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小小金融家作文八百字以上(小小金融家作文500字)

争做小小金融家作文八百字以上(小小金融家作文500字)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12-10 12:24:15
争做小小金融家作文八百字以上(小小金融家作文500字)

争做小小金融家作文八百字以上【一】

大学时在学校附近的图书超市看到了一本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阅读之后感觉作者实在是非常优秀,作者在书中推荐了一些书籍,我就按着作者的推荐,开始了阅读,作者推荐了一本金融类书籍《金融的逻辑》,我就在当当网上买了这本书开始看,因为图书超市当时找不到这本书。阅读之后感觉作者的一些观点非常有见地,深受启发。

在分析英国崛起的原因时作者指出英国之所以在18世纪开始远远超过法国,并最终在世纪末战胜法国,其关键之一就在于英国有更发达的金融技术让它更能将未来收入提前变现,正因为英国有着比法国远为发达的证券市场,是英国不仅能以未来收入为基础融到更多国债资金发展国力,而且需要支付的融资成本也比法国低一半。更强的证券化能力使英国可以筹到更多的钱用于发展国家实力,使英国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都一直拥有世界最强大的海军,让不到两千万人口的英国主宰世界两个世纪。正是由于金融的发达,导致了西方的崛起,而反观中国,当时落后的金融也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苦难,分析的很深刻。

作者另外说中国的儒家文化其实是一种保险,因为在古代社会个人经济风险交易功能主要由家庭来承担,那就对家庭文化有相应的要求,在中国就有了儒家文化;如果这种功能主要由市场来承担,那么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必须有相应的内容,在此背景下西方发展出自由、民主与法制,与此同时,西方的“家”越来越成为一个单纯的精神生活细胞,以兄弟姐妹间、长辈与晚辈间的感情交流为基础。因为西方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保险就可以用市场来取代,市场使个人更加自由,不再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父母在退休后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不需要受后代的支配。对于儿女来说,他们也不用感到“孝”的责任压力,但他们出于爱父母还是可能选择自愿去照顾父母。但是没有了压力,人会更加的轻松。

作者在分析公司时提出,公司不举,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西方之所以强大,在于他们有汇集大量资本、“集中力量办大事”、分散创业风险的方式,亦即公司。因为公司的强大,带动了整个社会的繁荣。作者从经济角度对于国家发展的分析非常到位。

在谈到创新创业时,作者说到创新、创业成就的实现是由于资本市场培植、催化的结果。尤其是股市,股市给社会提供的不只是表面上的融资,更重要的是提前估价创业者的成功,并加速实现创新者的成果,给社会贡献活生生的创新榜样。没有金融市场,就没有股市,没有股市,就没有风投、PE投资,那么创业、创新风险就无法在更大范围内分散,也就不会有国家的强盛。

这本书使我对于金融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就是个金融小白,这本书算是金融的启蒙教材,其中的以上观点使我深受启发,影响了我以后的决策,也许一本好书的作用就是可以改变一个人,往好的方向改变,而这本《金融的逻辑》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争做小小金融家作文八百字以上【二】

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认真读书,特别是有关专业的书籍,都只是浅尝辄止,闲时翻翻。但对这本秘书长荐书的阅读,我一开始就把它作为一项学习任务,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抛却闲散的阅读习惯,一鼓作气,用几天时间通读一遍,果然有很多感受,但也仅仅是收获一些金融的表层知识,金融这门学问高深,理论复杂,对于我来说,完全弄懂还是有相当难度,其中的感受也仅仅触及皮毛。

这本书分为五部分,并且各个部分的内容相对独立,不像小说一环扣一环,也没有涉及太多专业的学术讨论,在了解本书大致框架之后,我首先认真研读了作者所写的新版后记,通过后记,我重新定义了金融的概念,更新了之前错误且片面的认知。这应该是我读此书的最基本的一个收获。

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之后,社会上有了一个流行的说法,认为虚拟经济是泡沫,实体经济才是重点,只有制造生产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是真实的产出,才能创造价值。实话说,由于被现象迷住了双眼,对金融的相对陌生,也让我在这种错误的观念里沉沦,直到陈教授一翻对症下药的疏导,才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首先,对金融与实体经济对立予以否决,陈教授认为,没有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的.金融业,金融也是实体经济,任何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消费者与生产者生活得更加幸福。因此,一个人所做的事情只要能给他人增加幸福感,就是在创造价值。对于价值创造,应该以人的效用增加来定义价值、定位价值,而不是以是否生产实物来判断价值创造,譬如医生虽然没有生产实物,但是能治好病给人带来健康,使人的效用增加,所以也在创造价值。

在这里,增加人的效用是一个新鲜提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金融虽然不直接增加物质的总产出,但是通过给人们提供丰富的跨期配置收入与消费、平滑风险(譬如保险)事件给生活带来的冲击工具,让人们不至于一时饿得难有生路、一时收入多得无处可花,使每个人一辈子的总体效用达到最高,金融交易虽然没有直接生产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却使人类社会的整体幸福感、整体效用大大增加。因此只要是在从事增加人类效用的经济活动,都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只有工业和农业是实体经济而金融等服务行业是虚拟经济。

基于社会大众以及主流政策对金融的定位,陈教授希望本书能够帮助社会大众消除对金融的误解,他认为金融作为现代社会、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会因为一次或几次危机而中断或者消失,恰恰相反,危机有时甚至是金融业必要的消毒、清毒过程,为其接下来更健康、更深入的发展奠定基础;他还认为真正理解经济学、理解金融逻辑的决策人,应该说的是“重点发展金融经济,放缓发展实物经济”,当然这个观点不一定对,实物经济与金融经济孰轻孰重,这绝非某一个人可以说了算,绝非是这么简单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

争做小小金融家作文八百字以上【三】

艾瑞克—华尔街一家大型投行的风险部门主管,被上司公报私仇,在一轮大规模的裁员中,首当其冲被裁撤掉了。

但是艾瑞克正在进行的一项风险研究尚未完成。作为主管风控的主要负责人,艾瑞克发现在日常风险监控中,该投行基于通用模型定价的资产,已经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投行之间的竞争是残酷的,所以被裁撤掉的员工要被立刻监视离开,连用于通讯的手机也要被立即中断。艾瑞克的心中充满愤怒,但是出于职业操守,他把未完成的工作交给了自己的徒弟——风险管理员苏利文。正是这一行为挽救了整个公司。

苏利文仔细研究老师的成果,填补了漏洞,发现,原来的模型错了,风险预警机制已经失效,公司面临巨大风险。得到这一消息,公司高层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次日开盘将公司经营的抵押证券MBS全部清仓,最大限度的收回资金,挽回损失。

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就这样被推倒了。

面对从天而降的馅饼,许多华尔街的投行精英竟丝毫没有怀疑,每个人都怀着捡了大便宜的喜悦心情,积极的投入到“接盘侠”的行列之中。而这场金融海啸中,唯一的获利者就是最先嗅到了危机的这家投行。

关于这部电影,网上有许多精彩的影评。专业影评人的文学功底非同一般,一部电影被他们描述的跌宕起伏,精彩生动,但是我想在这里讨论的是这些评价中带有的、针对金融从业者的一些偏见和误解,以及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为金融从业者正名。

“毕竟金融危机发源于这个万恶的投行,最终苦果却要世人均摊。”

“资本操纵者贪婪的本性、阴险的计谋、凶残的手段、冷漠的绝情”

“公司的高层对这些即将到来的金融界的危险既无所畏惧,也不知羞耻”

看看网上的评价,这样的言论不绝于耳,盲从者也乐意看到有人为种种社会怪象找出了一个替罪羊,让他们在生活高压中层层积累下的压力和情绪有了一个肆意宣泄、喊打喊的地方。但是如果你肯学习一些金融知识,并愿意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你就会发现,事实果真如此吗?

金融危机发源于万恶的投行吗?

“我不是经济学家,对于金融危机这个词我没有办法做出专业的解释。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大体明确,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挤泡沫”的过程。可是泡沫是哪里来的?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一定是市场先积累了大量的泡沫,然后才有了后面的“挤泡沫”。以上证指数为例,如果大盘涨到5000、6000、10000肯定是有泡沫,但是大盘跌到2000、1800、1600的时候谁能站出来说市场有泡沫?只有当市场价格严重高于实际价值中枢的时候,市场才会有严重的泡沫,才会有后面惨烈的“挤泡沫”的过程。

谁先戳破了泡沫?大家都有过吹泡泡的经历,泡泡吹的越大,其破裂的可能性就越大,等泡泡吹大到它的极限,它自己就会破裂。市场的泡沫也是同理。不论市场怎么上涨,总之它不会涨到天上去;市场涨到它的极限,不用太大的力就可以被打下来。戳破他的人可以是“万恶的投行”、“万恶的地产商”、也可以是“万恶的收藏家”,或者是“万恶”的其他什么人,总之总会有先知先觉的1%们发现市场存在泡沫,他们认为市场泡沫膨胀一定会有个极限,之后就会有一个价格回归价值的过程。

对,就是这些“万恶”的1%们在市场泡沫即将破裂或者是刚刚破裂的时刻,果断的离开了这个市场。不是因为他们做空了市场,市场就下跌了,是因为市场中已经累积了大量的获利盘,多头已经疲态尽显成为强弩之末,这个时候做空的利润空间巨大,你不做空,别人也会做空。2015年证券市场暴跌,许多人归咎于股指期货的做空才产生市场的暴跌,那么,2008年倒是没有股指期货,股市从6000一路狂泻到1600,那次暴跌的黑锅又该由谁来背呢?”

争做小小金融家作文八百字以上【四】

2008年金融海啸,美国著名的老牌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消息一出,震惊世界。因为商界一直有Too Big To Fall(太重要以至于不能倒下)的潜规则,所以当这个有着158年的超级投行的最终倒下,也说明了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之深。

国家不幸诗家幸,人们预计马上好莱坞就会投资拍摄相关影片。影迷已经手拿爆米花等在电影院里,不成想等来却是老态龙钟刚刚出狱的哥顿·盖科(《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和头戴棒球帽永远在挑战山姆大叔的胖子迈克·摩尔(《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两部影片,前者竟让资本大鳄有了亲情的概念,后者虽有出色的资料整理和剪辑观念,但是又失之艺术气息。

直到2011年圣丹斯电影节,狮门影业慧眼识珠,迅速拍下这部由名不见经传的导演初哥J·C·陈多尔、凯文·史派西、杰瑞米·艾恩斯、扎克·昆图等数名男星共同主演的影片的发行权。美国以及全球的观众,才得以欣赏到好莱坞第一部能够如此清晰的解析金融危机起源的精彩独立制作影片。

影片讲述的正是2008年金融风暴之前的24小时内,一个老牌投资银行内发生的所有事情。根据影片的阐述,投行在三年内经营了一款将不同信用评级整合在一起的抵押债券,在发行了大量该类债券后才最终清楚其风险性,但是为时已晚,由于杠杆效应,一旦出现下跌,公司需要赔付的价值甚至远远高于公司的总值。而就在此时,“补仓”的抉择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投行老板图尔德描述此情此景为“音乐停了,风暴来了”。

影片完美的遵循了古典戏剧的三一定律,一天之内,一个故事、同一个场景,变化的只是人物的语言、状态和失焦的摩天大楼窗外景色。影片的终极问题,也和经典戏剧一样——当面对矛盾时,人如何选择,或者,用另一句话来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对于影片中的人物来说,选择就是,卖掉不良资产,还是破产。当交易部的头目山姆拒绝将不良资产转移给同行的时候,他认为:“我们正在把毫无价值的'东西卖出给自己的交易伙伴,我们正在搞垮别人的事业,彻底的。以后,没有人会买我们的东西。”这是一个从事了34年金融工作的行家里手心中的职业操守,同时也是一个金融从业人员的“盗亦有道”,毕竟自己手下的股票经纪人们即将把手中大笔的不良债权和股票卖给自己建立起程度相当深的买家、交易员和客户。如果成功,投行可能会幸免于难,但是金融业会受到巨大冲击,同时,自己也将从此上了同行的黑名单。

信奉曹操信条“宁肯我负天下人”的老板图尔德则认为,有必要“让公司走自己的路,哪怕让其他公司无路可走”。别忘了这位精神领袖对于自己员工——金融从业人员的教诲是:“更快、更狡猾或者干脆作弊”。也许正是这种认识,使得他轻而易举的选择了将债券和股票抛售的做法。

绝妙的是, 对于自己挑起的,即将到来的金融危机,图尔德认为:“1937年、1957年、1984年、1987年,1997年,2000年,都一样,周而复始,这种情况一直会发生,我们改变不了什么,我们只不过是控制不住自己罢了。我们只不过是采取措施,做对了我们赚一笔,做错了横尸街头。”图尔德对于金融危机的宿命式总结,精准的令人无可辩驳。

最后风险评估员彼得问山姆,转嫁掉不良资产是否正确时,山姆反问“对谁来说”,彼得回答“我不知道”,山姆则替人们回答:“我也不知道。”事实也是这样,当一个组织或者团体的规模以及带来的影响过于强大的时候,个人的属性就被衰减的无比渺小。在这种情况下,对错之间的界限就会开始模糊。一个错误的决定,既来自一个集合,也来自一个个人。不过,毕竟金融危机发源于这个万恶的投行,最终苦果却要世人均摊。即便资产缩水,拥有高薪的金融从业者也一定比工鞋阶层好过,这估计也是纽约“占领华尔街”运动兴起的原因。

有趣的是,影片在拍摄的时候,“占领华尔街”运动并未开始。不过《商海通牒》毫不遮掩的曝出了投行中各个级别的年薪数目,最初级的如彼得和赛斯,大约为25万美元,交易组头目威尔250万,大老板图尔德自然更是高的没边,9千万的分红和年薪,身价数十亿。单凭这不平等到极点的工资条,就足以被工薪阶层棒。但是,话说回来,那些聚集在华尔街,举牌抗议的示威者,又是否真的无辜到可以随便向华尔街大鳄们扔出石头?一个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起源又是否只是投行的金融精英闯下的大祸?对此,导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片中有一个场景,评估员塞斯问长官威尔,这次的危机会给平常人带来的影响,威尔这样反击塞斯的内疚:“这些普通人,他们想要的生活就是香车豪宅,但是他们根本负担不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么重要,我们是他们豪华生活的根本原因。我们用手指在他们天平的一端压了一下,我们抽走手指,那时候才是真正的公平社会,但是他们马上就会不干。他们想要我们给的东西,但是又喜欢假装不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他们装伪君子比我强多了,去他们的吧。”当听到来自不同阵容的致命攻击时,不知占领华尔街的将领们,会作何感想。向来热衷于超前消费观念的美国人民,在使用信用卡预支舒适生活,利用金融衍生品大赚金钱的时候,是否也曾在心中暗暗担心过这样的一天?

影片的结尾,投行成功将大部分债券和股票分摊给了更多的同行,一场危机已经在所难免。山姆来到前妻家的草坪,为自己去的老狗挖一份坑穴,面对早已形同陌路的前妻,和因为肝部肿瘤而辞世的宠物,山姆擦干眼泪,奋力铲向地面。直到画面消失字幕升起,铁锹与地面的撞击声依然冲击着观众的神经,令人怀疑,去的究竟是老狗,还是其他的什么?

争做小小金融家作文八百字以上【五】

《大空头》是今年的一部佳片,很多人已经将剧情烂熟于心,也见识了华尔街金融界的愚昧和贪婪,了解了政府和银行对于公众的欺骗。几位主要演员的精彩表演也让影片的质量有了强有力的保证。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迈克尔·布瑞。他在片中的遭遇给人很多的回味和思考。

布瑞性格古怪、不合群,但是对于经济数据和走势有着异常敏感的直觉和洞察力。他最先看出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和高风险因素,通过细致入微的调查,他发现房地产市场已经岌岌可危,处于崩溃的边缘。他想到了创造一个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的贷款违约保险市场,来从中获利。但是,银行的人都认为他不可理喻,杞人忧天,于是同意和他“打赌”;他所在的基金公司的合伙人劳伦斯同样不理解他的行为,因为房地产市场看起来稳如磐石,他的行为无异于玩火自焚,会耗光投资客户的钱;布瑞的客户更是不理解他的想法,纷纷要求撤资。面对种种猜疑和指责、布瑞选择了一意孤行,并且用尽一切手段维护自己的行为,客户和合伙人都决定要起诉他,他承受着煎熬,基金公司的收益率一直在下滑;终于来到了2007年,房地产风暴来了,布瑞成功了。但是,他的遭遇却让人笑不起来。

布瑞有远见,对于房地产前景有着自己的洞察力和思考,当他通过详细的调查发现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高风险因素时,他提出了一个有创造力的想法。但是,没人理解和支持他。银行的人在和他洽谈业务后,背地里嘲笑他;他的领导说他是疯子,他的客户说他不可理喻。这似乎验证了一个老生常谈: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同理,一个人能洞察事物趋势,提出自己独到见解的时候,他得到的支持往往微乎其微。这也许正是人类可悲的地方:人云亦云,好像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正确的。实际上,那只是一种惯性,只不过没人愿意改变而已。当某人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观点,人们就会认为这个人是错误的、认为这个人是疯子、不可理喻。其实,人们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傻子。就像布瑞在片中所说:“人们总希望让权威来告诉他们如何选择价值,但他们选择了权威,并不是基于事实。他们这样做,只是因为这些人看起来很权威,说了他们想听的话。”为什么总是出现这种情况?人们迷信权威?人们懒惰,不愿意细心思考?人们总是看大多数人的选择?也许这些因素都有。但是,放弃独立思考就意味着盲从,最后就会发展成自欺欺人。影片中布瑞的一系列举动也衬托出了一个事实:一个人要想坚持正确的原则和做法,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很多时候,你只能独行,因为只有你是正确的。听起来可能有点狂妄,但是,事实往往就是如此。布瑞躺在自己办公室里的那个场景让我一直记在心里,很孤单、很悲凉、但是也很帅。一个人在经受如此的折磨后,仍然能说出“我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除了敬佩和鼓掌,我还能说什么呢?

《大空头》要讲述的东西很多:华尔街、银行、金融、诈骗、人性等等。我在这部影片中看到的最让人念念不忘的是人对于自己选择的坚持,就像布瑞做的那样。当一个人选择了孤单的“正确”,也就是选择了与世界为敌,与惯性和大众宣战。这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很可能最后你的结局就是粉身碎骨。但是,依然有人选择继续走下去。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勇士,他们敢于一条道走到黑,只因为他们是正确的。在影片最后,布瑞在板子上写下了“489%”这个收益率就是对那些权威和大众最好的回击。

你只能独行,确实,你只能独行,因为你别无选择。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