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高中作文指导(新沂中考满分作文)

新沂高中作文指导(新沂中考满分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6-03 21:38:59
新沂高中作文指导(新沂中考满分作文)

新沂高中作文指导【一】

改写《石壕吏》

要求:把杜甫的\'《石壕吏》改写在1000字的散文。

“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这是战乱的岁月。诗人杜甫从洛阳向华州赶路。一天,天色已经昏暗,诗人错过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了。

村中断壁残垣,蓬蒿满地,十室九空,杜甫望见村东一户人家冒着炊烟,便直奔前去。

房东是一对年逾花甲的老夫妇,还有一个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孙。他们衣着破旧,大人小孩都面黄肌瘦。

由于一天的奔波,诗人和衣躺在炕上,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约摸二更时分,村中一阵犬吠,随着街上响起了急促的打门声和叫骂声。杜甫被惊醒,借着惨淡的月光向外窥看。听着外面的叫骂声和哭喊声,他知道又是抓壮丁的来了。

这时,诗人看见房东老头儿披着衣服,翻过院墙逃走了。接着破旧的大门被拍得叭叭乱响,“开门!开门!人都睡了吗?”凶狠的叫骂声使人心惊肉跳。老太太哆哆嗦嗦地走到门口,颤抖着双手拉开了门栓。

差吏们进来了。他们凶暴地向老太太吼叫着:“你们家的男人呢?叫他快出来!”老太太哭泣着向差吏们哀求道:“长官,我家里原有三个儿子,现在都到邺城当兵去了。最近小儿子捎信来说,他的两个哥哥都在战场上了。唉,了的,也就完了,不再受罪了。我活着的,先混吧,说不上哪一天也……您可怜可怜我这……”

“老东西,罗嗦什么!我问你,你家还有什么人?”一个差吏打断她的哭诉,怒喝道。

“就剩下吃奶的孙子了。儿媳因此忍苦守寡,为的就是这一根苗……”

一个差吏没听老太太说完,就挥动鞭子,要往西屋里闯。

老太太眼看哀求无用,媳妇就要被抓走,只得把心一横,拦住差吏说:“老总,我们媳妇她,她连一条完整的裙子都没有啊!怎能出去应差!你们一定要人,我老婆子虽然老了,给军队做饭烧水还能应付。你们就带走我吧!我现在就跟你们走,也许还来得及到河阳给军队做早饭呢!”

差吏们骂骂咧咧地带着老太婆走出了院子。惨淡的月光下,老太太回头望望自己破旧的茅屋,哭着随差吏们匆匆而去。

杜甫目睹了这一幕,再也没有睡意了。

夜渐渐深了,小小的村庄万籁俱寂。然而在诗人的耳边,仿佛仍回响着老太太凄楚的哭诉声,西屋里也像隐隐传出了呜咽声……

天蒙蒙亮了,老头悄悄地溜进家门。当他听到老伴儿被抓走的消息后,不禁捶胸顿足,痛不欲生。

面对这令人心碎的现实,杜甫能用什么话语安慰他呢?诗人只是默默地送给他少许零碎银子,便又匆匆地踏上了旅程。

把诗歌改成记叙文,要注意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因此在改写时要在合理想象的基础上,补充上诗歌中所蕴含的情节,比如诗人与老翁相见时肯定说了很多话,可是诗人没有写,为什么,作者在改写时就要去考虑诗歌的安排。另外,诗歌的语言跳跃性较大,改写时就必须注意情节的照应。

新沂高中作文指导【二】

要领一.讲一个完整的故事

记叙文是用来做什么的?

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好的的记叙文正如好的电视剧,情节精彩,故事性强,悬念重重,能引人入胜。有

了故事性,才有了记叙文的本质。

故 事精彩,记叙文才能吸引人,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抓住了故事性的记叙文,即便文笔一般,文章也差不到哪里去。通常情况下,学生写的记叙文不佳,最主 要的原因就是故事的框架、选材和情节没有构造好,文章显得平庸乏味。学生写记叙文要从故事性入手,有故事则有内容,有内容才有精彩。高考记叙文写作,成败 的关键皆由故事性决定。

优秀的记叙文,往往构思精致巧妙,情节引人入胜,高明的作者都在故事情节的完整及构思的巧妙方面下功夫。记叙文要完 整生动地叙述故事,名家名作无不是寓巧妙的情节构思于完整的故事之中。故事的情节是要靠矛盾的发展去推动的,因而情节的发展要有自然性、合理性和完整性。 如果片面求新而破坏了故事的完整性,就会得不偿失。

要领二.塑一个鲜活的人物

写记叙文离不开写人。写人千万不能写成纸人,站立不起来,鲜来。写人要把人物写鲜活起来,要写得有有肉,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让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起来,除了对人物与事件进行叙述以外,还必须进行细致深入的描写。描写人物常用的方法是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等。

要领三.作一番生动的描写

记叙文中的描写,包括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等。

人物的肖像描写,主要指描写人的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方面。肖像刻画要以形写神,形神俱似,不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形神兼备的肖像描写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表现出人物的时代特征;结合情节的发展,还能显示人物的命运。

人 物的语言描写要做到立片言而尽显人物精神。人物语言包括独白和对话两种。独白指人物的自言自语,对话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相互交谈。历来优秀作家都十分 重视人物语言的描写,常说的“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既是对作家塑造生动人物形象的高明技法的赞誉,也是语言描写的功能和作用的体现。

人物的动作描写要做到在举手投足之间见到人物的真性情。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则要做到洞幽烛微,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窥视人物的心灵世界,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景物描写要突出景物的神韵,必须抓住景物的层次和主要特征有序描写。场面描写要突出场面的特点,要把人物置于场面之中。

不管是人物描写、景物描写,还是场面描写,都必须注意细节描写,就是对故事情节中那些极富个性特点的细枝末节方面进行描写。细节虽小,却往往通过作品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优秀的文学作品,甚至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常常因其某一独特而极具个性的细节描写,而令我们过目不忘。

写 人记事绘景,可正面描摹,以见真形;也可侧面烘托,以显神韵。正面描摹,即对作文中要写的人物、事件、环境等进行正面而直接的、具体、生动、形象的刻画。 侧面烘托,则是借他人他物或环境,以衬托此人此物此景而显出精神的一种方法。这样,写事件则场面活现,写人物则栩栩如生。

要领四.抒一段动人的情感

抒 情,简单地说,就是用真挚的语言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在记叙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对所记叙的人和事抒发感情,可以让平白的叙事锦上添花,引起读者的共鸣。抒 情的文字有时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凭借所描述的人、事、景、物来传情达意,即间接抒情,常见的间接抒情方法有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种。抒 情文字有时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也就是直抒胸臆。

2008江苏卷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 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 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好奇心

两个人都长年纪了,相距不过几米的屋子,有什么必要隔几分钟就喊一下?

每次去奶奶家,这件事总是会勾起我的好奇心。

奶奶八十了,但眼不昏耳不聋,还能眯着眼在屋里做针线。大她三岁的爷爷便不行了,不愿走动,总是坐在藤椅上晒太阳。

相隔不过几米,奶奶过几分钟,便会放下活儿,“老头子!”奶奶这么叫。

爷爷不应,奶奶便急,迈着碎碎的步子到跟前。爷爷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孩子般地笑嗔:“这个老头子,人家喊了也不睬。”

这样的事天天发生。

我很好奇。

是奶奶闷吗?没有人说话?那她为什么只喊一下而不是和爷爷唠嗑呢?

喊爷爷做什么呢?还这么不停地喊?我想起奶奶每次看见爷爷好好的,满意离去的背影。阳光总是以最完美的角度铺在奶奶身上,每每这样的画面闪烁着温暖的光辉。

是不是只要有人答应便好呢?我好奇地继续想。

那好。再有这种事发生时,我便捂住嘴,学爷爷的声音迟缓地答:“唉——”可每每奶奶都能辨别出来,无论我用布还是用棉花捂以求声音的逼真。“细丫头在这儿捣乱??”奶奶皱纹满布的手会轻拍我。

新沂高中作文指导【三】

烘托艺术原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衬托出另一主要部分来。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构思中来,就是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称“衬托法”。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如“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说明。

1、衬托,可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主要事物。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

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2、运用衬托要爱憎分明,要宾主分明,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

3、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它与反衬有些相似,但不同。对比,意在比,突出的对象是双方的,对立两事物无主宾之分。

衬托,意在衬,两事物有主宾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前句是对比,后句是反衬。

新沂高中作文指导【四】

自然景物也各有其独特的特征,互不相同,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才能真正的表现出景物的与众不同。写景又是抒情的基础,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先要写好景物。抓住要描写的景物与别的景物不同的独特特点,带着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去精心描绘,做到景物特点突出,个性鲜明。

新沂高中作文指导【五】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