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文化的读后感400字作文(减盐心得体会400字作文)

盐文化的读后感400字作文(减盐心得体会400字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11-28 16:34:43
盐文化的读后感400字作文(减盐心得体会400字作文)

盐文化的读后感400字作文【一】

啊,盐渎公园里真热闹啊!彩带飘舞,人流如潮,欢声笑语。在盐渎公园的最东边是一片小树林,里面有桃树、梨树、柳树……妩媚多姿的柳条发芽了,披上了碧绿的衣服。春风吹来,柳树摆动着柔嫩的枝条,就像小姑娘在跳着欢迎春天的舞。我不由想起《咏柳》这首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忽然,传来了一阵悦耳的音乐声,那声音吸引了我们,原来是音乐喷泉正随着音乐喷出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水花。喷泉的水柱随着音乐变化而变化:当音乐激扬高亢时,水柱就像巨龙腾空而起;当乐声一顿一顿时,就像一只只可爱的小白兔一蹦一跳;当音乐声音悠扬抒情时,就像白鸽展翅飞翔;当声音窃窃私语时,就像牧羊人的鞭子甩来甩去……还有些水柱像贝壳一张一合,像拉开的窗帘,像莲花宝座……水柱洒出的水雾里还藏这一条五光十色的彩虹呢。

直到工作人员下班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公园。

盐文化的读后感400字作文【二】

“有人吗”?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公公走到商店门口。老板娘抬了抬头,问“老公公,您要买啥啊?”“有盐吗”?老板娘犹豫了一会儿,对老公公说:“现在日本大地震,核电站泄漏,盐缺货,我有是有,但是是通过关系才买到的',价格也贵了。”

老公公满脸笑容:“有就好,超市里的盐都没了呢,贵一点没关系,多少钱,给我来两袋。”老板娘高兴地说:“我买来4.5元一袋,我便宜卖给你,5元好了。”老公公慢慢地从口袋里摸出了一张崭新的10元递给她,老板娘看着这张10元窃窃自喜,好像在说:“真好,一袋就多挣多几元,看来日本要多来地震啊!”

老公公走了不久,一辆黑漆漆的小轿车停在了店门口。一个带着墨镜身穿黑风衣的青年男子走到了老板娘面前说:“还有盐吗?”老板娘说:“有是有,不过这盐我是多花了不少钱才买来的。”青年男子说:“来10包”。老板娘听了,十分激动,说:“你买这么多,我就照批发来价卖给你,7元一袋,一共70元。”他听了,便拿出一张100元,放在了她手上。她看着100元,乐得合不住嘴。

老板娘做了很多的生意,钱财一浪又一浪地吸入他的口袋。她走到门口,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有盐供应,每袋5元,买10袋送一袋。人们陆续地来到了店门口,一转眼,已经有4,5个人在排队了。

突然,一阵声音传来,是工商局的人来了,老板娘吃惊地看着身穿制服的人正向她走来。老板娘连忙说:“不卖了。”工商局的说:“那你先跟我走一趟吧!”老板娘不知所措。然后,便关好店门,跟着走了。

边走老板娘边低着头说:“再也不骗人了,不哄抬市价了,按原价把盐卖给人们。”工商局的人说:“现在迟了,必须接受处罚!”

盐文化的读后感400字作文【三】

《地球之盐》最震憾人的并不是主人公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的摄影技术,而是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所拍摄的这些照片背后所体现出来的人类与地球、文明与戮之间的沉重思考。

影片出自德国名导维姆·文德斯和主人公之子朱利安·诺里贝罗·萨尔加多之手,维姆·文德斯多次荣获戛纳、柏林、威尼斯等电影节大奖,他的《德州巴黎》、《柏林苍穹下》、《云上的日子》都是影史上的经典剧情片。纪录片是维姆·文德斯的另一大爱好,尤其喜欢拍摄他崇拜的各种艺术家,比如服装设计师山本耀司、导演小津安二郎,当代舞大师皮娜·鲍什等,文德斯都专门有纪录片向他们致敬。维姆·文德斯拍摄《地球之盐》,是因为主人公巴西纪实摄影大师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对他的视觉语言有很大的影响,这部影片在去年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一种关注”特别奖,在今年的奥斯卡也入围最佳纪录长片五强之一。

《地球之盐》导演文德斯和主人公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

全片围绕着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一家人的生命轨迹,通过主人公儿子朱利安·诺里贝罗·萨尔加多的随身摄影,不仅展现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的摄影生涯,更有其对生命的思考。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从万头攒动的巴西黄金矿坑、苍翠浓郁的印尼丛林、东西伯利亚海北方的荒凉小岛,还有伊拉克战争的油田大火,卢旺达大屠、埃塞俄比亚难民、波黑内战等。他的经典照片太多需要展示,虽然间中也有对白和其它镜头,但大量照片一幅接一幅地看下来,以至于有些观众认为《地球之盐》像一部超长的PPT。

这部听起来像科普纪录片的《地球之盐》,它的本义是萨尔加多最喜欢拍摄的普通人,并称之为“地球之盐(高尚的人”,影片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萨尔加多的凝视》,听起来是不是感觉文艺有范多了。萨尔加多拍摄的虽然是普通人,关注的多是其背后的环境社会因素,照片所散发的悲悯气质和大气构图,令他独树一帜。萨尔加多只有一个,不过要想提升自己照片的逼格,不妨看看《地球之盐》,也可以学上几招。

一定要用黑白

没错,有逼格的照片,一定是黑白的。萨尔加多的摄影作品,一律是黑白照片。这让维姆·文德斯拍《地球之盐》也拍成了黑白纪录片。主人公萨尔加多经历了那么多历史大事件,但最让他舒怀的仍然是他的孙子、亲属,以及家中的花园、菜地,最后这段用家庭摄像机拍摄的是彩色画面,也成为全片最温暖的结局。

黑白照比彩色照为什么有逼格?尤其是萨尔加多的照片,他拍的明明是底层普通人的生活,不管他是用广角还是用长焦镜头,彩色的生活一旦变成黑白的照片,转瞬间让观众就产生了距离,距离是可以产生美的。

萨尔加多本人并不排斥彩色照片,但他更喜欢黑白。他认为黑白照片有更强的概括力,而彩色片却容易把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五光十色的外表上,导致忽视事物的内在本质。

一定要用定焦

《地球之盐》中展示萨尔加多的作品,自然风光照张张可作壁纸,人物照片眼神锐利,非常有震撼力。

摄影大师用的相机,当然也不可能是凡品。萨尔加多常用的相机是黑莱卡,他随身至少携带3台相机,上面分别配装28毫米、35毫米和60毫米的定焦镜头,目的是在摄影时只换相机,不换镜头,避免耽误时间。

“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这句话是“器材党”的泪控诉。莱卡相机或许不够亲民,但定焦镜头却平易近人得很。

为了高逼格照片,请跟上大师萨尔加多的脚步,用定焦吧。

一定要有故事

高逼格照片还需要同另外一个词挂钩:人文。人文,简而言之是与人有关的文化,就照片的高逼格而言,就是你的照片要有故事。

《地球之盐》是萨尔瓦多众多照片集中的一本,他的《移民》拍的是离乡背井的人们,关注的是产业工人;《创世纪》拍的是全球各地人迹罕至的自然景色。

维姆·文德斯20多年前在一个展览中被两幅拍摄于巴西瑟拉佩拉达金矿的黑白照片震惊,正是出自于萨尔加多《工业时代的遗迹:劳动者》,他为此被萨尔加多吸引,才有了《地球之盐》这部纪录片。

想让照片讲故事当然不容易,比如为了《工业时代的遗迹:劳动者》这部影集,萨尔加多去到乌克兰的钢铁厂、古巴的甘蔗田、卢旺达的茶园、玻利维亚的锡矿、印度的煤矿、巴西的金矿、中国的自行车厂等地,去了解那些体力劳动者的工作和生存,每一张震撼人心照片的背后,无不有着触目惊心的故事。

盐文化的读后感400字作文【四】

我先取了一小勺盐,放在了一颗最大的枣子上,盐放的不很均匀,有的堆得很高,有的只有一薄层,有的在边上,有的在中间。我把一部分盐扒开弄碎,不一会儿它们就溶化了,我又把盐按了按,让它们均匀的`在枣子上铺上一层,时间不长,它们也溶化了。

这时我看了看,还剩下很多盐没有溶化,分别是:堆在一起的一大堆盐、中间没有弄碎的盐、平铺在枣子最上面没有沁水的盐,我把这颗大枣往水里一按,最边上的盐先分开,然后就溶化了;过了一会儿,枣子最上面平铺的盐也溶化了;只剩下最大的一堆还没有溶化,我只是轻轻地一扒开,它们也随着溶化了。

通过这个实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盐在一起不容易溶化,人团结一心不容易失败!

盐文化的读后感400字作文【五】

因为同名专辑里把《地球之盐》和《蜉蝣》排在一二首,两首歌相似点也颇多,就放在一起评价。

两首歌都抛弃了主流流行乐里A-B-A-B-C-B(A是主歌,B是副歌,C是过渡段)的结构。甚至在《地球之盐》里,前三分钟唱的两段都是主歌,辅以钢琴伴奏和氛围音效以及短暂出现的鼓点。3:00左右合唱团的吟唱声出现,之后加入军鼓,沉重的鼓点像疾风怒涛,想象一下在疾风怒涛中人类齐声合唱,不正和“地球之盐”这个主题不谋而合吗。

《蜉蝣》和《地球之盐》很相似,两者可以无缝衔接。要说不一样的'地方就是3:30秒毫无征兆的出现了Dubstep,粗重的车库音效似乎是在模仿人的咆哮怒吼,使压抑了许久的情感一瞬间爆发的更彻底。

个人认为华晨宇算是独立气息比较浓厚的音乐人,听过他的一个现场(貌似叫《癌》),里面有用到Trip-hop的鼓点。在这两首歌里,Ambient/Baroque pop/Dubstep也有所体现。虽然这些在欧美音乐里挺常见,但在华语流行里出现的不多,对于专注华语流行乐的一些人来说可能闻所未闻。所以个人对于《地球之盐》这张专辑还是比较满意的。

如果要说缺点,华晨宇的唱功还有待加强,《蜉蝣》里华晨宇单薄的嗓音快被Dubstep音效淹没了,咬字也得练练。

盐文化的读后感400字作文【六】

《地球之盐The Salt of the Earth》 又名《大地之盐》Le sel de la terre,是德国维姆·文德斯导演的.一部纪录片电影,故事主要讲述巴西艾莫雷斯地区,曾遭砍伐破坏的土地上重又旺盛生长着200万株树苗,这个成功的例子,让人们相信地球上的其他地方也能做到。影片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由惊人的黑白照片拼接而成的幻灯片。行走苦难拉丁美洲、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点燃的油田大火、卢旺达大屠、埃塞俄比亚难民、波黑内战……塞巴斯蒂昂这一众冲突题材照片,在给他带来巨大国际声誉同时,也制造着难以治愈的心灵创伤。

纪录片《地球之盐 The Salt of the Earth》

1创作背景

25年前,文德斯在一个展览中,被两幅拍摄于巴西瑟拉佩拉达金矿的黑白照片惊呆了。场景里的人,一个个脸孔被沙土抹成一样的漆黑,背着一袋袋沉重的金沙,搭着简易梯子下至见不到底的深渊。他们来自从失业知识分子到失去土地农民在内的社会各阶层,金子是他们共同的。这些景象,来自1980年代初从巴黎返乡的巴西摄影师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镜头。

The Salt of the Earth

25年后,文德斯与同样作为纪录片导演的摄影师儿子Juliano一道,通过塞巴斯蒂昂少有的家庭录像、采访视频、跟随新项目拍摄,以及海量的黑白系列旧作,完成了这部满盈着对人类大爱的纪录片。

2纪录片剧情

《地球之盐》有一个副标题——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的摄影旅程。在从服装设计师山本耀司到导演小津安二郎,再从当代舞大师皮娜.鲍什到诸多的布鲁斯大师,在向自己崇拜的其他艺术家致敬了一圈后,文德斯此次的传记纪录片,瞄中了对其视觉语言影响最大的摄影名家。

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

巴西艾莫雷斯地区,曾遭砍伐破坏的土地上重又旺盛生长着200万株树苗,这个成功的例子,让人们相信地球上的其他地方也能做到。这是纪录片《地球之盐》结尾升腾起的字幕,全场观众为这个催泪而振奋的Happy Ending而拍手叫好,直至大牌导演维姆.文德斯和联合导演Juliano Ribeiro Salgado上台,致谢了5分钟,掌声都没有停下。

3影片评价

可以说,影片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由惊人的黑白照片拼接而成的幻灯片。行走苦难拉丁美洲、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点燃的油田大火、卢旺达大屠、埃塞俄比亚难民、波黑内战……塞巴斯蒂昂这一众冲突题材照片,在给他带来巨大国际声誉同时,也制造着难以治愈的心灵创伤。而少数真正作为动态电影的时间里,或是摄影师深情讲述个人记忆的转场,或是16毫米下的难得家庭影像。直至文德斯决定制作这个关于摄影师的纪录片项目后,才有着Juliano跟随老爸探入西伯利亚萨哈共和国荒野和亚马逊丛林最后原始部落的高清晰影像,北极熊、海狮、海象、鲸鱼、海鸥、鳄鱼……成了取代尸体、饥饿、逃难、悲伤的黑白照片。

这也是上了年纪的摄影师个人抉择的结果,1997年,第三次的卢旺达拍摄项目,让他进入图西族躲藏的刚果丛林,目睹了数万难民被东赶西撵却依然逃不脱亡命运后,塞巴斯蒂昂终于在苦难面前受够了。他回到从小长大的艾莫雷斯地区,以自己还算不错的积蓄和影响力,试图复原那个已被迅速起飞的经济搞到面目全非的故乡。树木种下了,物种复苏了。与此同时,摄影师的兴趣也开始转向活络着惊人生命力的地球不知名角落。32趟旅程,为这个曾在自己镜头下被千刀万剐的世界,重又制造出一个美丽的“创世纪”神话。

幸运的是,这个神话,通过摄影师晚年的乡村建设实践,被证明着是可行的。“在我过世后,这片重新栽种土地上的森林,将又恢复我出生时的旺盛样貌。这不失为一场漂亮的循环。”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