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作文立意教学实录(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创新)

高中语文作文立意教学实录(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创新)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05-02 04:49:31
高中语文作文立意教学实录(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创新)

高中语文作文立意教学实录【一】

众所周知,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词性是指词的语法特性,包括词的词法功能和句法功能。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特性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根据词的语法功能,词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一类是虚词。实词是指能充当句子成分,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的词。虚词是指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帮助实词造句,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的词。根据各类词不同的词法功能,实词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虚词可分为介词、连词、助词等。语法学中的词类分析法是西学东渐后,中国现当代语言学家借用西方语法学的研究成果来解剖汉语,研究汉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文检测,高中。它就如数形探索中的坐标,化学变化中元素周期律,生物学研究中的细胞分析法、基因探究法一样,是我们学习汉语,研究汉语,解读汉语的一个突破口,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遗憾的是受高考语文科重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的考查,轻对语法术语概念的考查的影响,中考很少考甚而至于不考词类的相关知识,以致于初中语文教师很少讲解有关词类的基本知识。如果讲,都是浮光掠影泛泛而谈,讲得不全,讲得不透,以致学生进入高中后,对词类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给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基础性的障碍,羁绊了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那么在初中词类教学的基础上,高中语文词类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呢?

一是词的概念的界定。绝大多数刚跨入普高大门的学生,都搞不清楚字、词、语素、词组这几个语法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因此,教师有必要澄清这几个概念的关系。其中,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是汉民族的文字,它是汉民族用来记录本民族语言的书写符号,是汉民族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从书写形状看,汉字是方块形文字;从造字的来源看,它是表意体系的文字。论文检测,高中。汉字都有一定的形体,都有相应的读音,但不一定有意义,如“孑、蜘、朦、葡”等字,就只有形体和读音,但没有意义。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构词的备用单位。任何一个语素都是形、音、义三者的结合。“风、云、雷、电、山、河、湖、水”等都有形、音、义,可以称得上语素;“孓、蛛、胧、萄”等只有形、音而无义,就只能称为“字”而非“语素”。词是由语素构成的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称为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称为合成词。“猪、牛、羊、马、金、木”等字都有形、音、义,它们都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一个单音节单纯词。“孑孓、蜘蛛、朦胧、葡萄”等尽管有两个读音,两个形体,但组合起来才有一个意义,因而只能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一个双音节的单纯词。同理,“俄罗斯、歇斯底里,布宣诺斯艾利斯”等,尽管有几个字,但只能算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一个多音节的单纯词。而“土地、教室、板凳、法律”等就是由两个字、两个语素构成的双音节的合成词,“对台戏、对流层,对外贸易,对抗性矛盾”,则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字(或者说是语素)构成的多音节的合成词。词组又称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的,没有句调的一组词。“黄叶、坐好、三次、所想”等就不是词而是词组。词一旦形成,其形、音、义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其句法功能和词法功能不会轻易改变;而词组是词与词的临时组合,具有可变性,多样性。

二、词类的划分,词性的确定。很多刚跨入高中大门的学生,一看见“风”就说它是名词,一看见“把”就说它是介词,一看见“流”就说它是动词。其实这些看法都是孤立的,片面的,不准确的。词类的划分,词性的确定,首先要根据词所承载的意义加以判别。如果一个词没有词汇意义,那它一般情况下就属虚词;如果有词汇意义来,我们就可根据其意义判断其词性。如“流”这个词,在“流”、“流汗”、“流鼻涕”中,“流”是指液体移动,那它就是一个动词;而在“洪流、急流、中流、开源节流”等词组中,它是指江河的流水,显然是一个名词。“风”这个词,在“寒风、暖风、热风”等词组中,它是指“由气压不均而产生的流动的空气”,显然是个名词;在“风干、晒干风净”等词语中,它的意思是“借风力吹”,显然是一个动词;在“风言、风语、风闻”等词中,它的意思是“传说的,没有确切根据的”,因而是一个形容词。可见词的意义不同,相应的,其词性就有可能不同。其次,词类的划分要根据词的词法功能来加以判断。论文检测,高中。如动词,它具有如下两个显著的语法特征,一是动词前能够加副词,但多数不能受程度副词“很、非常”等的修饰。二是动词经常作谓语或谓语的中心语,多数能带宾语。与之相区别的是形容词,它也有两大语法特征,一是大部分形容词都能受程度副词“很、非常”等的修饰,二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据此我们就很容易划清“深刻、深入”的词类了。我们可以说他的发言很“深刻”,但不能说他的.发言很“深入”;我们能说“深入”敌后,“深入”人心,但不能说“深刻”敌后,“深刻”人心。据此我们就可以判断:“深刻”是形容词,而“深入”是动词了。再如叹词,它是表示感叹、呼唤或应答的词,具有极强的独立性,一般不同别的词语发生结构关系,常作感叹语或句子,是其显著的词法功能。而与之相区别的是,语气词是放在句末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的词,它总是附着在句末或句中停顿处,永不独立。据此,我们就很容易判断出下列语句中“啊”字的词性了。

①荷叶啊(语气词),是青蛙的摇篮。

②啊(叹词),我们的祖国多美啊(语气词)!

由此可见,根据词的词法功能,我们很容易确定近义词、同音词的词性。再次,词类的划分要根据其句法功能,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来确定。如“在”这个词,它在如下三句中的句法功能不同,其词性就不同。

①他在家。

②他在家学习。

③他在学习。

第一句中“在”充当句子的谓语,故为动词。第二句中“在”与“家”组成介词短语表处所,故为介词。第三句中表时间状态,修饰“学习”,作状语,故为副词。再如“把”这个词:

①他把住车把不放

②他把两把扇子都弄坏了。

第一句中的第一个“把”字充当“他”的谓语,意为“握”的意思,显然是一个动词。第二个“把”是指器具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作“把住”的宾语,为名词。第二句中“他”为主语,“弄”为谓语,“坏”为补语,“把两把扇子”这一介词短语作状语。其中第一个“把”为介词,第二个“把”为量词。由此可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的位置不同,充当的句子成分不同,其词性往往就不同。

总之,在词类的划分、词性的确定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灌输三大理念。一是不能孤立地判断词性,认定一个词就只有一种词性,一定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多角度,多侧面地全面把握一个词的多种词性。如“花”这一个词语,在下属语句中,词性就不同。

①梨花开了。“花”,指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名词。

②文艺之花绚烂夺目。花:比喻事业的精华,名词

③她是一朵交际花。花:比喻年轻漂亮的女子,名词。

④他喂了一只大花猫。花:颜色或种类错杂的,形容词

⑤别在我面前耍花招了。花:用来迷惑人的不真实的,形容词

⑥该花的花,该省的省,一定不要浪费。花:用,耗费,动词。

由此可见,我们不能一看见“花”就孤立地说它是一个名词,它除了作名词外,还可以作动词、形容词。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一个词词性的发展演变。如“朝”本为一个会意字,甲骨文象日出草从中而月亮还没有下去的形状,本义是“早晨”。论文检测,高中。“朝闻道,夕可矣”“朝不虑夕”“朝令夕改”“朝辞白帝彩云间”等中的“朝”都是解释为“早上、早晨”,为一名词。论文检测,高中。后因人臣每天早晨要拜见君主,所以引申为“朝见”,成为一动词,如“盛服将朝”(《左传·宣公二年》。现又由“朝”的“朝见”义,引申为“向着”,“对着”的意思,虚化为一个介词,介绍动作的方位或趋向,如“朝前,朝后,朝着共产主义社会迈进”。三是要有词类活用的理念。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其通常的词法功能、句法功能的语法现象。如“端正”,本为一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我们经常说“端正态度”。此处的“端正”一词就属词类活用,由一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使态度端正”的意思。又如“悲伤”,本为一表心理活动的动词,是指伤心难过,但在“悲伤着你的悲伤”一句中,就发生了词类活用。前一个“悲伤”为动词的为动用法,解释为“为……而悲伤”;后一个“悲伤”由一个动词活用为一名词,指悲伤的事情。由此可见,社会在发展、语言在发展、词所承载的意义在发展,其词法功能、句法功能就相应地发生变化,我们切不可用静止的眼光来审视词性,而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词性变化。

三、重视文言文中的词类分析教学。和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古代汉语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有时古汉语是两单音节词连用,而现代汉语中这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恰好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初学文言的学生往往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结果就歪曲了原意。如“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句中的“形成”,本为两单音节词连用,“形,形势;成,形成、产生”。这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发展到现在恰好成为了一个双音节词,其义为“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又如“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地方”为两单音节词,地:土地;方:方圆。现代汉语中“地方”为一双音节词,意为,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再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中“因为”本为两单音节词,因,于是;为、写、创作。现代汉语中“因为”合用恰好变为一双音节词,是表原因的一连词。可见利用词类分析法,我们能更深入、更准确地解读古汉语。二是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少,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多。我们只有运用词类分析法,才能更透彻,更精细地理解古汉语的词义。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事”本指“事情、事件”,为一名词;在该句中,“之”这一代词充当其宾语,“事”就由一名词变为了动词,解释为“侍奉、侍候”。兄,本义为“兄长”为名词;但它放在谓语“事”的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作状语,其解释就变为“以对待兄长的礼仪”。又如“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中“伏”字,本义为“埋伏”,是一动词。但在该句中“伏”用在“有”这一谓语动词后面,充当宾语,其词性就发生变化,为一名词,应解释为“伏兵”了。再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忘讽齐王纳谏》)中的“美”,本义为“美丽好看,与丑相对”,是一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但在该句中“我”充当“美”的宾语,“美”就由形容词演变为动词。联系上下文,“美”就只能解释为“以——为美”,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见利用词类分析法,我们才能把文言中的词类活用解释得更精细、更准确。三是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有独特的兼词现象。兼词是指古汉语里用一个字兼有两个字的读音或意义的词,如“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中的“诸”就是“之”和“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之”是代词,指搬运的土石;“于”是介词,释为“在、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中“焉”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于”是介词,解释“从”,“之”是代词,指代积土而成的山。其它如“子曰:‘盍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盍”为“何不”二词的合音,义为“为什么不”。成语“居心叵测”中“叵”相当于“不可”,义为“不可以”。要读懂文言文,首先就要我们准确地解释翻译好文言语句,为此我们就要充分地利用词类分析法,以此来帮助我们解读古代汉语。

像生物学的研究要从研究细胞、基因入手一样,研究汉语也应从词类分析入手来解析相应的语法现象。在高中阶段的词类教学中我们应引入探究式学习方式,因为词类的划分,标准不一,归类不一,不同的语言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如实词的划分,黄伯荣和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就把副词、叹词归为实词,并把表语气的词作为一个独立的词类单列出来,称为语气词。而刘燕、邱学东等人主编的《高中语文教材知识资料包》则将副词、叹词归入虚词,把表语气的词归入助词,称为语气助词。论文检测,高中。此外,按一般语法学观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对词类的划分也不一致。如代词,现代汉语法学家将其归入实词,而古代汉语语法学家将其归入虚词。副词,古代汉语语法专家一致把它归入虚词;而现代汉语语法学家对其归类就有争议,有的把它归入实词,有的把它归入虚词,争论不休。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尽可能地去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进行比较斟酌,这样就更能加深学生对词的语法功能的认识。其次我们应重视“讲、练、评”三者的结合。对刚跨入高中大门的学生来说,词的词法功能、句法功能、词类活用、词的归类等知识都是相当抽象的,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只有先剖析一些典型的语法现象,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去探究,然后让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加以巩固,对学生的分析解答作出客观、公正、有理的评价,才能提高学生的词类分析能力。在教学的时间安排上,教师可以把词类教学作为初高中衔接教学的内容之一,在学生一跨入高中大门就集中讲授,然后在以后各年级的教学中加以巩固。也可以把词类教学的相关内容,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分割在各年级各单元之中加以讲授。总之词类分析法是我们解读语言的一把利剑,一种烛照语言内部的微观结构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必须熟练地加以掌握。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刘燕、邱学东等《高中语文教材知识资料包》北京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王朝忠、王文学《常用汉字形义演释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高中语文作文立意教学实录【二】

板书:                    写童话

主人公——奇事——道理

(起因 经过 结果)

高中语文作文立意教学实录【三】

1、比如:我说:“水”,你能想到什么?

2、我画“~~~~~~~~”你想到了什么?弯弯的山路、奶奶额上的皱纹、

高中语文作文立意教学实录【四】

同学们,上周,我们游览了鸣凤山风景区,哪一处景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观音湖、云霞洞、八卦图)

师:其实鸣凤山风景区内最美的景点莫过于新修建的观音湖了,让我们一起再来重温观音湖的绮丽多姿。

课件播放观音湖图片。

二、指导观察,并指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1、指名说:你喜欢哪一幅图片,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1:我喜欢湖,因为湖水平静,倒映水中,水中的倒影很美丽。

生2:长廊也很美,红漆的栏杆,红漆的柱子,在碧绿湖的映衬下分外鲜艳夺目。

生3:观音塑像也很壮观,观音坐在莲花蓬里,很慈祥,雕刻者把观音雕得栩栩如生。

2、刚才我们大略浏览了观音湖景色,观音湖真是美不胜收,我们怎样把它写具体呢?

★出示栈道图片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这个栈道?

生:这座栈道修在左边的山崖上,由三角形的支架架在裸露的.岩石上,栈道宽约一米,上面铺着木板,人走在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感觉自己像要掉下去似的,有些紧张。

师评:看他不仅讲了栈道的样子,还讲了自己走在栈道上的感受。谁也来谈谈自己走在栈道上的感受。

生:我们小心翼翼地走过栈道。生怕木板会掉下去一样。

★出示长廊图片

师:最引人注目的无非是这建在拦河大坝上的长廊了,谁来介绍介绍。

生1:绕过山路,远远地看见了一坐长廊,这座长廊修筑在一丈多高的拦河大坝上,大坝下面有向个石洞,涌出白的浪花冲击到岩石上,发出哗哗的响声。

生2:像观音湖在奏响一曲高山流水曲,那么欢快。

生3:远看,一眼望见大坝,大坝上面修筑着长廊,水流从坝上和长廊底下飞流而下,长廊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像一条长龙卧在大坝上。

生4:这长廊古香古色,置身长廊,仿佛自己变成了一个古代诗人。

★出示观音湖图片。

看,这湖多么像一位风姿绰约的女子,让游人浮想联翩,谁来介绍。

生1:观音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师:你真会描述!

生2:观音湖水碧绿碧绿的,有的地方是深绿,有的地方呈翠绿,有的地方呈墨绿色,像是画家用颜料染过似的。

生3:观音湖起初是静寂的,后来远处驶来一条游船,溅起一层层浪花,打破了湖面的平静。

师: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生4:这船划过的浪花像是一条白色的尾巴。

生5:两岸郁郁郁葱葱的树木倒映在水中,好象是在镜中欣赏自己的容颜,而观音静静地坐那湖中心的小岛上,好像在倾听人间的声音。

★出示观音塑像近图。

师:谁来具体介绍我们近看到的观音塑像。

生:湖中心有个小岛,居老师介绍,在修大坝前,这小岛是一座小河中的山石,现在,这山石只露出三分之一的部分,山石上耸立着一座洁白的观音塑像,她神态安祥地合坐在洁白的莲花台上,左手抱着玉净瓶,右手好像正往湖中洒水。

三、指导有顺序有重点地对景物进行完整描述。

1、师:观音湖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些景物说清楚呢?

生:按一定的顺序。

师:我们可以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

生:参观的顺序,先讲我们远看大坝,再介绍我们来到大坝上看到的长廊和湖水,最后介绍坐在游船上的所见所感。

生:还可以是方位顺序。从左到右等。

师:还要注意些什么?

生:抓住景物特点,把景物介绍得生动形象。

师:对,这一条非常重要,要让没有去过的人听了介绍如身临其境一般。

2、师指导选材。观音湖很美,景物很多,如果我们要把每处的景物都介绍清楚,这要花很多时间,也很难,所以我们在介绍时,要抓住你认为最美的景点重点介绍,其他的景点可简单介绍。

3、想想你自己准备介绍哪些景点,按什么样的顺序介绍,然后同桌互相说,互相补充。

4、指名说,注意把话说通畅说连贯,尽量使用学过的好词好句,把观音湖的美说清楚。

生:绕过山路,远远地看见了一坐长廊,这座长廊修筑在一丈多高的拦河大坝上,显得非常雄伟,长廊下面有十四个石洞,河水从石洞溢出,撞击在大坝下面的岩石上,飞溅起两尺多高的,发出哗哗的响声,像观音湖在奏响一曲高山流水曲,清脆悦耳。大坝上面修筑着长廊,长廊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像一条长龙卧在大坝上。

高中语文作文立意教学实录【五】

1、一、激情导入,扩展思路。

(1)孩子们我们上一单元学习了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 、《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还有《小木偶的故事》,说一说除了这些你们还读过哪些童话故事呀。

(2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读了这么多童话故事,从小到大,童话故事就是我们的好朋友,陪伴我们长大,可我们读的都是别人写的故事,想不想自己也来编一编童话故事?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学写童话故事。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归纳童话故事的特点

(1)那你们读了那么多童话故事,发现了童话和我们学过的别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2)看来大家对童话了解的可真不少呀,难怪你们那么喜欢它。 老师也喜欢童话。我把童话的特点归纳了一下,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想像大胆奇特、情节生动有趣、拟人化手法、、语言通顺连贯、获得一点启迪

3、巧引例文 写出童话的生动有趣

(1)引入: 童话,之所以会博得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喜爱。就是它独具特色,它除了大胆奇特的想像以外、就是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让故事中的中变得生动有趣。那如何让故事生动有趣呢,现在我们

做一个头脑热身运动,老师这儿有一个片段,看看我们也来试试把它能编写的生动有趣。

片段:小蜈蚣有那几十双丁当鞋,穿在脚上便响起了(    )音乐,(                    )它(    )说:“我的鞋子会唱歌!我的鞋子会唱歌!”一群小鸭子正好走过,也(         )跳起来:“嘎──嘎嘎!嘎──嘎嘎!”狗熊大婶听见了,也(      )跳了起来。在一旁的大象(       对小蜈蚣说:“你那么多双鞋,给我两双行吗?”不等小蜈蚣回答,狗熊大婶接过去说:“能把你的一个脚趾头塞进去就谢天谢地喽!”

(2学生边说边点拨, 评价夸奖: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咱们这个故事片段就变得生动有趣了,真是令老师吃惊呀,其实呀,这个片段也是一位四年级特别优秀的孩子写的。老师没想到你们也像这位小童话大王一样这么有灵性。

4、教师小结:

要把故事编得生动有趣,这就要求要注重一些细节的描写。老师提醒大家一下。写出了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里话可以使我们的比较具体,运用好词佳句,可以使我们的童话更加生动有趣。

高中语文作文立意教学实录【六】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