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写作文的套路(写作的模板及基本套路)

那些年写作文的套路(写作的模板及基本套路)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4-20 13:32:56
那些年写作文的套路(写作的模板及基本套路)

那些年写作文的套路【一】

所谓“三大三小式”是就议论文的篇章结构而言。其中的“三大”,是说全文总体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引论部分、本论部分、结论部分;其中的“三小”,是说本论部分一般又由三小层组成,即从三个不同角度来证明中心论点。这样,全文就形成了匀称的五段式布局。如:邹韬奋的《呆气》就是很典型的“三大三小式”布局。

要真正用好“三大三小式”还涉及到相关的三个问题,即段头观点句的使用、观点句怎样确立和段内四层式等三个问题。

(1)三小层要使用段头段尾观点句。议论文是向人讲道理的。怎样才能使论点最鲜明呢?在结构上最好的办法是段头段尾采用观点句。所谓观点句,就是能将这一段,这一层或这一篇文章要说的观点概括起来的一句话。它要具有提领性、凝炼性和明了性的特点叫人看了这一句就知道这一段的中心。如《给青年们的一封信》的作者巴甫洛夫对青年的三点期望,就用了三个段头观点句:“首先,要循序渐进”、“第二,要虚心”、“第三,要有热情。”每一层都是围绕着这个段头观点句展开论述的。观点显而易见,一目了然,读来干脆痛快。

段头观点句相互间有一定的联系性。巴甫洛夫的三个段头观点句是凭文中论题“希望”二字联系到一起的。使用观点句也必须注意到它们的内部联系,注意到它们排列的先后次序。

段头观点句主要是用在“三小段”的开头。段尾观点句则是段头句的升华。段尾观点句不仅要和段头观点句在观点上具有一致性,不仅对全段要具有总结性,而且不能是段头句的简单重复,至少要变换一下语言形式,或是换一个新的角度去总结前文的论说。这就如同一束长长的竹竿子,只有头上捆一下,尾上捆一下,才搬运方便。而段头段尾观点句就像这束竹子两头的捆结,将全段提领收束在一起,形成一个不可分开的整体。所谓的结构紧密。就包括了这一层意思。

使用段头段尾观点句是名家常用之法,是论文的成功的总结。它不仅适用于平时应用性论文,更适用于各类论文。

(2)用分解法和分位法确立段头观点句。所谓分解,就是把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这几个分论点既互相联系,是中心论点的一个组成部分,又相互排斥,各说一个侧面。如“说勤”这个题目,就可以分解出:勤能成才,勤能补拙,勤能致富等。再如“谈贡献”这个题目,可以分解出:贡献是社会存在的需要,贡献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贡献不在大小。

从上述举例可以看出,分解法是把中心论点拆开来看,它关联到哪些方面的问题,就可以从哪些方面确定分论点。

所谓分位,就是变换一个角度,变换一个位置来看同一个问题。如《说勤》,用分位法确定分论点,就可以把它分成“勤”,对农民来说就意味着丰收”,“勤,对工人来说就意味着丰产”。“勤,对学生来说就意味着成业”,“勤,对国家来说就意味着兴盛。”这四个分论点的思想内容不变,而这个思想内容起作用的几个方面变了。

不论分解还是分位,都是在中心论点的制约下来确定分论点的方法。当然确立分论点的方法有多种,如:还可以正反论证。只不过这两种方法比较容易为人忽视,所以才提出一谈。在使用时,还可二者兼用。如“贵在自知”一题,就可两法兼用地分析成:“自知可贵在能使人不卑不亢”,“自知与个人、国家都十分重要”,“自知才能长立于不败之地”。其中的“自知与个人、国家都十分重要”就采用了分位法确定,其余两个是采用分解法确定的。

(3)用段内四层式保证三小层的充实性。一篇习作有了全文的三大层和本论的三小层,这只是搭起了全文的架子,充实这个架子主要是在“三小层”上下功夫,即采用段内四层式。“三小层”的段头段尾已各有一个观点句了,这已是两层了。这两层是全段的“骨”,其余两层,才是这一段的'“肉”。其余两层或举实例或打比方,或引用一句名言等等。例如《谈毅力》一文的第二小层这样写道:

“毅力是飘越苦海的舟楫。‖你也许听过帕尔曼那优美的演奏而为之赞叹不已,拍手叫绝。然而你可曾知道,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幸运儿,而是从小双腿瘫痪的残疾人。他没有像许多同命运的不幸人一样,在残疾人福利院度过一生,而是走上了铺满鲜花的舞台,成为举世闻名的小提琴王子。他靠的是什么?毅力,毅力,还是毅力。‖巴尔扎克有一句名言:‘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打击。在不幸的重压下,天才、信徒和能人心中都有着一股顽强的毅力,促使他们不屈不挠地奋斗,直到成功和胜利,从而获得幸福。而弱者缺乏这种毅力,以至于被压下苦难的万丈深渊而无法抽身。因此,当你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用你的毅力去战胜它。‖当困难向你认输时,你定会感叹道:我飘越苦海的神舟正是顽强不屈的毅力。”(《中学生作文文库》)。

这是一段很成功的论说。作者除了运用丰富的知识、灵巧的语言之外,他也成功地使用了段内四层式:第一层是全段观点句,是个纲。第二层是个例证。举帕尔曼那凭毅力来取得成功的实例证明“毅力是飘越苦海的舟楫”这个中心。第三层是引用巴尔扎克的一句名言,并对它加以阐发说明,从而证明面对不幸,毅力是十分重要的。第四层是照应段头观点句,总结全段。如果这段文字的第三层不采用引用名言论证,还使用实例,不仅行文灵巧度显得稍逊一筹,就连论说的力量也差了不少。因此这四小层中或者举一个例子,引一句名言;或者举一个例子,打一个比方;或者引一句名言,打一个比方当然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只是上述方法容易掌握,使用率也比较高而已。

总之,学会“三大三小式”就可以应付一般的议论文写作了。可以说,它是议论文的通用式。

那些年写作文的套路【二】

〔套路特点〕

对友商榷   互相切磋

本套路要求全文以“摆”、“辩”为主,语气要真切平和,虽自己所持观点鲜明,却带有商量探讨色彩。

〔套路模式〕

摆——摆出对方观点,作为全篇商榷的内容。

辩——进行驳论剖析。这是文章主体,又可分如下几层:

引——引格言作理论根据。

归——通过归纳推理提出与对方相异的观点即全文中心观点。

演——运用演绎推理,由一般到个别,把自己的观点发散开去。

结——经过反复论证作出结论,使对方论点站不住脚,从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那些年写作文的套路【三】

[套路特点]

借题发挥,借甲说乙。抨击时弊,嘲讽歪风。

[套路模式]

述——简述由头,点破文题。

例——举例证明,言在A,意在B。

析——分析例证,指出奥妙。

嘲——进行嘲讽、批评。

结——照应开端,讽嘲议论。

那些年写作文的套路【四】

我的小学、初中都是在老家上的,那时上学,最怕过冬天,因为冬天天冷,手冻得都伸不展,写字都写不好,脚也是冷的不行,每堂课课间大家都会到院子里跑跑,以便让身子暖和一些。记得是二年级的冬天,老师们自己动手给班里砌了煤火灶,点火的那天虽然弄的班里烟雾笼罩的,呛得流眼泪,但是大家都挺高兴,因为这样冬天就再也不用受冻了。那时的火炉是烧煤,由于我们年纪小不会看火,就只能帮着老师抬煤土和煤,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好后,老师再把煤和好,每个课间老师还需要看一下火,适当的添些煤,以免其熄灭。而下课后第一件事,大家也由以前的跑出去转变成抢灶台,因为占了灶台可以烤一下手,还可以暖暖身子,这样上下一节课时注意力会更集中。但是,毕竟灶台面积有限,学生又多,每次下课为了占灶台大家都挤成一团,有几次还把灶台的砖都挤掉了,害得老师训了我们一通,从此后有了分组轮流占灶台的规定,秩序才好了起来。煤火灶在为我们供暖的同时,也给我们增添了新的任务,每隔一两天,值日生在打扫卫生时,还需要掏一下炉灰,然后把它们倒出去,虽然那个年纪干这些活儿有些累,但是想着烤火的快乐,大家还是乐意干的。

到了初中,灶火改成了煤球火,以前的添煤改成了烧煤球。每到冬季,学校就会拉些煤和煤土,在院子里掺和好,然后每个班级分上一堆,大家就开始脱煤球,等到煤球晒干后,每个班级再平均分配。煤球火相比于以前的灶火要好照看多了,下午放学时,只要多添几个煤球,然后把风门堵上就没事了。第二天只要打开风门,一会儿火就会烧起来,这省了我们许多事。但是煤球火的煤气太浓,有时煤和煤土没有配好比例,或者教室窗户关的'太严实了,会弄的人晕乎乎的。

上了高中,学习紧张多了,印象中教室虽然有煤球火,但是生的较晚,而且由于大家多忙于学习,很少有人照看,多数时间火是熄灭的。但这并不代表大家不怕冷,记得那时下晚自习后有好几位同学都要到操场上去跑步,然后趁着身子还热乎赶紧洗洗钻进被窝,以度过那漫长又冷酷的冬天,估计那也是我们自创的一种取暖方式吧!

就这样,我们在煤火灶的陪伴下,度过了艰苦又快乐的学生时代。那种苦与乐的感受,估计经历过的每个人都不会忘记。

大概是三、四年前,当教师的妻子告诉我,国家今年给拨了专项资金,学校要安装暖气了,孩子们再也不用发愁冬天挨冻了。听到这个消息,我也替他们高兴,更为国家重视教育投入感到欣慰。

如今,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冬天也都坐在了有暖气的教室里上课,再也不会因为手冷而写不好字。这些,都是我们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也彰显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从煤火灶到煤球火,再到暖气,虽然只是取暖方式的变化,但是却折射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对孩子的重视,更是逐步实现“中国梦”的具体体现!从这小小的变化,我们能感受到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了,我们更相信,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一定会实现!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