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浒传某个人物或情节的作文(水浒传重要情节概括作文)

关于水浒传某个人物或情节的作文(水浒传重要情节概括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04-28 01:04:55
关于水浒传某个人物或情节的作文(水浒传重要情节概括作文)

关于水浒传某个人物或情节的作文【一】

今年暑假,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读完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它产生于元末明初,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作者就是路人皆知的作家施耐庵。

也许有人会问我:“俗话说的好:‘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你年纪轻轻,为什么要看这《水浒传》呢?”这原来是老师布置下来的暑假作业,我也本来是随手读读,闲时看看,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本书竟然具有如此强大的魅力,让我读的是“废寝忘食”: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就拿起它读到十点多钟,可是经过妈妈的再三催促,才把书放下睡觉;每天早晨起来就在床上看书,直到肚子饥饿难忍都不去吃早点,最后是饭菜凉了,被妈妈痛诉一顿,方才吃饱也。

《水浒传》是作者以见于史书的材料为主要内容依据,再结合民间的传说、戏曲文化、儿童画本等中形形色色的故事,又经过长期的加工与创作而写成的。他通过描写北宋末年的一直已送交带头,并且有众多英雄豪杰加盟参加的农民起义军那一段可歌可泣的事迹,写出了各路英雄对官府的仇恨结交在一起变为燎原之火,同时也写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

全书以高俅的升官发迹作为开端,披露了朝廷的黑暗,再现了封建王朝腐朽的生活,而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就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腐朽与残暴、乱由上作,将一条条好汉逼上梁山,走到了“替天行道”那面杏黄色的大旗下,让我对当时封建王朝的黑暗而感到愤怒。

农民起义军中有农民因为打伤或者人而被朝廷追被迫参加起义,如鲁莽的黑旋风李逵,朴实、性急的花和尚鲁智深;阮氏三雄、浪里白条张顺等等,还有一种就是官员、教头之类的社会地位高等的人物,他们因为遭到官府一些奸臣的迫害而不得不起义,其中林冲就是典范。

在起义军中,最讲究的就是“忠义”二字,你看着一百单八将中那个不是为了山寨而后已。不过这一百八人更追求忠,尤其是及时雨宋江,他时时刻刻都盼望着朝廷早日招安,就连酒后吟诗也道:“忠心愿,平虏保国安民。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将诏早招安,心方足。”宋江他们一伙人都是为了“替天行道”,只反朝廷、官府中的奸臣,而不反皇帝,他们并不希望统治,只是盼望早日为国家效力,而这也是这一百单八将名送黄泉的主要原因。

关于水浒传某个人物或情节的作文【二】

在这个民不聊生,好人被诬害的年代。许多人都选择作为一个平凡的人。但是有那么一些人,他们虽被戴上“草寇”的帽子,仍然惩罚着贪官污吏,抵抗当时昏暗的朝政。他们就是梁山好汉。

他们之中有的是官,被诬陷上了梁山;有的是贼,为了混口饭吃上了梁山;更多的则是普通百姓,为了解救芸芸众生,为了伸张正义来到了梁山。不论之前来梁山的目的是什么,到了梁山后,他们都再为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做着努力。“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是他们的原则。对于他们的忠义,也是可以从皇帝一招安他们就为国征战这点看出的。

很多人把他们当作贼来看,但是他们却是真正的忠心不二,伸张正义。伟大的人往往被人们所误解,梁山好汉们就是这样的。直到这本书的一半时,才有越来越多的百姓理解了他们,加入了他们。

《水浒传》中的英雄们也有情感,当朋友牺牲时,他们会难过,会悲痛欲绝;当朝廷昏暗是,他们会叹息,会想要拯救朝政;当百姓受苦时,他们会同情他们,帮助他们;当有好官被贪官诬陷时,他们会愤怒,为此感到不公;当朋友有难时,他们更会出手相救。这些细节更加体现出了他们的忠义和有正义感。

梁山好汉们是这么的忠心,这么的有正义感,却最后落了个不好的下场。这让我们更加地要去想一个问题:“世间正义的人不在少数,却为什么在关键时刻没人敢站出来呢?”这就是因为大家有一层警戒心,怕做了正义的事反被诬陷。

有一个开车的小伙子路过高速,看到一个大妈躺在地上,就去扶她,送她到了医院。大妈醒后却说是小伙子撞得。这是多么让人心寒!假设有一天,一个老太太被撞倒了,大家都因为怕摊上事而不去管她,这是多么残酷的一幅画面!所以,大家要有警戒心,但跟要有正义感和同情心。

很多人会问:“我们又不会遇上这样的事,怎么变得有正义感呢?”其实从身边的小事就可以看出了,比如说当别人把垃圾扔出垃圾箱时你去制止他,就是伸张正义。

我们要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关于水浒传某个人物或情节的作文【三】

这几天我终于阅读完了《水浒传》,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的书就是这本书。它栩栩如生的描写了一百零八名英雄好汉。忠、义、孝、是他们的品德。

虽然梁山好汉与朝廷作对,被称为草寇,但他们也是迫不得已才被逼上梁山,他们上梁山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他们已经看出朝廷的腐败,不可能一直在朝廷做官,而且一定会有贼寇反对朝廷。第二:他们都被客观形势所迫,逼上梁山。比如豹子头林冲本来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后来被陆虞侯、高俅、高衙内等人陷害,要不是鲁智深救他,林冲就被害了,所以被逼上梁山。武松本来在阳谷县当都头,由于哥哥被西门庆、潘金莲、王婆等人害,去官府报案,结果知县不领案,武松只好亲手了西门庆和潘金莲。后来醉打蒋门神,又被张都监陷害,也被逼上梁山。呼延灼、关胜、董平、张清等大将也被打败逼上梁山……

但是我认为宋江不应该接受招安,因为本来朝廷就腐败,好汉们应该与朝廷战到底,让朝廷明白不是土匪坏,而是自己的国家管理的不好,如果朝廷不腐败,重用人才,安抚老百姓,每个做官的都做清官,不陷害别人,就不会有土匪了。如果朝廷在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就和朝廷拼到底,彻底打败大宋朝。可如果接受了招安,就是自投罗网,被朝廷利用,既不能让朝廷意识到错误,还要被方腊那群真正的贼寇打得生存无几。

梁山好汉的忠、义、孝等优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宋江之所以称为及时雨孝义黑三郎呼保义是因为他宽宏大度,乐于助人,是个大孝子。还有鲁智深野猪林救林冲,武松替哥哥报仇,武松溅鸳鸯楼并写上“人者打虎武松也”,宋江接父,李逵下山接母并孤身四虎等故事充分表达了梁山好汉孝顺、忠心耿耿、为兄弟两肋插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做事敢作敢当等英雄品质。我喜欢鲁智深的讲义气,喜欢武松的敢作敢当,喜欢李逵的粗中有细,更喜欢梁山好汉的忠、义、孝。《水浒传》真是一本必读的名著。

关于水浒传某个人物或情节的作文【四】

在晁盖等人黄泥冈劫得生辰纲之后,何涛带领官兵捉拿三阮,反被好汉捉获,何涛被割耳后放走。众好汉为逃避追捕,奔上梁山。梁山第一首领王伦嫉贤妒能,不肯收留,吴用计激林冲火拼王伦。众好汉上梁山,王伦嫉妒,不肯收留,吴用计激林冲火拼王伦。林冲仗义,王伦,吴用要林冲坐第一把交椅,林冲辞之。而是让晁盖坐第一把交椅。

关于水浒传某个人物或情节的作文【五】

《水浒传》这本书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给我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作为祖国的教育者,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的后代培养成为新一代人才,以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更富强昌盛的国家。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关于水浒传某个人物或情节的作文【六】

本次的读后感内容是,宋江为了招安,不惜用兄弟的性命收买人心。

宋江为了招安,先收买人心,收买的是谁的人心呢?自然是鲁智深的,在梁山泊上鲁智深没有头领,又很会结交侠义之士,所以跟梁山泊上每个人的关系都不错,又会一身的好武艺,所以宋江想要招安必须过鲁智深这关。与其说是收买人心,不如说是为了让鲁智深感到自己有义对他,所以在鲁智深落难之时,几乎动用了整个梁山泊的人马,就为了去救一个鲁智深。这下宋江就不会再怕鲁智深的阻挡了。

还有第二个人,这个人就是晁盖。晁盖是梁山泊的头,他要是不同意,那么宋江也永远招不了安。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晁盖。当晁盖要去要去报仇时,就是晁盖的时候,但晁盖走时点的人除了吴用、公孙胜两个军师外,其余的大部分都是自己的人,从中可以看出晁盖已经知道吴用和公孙胜背叛了自己。而他想要立功找回自己的威望,却在行进的路上中了埋伏。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当头乱箭射过来,不期一箭,正中晁盖脸上,倒下马来。”“急拔得箭出,晕倒了,看那箭上有史文恭二字。”“原来是中了药箭,晁盖中了箭毒。”从这三处中可知那个毒箭并非是史文恭所用,因为众人都知,史文恭根本不会用箭,所以更不会在箭上刻下自己的名字,还可以知道那支箭是专门冲着晁盖射的,因为当时是乱箭射来,其他人没事却只有晁盖中了箭,还是一把毒箭。

还可以从晁盖说的话和宋江的行为中看出“贤弟保重,若那个捉得射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聚义堂改为忠义堂”“今日各请兄弟去管”中可看出晁盖并不想让宋江当梁山泊的主,还可以从宋江的行为中看出,宋江想做梁山泊泊主,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要不然为何能这么快的打理好梁山泊,并给各将领分配好了任务。

关于水浒传某个人物或情节的作文【七】

今年寒假,我读了《水浒传》,我读了不止一遍,但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第一次读时,看的是情节,对于书中的诗词和描写不屑一顾,甚至达到了看到诗词我就头痛的地步,认为这些空占篇幅。我向来不读书的前言,认为太无聊了,只会嘱咐读者读这读那,可是当我读过《水浒传》的前言,我一改以往的看法,《水浒传》的前言写的极其精辟,一面提出客观的见解,给读者以极大的启发,一面又将一些错误指出。

第二次读时,我已不太注重情节,而在于描写上,施耐庵的写作功底令我钦佩不已,一般作家都不会在一部作品内描写太多的人物,因为知道如果一个不填,便会使人物性格相同而不能令读者记住,而施耐庵很好的抓住了人物精髓,譬如:鲁智深和武松两人。

他俩的性格差不多,好打抱不平,武艺高强,但鲁智深的想法是救人须救彻,当他救走金老父女后怕小二去通风报信,还在店里坐了几个时辰。他三拳打镇关西后,却镇定无比道:“你诈,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不可谓不是一个粗中有细的好汉。

而武松呢?他同样武艺高强,也曾在景阳冈上打虎,但当他潘金莲和西门庆后,并没逃走,提着人头押王婆到衙门自首,这等光明磊落的汉子,不能不让人敬佩。

第三遍读,我开始有些摸到书中人物的灵魂了,就拿李逵来说吧,李逵鲁莽冲动,性格急躁,对宋江却忠心耿耿。

这三遍读《水浒传》,一次比一次深入,不品《水浒传》不知世间之奇,我还要继续品尝这《水浒传》之奇。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