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清明节烧纸作文(清明节要去烧纸钱给别人用作文)

过清明节烧纸作文(清明节要去烧纸钱给别人用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5-15 05:26:48
过清明节烧纸作文(清明节要去烧纸钱给别人用作文)

过清明节烧纸作文【一】

“明天放假了!”“明天放假了!”“明天是清明节,全国放假!”……随着同学们的欢呼声,同学们纷纷走出了校园。

第二天我早早起床,就随着爸爸回到农村的奶奶家。一进家门,就见奶奶在忙着包粽子。我问:“奶奶,您包粽子干什么?”奶奶笑着对我说:“包给老祖宗吃呀?等会你去上坟记得带去呀!”我甜甜地答道:“好。”其实,我是回想起以往过节吃过奶奶包的粽子,那香味……“嘿嘿!等会我多吃几个才是。”

下午两点多钟,伯伯一家四口,我们一家三口,叔叔一家三口,连同几个爹爹的几家人,二十几个人浩浩荡荡的队伍向坟地走。我们有的携带酒食果品,有的拿纸钱,有的炮,有的拿铁锹,有的拿柴刀等物品,说说笑笑来到了坟地。

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放鞭炮,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当然,我吃得最多的是粽子——两个。伯伯叔叔都笑话我,我可管,只要自己喜欢就行。

呀!吃撑了,连晚上的团圆饭都吃不下了。可惜了那鸡腿鸭腿海虾。还好,离开奶奶家时,奶奶给我捎上十几根我的最爱——粽子。

这就是我每年过的清明节。

过清明节烧纸作文【二】

今天,我们一家去扫墓过清明节。

一大早,奶奶就起床了。因为她有许多事情要做。她要到市场买烧饼、猪肉、鸡肉、鹅肉、鸡蛋、烧肉等食物。买完东西后,就回家做清明扫墓的准备。从早上开始,大人们就做准备工作,差不多十点的时候,我们带着各种食物、物品出发了。

我们走了一段路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一路上大家都走得气喘吁吁的。来到目的地后,我们首先分工合作,有的整理东西,有的搬东西,有的在摆放物品。

东西准备完后,我们一起跪拜,祝愿祖先在九泉之下安息。

清明节扫墓_100字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这一天,我们全家人也怀着对已故姥姥的无比思念之情去扫墓。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姥姥的墓碑前,我们所有人都肃然起敬。

首先,妈妈拿起一块抹布,把墓碑前的灰尘打扫得一干二净。接着,爸爸拿出好多“钞票”把它们点燃,火焰烧得很高,这时,姥姥的身影仿佛出现在火焰中,我大喊了一声:“姥姥!”恍然大悟后,我转身拿起早已准备好的花篮放在墓碑前。最后我们向姥姥深深地三鞠躬。

姥姥,您安息吧!您的重孙儿,一定会做一个真正的好男儿的。

过清明节烧纸作文【三】

今天是清明,心中难免会有一些伤感、想念。

不知道清明为什么总是阴雨连绵,好像上天都在为这个特殊的日子而伤感,留下了一串串晶莹的泪珠。

天刚亮,公鸡就叫了起来,你看:柳树垂下了头,草儿弯下了腰,花儿跳起了送别的舞蹈,好像在思念亡故的人们,这样的景色,为清明节增添了一份淡淡的味道。这让我想起了这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到了晚上,就可以看见许许多多的人在烧纸,纸灰满天飞舞、盘旋。

我站在风中,静静地,感受清明节带来的情感。

过清明节烧纸作文【四】

清明临近,带上香烛前往扫墓,是大多数市民缅怀先人的`传统祭扫方式。

清明节传统祭祀的危害在于,一方面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据统计,我国每年在清明节期间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就达千吨以上。清明节当天,全国“白色浪费”便高达100亿元。另一方面,会形成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酿成人身财产损失。清明节前后也是火灾频发的阶段,因祭扫燃放鞭炮、烧纸钱而引发的火灾,每年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一些人还因此而被判刑。基于此,反对传统祭祀焚烧,倡导文明祭扫方式日益迫切,关于文明祭祀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从家庭追思会到网络祭扫,从鲜花祭扫到绿色殡葬,近年来,绿色低碳扫墓祭祖日益成为共识,参与的人群也越来越多。然而又应当看到,由于受习俗的影响,传统的扫墓烧纸钱等形式,还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移风易俗还有很艰巨的工作。尤其是在一些边远山区和农村地区,文明祭扫的普及力度还相当薄弱,公众的参与热情不高,思想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进一步而言,对于文明素养现状的自身认同以及不以为然,是当下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原本,文明就是文明,非文明就是非文明。然而,在“人性化不足”的理由之下,总是容易为自己找到可以开脱的挡箭牌,比如对“中国式过马路”,有人将其归责于红绿灯的设计,以及公共服务的不足,对于传统的祭扫方式,甚至有专家将其归于历史原因,而恰恰对问题本身的性质予以了忽略。

文明祭扫的实现与践行,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虽然其是一个宏大的工程,然而却要最终落实于细节,体现在每个人的身上。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一方面,需要树立文明的意识,洞悉传统祭扫之害,而认识到文明祭扫之利;另一方面要具有担当精神,要有大局意识,能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去推动文明的进步。

当然,文明祭扫在全社会实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离不开环境的长期培育与氛围的长期营造。因而,公共管理不能仅靠强迫与命令,一味依靠行政强制力推进文明祭扫,更应注重疏通与引导,为社会祭扫文明的实现创造条件。从现实来看,行政强制的办法虽然立竿见影,却很容易触发抵触。如果能更多地考虑到公众的要求,实现更为人性化的服务,往往能够获得理解与认同,并由此激发利益共鸣。

在清明到来之际,一些地方的管理部门推出的实物蜡烛免费兑换电子蜡烛和鲜花的活动,具有抛砖引玉的道德引导作用。这种对公众意识提升和塑造的做法,值得提倡与鼓励,并在具体实践中实现内涵的挖掘与外延的扩展。

过清明节烧纸作文【五】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很多的老人都喜欢用老的思想给自己的祖先烧纸磕头,在一些店里,有很多各种各样的黄纸,几乎所有的人都去买了给自己的祖先烧纸,有的是金元宝的,有的.是铜钱的,有的是四合院形状的,有的是宝马跑车等形状的,什么样子的都有,很多的人说希望自己的亲人到了地狱可以有钱来孝敬看官自己的人,让自己得到优厚的待遇。有的人说,自己的亲人在活着的时候享受不到要让他们了以后可以享受一下。

这样固然是很好,但是,他们都这位这些着想,却没有为后代着想,这样会造成很多的烟雾,这一些烟雾会随着风到处的跑,影响我们的空气质量,现在雾霾天气还是那么那么的严重,金陵的水都变成了红色,黄浦江的猪越来越多,我们的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无污染与破坏,但是他们依然这样毫不节制地烧着纸,当这个地球受到严重污染的时候,我们的后代便无法在这个星球上生存,到时候倒霉的还是自己。

而且他们这样做,一不小心可能会造成大面积的着火,我想他们的祖先也不想让他们为了自己而弄成这个样子吧!

所以,我们要改变这样的习俗,安全、文明、环保的去过这个清明节,尽量少烧一点纸,这样我们的祖先看到我们这样的勤俭节约也会很开心的,我们要用这种环保文明的方法,让我们的祖先们知道我们对他们的思念,和寄托给亲人的思念。

过清明节烧纸作文【六】

清明节是祭拜祖先和清扫墓园的节日,中国人很注重孝道,每一年都会找一天的时间来祭拜祖先。

传说在魏晋的时候清明节被定在农历三月三日,后来为弘扬固有文化与伦理道德,明订四月五日为“清明节”全国放假一天方便扫墓。清明节主要活动,就是全家大小一起到祖先的坟上清里墓地的杂草,并拈香祭拜,祭拜时有许多祭品有它本身的寓意,像拨蛋壳“脱壳”,表示除旧布新生生不息;还有准备米糕,是代表步步高升的意思。

我们家每一年也都会在清明节的时候去扫墓,爷爷的墓是在田里,我觉得很特别,我们到那里会先除草把墓园清理干净,再开始祭拜,而祭拜也有一定的顺序,要先拜土地公再拜爷爷或奶奶,然后再烧纸钱。

我觉得我们清明节扫墓这项习俗很有意义,不但可以把祖先的墓园清扫干净,还可以祈求祖先保佑我们平安顺利,而且祖先可以每一年看到自己的孙子和儿子,祖先应该也会很开心。

过清明节烧纸作文【七】

清明节快到了,家家户户现在都忙着包饺子吧!我们学校就组织了一次“包饺子”的活动,同学们个个都显得兴致勃勃。

终于挨到了那一刻,同学们剪好指甲,把手洗得干干净净,迫不及待地走进食堂。哇!这么多面粉,那要花多少功夫啊!材料都到齐了。首先,我把一团面粉里拿出一小块,把它搓成一个“小皮球”。之后用手轻轻地压一下,再用手把它捏均匀,在中间放一点咸菜或豆沙,然后把另一半对折过来,用手捏住。接着要捏花纹啦!饺子上的花纹可是有讲究的。我先用手在角边捏一下,在旁边再捏一下,一直捏到最旁边。

瞧!一个清明饺做完啦!接着我又做了好几个,但有几个却露了馅。

包好饺子,我们等了好一会儿才煮好,那香味儿总在我鼻子钻来钻去。等饺子出锅了,该痛痛快快的吃啦!看着我们自己亲手做的饺子,闻起来非常鲜,吃起来更是美味佳肴。

游戏结束了,我的心里一直喜滋滋的。

过清明节烧纸作文【八】

清明节来了,春天也来了。

我们就打算去我的家乡——回山,去扫墓了。

我的家乡春意浓浓,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百花齐放,一进村就看见一条蜿蜒的小溪,小溪欢快地向远方奔去。

小溪的两旁是一望无际的茶叶,茶叶都郁郁葱葱,远远望去,隐隐约约有几个小孩子在玩捉迷藏。

过了一会儿,我们便到了山脚下。我们走在山间的小路上,两旁的大树十分挺拔,像一个个守卫。走着走着,渐渐地有了鸟叫,一会儿高昂,一会儿低沉,一会儿悲伤,一会儿欢快……许多鸟合在一起好像开启了大型演唱会。

我们到了山顶,拿出身上带的东西,清理完杂草,插上香,过了一会儿,便开始拜了,其中有人还哭了一会儿。

拜完了之后,我们便拿起东西下山了。下山途中,因为山路有点儿滑,我摔了一跤,还好没什么大碍。

之后,我们乘着车离开了这个美丽的村子。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