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书籍的作文800字(重读这本书的半命题作文800字)

重读书籍的作文800字(重读这本书的半命题作文800字)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05-01 14:59:58
重读书籍的作文800字(重读这本书的半命题作文800字)

重读书籍的作文800字【一】

假期看了朱志明老师所著的《让数学课堂更高效》,读了之后受益匪浅。

数学课往往给学生枯燥的感觉,我在上学的时候就是在老师的强输硬灌下学习的,自己是真的热爱学习吗?还要打一个问号。现在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改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倡高效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本书就是以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故事为载体,一个个鲜活的例子都是我们会经常遇见的问题。通过看这本书让我学到很多关于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所以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要注重慎重的处理教材,精心选取学习材料、恰当运用教学策略都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和方法,达到高效课堂最佳的教学效果。

比如动手操作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以在教学中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无论是计算教学,还是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老师们都十分青睐。对教材上有动手操作的内容,如果不采用似乎就谈不上是一节好课,即使教材中没有,也会绞尽脑汁地设法去运用,但审视和反思一些动手操作,仍然存在许多误区。

书中的一个案例给我印象深刻。这是一节“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笔算”的教学片段,学生根据数学问题“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几个桃子?”得出了口算方法:40÷2=20(个),8÷2=4(个),20+4=24(个)后,教师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每份是24根。用小棒代替桃子来分,学生很快把48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接着学生探索笔算方法,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学生所呈现的方法均为右边算式所示。为什么动手操作后,学生还是无法探索笔算的方法呢?根源在于,在案例中教师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的操作结果是只能把口算的结果予以呈现,这样数与形严重分离的操作所建立的直观经验对学生笔算除法的建构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反而对笔算除法的探索起到了负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可以通过“请同学想想,怎样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说明口算的计算步骤?”这一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确其操作要领,先摆出4捆小棒和零星的8根,第一步把4根小棒分成2份,每份是2捆,也可以说每份20根,第二步把剩下的8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根。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要思考小棒的呈现方式以及小棒的分与合等问题,做到了将摆小棒的操作与口算的算理相结合,这样的教学才是名副其实的数形结合,它既能为学生探索笔算除法提供经验,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方法和能力。可见,在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教学设计算时,万万不可为了操作而操作,我们要尽量做到形式与实质的统一。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实实在在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提倡自主创新,张扬个性和合作学习,使课堂教学有实际的意义,学生能够学有所得。我们还要时刻进行反思,避免认识误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重读书籍的作文800字【二】

读了朱自清散文集里的《匆匆》后,让我深有感触,受到启迪。文章的开头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表面写了自然界周而复始的现象,实际提醒了我的思考:有什么东西是永不停留,一去不复返呢?那就是时间。

我一句一句地读着,思考着作者提出的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让我深深感到时间的宝贵。工人、农民把握时间,创造材富,获得丰厚的收益,那“时间就是金钱”,医生争分夺秒地抢救病人,一个个病人康复出院,那“时间就是生命”,解放军赶在时间的前头,占领有利地形消灭了敌人,那“时间就是胜利”。证明时间是何等的重要,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啊!

其实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公平的,现在社会上有些年轻人活在世上,没目标,没理想,不学习,不爱劳动,依赖着父母,整天无所事事,幻想着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他的日子正如朱自清所说的时间“从水盆里过去”,“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过去”“从手边过去”“从脚过去了”……到头来,一无所有,一事无成。人生短暂,多么希望能留住时间匆匆的脚步,多为社会作些贡献啊!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只要把握好眼前的一分一秒,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定会有所作为。

重读书籍的作文800字【三】

这个寒假,我读了《文化苦旅》这一本书,这本书的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是,在那一处处古迹的的背后却隐藏着人们不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还记得新浪上这样评价过余秋雨: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戏剧理论史稿》,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戏剧思想发展的史论著作。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流之于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丰赡高深。

是的,他的有一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但也有人说他的作品是"文化散文衰败的标本" 。我想我最赞同了吧,因为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的是那一处处古迹中的给我们的教诲,让我们铭记在心……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就拿道士塔的第二节来说吧,文章是这样写的: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罗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诺阿、德加、塞尚已处于创作晚期,马奈早就展出过他的《草地上的午餐》。他们中有人已向东方艺术家投来羡慕的眼光,而敦煌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雕塑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柔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雕塑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听说邻村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他们刷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象样。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步筹划。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是的,在这篇文章中写了作者对于那位道士做法的不满,在文章中,他喊了“住手!”有写道:“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是阿,为什么作者会这样?他不忍心,不忍心那位道士毁掉那一个个婀娜多姿的雕像,那是历史,历史!历史为什么会被一个道士的手中毁掉?就那样,一下子得毁掉了,不忍心,不忍心那般美丽的雕像不见了,在道士的手下,一下子变得灰飞烟灭,不给我们现在的世人观看的余地,一个道士,在金钱和权力的促使之下,变得如此的残忍,做得如此得发狂,我相信,不只我和余秋雨先生感到无比的惋惜,相信,在读《文化苦旅》的每一位读者也会感到深深的叹息和心痛吧……野趣,这就是为什么《文化苦旅》这本书的“苦”字意义的所在了吧!

《文化苦旅》让我领悟到了“苦”字的意义所在,更让我学会了惋惜,更学会了如何不让惋惜存在……

"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这,野趣也就是我想说的了吧!

重读书籍的作文800字【四】

好早就听说了《文化苦旅》这本书,记得第一次听说是从英语老师口中蹦出来的。这次,终于有机会拿起来读一读。

我细细读着书,慢慢地被书中的历史、游记所吸引。从莫高窟的中华民族痛失瑰宝到风雨天一阁那座仅存的藏书楼,从沙原隐泉到洞庭一角,又从吴江船到牌坊。作者走过的每一处地方,似乎都蕴藏着那么多中华历史。有时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华五千年历史,每当走到一个地方,都能想起此地过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评价。

读这本书,就像和作者一起,从中国的西北走向江南。偶尔,作者也会停下来,写一写腊梅或是写写自己的藏书,或者在每个清静的雨夜里想起,夜雨诗意。但是作者永远都没有忘记,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着文化气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要摆脱也摆脱不了。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凄艳的晚霞下,我看见了王圆麓,那个敦煌石窑的罪人;在罗池庙里,我看见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见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见了华发苍然的苏东坡。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历史的重压,苦在历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远离,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读了这本书,不仅让我略懂了作者,更让我读懂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丝细脉。

重读书籍的作文800字【五】

著名文学家高尔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一样东西“世界上最快也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匆匆》这篇文章紧扣“匆匆”这两个字,细腻的刻画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朱自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花有从开日,人无再少年。每个人的生命就是那么短暂,在短暂的人生中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或平平庸庸地过一生?或像李白那样一直感叹怀才不遇而浑浑噩噩地过一生?日子在时间的海洋里是那么渺小,消逝的是那么快。可即使是这样还是有很多人不珍惜时间。就像我们自己,每当我们打开电脑时,时间就随着指尖地跳动而流逝;看电视时,时间便从遥控器上一分一秒地闪过;在写作业时,时间就被笔尖一笔一划地封存在字里……我不禁想起了刚上四年级的那一段时间:因为我每天下午一放学回到家后,写作业时禁不住课外书的诱惑,没人时就想看一会儿,所以每天晚上都磨蹭到十二点导致睡眠不足,上课时老打哈欠。我一打哈欠老师就会让我站起来听课。天天被老师批评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儿,我决心以后回家再也不浪费时间了,争取早点儿把作业写完。但是我现在却没有做到,读了《匆匆》这篇文章我体会到:从现在开始珍惜时间,不要让“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悲剧发生在我身上!

好好地把握人生,才不会使我们在人生的终点站后悔莫及。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精彩!

重读书籍的作文800字【六】

记得那时四年级时的是吧。那天天气特别热,知了在树上欢鸣,刚上完体育课的'我早已口干舌燥,跑回教室,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托肥”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叮铃铃”上课铃响了,可我还没吃好,无奈我只好与“托肥”暂时隔离。过了大半节课,口水已经不够用了,我瞄了一眼抽屉里的“托肥”,心陷入了争斗。一个声音说:“不要吃!现在可是在上课!怎么能吃东西呢?”另一个声音说:“吃吧!口渴着呢!”我静下心来想想:万一被老师发现,那不就……——笑话!不可以小心点吗?再说,老师也不会那么仔细的嘛!最终,后者获得了有效的胜利。我怕下身来,动作快速而微小,丝毫没引人注意,我叫同桌替我放好哨,这才肯放下心来。我怀着侥幸的心理吃了一个,抬起头,做贼心虚地向四处望望,没有异样,我不禁在心中偷乐。又过了一会儿,馋虫又开始勾引你我了。这时,我并没有了顾忌。低下头吃了一个,正当我要细细品尝时,身后冷不丁冒出一个声音:“上课都敢吃东西了?”我转过身,看清楚发出声音的正是老师。“没……没有啊!”我哆哆嗦嗦地说。“还说没有,嘴巴都鼓着呢!”老师讽刺道。我低下了头,浑像一个木偶,被老师拉上讲台,那记录着我罪证的“托肥”被甩到教室桌上。我低着头,感受到同学们射过来的炙热目光,脸上火辣辣的,手不停地揉着衣角下课铃响了,老师走了,我飞快地将那“罪证”扔进了垃圾桶,跑到位置上,埋起头,无声的流起泪来……

如果让我重读小学,我一定会改变对这件事的做法,在心中树立起:“上课就是上课,不可以随便做其他事”的信念!

重读书籍的作文800字【七】

匆匆地读过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里不免有些沉重。这书里写的,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读过《道士塔》,唤起自己对王道士的愤怒,更唤起自己对旧中国愚昧、落后的恨。读过《阳关雪》,想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美妙诗句;读过《江南小镇》,江南水乡的柔美,如周庄、乌镇,萦绕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去琢磨的文章,对于我来说,与其去批判不如去欣赏,我想欣赏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在很大程度上留给我们读者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间。下面我想就其中几篇文章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道士塔》是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却让人内心不免有些纠结和沉重。像文中写到的那样:“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从国外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①读完这段文字,尚还激不起我内心的愤慨和痛恨之情,然而平实的文字中间却让我读出满满的无奈与遗憾。这是一个历史悲剧,一段沉重的文化史实。它所揭示的问题让人揪心,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更为我们的民族,发出声声无能为力的叹息。王圆箓,是道士,也是落后的农民阶级。因为无知,他自作聪明地将窟中的珍贵壁画粉刷,代之以灵官塑像;因为无知,他将窟中无价的国宝向西方冒险家们换回历历可数的银元;因为无知,祖国的瑰宝就这样被不等价地交换掉,进而逐渐流失!“我不禁又叹息了,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了,然后怎么办呢?……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②或许有人说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不免有些浮夸,然而他的感慨正吐露了他面对这段不能挽回的历史的悔恨与痛心!他感叹,即使能也将拦住马车或许也难以保存,与其这样不如存放于英国博物馆之中!这是多么悲哀又却是那段淋淋的屈辱史的写照啊!历史没有假设,我们能做的是谨记,谨记历史的痛;是担当,担当起历史的责任!

“我好恨!”这是《道士塔》给我最大的触动。我原本以为《文化苦旅》全是这样沉重的笔调。忽然之间,《江南小镇》映入我眼帘。这篇散文应该算是全书中篇幅较长的了。由于此前同闺蜜游过杭州,看过乌镇,而如今自己留在南京,我对江南或许是不一样的吧。“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美的石桥…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像是一幅缓缓摊开的唯美的画卷,刻画着生活的每一处细节,散发着一股浓郁的惬意的气息。这都是都市喧嚣所寻觅不到的安逸。看到余秋雨先生笔下的乌镇回忆起自己去乌镇的经历,对乌镇的怀念,来自长长的青石板路,来自民宿客栈老板的热情招待。

只可惜,我们恰好选在最热的时候来到了乌镇,但却阻止不了我们对江南水乡的向往。进入西栅,已是傍晚,伴着夕阳,乌镇显得格外宁静安逸。走在“雨巷”中的青石板上,就想去寻几把油纸伞,呵呵,几个伙伴就这样漫步在乌镇的各条小巷中,拍拍照,买买小礼物,尝尝江南小吃……乌镇之行,让我重新认识了江南。如同余秋雨先生所说,江南的小镇没有雀桥、乌衣巷的沧桑感,仅有的是那一份淡泊。它默默滋养着这一方土地,养活一方百姓。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哲学,不禁让人去探寻,让人向往。

我想《文化苦旅》苦的不是这场旅行,而是历史的沧桑,文化的厚重。这是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感。可惜,还没能好好品味这本书,往后有时间,定会再捧起《文化苦旅》徜徉在文化中!走进余秋雨,走进文化苦旅。

重读书籍的作文800字【八】

《课程标准》早在大学时就接触过,工作之后也时常翻阅,但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今年暑期,学校要求重点学习,拿到一本崭新的《课程标准》,真有一种熟悉有陌生的感觉,更有一份沉甸甸的感觉。此书,淡黄色的,简洁的不能再简洁的封面,给人以干净利落、一目了然的感觉,这是我喜欢的。对照着《新修订数学课程标准主要呈现的九大变化》,我翻开了这本书,认真地阅读了这本新课标的“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中的第二点是关于“课程基本理念”,其中第三条是这样描述的: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是5条基本理念中篇幅最长的一条,足以看出: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的培养是数学教学永恒的主题和追求。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新课标极力提倡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体验的新型学习方式。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无条件地为学生创设如此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氛围,努力为学习提供自主、合作、探究、交流、体验的良好平台,让学生通过良好的学习方式获得更真切的知识。确实,根深蒂固的陈旧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因循守旧”,只会在老师的“牵引”下板地学。要使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落实到实处,就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真切体验,让学生主动、乐意地去做自己干兴趣的事。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多提供一些体验学习乐趣的机会,让快乐与学习同时伴随学生。

这本《数学课程标准》很有分量,它将指引着我们走好数学教学的每一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