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考复旦大学作文(2006年保送复旦高考生的作文)

想考复旦大学作文(2006年保送复旦高考生的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11-29 02:59:06
想考复旦大学作文(2006年保送复旦高考生的作文)

想考复旦大学作文【一】

《我的大学》作为回忆性的自传体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并且很明显,小说的资料和结构的组织与安排亦没有经过谨慎细致的构思揣摩,仿佛缺乏必须的有机性和完整性,然而,正是这些看上去存在的缺陷焕发着强烈的感染力,构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作者用简洁优美的言语勾勒他的成长片段,在其中我们感到浓浓的真实和那些在灰色的环境中闪耀出的感人的光辉。

成长的过程不是像白杨一样由时间直直地拉离地面,也不像瀑布一样清清爽爽地径奔幽深的潭底。如果说人的思维是草,那么,成长就是这株草的幼芽在时间与空间里蜿蜒招展的结晶。

成长在短时期内真的不具有有机性和完整性,尽管梦想是牵引成长的一条线,它存在,但不清晰,甚至辽远而迷茫,有好多闪光的片段散落在这条线之外。仅有当回首时,在得与失、喜与忧的反复回味中,我们才会真真切切地听到自我拔节的声响,仿佛一条绳子自然而然地拉直。

这部书是1923年完成的,此时作者已55岁。对于一个投身革命且年过半百的人,用笔真切地再现少年时代的生活,他笔下流出的全是记忆的精华,含着倔强而又谦诚率真充满智慧的气度。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心总被某种东西激荡着,思维的火花一次比一次闪亮,我不能抑制自我,我要留住这些火花——这些成长的箴言。

《我的大学》——我的大学!我感到很幸运在上大学之前接触了这部书,又在大学的实际生活里反复地体会其中的意味。它们对我是如此地重要,我要赶快留住它们,并把它们献给同我一路成长的人。

高尔基在他的大学里无情地吸吮着社会发展创造的各种财富。在病态社会里的毒瘤完全没有腐蚀掉他童年岁月里的思考着。高尔基的生平教会我如何从容镇静地去应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心灵如雨后的晴空,清新、明净,一片蔚蓝。

想考复旦大学作文【二】

最近连续看了两本书,一本是韩国人的《因为痛,所以叫做青春》,另一本就是哈佛前校长Derek Bok的《回归大学之道》,都提到了一个我从大一开始就没有注意过的问题,那就是写作。不过Derek Bok把这个问题更加系统化了,叫做表达能力的提高。两年来,也许我参加了各种社团各种活动,选了各种课,但是都没有一个机会可以让我锻炼我的写作能力。大学里很看重表达能力的塑造,但是我们都忽略了它还有另一方面--写作。人与人的沟通除了面对面的说话最有效的恐怕就是写作了,人类留下来的痕迹,很大程度上也是文字,而我感觉我正在一点点失去这种能力。师父在B大彻夜写字,不寐读书,想来绝对不是没有道理的。

《回归大学之道》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德雷克·博克考察了美国大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本科教育的目标之间的差距。作者得出的结论发人深省。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有长获,但是在写作、批判性思维、数理能力和道德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远未达到期望的水平。多数大学高年级学生认为,他们在外语口语、文化和美学养成,以及准备成为活跃而富有知识的公民方面并未取得长足的进步。总体上看,虽然美国的大学拥有充足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和几百门课程,但是它们不敢自信地说,如今的大学生比50年前的学得更多。

德雷克·博克,1968年开始担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1971-1991年任哈佛大学校长。20xx年前任教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和教育学院。20xx年,萨默斯卸任后,担任了一年的哈佛大学临时校长,目前已退休。

想考复旦大学作文【三】

近日无事,便拿起闲置已久的《大学》细细品读。品读中,被其中儒家先贤的大智慧所折服,产生写读后感的冲动。奈何个人水平有限,在此便与诸君讨论其中皮毛。

书中,我最喜欢这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便是儒家所追求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处。在这段话中,明德天下者,既大贤与圣人,必先治国。国不能安定,何以明德?而治国又必须齐家,齐家在于管理好家族,使家族和睦。家人知礼而友善,从而社会人人皆仁。齐家在于以小见大,以家印国,一家不治,何以治大国?齐家又在于修身,以身印家,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如何修身?明心见性,格物致知,养成一腔浩然正气,此谓养性!

宋有大儒张载,修一身仁义之躯,养一身浩然正气。以此发下大宏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立那“天理之心”,立那仁孝之心;做那安身立命之事,做那国泰民安之事。

到了新时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如何齐家是未来我们必然要面临的问题;对于有意官场的大学生来说该如何治国又是一个问题。现在我们自问,届时该如何齐家?又该如何治国?回首过去,我们是否修身?又是否养性?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作为当代青年,我认为,我们要做,就做那,修得一身仁义礼智信,养的一身浩然正气,做事问心无愧又胸怀壮志并且心系国家的人。为国鞠躬尽瘁,而后已!

我等生来不凡,何必平庸一生?我等壮志凌云,何苦今生无悔!

想考复旦大学作文【四】

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三部曲第三部——《我的大学》。

这本书讲述了在作者十六岁的时候,便离开自己的家乡,独自一人去喀山求学。但是作者高尔基并没有上成大学,上大学便成为了高尔基的一个梦想。没上成大学,作者为了能够生存下去而四处奔波:住在贫民窟,卖苦力,与流浪汉接触,在面包店工作……后来,事情有了一丝转机,高尔基在和古里。普列特尼奥夫,杰连科夫以及霍霍尔这样的大学生与进步人士的交往中,高尔基进了一所广阔的社会大学。在这所社会大学里,作者经历了许许多多:经受多方面的生活考验,对人生意义与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高尔基从小善良懂事,当他来到喀山,寄住在一个贫困中学生家里。这个家里便有了三个孩子,这位妈妈很可怜,高尔基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就算是“妈妈“给一块小面包心里也觉得如岩石般沉重,后来,高尔基决定找个工作,让这位妈妈减轻些负担。

《我的大学》是部自传体小说,故事情节简单,明显。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他成长的片段。这本书是1923年完成的,作者此时已有55岁,年过半百。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无论什么情况,多么艰难,也要想办法克服。并且要懂事,学会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

想考复旦大学作文【五】

我们80后这一代人,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低,以至于我们读书的时候,只是一味读书,课外书基本上被列入闲书一类,是被禁止的。用父母的话说,就是闲书看多了分心,学好课本知识是最重要的,加上父母本身没有文化,也不知道什么课外书适合孩子的成长,导致了很多文学经典被错过。

最开始想到要去读《大学·中庸》,是因为电视剧的影响。我是个很爱看古装剧的人,但凡古装剧有科举考试的内容,经常能听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时间久了好奇感顿生,究竟是什么书,被一再引用,于是发现了《大学》。

《大学》实为礼记中的一部分,重在教人明德、守礼。其中有一个重要论断,即为“絜矩之道”:“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心孝;上长长而民心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但凡君子可以以身作则,推己及人,民众必会效仿。先修身,方可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为大学之道。

未读《中庸》之前,一直错误地认为,中庸不过就是保持中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更认为深谙中庸之道的人过于圆滑,不便相处。读完《中庸》,惭愧不已,实是误解了中庸之意这么多年。

所谓中庸,并不是不管不顾,明哲保身,而是国有道之时,尽竭智谋,其言足以兴成其国;国无道则韬光潜默,足以容其身,免于祸害。既明且哲,此乃大智慧也。

难怪至古中庸就是一门很深的为官处世之学。素其位,能屈能伸,进可攻,退可守。不会太过,亦不会不及。此为中庸之道。

古文句句精简,却也句句经典,很遗憾少时错过如此经典之书,好在如今仍有机会补上。若将来有孩子承欢膝下,定不能再让他们错过此类百年流传的经典。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