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朱子文化园作文(朱子文化园感想200字)

尤溪朱子文化园作文(朱子文化园感想200字)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05-14 22:01:15
尤溪朱子文化园作文(朱子文化园感想200字)

尤溪朱子文化园作文【一】

朱熹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具有世界影响的杰出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被视为东方文化的象征。朱熹寓居建阳、武夷山之史事,尽人皆知,殊不知朱熹之所以与闽北结下不解之缘,盖源于其父朱松来尉政和,群山迤逦千年不老的闽北古城政和,是朱氏家族入闽的第一站。现在大家都这样说,朱熹孕于政和,经过历史考证是正确的,但是我们说政和是朱子文化的发祥地更为准确,更能说明政和于朱子文化的关系。目前我们政和遗存的了两座对于研究朱子文化来说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那就是朱熹祖父朱森墓和朱熹祖母程氏夫人墓,朱森墓在铁山护国寺边,程氏夫人墓在星溪富美村。

朱熹一生70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闽北度过,我把朱熹与闽北的关系概括为五句话20个字:朱子孕于政和、生于尤溪、长于建殴、学于武夷、老于建阳。

孕于政和:宣和五年(1123年,在政和任县尉五年届满的朱松调任尤溪县尉,监泉州石井镇税。建炎三年(1129年12月,刚要调建州(今建瓯工作的朱松听到金兵自江西突入福建邵武的消息,放弃所摄之职,携带在尤溪的家眷回到政和,寓居铁山护国寺。此时兵荒马乱,烽烟四起,政和也不安全,建炎四年(1130年8月,朱松仓皇买舟携眷避到自己任职的尤溪,时刻都作着避入深山的准备。 离开政和月余后的.9月15日,朱松的第三子沋郎——未来的理学宗师朱熹降生。

朱熹生于尤溪郑氏草堂,7岁以前随父母在政和尤溪一带生活,朱熹7岁下半年,随父亲从尤溪迁往建州(现建瓯暂居,绍兴十年也就是1140年朱熹11岁时,时任朝廷四品承议郎的父亲朱松,因反对卖国求和,遭秦桧党羽的排挤,被贬,受任出知饶州(今江西波阳。未赴任,朱松忿然辞官南归,举家正式来到建瓯,居住在建瓯城南的环溪精舍,从此在家专心教育子女。到绍兴十三年1143年的春天,正当朱熹勤学苦读之时,年仅四46岁的朱松郁闷成疾去世。

朱松病逝后,朱熹遵从父亲遗命,14岁的朱熹到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里,依附朱松生前挚友刘子羽,子羽视朱熹如已子。在五夫里,南宋宿儒胡宪,刘勉之,刘子翬均授朱熹以学,五年后,年仅十九岁的朱熹即登进士。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朝廷授朱熹为迪功郎,任泉州同安主簿,后历事南宋高宗、孝宗、宁宗、光宗四朝,累官知南康军、知漳州、潭州。朱熹一生宦途坎坷,仕宦七载,立朝仅46天,任祠官达23年,待职、无职或罢职16年,在朝当官时间很短。

朱熹在武夷山呆的时间最长,14岁到武夷山至64岁迁居建阳,除去外地为官的七年,其他时间都在武夷山,前后达五十年。64岁迁居建阳考亭,1200年4月23日(南宋庆元六年三月初九日,朱熹在家里忧愤而,享年七十一岁。

尤溪朱子文化园作文【二】

朱熹为宋代著名理学家、思想家,福建各地市现有多处朱子文化遗存,朱熹本人、弟子及受其思想影响的人修建的书院,在福建境内就达400余处。

地处南平武夷山市的五夫镇,因朱熹在此从学、著述、授徒近50年而名扬海内外,被称作朱子理学的摇篮。随着朱子理学越来越受到外界关注,理学研究活动日趋频繁,千年古镇也开始重获新生。

古街是五夫镇历史遗迹最为集中的地方,有朱熹讲学立说的兴贤书院,有济灾救荒的朱子社仓,有感受朱子跫音的朱子巷。而今,古街上仍然居住着近千位村民,他们恪守朱熹“韬晦深藏”的古训,成为古镇“千年记忆”的守护者。

此次政协会议上,南平市政协主席张建光表示,总投资83亿元的“中国朱子文化研学旅游基地项目”已提上日程,五夫朱子文化园、考亭书院、延平书院等重点子项目正顺利开展。

“去年以来,南平市已经对43处朱子文化遗存遗迹进行提档升级保护,并且启动朱子祭祀典礼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朱子文化遗存保护工作正有序开展。”张建光说。

在遗产保护的同时,福建正将朱子文化建设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力打造朱子文化品牌。

朱子诗词格言大型歌舞《朱子之歌》大陆巡演50多场,并应邀赴台、港、澳和马来西亚演出8场,10多万人观看演出。

《朱子文化小学篇》《朱子文化初中篇》经过立项、编写、审查等程序,即将进入福建省88所试点中小学课堂。

以“道在武夷,理行天下”为主题的第六届海峡两岸朱子文化节成功举办,朱子祭祀典礼、朱氏宗亲联谊、朱子学文献研讨会等活动让朱子文化进一步在海外传播。

南平市朱子文化保护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吴礼清说,南平市把打造朱子文化品牌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保护、学术、传播、教化、交流”五工程,促进文旅融合。

尤溪朱子文化园作文【三】

南宋伟大理学家、思想家朱熹。朱熹,祖籍江西婺源,字号:元晦、仲晦、晦庵、云台子等,他是宋建炎四年也就是1130年9月15日诞生于尤溪郑氏草堂,1200年4月23日在建阳家中去世,享年71岁。

朱熹一生70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闽北度过,我把朱熹与闽北的关系概括为五句话20个字:朱子孕于政和、生于尤溪、长于建殴、学于武夷、老于建阳。

孕于政和:宣和五年(1123年,在政和任县尉五年届满的朱松调任尤溪县尉,监泉州石井镇税。建炎三年(1129年12月,刚要调建州(今建瓯工作的朱松听到金兵自江西突入福建邵武的消息,放弃所摄之职,携带在尤溪的家眷回到政和,寓居铁山护国寺。此时兵荒马乱,烽烟四起,政和也不安全,建炎四年(1130年8月,朱松仓皇买舟携眷避到自己任职的尤溪,时刻都作着避入深山的准备。 离开政和月余后的'9月15日,朱松的第三子沋郎——未来的理学宗师朱熹降生。

朱熹生于尤溪郑氏草堂,7岁以前随父母在政和尤溪一带生活,朱熹7岁下半年,随父亲从尤溪迁往建州(现建瓯暂居,绍兴十年也就是1140年朱熹11岁时,时任朝廷四品承议郎的父亲朱松,因反对卖国求和,遭秦桧党羽的排挤,被贬,受任出知饶州(今江西波阳。未赴任,朱松忿然辞官南归,举家正式来到建瓯,居住在建瓯城南的环溪精舍,从此在家专心教育子女。到绍兴十三年1143年的春天,正当朱熹勤学苦读之时,年仅四46岁的朱松郁闷成疾去世。

朱松病逝后,朱熹遵从父亲遗命,14岁的朱熹到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里,依附朱松生前挚友刘子羽,子羽视朱熹如已子。在五夫里,南宋宿儒胡宪,刘勉之,刘子翬均授朱熹以学,五年后,年仅十九岁的朱熹即登进士。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朝廷授朱熹为迪功郎,任泉州同安主簿,后历事南宋高宗、孝宗、宁宗、光宗四朝,累官知南康军、知漳州、潭州。朱熹一生宦途坎坷,仕宦七载,立朝仅46天,任祠官达23年,待职、无职或罢职16年,在朝当官时间很短。

朱熹在武夷山呆的时间最长,14岁到武夷山至64岁迁居建阳,除去外地为官的七年,其他时间都在武夷山,前后达五十年。64岁迁居建阳考亭,1200年4月23日(南宋庆元六年三月初九日,朱熹在家里忧愤而,享年七十一岁。

尤溪朱子文化园作文【四】

在东海之宾的八闽大地上有一座山城,就是被誉为“闽中尼山”、“海滨 诌鲁”的朱熹的诞生地——闽中明珠——尤溪。当你进入尤溪城关来到交通枢纽地的三岔路口时,你就会看到一尊高大的朱熹塑像正手握书卷、用身遂的目光在注视你。是的,每当我走近塑像,我仿怫就能听到他的叮咛和嘱咐,我庆幸自己从小就在这中叮咛和嘱咐声中长大。我为我生在这座山城而感到骄傲

朱熹爷爷,您知道吗?在一次公交车上我就看到这样一番情景:那是一个早上,一位同学正坐在一个座位上。这时,上来了提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因四周无座位,他只好站着。小同学见到了这个情景,就连忙上前扶住老爷爷,让他坐到自己的座位上,老人说:“还是你自己坐吧,我站一站没有什么关系。”小同学诚恳地说:“不,你年纪大,站着不方便,还是您坐着吧!“您坐吧!”……老爷爷和小同学一直互相让座,旁边的人 的人看了就称赞这位小男孩是个懂事的孩子,这时有人站了起来:“小弟弟,你坐下,还是让他坐我的座位吧!”只听小同学恳切地说:“朱熹爷爷教育我们要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我要听朱熹爷爷的教导啊!”车厢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朱熹爷爷,您的敬老爱幼的精神,正在默默地感染着我们后一辈人。

朱熹爷爷,您知道吗?您小时候刻苦攻读的故事已在我们脑海里深深生根,您小 的`“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劝学》的话语,我们已牢记在心中。现在我们成千上万的学子正在以您为榜样,刻苦攻读着。我家正同尤溪县的最高学府——一中比邻,我每天都能见到这样的情景。

凌晨,天微微亮时,一中的教室里就亮起了无数盏灯,亮得如同白昼,住校的学生们都来到班级晨读;深夜,他们还在翻阅着各种资料,在学海横渡,在书山攀登。正因为这样,仅只一中这所学校,每年就有一千多名学生考上本科。今年,一中学子罗宏晟取得了661分的高分,成为了省文科状元,顺利的考取了人所向往的名牌大学——北京大学。

朱熹爷爷,您的勤奋好学的品质深深的影响了我们尤溪的学子,真是“尤溪风月无今古,学海扬帆有后人”!

朱熹爷爷,您知道吗?您四岁时的一句话:“天之上是何物?”使您的父亲惊奇,更惊动了我们后人。

天之上到底为何物?人类抱着探索天上高奥密的决心,不断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国的航天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从“东方红一号”到“东方红三号”,从“神舟一号”到“神州六号”,为我们中华儿女实现穿越太空的梦想铺平了道路。朱熹爷爷,您知道了吧,今年十月,我们的“嫦娥一号”奔月卫星发射成功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又一次地实现了!您一定感到无比欣慰,因为您心中的困惑,如今会得到满意的回答了。

“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您从小的这种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方法,给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从中得益非浅。

朱熹爷爷,您在《观书有感》中告诉我们:“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会记住:穷里致知是源,反躬践实更是源。真正地把您的叮嘱牢记心间,从小立志,学会读书,学会做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