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尝百草350个字的作文(神农尝百草的作文300字初中)

神农尝百草350个字的作文(神农尝百草的作文300字初中)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1-04 18:04:12
神农尝百草350个字的作文(神农尝百草的作文300字初中)

神农尝百草350个字的作文【一】

早些时日便听说白草畔和百花山上花开正艳,正是赏玩的最佳时节。于是,备了雨伞、食物、电脑、相机、手机等物品,趁着山雨欲来的当口,不管天色是否已晚就出发了,只因听说雨后的白草畔和百花山会更美,也不知是真是假,我这人做事就是这样,风风火火的,说做就做。路线嘛,我也是查过的,驾车走京港澳高速,从良乡口出,奔青龙湖的坨里方向,经河北镇、佛子庄乡、贾峪口、龙门台村、四马台村等地,行程百余公里便可到达目的地。

出发了,走了一段高速,很快便来到了蜿蜒曲折的山路,道路非常平整,车辆无多,时而可见喜鹊、麻雀还有不知名的鸟儿在道路中间蹦达,车子快到跟前了,它们才飞了起来,就这样,我伴着鸟儿,行驶在两山的翠绿之间,满眼舒适,心情也瞬间变的好了起来。怎奈天色已晚,我曾边开车边拍照的,但估计效果不是很好。为了安全起见,我还是收起了具有拍照功能的手机,更在行驶了过半的路程后,见到了一处农家小院,名字很好听,叫丁香茶社,可食宿,便停了下来打尖。主人热情的招呼了我,我点了两个农家菜,要了一碗米饭,吃的很香很饱,就是住的地方甚是简朴,但很有农家的味道,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的老家,也大致如此。只是现在睡的是土炕,我们老家那里是没有的。

习惯是依然的,我不喜欢早睡,晚上11点了,我打开了电脑,写了很长的一段文字。后来觉得有些累,便抽出一根烟,走出了屋外,院落里有个荷塘,青蛙唱的正欢。也许是听到了我的动静了吧,狗儿突然吠个不停,扫了我不少的兴致。幸有主人吆喝了几声,它才不再叫唤。夜色很黑,我瞧不见荷塘里的景致,但深呼吸一下,便有缕缕清香,沁入肺腑,很是受用。山里凉爽,我伫立了半小时许,便浑身凉透。我想这一夜,一定可以睡的安稳。

谁料,最终却一夜未能成眠,也许是因为兴奋或是惆怅吧,我说不清楚。夏天夜短,刚凌晨四点,天就放亮了,遂洗了把脸,收拾了一下行囊,又上路了。跟着车载导航仪走,很是顺利,山脚下,我吃了早点。然后继续走。可是这一走,就没我想象的那么轻松了,我发现上山的路奇曲奇陡,车子不得不来回的打转转,几乎全程的一二三档的来回倒,不过我也是个老司机了,这点技术还是有的。六点四十分的时候,我终于来到了白草畔风景区的门前,看门的.大哥甚是惊讶,问我咋来的这么早,他们要8点才准许游客进入。我说明了原因,又嚷求了一番,看门的大哥,才破了例,于是,花40元钱买了门票,由于不足7点,故而,是没有览车可坐的,我说我走上去吧,看门的大哥又是一惊,说,走上去的路程要15公里呢。我没有理会,心想,这有什么呢。但后来的事情证明我的确小看了这段距离,这个先不提了,容后再讲。

白草畔在我来之前对其是有一番网上了解的,据说山上有八景,山下亦有八景,光已被命名的景观就有106处。这山上八景为:丁香清泉、亭台赏月、极顶晨光、五指峰秀,云海烟波、京城灯火、千秋古拍、高坪百草。山下八景是:怒石天降、松海林涛、蚁冢千丘、史前胜迹、鲲鹏展翅、神洞仙道、松林圆城、母子拜龙。我不能保证一天之内全部看完,所以,只好边走边看,边走边记了。

上山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林海,据说这里有近万亩的落叶松林,号称万顷松林。被欲为京西南林海明珠。这些松树是70年代人工栽植的,树龄30几年,树干挺直,林相整齐。从高处远望,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风吹树摇,呼呼声如浪似潮,故这里有“松海林涛”之称,是山下八景之一。

细看之下,我发现松林间,有状如坟冢的土丘,再细看,却又不是,因为这是用松针和砂土粒堆砌的蚂蚁窝,原来这就是号称白草畔山下八景之一的“松蚁千丘”,里面住着无数的红蚂蚁,它们的窝高约30厘米到1米左右,丘底直径一般为1——2米,分布在海拔1300——1500米之间,成群分布在落叶松边缘地带,他们不吃松树,常以松树上的小害虫为食,对树有益无害,于是,这成群排列的蚁丘成为这里一种独特的生态景观。看的惊奇了,我不禁吟道“落叶松林见奇丘,疑是临村新坟头。

神农尝百草350个字的作文【二】

一个《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吸引了我: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谁也分不清它们,当时人们只能靠打猎为生,如果有人生病了,也不懂如何医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人去。经历了许久年之后,有一个名叫神农的部落首领,带着他的众多手下去寻找治病救人的草药,在一座山上,发现了许多花草,但山又高又陡,没有人敢上去,虽然手下不断地劝阻神农放弃,但他却信心百倍地想登上山顶去采摘。经过了百般周折,神农终于爬到了山顶,而且亲自去品尝各种百草的味道。传说中他成仙了,钢木门后人又称他为炎帝。

从故事中,我理解了万事开头难,而且要做好做成一件事情更难的道理。要取得成功,不是十分简单的事,它会有许多的困难险阻,如果退缩放弃了,那成功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但相反,如果面对困难我们能迎头赶上,并且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那成功一定会是我们的,就象神农一样,努力了,奋斗了,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对我来说,知识就象是高山上的.百草,我只有好好学习,不怕辛苦,多学、多问、多练,高山上的百草也一定会属于我。

神农尝百草350个字的作文【三】

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猎过日子,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兽越打越稀,人们就只好饿肚子。谁要生疮害病,无医无药,不也要脱层皮啊!

老百姓的疾苦,神农氏瞧在眼里,疼在心头。怎样给百姓充饥?怎样为百姓治病?神农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第四天,他带着一批臣民,从家乡随州历山出发,向西北大山走去。他们走哇,走哇,腿走肿了,脚起茧了,还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来到一个地方。只见高山一峰接一峰,峡谷一条连一条,山上长满奇花异草,大老远就闻到了香气。神农他们正往前走,突然从峡谷窜出来一群狼虫虎豹,把他们团团围住。神农马上让臣民们挥舞神鞭,向野兽们打去。打走一批,又拥上来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兽都赶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条条一块块伤痕,后来变成了皮上的斑纹。

这时,臣民们说这里太险恶,劝神农回去。神农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说着领头进了峡谷,来到一座茫茫大山脚下。

这山半截插在云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挂着瀑布,长着青苔,溜光水滑,看来没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臣民们又劝他算了吧,还是趁早回去。神农摇摇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站在一个小石山上,对着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办法。后来,人们就把他站的这座小山峰叫“望农亭”。然后,他看见几只金丝猴,顺着高悬的'古藤和横倒在崖腰的朽木,爬过来。神农灵机一动,有了!他当下把臣民们喊来,叫他们砍木杆,割藤条,靠着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层,从春天搭到夏天,从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飞雪结冰,从来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层,才搭到山顶。传说,后来人们盖楼房用的脚手架,就是学习神农的办法。

神农带着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顶了,嘿呀!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红的、绿的、白的、黄的,各色各样,密密丛丛。神农喜欢极了,他叫臣民们防着狼虫虎豹,他亲自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尝。为了在这里尝百草,为老百姓找吃的,找医药,神农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几排冷杉,当做城墙防野兽,在墙内盖茅屋居住。后来,人们就把神农住的地方叫“木城”。

白天,他领着臣民到山上尝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着火光把它详细记载下来: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都写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倒。臣民们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经不会说话了,只好用最后一点力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们慌忙把那红灵芝放到嘴里嚼嚼,喂到他嘴里。神农吃了灵芝草,毒气解了,头不昏了,会说话了。从此,人们都说灵芝草能起回生。臣民们担心他这样尝草,太危险了,都劝他还是下山回去。他又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说罢,他又接着尝百草。

他尝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尝,还是用木杆搭架的办法,攀登上去。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他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叫臣民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叫臣民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

神农尝完百草,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饥的五谷,医病的草药,来到回生寨,准备下山回去。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见了。原来,那些搭架的木杆,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长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农正在为难,突然天空飞来一群白鹤,把他和护身的几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从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气弥漫。

为了纪念神农尝百草、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为“神农架”。把神农升天的回生寨,改名为“留香寨”。

神农尝百草350个字的作文【四】

我读了《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感受到了:勤劳,勇敢的炎帝给人类带来了健康和保暖。炎帝在很久很久以前,把天空突然掉下来的各种稻谷收集起来,播撒在田野里,后来又把所有的稻谷全给了人类,才有了今天的五谷。而且,太阳神炎帝还可以放出强大的光芒,让稻谷快速生长。炎帝的勇敢精神最让我敬佩。后世的人们为了纪念炎帝,就把炎帝称做了神农。神农经常为人类试药,把能治好病的带回去,有毒的就记在纸上提醒人们。

这种精神最让我敬佩,可是神农在帮别人试药时,尝到了一种断肠草,不幸身亡了。神农用自己的一颗爱心,给人们带来了多少的贡献啊。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