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作文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作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作文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08-27 02:02:20
作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作文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作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一】

说明文的教学设计,应在学生的学有所得上着力。说明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其教学过程中必须具有知识的趣味,同时又不失语文味。所谓“趣味”,就是要体现出说明文注重知识性、科学性的特征,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语文味”,就是强调学科特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得意”、“得言”、“得法”。“两味”兼得,应该是说明文教学设计的落脚点。

(一)体现“趣味”

说明文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熟悉了课文介绍的事物,对此事物、事理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但是教学并不至于此。教师应该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展现事物中隐含的“理趣”,将其中的丰富内涵、趣味因素进行发掘,进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展、延伸他们更为开阔的视野,让学生由已有的“浅知”过渡到“深知”。

首先,在内容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阅读兴趣点。学生对于新奇的事物总是很感兴趣,拿到科普类的读物,他们总是喜欢反复的阅读。教师要善于利用这样的契机,引导学生对其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的阅读。比如《神奇的克隆》一文,克隆的神奇魔力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读这样的课文会很自然地激发他们的猜想,对于生活中的多种现象他们甚至会有想试一试的冲动。“人可以克隆吗?”“假如你被克隆了,会怎么样?”这样的问题敲打在学生的心坎上,阅读的兴趣自然大增。其次,教学设计中还要努力发现文本的内容空白点。科普类的课文中对于一类事物或者现象的介绍,语言简洁,多以概念、例举的形式呈现,这就为文本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发现这样的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求知,让学生沿着强烈的好奇心走进更丰富的领域。比如《人类的“老师”》一文,除了课文中介绍的一些现象,“其他读物中还有哪些?”“生活中我们还会发现哪些?”这样的叩问将学生的兴趣引向书籍,引向生活,此类文本的科普味就凸显出来了。再次,教学设计还要善于依据课文题材的特有特征,发掘其中隐含的科学品质。比如《我是什么》一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1、事物是变化的,固定不变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文中的谜底——水,能变成云、雨、冰雹等;

2、事物的变化也是需要条件的,水的变化需要太阳、风等条件;

3、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水有时候很温和,有时候很暴躁,“做好事”也“做坏事”。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说明文中蕴含的“情趣”“理趣”,这样,学生对这种文体就不会再存有陌生,而是成为一个引发阅读期待的源点了!

(二)突出“语文味”

说明文的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是语文学科的学习,语文的味道不能丢,切不可将说明文上成了科学课、品德课。就此类课文的教学设计而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品析词句的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模仿表达的方法等。因此,说明文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在体现“语文味”设计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其特点,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梳理、概括能力

读懂课文是学习课文的基础,这首先就体现在学生能否读懂课文的内容,段落的内容,能否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阅读说明文同阅读其它文体一样,必须按合理的阅读过程来读懂原文,要做到这一点,理清文章的条理、明确说明的顺序就尤为重要。说明文的内容概括不同于其他文体,比如叙事类的文本:通过什么事情表现什么特点,注重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明文的内容概括一般遵照这样的思路: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什么事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或价值。教学时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语言要简洁。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先自己概括,然后通过比较,评议,从而使学生逐渐感受到概括的方法,提高概括的能力。说明文的段落关系一般遵照这样的顺序:话题的提出,具体的方面,具有的价值。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时,要考虑到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要求:中年级段,一般对于段落的划分不做要求,教师可以减缓坡度,适当地引领,有时候教师要善于“搭桥”,为学生提供一定“技术支持”。比如,教师理出自然段之间的组合,让学生思考这一部分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或者教师说出相关的段落内容,让学生梳理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适合联系在一起。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梳理文章的脉络。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比较清晰,是对学生进行梳理概括能力训练的好资源。梳理、概括的过程建议放在学生充分读熟课文之后,一般在教学的第一课时中,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课文整体脉络的把握。

2、品析词句的能力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生动,多样的说明方法,教材的结构布局,是需要学生在悉心的品味中感知的。这些是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是“语文味”的重要体现。比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在教学“科学家推测,火星地表下面仍然可能有水,只要有适当的温度,就可能孕育出生命来。如果地表下真的有生命,它们是什么模样,是怎样生存的,这仍然是一个谜。”这一部分时,教师就可以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推测”“可能”“如果”等词语,想一想:这些词语可不可以去掉,去掉后意思会有什么不同?从而感受到这种带有推测性质的问题,作者运用这样的词语目的何在?再比如该文中“家常便饭”“集体大逃亡”等词语的运用,让学生想一想,读到这些词语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想到哪些画面?这些画面会对理解文本的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从而感受到说明文还具有鲜明、形象地的语言特色,同时也进一步懂得了火星上关于“水”的来源和消失的推测。

3、迁移运用的能力

阅读教学只有基于“言语形式”,才能引导学生学习“独一无二的表达”,才能真正提高听说读写的水平,逐步形成语文素养。说明文的教学依然如此。老师要善于结合每篇课文的主要特色进行有选择的侧重练习。老师悉心钻研文本特色,潜心琢磨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悦读”的过程中逐渐地吸收,运用。比如,于永正老师《新型玻璃》的教学,让学生在阅读后,以《新型玻璃的自述》作为题目,有效地进行了语言的迁移,学生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语言。再比如,教学《航天飞机》一课,一位老师巧妙地将课文中航天飞机与普通飞机的对话内容转变形式,创造性地进行了如下的教学:

(1)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想一想,完成下面的对话。

普通飞机:我是普通飞机,我能飞两万米高。

航天飞机:我是,我能

普通飞机:我是普通飞机,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要飞四个多小时。

航天飞机:我是,我

普通飞机:我是普通飞机,我的本领可达了,我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

航天飞机:我是,我能

(2)老师做普通飞机逐句介绍自己,学生做航天飞机逐句介绍自己,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课文的具体语言,特别是数字,体会比本领时各自的语气、神情。

(3)当老师一口气介绍完普通飞机的全部内容,要求学生介绍完航天飞机的全部内容。学生需要将已有的句段进行整合,同时注意人称的变化。

这位老师敏感地发现了文本语言的对话特色,引用比本领的形式让学生在不觉中感受着航天飞机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受课文通过对比和数字来表现航天飞机的特点的写作方法,同时,读思结合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航天飞机的优越之处在辩论中有了深刻的体验。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是课文的语言,运用的是课文的语言,不觉中将概括、整合内容的方法学习了,运用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活跃,积极主动,较好地完成了课后要求学生为航天飞机作自我介绍的学习目标。可以说,科学味、语文味都没缺失。

4、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说明文的教学,对于指导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更多地设计一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课文中出现的科学术语、新鲜事物,进行资料的查询与梳理,另一方面,在课外的阅读中,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要进行深入地阅读学习。再进一步说,还可以通过专题研讨、话题征集、办小报、做网页等活动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教学《神奇的克隆》一文,课前的预习时,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想一想课文的主要讲了哪些内容?你结合最感兴趣的是某些方面,查找有关的资料、图片、视频,可以读一读、理一理、议一议。不难想象,许多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已经被课文的内容深深的吸引。课堂上,学生进一步了解克隆的内涵,深化对这一高科技的认识,课后作业中可以继续布置学生围绕着“克隆对于今天的生活是利还是弊”进一步展开讨论,学生就需要进一步深入地查阅资料,为自己的观点搜寻信息,整理素材。文本的教学反而成为新一轮学习的起点,呈现的将是“射线式”的开放式语文学习愿景。说明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特殊的教学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文体特征,善于发掘其中的趣味因子,捕捉其中的语文味道,通过精心地解读与设计,让学生喜欢学,学得好。

作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二】

我觉得,目标明确是指上课时老师明白这堂课要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些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认为师生的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进行,上课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时插入课外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可以把内容引申出去,都会起到事半功倍。但有时漫无目的地讲,对学生就会分散注意力,教师的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

作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三】

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得到满足感、成就感;另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所学到阅读技巧,不断提高对说明文实实在在的阅读能力。要注意的是,在选择训练材料时,教师要选用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有一定趣味的、难易适中的文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进行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逐步掌握各种说明文的特点,在这些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