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抗日的作文300字(赞美抗日战士的作文700字)

赞美抗日的作文300字(赞美抗日战士的作文700字)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04-28 15:56:58
赞美抗日的作文300字(赞美抗日战士的作文700字)

赞美抗日的作文300字【一】

活动开始了,为了表示对航空烈士们的尊敬,我们徒步前往,经过二十多分钟的路程,我们终于到了纪念公园。我们首先从一条林荫小道中来到航空烈士纪念碑前,只见两座纪念碑像机翼一样,耸立着。纪念碑前四名应用的航空烈士雕像。他们是两名美国飞行员。在航空烈士碑前,我们一起朗诵了由储老师亲自撰写的凭吊烈士誓词“蓝天上是你……直到永远。”誓言在空中回荡着,回荡着……大家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随后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有两千多名美国烈士,八百多名中国烈士,两名韩国烈士,还有许多苏联烈士,他们都为了正义,支持我国一同抗日,而英勇牺牲,小学四年级作文《参观国际抗日航空烈士纪念公园作文》。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许多烈士的故事:高志航、刘桂丹、阎维文……,其中阎维文的故事让我感触很深。他本来可以活下去,可他为了不当俘虏,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这让我对他又多了一层敬意。

老师让我们再旁边的纪念碑中找出他们的名字,在寻找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有些纪念碑上没有名字,感到很疑惑。储老师解释道:“他们其实都有自己的名字,他们英勇敌,洒长空,努力拼搏,他们都是无名英雄。我们要把它想成有名字的,要一起纪念他们,感激他们,怀念他们。”

最后,我们到了航空烈士纪念馆内,里面有一些飞机模型,他们用过的物品,和他们的主要事迹。

这次活动圆满成功了,我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地珍惜。

赞美抗日的作文300字【二】

《拉贝日记》给我便是这样一种极度模糊的印象。

背景般的中国人

说到刻画那场浩劫中真正的主角中国人,我就不能不提到《南京!南京!》。导演陆川在接受杨澜时采说道,那一个个特写的中国人的脸庞是他照着真实的照片尽量寻找长相相似的群众演员来化妆扮演,而这便使《南京!南京!》里那一张张茫然、无助却带着点刚毅的脸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在《拉贝日记》中,导演罗瑞·加仑伯格却依然采用了一种最为平庸的手法来塑造中国人。只有在拉贝选择那20名士兵时,镜头了给了那些士兵一些镜头特写之外,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中国人已经完全沦落为了这部影片中的道具。除了张静初这个所谓的主演和拉贝先生的司机之外,我几乎想不起电影中有哪张让我难忘的中国脸庞。

当影片中的中国人无法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之后,影片中浩劫给人所带来的震撼则要打上一个大大的折扣。或者说,《拉贝日记》的故事核心是完全转移到了拉贝此人身上,因此甚至可以说这场浩劫中在《拉贝日记》中已经完全成了成就影片中那个拉贝的光辉形象的一个活动的背景板。

而同样的问题也在屠桥段中可以看到。在预告片中被大肆渲染的“多米诺骨牌屠”桥段则是我在影片中看到最为难受的桥段之一。但这并不是因为屠的残忍,而是对该桥段中所表现出的造作感到难受。在桥段中,那些中国士兵已经完全彻底地被道具化,在机枪扫过之时,居然没有一丝要躲避反抗的意思,完全按照导演的意思在特定的时间并以相同的姿势倒下,毫无生命的道具也不过如此了。

当有的电影试图还原那张浩劫中的每张脸,而有的电影却用粗糙的大笔将中国人一笔画过。《拉贝日记》中的中国人都在拿着聚光灯,只不过他们都站在聚光灯的背后,光芒全部落在了电影中的拉贝身上。由此不得不说,有时比比,才知道哪部影片更有诚意。

恶俗桥段的放肆堆砌

陆川在将五个小时的电影剪到了两个小时之后,原本剧本中存在着三角恋剧情被完全删除,以至于我们在现在公映的《南京!南京!》里完全看不到有几个角色之间原本存在的感情纠葛。

事实证明,删除比保留更加困难。

诚然,加入几个主角的感情纠葛后,会让影片显得更商业更吸引观众一点,然而这必须要看是什么影片。将这种无谓的感情戏掺杂在以南京大屠为题材的影片中,便怎么看怎么让人觉得腻味。商女不知亡国恨,老外不知屠城痛。南京大屠这场浩劫对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眼中似乎仍然太过遥远,从他们彻底将中国人沦落为一个个只会呼吸的道具可以看出,他们似乎还远远没有了解到这场浩劫给中国人带来那种难以抹灭的痛,而是在用一种纯国外的思维来打量这场浩劫,因此他们更关注这场浩劫上的外国人,对发生在这场浩劫上的莫须有的异国恋则更加有兴趣点。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惯性思维态度甚至是霸道不负责任的,这不禁让我对《拉贝日记》的诚意表示怀疑。因为在影片中将张静初的爱情戏份删除,对影片的剧情几乎没有任何影响,相反会让剧情更加紧凑点。而偏偏就是这对表现影片主题毫无帮助且和历史完全无关的恶俗剧情,在影片中以“战场中的浪漫”的名义肆无忌惮地游荡在和尸体之上。

而影片中的恶俗之处远不止这一处。

我不明白外国人是否真的能理解在这场浩劫中出现所谓的欢呼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劫后余生固然可喜,但远远不会达到影片中那样欢呼雀跃的程度。这种将人从亡线上拉回的激动更多的是一种悲乐,而不是影片中那种没心没肺的狂欢。然热这种欢呼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出现。而最让人难以忍受的便是最后拉贝离开南京的桥段,且不论这场戏是否符合史实,单单那些那些衣冠鲜亮的且满脸红光的群众演员,就让我难以感受到他们刚刚经历过一场掉无数中国人且缺乏充足食物的.浩劫。无论拉贝拯救了多少人,但在这场了30万人的浩劫中,任何的欢呼都是刺耳的。至此,这部影片中的中国人已经完全成为衬托拉贝光辉形象的元素了。

《拉贝日记》的结尾,必然成为最恶俗的桥段之一。

毫无亮点,平庸到底

“毫无亮点,平庸到底”——这八个字就是我对《拉贝日记》最直接的印象。这是一部无论从尊重史实的程度上还是从一些虚构的剧情上来看,都有着太多太多瑕疵的影片。这部耗资2000万美元的“大片”,空有还原历史的想法,却缺乏还原历史或者是传达真相的能力。对浩劫缺乏足够尊敬的描述,而影片里和日军的交涉以及安全团内部的矛盾这些本可展开的剧情又浅尝辄止。这部平庸到极点的影片甚至比不上好莱坞标准流水线的作品,至于比肩《辛德勒名单》那更是天方夜谭。虽然影片中的演员都有着出色的演出,尤其是扮演香宫鸠彦的香川照之更是令人尊敬。如果没有这些演员,那么这部影片甚至连平庸都谈不上。

拉贝是伟大的,但这部《拉贝日记》却离伟大有着太过遥远的距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