁风景描写作文【一】

看无色,如繁花似锦;听柔声,如惊蛰猛起。谁能想到,单一篇序,其便赋予了滕王阁满溢的声色。

整篇文章如同一幅画卷,而王勃则正是那执笔画者,仅是一勾一勒,一片俊美阁景诚然上卷,落笔处尽见优雅,然优雅中又蕴含着豪放。一句“凝而暮山紫”,画出夕暮之景,一笔“层峦耸翠”,尽显生命之色;最出色莫过于“落霞与孤鹜同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单单是画出了水天之色,更是王勃对自己的孤单如“孤鹜”的感叹,毕竟,天才都是孤独的,他没有能够陪他一起见证天才道路最后的景色的人。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卷画卷,闭上眼,又似渲上了色彩,看似无色,实则多彩如繁花似锦。

看着看着,你又觉得它似是一片乐章,“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单单这一句,让人一闭上眼就能听到一阵箫声如同清风拂面而来;听着听着,又似有一位动人女子在眼前轻歌,被箫声衬着,虽说是轻柔的歌声,箫声,但却如惊蛰一般摧毁听者的道道防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听者耳朵至心灵深处,即使乐声停歇,也久久没有散去,听似柔声,却又如惊蛰猛起。

眼见为美景,耳听为爽籁,声色之外还有心声。最后,一声“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的叹息让多少人不禁感同身受地叹惋,曾经的胜地也已如作者所言“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一般鸟去楼空人别离了……

滕王阁风景描写作文【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滕王阁序》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句了,但又有多少人能领略这般风光呢?怀揣着向往的我,终于有幸走近滕王阁。

还未走到阁下,眼前就一片翠影朦胧。初春的树已有绿意,青嫩的芽苞竞相钻出。目光穿过层叠的树影,便看见一座极为宏伟的建筑矗立江边,象牙白的栏杆,朱红漆的堂柱,深绿的瓦当,互相掩映,构出一派浑然天成的庄严气势。

迈步向前,滕王阁便一点点近了。紫檀色的雕花木门就在眼前,两旁是青铜的仙鹤与麒麟,在阳光下闪着清冷的光芒,便觉得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沉重的岁月充斥天地,胸中不免壮气陡生。

滕王阁共九层,基座以上有六层,往下有三层,虽说是现代重建的结果,但也颇令人震撼。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基座以下的部分,那里陈列着不少古物。站在它们面前,我心中五味杂陈:这些物事静观世事变幻,时光长河从它们身边流过,带走了它们曾经的主人,只留下这些古朴残缺的物品,默然地讲述着逝去的流年。站在它们面前,我几乎忘了呼吸,厚重的历史攥住了我的心脏,只觉日月穿梭,回时转序,曾经繁华已成空。

想着我如今所看之景,与千百年前的古人所见并无二异,心中便广阔欢欣起来。我想象着,千百年前赣江旁杨柳拂堤,烟雨朦胧,两岸皆是古色古香的楼阁,身旁走的是文人墨客,广袖长袍,手中一把折扇,说话“之乎者也”,别有一番趣味。我不禁想仰天长啸,以抒心中万丈豪情。

最后一抹光辉没入江水,黄昏在不知不觉间降临。我依依不舍地离开滕王阁,回味着途中所见之景,不免感慨万千。远望滕王阁在暮色中深灰的剪影,真心的敬佩古人的智慧。这样的智慧,这样的文化,我们怎能不细心呵护,精心保护?只愿战火与屈辱不曾磨灭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

滕王阁风景描写作文【三】

秋雨已经停了,层层暮云渐渐散去,太阳又洒下了它的光辉,照在这被雨水洗礼过的滕王阁上,更照在了这被雨水滋润过的大地上,使这一切充满了浓浓的美妙气息。站在腾王阁之上,张开想象的翅膀,将自己溶入到美丽的秋色之中,仿佛天地灵气正包围着自己。

举目远眺,夕阳下的彩霞镶嵌在天地之间,伴随着孤鸟向远处慢慢延伸。奔流的江水和波动的湖光在余辉的点缀下已和漫漫长空溶为一体,极目寻求边际,却只能找到更加令人陶醉的美景。远远传来悠扬的歌声,是渔舟上的渔翁在放歌,优美的旋律伴随小小的渔船在天地间缓缓锝流动着。

一阵鸣声惊起,那是在湖中的群雁在声声鸣唱。在这美丽的天地间跳动着的是日月的精华,翻腾着的是天地的灵气,感受到的是难以言表的美丽。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