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班语文作文(我眼中的五班作文)

五班语文作文(我眼中的五班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05-05 04:29:59
五班语文作文(我眼中的五班作文)

五班语文作文【一】

你们是我的第一批学生,是你们让我第一次有了当老师的成就感。

正月十八,你们正式开学的第一天,也是我到一中的第一天,晚上,便和乖乖们见了面。走进五班这个班集体,见到了七十六张写满了好奇的面孔。说实话,当时我有些紧张,自我介绍也只是告诉给了你们名字。

所以,就先让我来一个自我介绍吧,introduce myself……

你们应该知道,我是一位实习老师,与你们在一起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个月,在这几个月里,我担任五、六班的英语课的教学,而且是乖乖们的实习班主任老师。我的学校,你们应该也知道,河北师范大学。这所学校,在全国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但是,河北省内的大多数中小学,都能找到从师大走出的毕业生们。

之前的二十年,跟乖乖们一样,从几岁起,我便有了一个伟大而崇高的职业——学生。直到现在,我也在扮演着学生这个角色。我的小学、初中以及高中都是在临西这座小县城度过的,初中和高中,又是在咱们临西一中度过。也就是说,你们是我正牌的师弟师妹。现在的教务主任,苗俊槐苗老师,是我的初中班主任老师。

那时候的临西一中,条件没有你们现在好,教室没有一体机,老师们上课全靠嘴和手。食堂倒也是四个小食堂,只是卖的都是各式各样的馅儿饼。每天下了晚自习,脑袋都是昏昏沉沉的。白天,在一个又一个的上、下课铃声中,拿出又装进去各门学科的.课本,尽管有些课过后,什么也没有学会。总有那么多写不完的作业,有时,为了应付学校检查,还要一次补全好几天的作业,在作业之间留下老师批改的空间。晚上,下了自习,再匆匆地赶回家,洗漱睡觉,准备迎接第二天的上下课铃声。

跟你们的其他老师相比,我没有足够的班级管理和教学。但是,我也有我的优势,我比你们大不了几岁,你们现在经历的困惑、苦恼,都是我刚刚经历过去,在脑海中仍然记忆犹新的,那种感觉、那些事情、那些感受,我都懂。你们有什么疑问,都可以来找我,不管是学习、生活、情感还是心理方面的,都可以。

那天,在咱们班盯自习,快放学的时候,见到有些同学实在是累了,趴在桌子上休息,说实话,当时我很心疼。知道你们现在不容易,每天时间都安排的很紧,课程多,作业量大。

但是,正值奋斗时光,不好好学习,为自己以后的生活创造多一些可能,还能做些什么呢?

那天讲SectionA的课文,我提到了扶不扶的问题,发现你们对社会是有一定的观察力和判断力的。我想再跟你们说一些社会现实,也许你们并不爱听,不过,相信这是对你们有用的东西。

成功的道路有很多种,比如说有人寄希望于自己的父母,有人寄希望于买票一夜暴富,而有的人则是凭借自己的头脑自己闯荡出一番天地。对于第一种,依靠父母,这种情形适用于官二代、富二代,如果你不是,这种情形就可以排除了。第二种,依靠运气,买票,几率更低吧。还是第三种比较靠谱,依靠自己。

高考这条路,尽管被很多人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咒骂、批判了很多年,但是客观来说,它是最容易走向成功的一条。也许你们会觉得,高考,是几年之后的事情,离我们还远。我想告诉你们的是,高考的到来虽然远,但是考虑要不要走这一条路,并不遥远。

我去看了几个初三的班级,每个班也就四五十位同学,其他的同学都选择了退学、去打工。我知道,我们班现在跟初一入学的时候相比,也少了几位同学,有的转学,有的退学。我并不是要说这样不好,但是,你们记得,他们会比你们这些仍在教室学习的同学多经历很多困难与挫折。他们也许有了挣钱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但是他们的付出也是难以想象的。

说了这么多,会不会觉得我这位实习老师很啰嗦呢。总之,我愿意做乖乖们的倾听者、对话者、帮助者,不抛弃、不放弃,和乖乖们一起成长,一起奋斗,为创造团结奋进的八年五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乖乖们,你们能感受到我的真心吗?

你们的实习班主任:XX

20XX年2月23日

五班语文作文【二】

二年级下学期刚开学,我就有一种莫名的紧张,因为这个阶段才是真正的学习分水岭时期,我们班的相当一部分孩子只要再努力一些,就能在不久的将来跻身于市重点高中,有些孩子再努力些,就有可能进入重点高中的培尖班----宏志班,珍珠班。可是他们也有可能因为坚持不住而前功尽弃。我实在不愿看到因为你们一时的放松自己,而错过好的受教育环境,甚至错过,耽误自己的一生。班主任在二年级应该是最累的,因为你们一切还没有真正定型,一切通过大家的努力改变,我经常告诉自己;能拉你们一把就拉你们一把,虽然路是靠你们自己走的,我做到问心无愧就行了。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感到累,这是很正常的,我很能你们的感受,看到你们吃过饭匆匆走进教室的身影,我也很心疼,因为我也是从那时过来的,感同身受。可是每当想起上学的日子,我总是后悔,如果那时我再努力些,可能我的生活就不会是这样,就不用这样辛苦。可是,一切都晚了,亲爱的孩子们,我用一个过来人的深刻教训告诉你: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生存的付出是必须的,越怕付出,将来你付出的越多。

作为“二五”的家长,有时我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说话的时候,有考虑不周的时候,有照顾不到的时候,还请你把我当做你的亲人,以各种方式和我沟通,也请你相信:无论我做什么,我考虑的都是二五班的整体利益,出发点都是为你们着想。我也相信,无论什么时候,大家都能把我当做自己的朋友。

我想对你们说:我可能不是你们理想中的老师,因为我们没有教育家的智慧和风度,我们所拥有的只是一份青春的激情和一颗平平常常普普通通老师的良心。我们只是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多学些知识,多积累些人生的。

假如你是一位学习优秀的学生,千万不要以为老师对你的严格甚至近乎苛刻的要求时吹毛求疵,因为我们知道你还有巨大的潜能,有必要接受重力的锻压。即使你学习优秀并不意味着你什么都优秀,也许在其他许多方面还与同学有差距,所以希望你时刻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不会折断奋飞的翅膀。

假如你是一位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你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对你的热情和鼓励仅仅是对你的安慰和同情,因为你有许多其他同学没有的优点,所以完全没有必要气馁和自卑。即使你学习成绩不理想,将来不能成为文学家、科学家这并不妨碍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不妨碍你拥有精彩的人生!

老师评判学生的标准------成绩不是唯一的砝码。有的同学严格要求自己,天天按时交作业,按时处理一切事务,将来一定是严于律己、遵规守纪的好公民;有的同学作业认真,总是独立完成,将来工作一定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人;有的同学虽然成绩不好,但热心助人,关心集体,心胸开阔,心地善良,那么将来在工作岗位上你将是最受欢迎的人

你成绩不好,每一次也许就是一次失败,当别人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的时候,你饱尝的却是失败的`苦果,当别人高高兴兴告诉家长自己的学习成绩时,你最担心的不是父母的训斥,而是你内心深处那份深深的歉意和愧疚,你担心的不是皮肉之苦,而是父母那宽容与忧虑的叹息。可是,我们不应该气馁,在哪里跌倒就应在哪里站起来。

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必须对人生做必要的思索。你到学校来不仅仅是来学习知识的,更重要的是来学做人的。而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就是要有责任心。有时你必须做一些你不愿意的事而且必须做好(如读书、上课);有时你必须放弃一些你喜欢的东西且不得不放弃(如看电视、玩电脑、打游戏,看一些无聊的消遣书…………只有当你领悟到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你才真正读懂了“责任”的含义。

同学们,老师知道许多同学会玩象棋。我也常常想:我们的班集体犹如一盘正在谋划的棋局,在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协作击败一个个对手。你们就是那些各有其能能分能合的棋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位置与职能,但我们有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的,形成一股无坚可摧的凝聚力。

试想一下,每个棋子都任意胡乱的摆放,这盘棋会赢吗?每一个棋子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小卒虽小却勇往直前,五个兄弟紧密相连的威力却是无比;炮的威力虽猛,却也有空摆架势时的缺陷和无奈。

人和人之间并无多大的差异,许多事并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不想做。但愿我亲爱的同学们都能相信自己有足够的智商,相信自己有坚强的意志,相信自己有强大的控制力,所有的事都会难不倒,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让我们坚守住心中那份执着与信仰吧.

良好的环境良好的氛围从哪里来,不是靠某一个同学和老师,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愿我亲爱的同学们都能相信自己有足够的智商,相信自己有坚强的意志,相信自己有强大的控制力,所有的事都会难不倒,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让我们坚守住心中那份执着与信仰吧,永不放弃永不离弃!

五班语文作文【三】

我的母校是经棚民族实验小学,我在那里度过六个春夏秋冬。我有两位最和蔼的老师——董丽梅老师和王月娥老师。还有一群可爱的同学们,,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五班。这六年来,我和每一位成员发生着故事,有过哭,有过笑,也有过烦恼,也常打打闹闹,但都是最美好的,每一场画面,每一张画册,我都将存在脑海深处,时常翻来瞧瞧。我们大家的文笔、字体,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每一笔都记录了王老师教我们点点滴滴的过程与为我们耗尽的心。我们大家的计算、做题,虽然不是最准的,但每个数字都记录了董老师教我们时所用的方法与对我们的用心良苦。

感恩老师,感恩敬爱的园丁,在您的呵护下,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但六年光阴匆匆飞去,我们踏上了新的道路,新的转折点,告别母校,迈进新的校门。即将分手离别,我们举办了毕业典礼,虽然热热闹闹的举办完,但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很难受,只是害怕表达出来,大家见到也会难受,所以都藏在心底。

离别时,内心压不住了,个个泪流满面,不论是谁,相互拥抱,互相告别。望着远去的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我的心久久无法平静。

老师,请您保重,我们都会好好儿的,我们都会好好儿的!我们会常回来看您,保重身体,别太累了,不要让我们深夜再从窗口看见您忙碌的身影,再见了。

我走进初中,现在的`班主任很和蔼,待人真诚,热情、亲切,我所在的班级依旧是五班,有一位同学是我小学同学,名叫郭家宝,我们以前是一个组的,现在我们更会风雨同舟,相互照顾。课程增多,感觉很累,不过值得!只是偶尔想念小学同学,会因此伤心、落泪。

前面的路不论多坎坷、多难走,我都会坚持下去,勇敢面对困难,绝对不退缩。我会在这新的大家庭中,尽到一个成员的责任的。

段老师,您是我初中的班主任,您很有童心,很善解人意,很真诚,我对您的印象很完美,您还很像我小学的王老师,因此,我更会珍惜您的感情,好好学习,配合您的工作,请您也要保重身体,别太累了!

五班语文作文【四】

1.本体论的提问与构成论的回答

语文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有许多种: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历来的争论大致上都是在“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之间的选择或权重的分配上。从来没有人想过,“语文是什么”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A+B用这种回答方式是关于“语文是什么”的问题的回答吗?

这里,我们需要区别两个概念:本体与构成。

语文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一个语文本体论的问题,它要回答的是,语文的本源与实质。而A+B这种回答方式,则是一个语文构成论的回答方式,它所回答的,是语文有哪些成分和要素。

语文本体论,属于语文教育哲学的范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一个人的语文观;语文构成论,属于语文课程论的范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构成一个人的语文课程观。如果说语文的本体论设问所期待的答案是“语文是什么”,那么,语文构成论设问所期待的答案则是“语文课教什么”。这两个问题处在不同层次上,它们的答案,也处在不同的领域。

从研究方法上来讲,语文本体论是一种认知思维,它需要的是思辩。它首先要确定人的实践系统,然后弄清楚语文在人的实践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与其他实践系统的关系,最后才能对语文的本源与实质作出判断。过去,我们试图用释名的办法来获得答案,要么是求之于训诂,要么是求之于“语文”名称发明人的约定;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求之于语文教材或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这都不是语文教育哲学的研究方法。训诂法也好,考证当事人的约定也好,从教材或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中总结归纳也好,都是证实的办法。这种办法把语文教学当作一种“客观实在”而不是当作一种“实践设计”来看待,陷入了一种以实体证明来探寻本源和实质的路子。语文教育首先是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它的本源和实质,是人的一种价值选择。忘记这一点,永远也无法获得关于语文本体的说明。

语文构成论的研究方法则与之相反,它是一种筹划性思维,它需要的是归纳、总结。它首先要确定的是语文课要达到什么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开展哪些活动,开展这些活动要涉及到哪些“材料”,从这些活动和“材料”中,就总结出语文教育的成分和要素。

总之,语文本体与语文构成是两个不同的范畴,A+B这种回答方式误将一个构成论的回答当作本体论的回答。这是语文本体论与构成论的双重迷失。它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误导了语文教育。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语文构成是由对语文本体的认识决定的,语文是什么的答案决定语文由什么构成,前者是后者的标准,是后者的分析工具。这种看法从逻辑上来讲是正确的。但是,认知思维与筹划思维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认知思维与筹划思维在人类的思维发展上也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先后关系。从思维发展历史的角度来讲,认知思维与筹划思维常常是互为前提、相互转化的,在很多情况下,常常是成熟的筹划思维催生了认知思维的发展,认知思维建立在筹划思维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基础上。当然,更多的情况下,是认知思维指导了筹划思维,人们根据自己对事实的理论认识,来筹划自己的实践活动目标、内容和方案。

应该说,目前关于语文的学术积累和理论准备,都不足以为我们提供语文是什么的答案。换句话说,关于语文的研究,还没有发展到由认知思维向筹划思维转化的“理性时代”。在这样的时候,我们片面强调从“语文是什么”到“语文教什么”曲本体论到构成论)的逻辑过程,可能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有的同志主张与其花那么多工夫讨论“语文是什么”这么一个抽象命题,不如回过头来看,我们的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这种主张,也许是对的,至少是有意义的。

2.语文是什么与语文不是什么

语文是什么,是语文本体论的正面设问,语文不是什么,则是语文本体论的反面设问。

在这篇小文章里,笔者想立足于语文教学实际,先从反面探讨一下,语文不是什么。然后再具体讨论一下语文的构成。

第一,语文不是语文的内容。语文和语文的内容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话题。应该说,这是一个老话题了。传统的观点是一个很简单但很有力的论证:文以载道,所以:文即道。现代,人们更是从内容与形式的哲学命题出发加以论证,证明二者之间内容的优先地位:内容是皮,形式是毛,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这里涉及到许多理论问题。比如:文与道是一个“载”的关系吗?即算回答是肯定的,由此可以得出文与道即是同一关系的结论吗?还比如:语文与语文的内容,是语文形式与语文内容的关系吗?语文的形式指的是什么呢?对于语文来说,语文的内容具有优先地位吗?内容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具有优先地位呢?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探讨的,都是不能简单地下结论的。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展的这一次语文教育大讨论,主题之一即是对语文教育人文内涵的失落提出了批判。作为一种纠偏,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种称之为“人文教育”的倾向。在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设问:这篇课文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意思;认真阅读课文,请说出这篇文章的主旨。一些新编的语文教材,更是设计了大量的人文主题活动,围绕自然、社会、科学、艺术等话题,要生走入社会,走人大自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体验自然,贴近艺术。虽然在这些活动设计中,也有一些是要求学生查阅文字资料,有的最后也要求写出调查报告或者日头演讲的,但活动设计的主旨,它的目标指向,不在这些“语文活动”本身,而在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体验自然、贴近艺术这些人文主题。有人称这种貌似与语文有关、但其主旨却在语文之外的语文教学为“泛语文”。

一个最有力的质问是:这些教学活动与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艺术课的教学有什么区别。如果说这些够活动设计因为涉及到了语文的运用很阅读资料、撰写报告、口头演讲等赋算是语文课的话,那么政治历史地理甚至物理化学课里不也有语文的运用甚至语文活动吗?

这种泛语文倾向实际上影响到了所有的语文教学,因为我们学的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人文的主题,《松鼠》不是一个自然的主题吗?《胡同文化》不是一个文化历史的主题吗?如果我们把这个自然的主题、文化的主题也都归于语文的教学内容的话,那么它与生物课、历史课有什么区别呢?

那么,什么是语文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就是“语文是什么”的本体论答案。我们目前能说的是:语文课与其他课程是不一样的,因为语文与语文的内容不是一回事。张楚廷教授的这段论述也许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当学习语言学的时候,并不特指某种对象,不是就某一类具体的事物来学习的,……也许都涉及到,但都不是特定对象;与其说它因涉及而负载了这一切,不如说一切涉及它自己一语言;也许通过学习它而涉猎了许多,但主要还是涉猎它自己一语言;它不拘束地回到自己。”语文教学的关键,是怎样从“某一类具体的事物”“回到自己”。这种“泛语文”的语文教学,则是迷失了自己。这无疑是一种本体论迷失。

第二,语文也不是一个知识系统。我们可以把数学当作一个知识系统来学,可以把历史当作一个知识系统来学,大致上是没错的。但我们可以把语文当作一个知识系统来学吗?

过去,我们主要是在“能力与知识”的范畴内来讨论语文与知识的关系的,这种视角很容易得出一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这种“很正确”的结论。现代学校教育是建立在“学校知识”的基础之上的,“知识化”“知识中心”是现代学校教育一种前提性、普遍性的'倾向。语文是现代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环,于是现代课程的设计者毫不犹豫地断定了语文的知识性质。

语文与知识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语文的教学性质这个角度来考虑,正如王荣生博士所说,语文知识是用以描述语文教学的目标,借以指导教师理解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的不可或缺的工具。附语文本身来考虑,语文至少与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有关。这些知识,大致上收归在语用学这门学科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一些这样的语文知识是有益的,必要的。

但是,从语文的本质这个层面来看,语文是超知识的,或者说是非知识的。语文更多地以直觉的形式呈现,语文更多地以知情意统一的特点引起人们的注意。现代哲学、现代语言学理论和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对语言的知识化理解是对语言的误解。过去,我们主要是在工具论的指导下断定语文的知识性质的,所谓工具论,其实就是语文知识论。实际上,工具论作为一种语言学理论,早已被现代哲学深深质疑。从马克思的“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到胡塞尔“语言是使认识成为可能的先验性条件”,从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住所”到伽达默尔“语言是人类拥有世界的唯一方式”,从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到分析哲学的语言本体论从接受理论到语言建构主义,从认知语言学到语言人类学,它们都指向一个结论:语言远非工具,语言远非一个知识系统。

如果我们把语文看作一个学校教学的科目,则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知识。我们学物理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物理世界,我们学历史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历史;物理知识与历史知识都是“真理性知识”,它反映的是客观世界的必然规律,对这种客观必然规律的掌握是“掌握”物理与历史的必要条件。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可以称之为“语文智慧”(大家更能接受的表述是“语文素养”)的东西,语文知识对语文智慧的获得来说是不是不可或缺的呢?目前的研究似乎还不能证明这一点。语文知识是一种“非真理性知识”,它是建构的(传统的说法是“约定俗成”的);对于语文实践来说,重要的是获得这种建构的智慧,“约定俗成”的智慧。而有关研究表明,语文知识既不是建构语文、“约成”语文的充分条件,甚至也不是必要条件,而只是辅助条件。

总之,语文涉及到知识,但语文不能被看作一个知识系统,尤其不能当作一个知识系统来学。把语文当作知识来学,既不符合语文的规律,也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3.教什么与什么是可教的

现在我们回到语文构成的论题上。它要解决的问题是:语文课教什么?

首先,这是一个实践设计的问题,它当然与语文本体有关,它必须符合语文本身的要求。但在整体上,它直接面向的,是语文教育的实际需要。换一句话说,教什么的问题,是把语文当作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来设计的问题,它除了涉及语文本身以外,还涉及到语文以外的其他要素,比方说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作为教育科目,它还必须体现国家意志或某一社会意识,等等。语文课教什么的设计,就是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一种整体选择。我在这里强调“教什么”的可选择性、设计性,目的除了说明语文本体与语文构成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更重要的,是强调这种选择的相对性、阶段性、可变性:它是建立在目前大家对语文本体和与语文有关的其他社会因素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它没有终极性,它随着人们对语文本体的认识的变化和社会实际需要的变化而变化,它是一种面向实际的实践选择,而不是理论的逻辑的证明,虽然它并不排斥理论的逻辑的证明。

当我们从“教什么”这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时候,我们同样面临一个复杂的局面。就目前的研究来说,我们可以分析出语言、文章、文学和文化这么四个成分。几乎所有的研究最后都是从反面来论证的:语文能不包括语言吗,语文能不学文章吗,语文没有文学还是语文吗,语文能去除文化的含义吗。这种反面论证方法一方面说明它的这种研究不是穷尽的,也许在这四种成分以外还应有其他成分,另一方面说明,这种反面证明其不可或缺并没有解决它们在语文中到底占据一个什么位置的问题,它只是说明它们对语文来说不可或缺,但它们相互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它们各自对语文来说起着一个什么作用、被摆在一个什么具体的位置呢,这个问题对语文实践来说也许比判定它们是语文的一个成分或要素更重要。

那么,在语文中,语言、文章、文学与文化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当我们面临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有三个,第一,它们是一个层面的东西吗,第二,作为“教什么”的问题的一个回答,它们具有可教性吗,第三,也是更重要的,是什么东西把它们贯穿起来呢,统领它们的核心的东西是什么。

可以肯定地说,语言、文章、文学与文化这几个概念不是并列的,内涵上也在不同的领域。文章和文学是成文作品,文章与文学的区别在这种成文作品所在的不同领域与不同表现形式。文化是文章和文学的内涵,任何一篇成文作品,不管是文章还是文学,都是某一时代、某一类人的精神生活和实践生活的产物,都是某种“文化体系”的产物。直接地说,在文化学层面上,文章和文学都是人的精神生活和实践生活的成文表现形式,都是文化的物化形态(之一)。

那么语言在一个什么位置上呢?要论述清楚这个问题可能需要相当的篇幅,因为它涉及到一个广阔的学术背景。我们在这里直接引 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论述来说明这个问题。列维·斯特劳斯曾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作过这样的归纳: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讲,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结果;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而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讲,语言则是文化的一种条件。“首先,这是从历时性方面来看文化的条件,因为我们学习我们自己的文化大多是通过语言”;“另外,从理论性更强得多的观点来看,语言之所以可以说是文化的条件,是因为语言所赖以建立的材料同文化所赖以建立的材料是属于同一类型的:逻辑关系、对位、相关性,等等。由此观点来看,语言好像是为那些相应于与文化的不同方面的更复杂的结构奠定了一种基础”。斯特劳斯的意思是说,语言是比文化更基础的东西。人类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就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是由语言提供基本成分和结构的。

事实上,如果我们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工具,则很自然把它放置在第二个层面,而如果我们把语言看作是一种“世界观”,则很自然把它放置在第三个层面上。

以上论述使我们获得了一个语文要素的层次结构,第一层:文章与文学;第二层:文化;第三层:语言。那么,站在语文的立场上,我们怎么样将它们统一起来呢?我寻找到的概念是:言语。

不管是文章和文学,还是文化,还是语言,它们都被包容在“言语”的概念中,或者说,它们都能被“言语”这个概念所解释。文章和文学作为言语作品这是不证自明的,它们是言语作品的不同类型。从言语学的角度来看,文化正是对言语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说明,换一句话来说,我们从哲学意义上来理解言语,言语就正是一种文化活动。至于语言与言语的关系,则早有前人的经典论述:“语言和言语活动不能混为一谈;它只是言语活动的一个确定的部分,而且当然是一个主要的部分。它既是言语机能的社会产物,又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这机能所采用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规约。”

文章与文学、文化、语言,都是语文的构成要素。我们把它们统一在“言语”的概念下: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是不是把这四个要素都要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呢?一也是也不是。说“不是”,是因为教学内容是一个实体性的所指,在语文这个范畴内,文化的实体性所指不是别的,正是文章与文学。离开了文章和文学,(在语文这个范畴内)文化只是一个“概念”或“内涵”,作为一种概念性、内涵性的东西,它只能让人领悟到,思索到,体验到,却无法使它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接触”,因而没有可教性。语言是可教的,但可教的语言是物质形态的语言,是知识形态的语言,而“世界观”形态的语言则是不可教的,列维·斯特劳斯所说的作为文化的条件的语言是不可教的,因为它是一种“背景性”的存在。说“是”,是因为文章和文学、文化、语言四个范畴是相互层叠蕴涵的,它们是全息性的四个范畴。“语言结构是‘许多系统的系统’,或者说各种相互有关的范畴的‘网络’,其中没有哪个部分是完全独立的,或者完全从属于另一部分的。就语言来说,在把一切都学会以前,没有哪一部分可以完全学会的。”皮特·科德的这段论述,对语文这四个要素都是适用的。

于是我们获得关于语文的一种结构描述:以文章和文学为语文的基本要件;以文化为内在的意蕴与价值取向;以语言为基础;以言语观为基本立场(一个理解语文的理论视域)。由此我们获得了语文教学的几条基本原则:从言语的角度来理解语文、把握语文;从语言的这个基本层面走向语文;着眼于文化的意蕴展开语文教学;着力于文章和文学这两个方面来实施语文教学。其基本要义可以概括为:明确文章教育与文学教育两个阵地;都要从文化来立意;都以语言为基础;都作为言语来学。

注释:

①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9.

②参见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59-268.

③参见拙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54-265.

④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72.

⑤[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0.

⑥[英]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391.

五班语文作文【五】

我的母校是经棚民族实验小学,我在那里度过六个春夏秋冬。我有两位最和蔼的老师——董丽梅老师和王月娥老师。还有一群可爱的同学们,,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五班。这六年来,我和每一位成员发生着故事,有过哭,有过笑,也有过烦恼,也常打打闹闹,但都是最美好的,每一场画面,每一张画册,我都将存在脑海深处,时常翻来瞧瞧。我们大家的文笔、字体,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每一笔都记录了王老师教我们点点滴滴的过程与为我们耗尽的心。我们大家的计算、做题,虽然不是最准的,但每个数字都记录了董老师教我们时所用的方法与对我们的用心良苦。

感恩老师,感恩敬爱的园丁,在您的呵护下,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但六年光阴匆匆飞去,我们踏上了新的道路,新的转折点,告别母校,迈进新的校门。即将分手离别,我们举办了毕业典礼,虽然热热闹闹的举办完,但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很难受,只是害怕表达出来,大家见到也会难受,所以都藏在心底。

离别时,内心压不住了,个个泪流满面,不论是谁,相互拥抱,互相告别。望着远去的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我的心久久无法平静。

老师,请您保重,我们都会好好儿的,我们都会好好儿的!我们会常回来看您,保重身体,别太累了,不要让我们深夜再从窗口看见您忙碌的身影,再见了。

我走进初中,现在的班主任很和蔼,待人真诚,热情、亲切,我所在的.班级依旧是五班,有一位同学是我小学同学,名叫郭家宝,我们以前是一个组的,现在我们更会风雨同舟,相互照顾。课程增多,感觉很累,不过值得!只是偶尔想念小学同学,会因此伤心、落泪。

前面的路不论多坎坷、多难走,我都会坚持下去,勇敢面对困难,绝对不退缩。我会在这新的大家庭中,尽到一个成员的责任的。

段老师,您是我初中的班主任,您很有童心,很善解人意,很真诚,我对您的印象很完美,您还很像我小学的王老师,因此,我更会珍惜您的感情,好好学习,配合您的工作,请您也要保重身体,别太累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