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写作文(当代大学生写作文现状)

大学生写作文(当代大学生写作文现状)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12-16 08:27:14
大学生写作文(当代大学生写作文现状)

大学生写作文【一】

《我的大学》讲述16岁的阿廖沙到喀山想进大学读书,但那时的大学对穷苦的孩子来说大门是关着的。阿廖沙在那里的一所特殊大学—“社会大学”,在这个所大学里他接触到许多知识分子,受到各种思想的启迪和教育,这所“大学”为他展现出一个越来越广阔的世界。

“我要去喀山读大学。一经决定,我变暗下决心,无论如何都要达到目的。”高尔基如是写到。此时的高尔基已是处在于我们年龄相当的阶段,没有任何资本,也没有任何亲人的帮助,有的只是与他毫不相关的人的一句不经意的鼓励而已,在他看来,这些就足够让他实现大学梦。但不得不说,大学梦的实现,完全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

现在的大学生们呢?读书,易上加易:资金根本不属于我们考虑的范围,支持却来自社会各界,我们的父母,亲人始终站在第一位。支持的无穷,学习资源的无尽,四年又四年,高尔基式的人才有多少,寥寥无几,可以说几乎没有。怪谁?父母,亲人,国家,教育制度?不用怀疑,就怪你自己!因为一个不容改变的事实 —我们都已长大成人了。成熟的思想已宣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公子”“小姐”的生活的远去,如果你还是只能过那样的生活,我敢说,人与白痴可以画笔直得等号了。

记得英语老师在讲到一篇关于责任的文章时说过,人活着不仅仅是为自己很大程度上是在承担着对父母,家庭,社会等很多反方面的责任。一个无忧无虑的人也是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对比一下当时的高尔基,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为谁活着,为自己。亲人的消失,社会的黑暗,没有权利给他责任。可仅仅是对自己负责,他就是自己成了一个大文人,不知责任更多时,他会怎样。

有时一对比,我会觉得高尔基的大学生活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大学日子,反而我们的大学生活却是很糟糕。不可否认,学校的条件要好很多,但结果却与他差得很远。究其原因,我们浪费了时间,时间也浪费了我们!

写到这里,不禁想到了大学生找工作困难的现状。很多人抱怨,生不逢时,国家,政府各方面的问能,,但要知道,主要无能的还是自己,浪费青春,错失良机,自食苦果!

为了所谓的素质教育,对知识变的轻视,大学里教授的知识不断减少。但对此大学生们仍不满足,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学习,平时不认真听讲,甚至还总结出 “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的歪理。只顾完善和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培养自己的业余能力,结果呢?“无法就业”,只因知识储备不够。也许应聘时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轻松过关,赢得一个岗位,但平时违法完成对业务的处理,最后也只能是过过就业瘾罢了。这时再去后悔大学时光的虚度,只能独自品味“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的真谛了。如何有意义地度过大学时光?留给自己反思吧!

大学生写作文【二】

时间似乎过得很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也好像坐上时间转盘,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然而思想上的东西则随时间完全的转变,不留一丝痕迹。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教授给大学生们上课,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学生们这是什么?然而无一人回答,教授又连续问了很多遍,教室中仍是鸦雀无声,直到课程结束,教授才遗憾地走出教室。

不久,教授又到中学去,为中学生开讲座。当提到同一个问题时,情况则略有不同。一个男生跳起来,大喊一声“是个圆”,底下一片狂笑声,讲座也就在这笑声中结束了。

当教授走到小学生中间时,紧锁多天的眉头才舒展开来,孩子们回答得很踊跃,有的说是橘子,有的说是大饼,有的说是气球,还有的说是脸蛋儿。这无数充满想象的答案,才是思想永恒的真谛!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大学生、中学生中回答得都并不尽人意,是他们不会吗?不!这只是一个想象力的问题,我们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想象力也在逐渐衰退,曾经五彩的天空,也随之褪色,只剩下现实中的蓝天白云。当树木抽新芽,微风扶面时,他们也不再陶醉,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张着双臂,去拥抱春天。这一切的一切源自于社会,那单调得只有一种旋律的社会。人们的创新在这种社会中被否认,变得也只剩下一种旋律,所以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呀!请为你们的思想插上一对小翅膀吧!愿你在五彩的天空中,越飞越高,从新找回自己思想的旋律吧!

大学生写作文【三】

第一次知道《活着》是高二第二学期的一节语文课上,一同学在正式上课之前分享了这本书。那时我觉得福贵这个人真是太惨了,现在再看,福贵的人生不正是千千万万中国普通人民的人生吗?人呐,光是活着就已经很吃力了。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活在世上本就是一件幸运的事了。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福贵不知道这些话,但他对生活从未绝望从未放弃活着不正是对这些话最好的诠释吗?活着就是活着,何必纠结于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

《活着》这书,讲的是福贵一生的故事。福贵因嗜赌,把自家的祖产输光了,自己从一个地主家的儿子变成佃农,他的爹被他气(虽然他爹没有苛责福贵,但我觉得他爹的那口气就是没顺过来),怀着孕的妻子家珍被岳父带走。那时的福贵,上有风烛残年的母亲,下有总角垂髫之女,住着破破烂烂的茅草房,他没有抱怨,而是想着如何养活一家人。后来,他被抓去当壮丁,老娘去世,女儿凤霞因高烧而变聋变哑,儿子有庆因被抽过多而亡,福贵也没有丧失过对活着的希望。再后来,凤霞难产离世,相濡以沫的妻子病逝,女婿在工作时不幸身亡,相依为命的外孙噎。福贵亲手把自己的家人一个个埋葬了,你以为他应该会活得很痛苦,甚至过不下去了,但福贵偏不,他说“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轮到自己时,安安心心就是”“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余华在日文版自序里提到“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活着》是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的,因此它是生活本身。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我没有以“悲剧”来看福贵,现在再读,仍没觉得福贵是个“苦难者”。我想了想,并不是自己麻木了——至少我能感知到祥子是个苦难者,也不是福贵的一生不是悲剧,这也许正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方式造成的差异吧。余华让福贵自己讲述自己的一生,福贵本人并不认为他的一生是个悲剧,所以,在福贵的叙述中,他的一生是有苦难,但他拥有的更多是美好的时刻和事物。老娘是世上最好的母亲,家珍是世上最好的妻子,凤霞有庆都是世上最好的孩子,女婿和外孙自然也是世上最好最好的。福贵心底的回忆里全装着美好,读者自然而然受其感染,大约记起的也是福贵一家的美好时光吧。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词语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苦难,无聊和平庸。”看吧,作者这样说“活着”,活着多难,得忍受不能得自由。人生在世,谁不曾濒临绝望,谁没有在深夜崩溃,可谁又不是哭着把饭吃了,咬紧牙关继续活着,福贵是这样,你我皆如此。

佛说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这七苦,除了“怨憎会”,其余的,福贵皆经历过(战场上九一生),可福贵觉得自己苦吗?并没有。不是他对生活麻木了,而是他能在那些糟糕透了的事情中,发现自己身边人带来的光,家人的光照亮了福贵的整个人生。心里有很多苦的人,只要一丝甜就能填满。福贵拥有“甜”,所以,他能挺过各种苦难,纵使年迈一人,他也能活着。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明白,人生多的是眼泪无法冲刷掉的“万念俱灰”,也有那些让你痛到无法哭泣的事,“所以真正坚强的人,都是越想哭反而笑得越大声,怀揣着痛苦和悲伤,即使如此也要带着它们笑着前行。”福贵和福贵,渐渐远去,在霞光满天的傍晚,在炊烟袅袅的乡村里,老人的歌声像风一样飘扬……

《活着》是一部经典之作,不缺少读者和对它的赞美之词。以自己的鉴赏能力,难以跳脱出已有的评论。可阅读非得有深刻独特的见解吗?正如人生,非得有活着的意义么?如果觉得日子过不下去了,别苦苦追问活着的意义,想想福贵的一生,然后,走一步算一步,把日子走下去,而不是想下去,也许,生活也就没有那么难了。

大学生写作文【四】

读到厚朴时,我回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岁月,我们年少时那个不是打着青春谁不疯狂的旗帜,来挥霍自己短暂的青春岁月。

在蔡崇达务实和紧张的,计算一天睡眠需要多少时间,打工需要多少时间,还有赚学分和实习,厚朴却在组建跆拳道社,舞蹈社,音乐团甚至幻想和女人在一起缠绵的幸福画面,他活在自己的想象的世界里。

厚朴在遵从父亲告诉他一个故事,一个常青藤毕业生到某世界五百强企业面试,那企业的董事长问他,你大一干吗了?那学生回答,用功读书。大二呢?认真实习。大三呢?模拟现实试图创业。你挥霍过青春吗?没有。你发泄过荷尔蒙吗?没有。然后那董事长就叫那学生出去,说你还没真的生活过,所以你也不会好好工作,等补完人生的课再回来吧。

他不觉得这是骗人的,而觉得是真的并且很认同,以至以这个为为例来挥霍自己的青春,从此越来越迷失自己,找不到自己真正的人生方向,开始不断的换女友,打架斗殴,活在空想的梦幻世界里不愿放低务实自己,以至黑狗达打电话让他劝劝厚朴时,他父亲却说,年轻就让他折腾吧!那一刻他知道,厚朴拥有这样的父亲,他是很难在改变了。

在后面厚朴真的迷失自己告诉黑狗达,黑狗达告诉他他愿意他会想办法为他像校方说好话让他回归学校从新开始学习进而完成学业,但厚朴却觉得这是看不起他,让他耻辱,最终一步步在空想的世界里崩塌崩溃,到最后自结束自己的一生。

这让我看到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的一句话有多重要,他有时候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人生轨迹,好比【人间失格】里的太宰治,他因为比目鱼的不愿坦白和坦诚,而是用高姿态告诉太宰治如果你好好听话,我会愿意帮助你的,而不是直接告诉太宰治如果你能去学校上学,你家里会承担你未来的生活费和学费,但他没有直接说明,导致在这里改变了太宰治未来的人生轨迹,厚朴也因为父亲常说的青春是需要拿来折腾的,从而改变了厚朴的一生。

这是一本认清自己现状和认识自己内心的书籍,愿我们从这本书中看清自己,未来更有意义的感受生活。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二月寒,良言它会像指明灯一样,为前进的人照亮正确的人生方向,恶言同样也会把人拉像最深的地狱,更甚至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人生轨迹。

大学生写作文【五】

一个很随意的时间里,坐在屋里十分郁闷的我,顺手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来,计划消磨这个阴雨绵绵的无聊的夏时周日。

这是一本我珍藏的《张爱玲散文集》。

大概是看过不止一次了吧,我的手不自禁地直接翻到了《秋雨》这一篇。

看这标题《秋雨》,我突然感觉自己有点可悲,夏雨天里看《秋雨》,好讽刺,自然指的是我的心情。

我喜欢看张爱玲的作品,大概我和她有着一些共同点吧,也比较喜欢追求有些阴雳的凉凄完美,甚至把目光盯上意识上的完美极致。我常常会把自己和她作品里的孤戚相融,在伤感里读着荒漠的失落。虽然,她的作品本意并不是想让读者在荒凉里去寻找刺激精神的那种冷美感。

在《秋雨》里,张爱玲大加浓墨着秋的烟雨朦胧,用简短的语言将秋雨抒写的淋漓尽致,让我的整个情绪都被一种忧郁紧紧地束缚着。

云山一体的天,在《秋雨》里阴沉着。那些破落颓废的古老宅子隐现着曾经的繁华和现在的没落,寂静且又寂寞。如果能听到“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那就是“灰色的癞蛤蟆”在发霉潮湿的泥地里跳跃的响动,这大概就是《秋雨》里唯一的一个活着的让人厌恶的东西了,当一切都处在黯然里,污秽却充满了生机。虽然,还有那株桂花尚存一丝希望,可这也无法掩饰《秋雨》里的冷寂。原本因《秋雨》带来的润意大地,被一只无形却又庞大的“网”,网在了阴暗中。

《秋雨》里,首段“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和尾段“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紧紧地相扣着,把“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裹在了所有看《秋雨》者的心底。“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无尽的伤感笔墨把天色染得愈加沉闷。

《秋雨》能够做到对人情绪的感染之处,就在于文字里的用景、形和情,将秋雨下的有生气或无生气的气氛做了一番浑然一体的刻画:“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成了过去,而今这里已成为“沉闷”的世界。“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这里的所有,都被“凄凉”所笼罩。

如果说《秋雨》是一首悲伤的音乐,令人听来心底黯淡,满腹惆怅,满目的哀愁,那么,《秋雨》更像一幅画,一副黑白相间的`素描画。画上面,一笔一个泪痕的绘满了悲怆、凄惨、痛楚。

时值豆蔻的才女张爱玲,在写这篇《秋雨》时的所处环境和当时的心情,我自然不得而知,仅就这一篇《秋雨》的着笔点,便让我不由自主地进入了她那迷蒙文字里。我不知道,张爱玲在写《秋雨》时,是否含着泪,可能她还小,只是一位少女。但我看完后,却是泪涌满眶。因为,我已进入到了中年,尚无成就。

如果,很机械地去理解张爱玲所写的《秋雨》,就是在以景抒情,是在宣泄内心的“幽怨”,似乎有失偏颇。曾经红极上海直至后来与世隔绝的张爱玲,在人们的视野里总是那么寡情和冷漠,时刻与人群拉长着距离,让人无法揣测她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张爱玲自小时就形成的孤寡性格的一面,也是她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待事物的一个面。《秋雨》,是她把情景与自己的心境揉合在了一起。

由此可以看出,张爱玲在十五岁时所写的《秋雨》里的繁华和落魄,成为了张爱玲成名之后的张爱玲的自身心理预言。

虽然,在张爱玲这篇字符短小的《秋雨》文字里,写满了忧郁,色调灰黯,情感寥落,但仍然借助那株低矮的无人问津的桂花树,萌芽着一束希望之光。这大概就是张爱玲当时心情展现吧。

说起来,我也比较喜爱文字,犹独钟散文,时常写出一两篇来,但出文多为枯燥干涩,无有一点建树,对张爱玲的作品怀着膜拜的心态去学习,就自然而然了。反复研读张爱玲的这篇《秋雨》,非常钦佩她的文字风格,是那样的细腻温婉。特别是张爱玲以后的许多诗作中,用笔之间,都能够自如地掌控文字的语言象形,用雍智的思维写意,达到对人物心理的微妙刻划。这些,当是我辈所无法能比肩的。

我慢慢地合上了这本《张爱玲散文集》,望着窗外依然夹着风的雨,陷入了对自己检讨的深思中……

大学生写作文【六】

这本书还是我初中的时候冲着它世界名著的头衔买的,在上次回老家的时候一并带回来了。因为挺薄的,所以便选来看了。封皮内有翻译及编辑的简介,说本书描写了人与自然斗争的顽强不息的精神。

但本书,我是边吐槽边看完的。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过了十几年,大家的价值观变了。特别是前几天我的朋友圈被北极32°的文章刷屏了,我们知道因为人类的活动而导致的环境灾害一日深过一日,动物们因为栖息地的破坏等原因,灭绝的越来越多。所以这描写捕鲸的书,从立意上就已经不得人心了。

整本书的故事情节挺简单,就是有个船长因为捕鲸而失去了一条腿,于是他立志找到并那条鲸,最后却被鲸所。

根据作者的经历来看,本书带有一点纪实的味道,捕鲸的过程描写的非常精彩。但是也掩盖不了我内心的不适。

原来人类为了鲸油竟可以做出这么残忍的事情来,原来真有人会为了一己之私而不顾其他人。船长因为被鲸咬掉了一条腿而要找到那条鲸去报仇,好像说得通。等等,鲸有招惹他吗?鲸在大海里活的好好的,是人类为了鲸油而挑起的战火,船长要鲸鱼的命,鲸鱼反抗而咬掉了他的腿,让他长个记性,不是很正常吗?可船长就开始记仇了,再次出海在已经了一只鲸可以返航的情况下,非要继续追踪那条咬掉他腿的白鲸,一定要你我活才行。他自己要这样也就罢了,但是船上还有其他船员啊?其他船员凭什么要为了满足他的愿望要陪他赴?其他船员明明可以带着鲸油回家与家人团聚,却因为船长的私仇而葬身大海,值得吗?

人类在各种自然灾害中,顽强生存的精神是值得歌颂的。但是这种主动找的行为,主动挑战自然的行为,我是不理解也不支持的。

其实人类比起大自然来说,是渺小的啊,为什么要与自然斗争?我们是这地球的一部分,不是地球的主宰,不管是白鲸还是什么,都应该有他们生活生存的空间。而为了自我生存去剥夺其他物种在这地球生存的空间和权利,是极度自私的行为,而人类自己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品尝到自己行为的后果。

最后引用一句:没有买卖,就没有戮。

大学生写作文【七】

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曹七巧作为那个时代的负荷者,深陷在本我与自我冲突的旋涡里,一步步地走近黄金的枷锁,最终被套牢,进而变态,并用黄金的枷角劈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更进一步的加剧了其人生的悲剧色彩。

傅雷称《金锁记》是现代文坛最美的收获,曹七巧更是近代文学人物长廊中刺眼的形象。张爱铃曾说“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都是些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时代的负荷者。”曹七巧就是这样一个彻底疯狂、负荷着时代并逐步走向悲剧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时代的负荷者。”曹七巧就是这样一个彻底疯狂、负荷着时代并逐步走向悲剧的人物。

金宏达在《平视张爱铃》中指出:“曹七巧的原型是李鸿章的第三代中的李国熊的安徽乡下妻子—三妈妈(张爱铃这样称呼她”,把经过经过艺术加工的“三妈妈”—曹七巧的人生分成三个阶段来阐述其由天使变成恶魔的悲剧历程,即做姑娘时期、嫁入姜家至分家时期、分家以后,揭示本来单纯善良的曹七巧如何发展到被黄金的枷锁锁住,最后用枷角劈人的悲剧的过程。

傅雷在《论张爱铃的小说》中也指出:“爱情在一个人身上得不到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曹七巧做了情欲的俘虏,代情欲做了刽子手”。曹七巧自己没有得到幸福,就变态地去毁儿女的幸福。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可启示对这个家有什么用呢?家本来是心灵的港湾,而在曹七巧做主的家里,没有一丝的温暖的气息,不仅是给不了最亲近的人心灵上的安慰,反而是一张恐怖的大黑网,使在这个家里的人窒息,每一个家人都是她宣泄这么多年来在姜家受的委屈的对象。

“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了几个人,没的也送了半条命”,不知道曹七巧的心里有没有后悔的念头,可她只能说我已经回不去了,劈的,劈的只剩半条命的也回不去了。

转型中的洪流中,被吞没的又何止是一个曹七巧,虽已成过去,可我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点曹七巧的影子,也许只是我们不再是以被黄金锁住,用金锁劈人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

大学生写作文【八】

《情人》给人带来的持久旷达的感觉,并不在故事本身。这是很多人都会忽视的一点。我认为它的妙处在于环境气氛的设置及主人公内心情感的表现。因为故事不过是平常的,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两个人,俗套又乏味。

湄公河,越南。颠簸的汽车穿过热带长长的椰林。正是暑热难耐的时候。她戴着不相宜的男士呢帽,才十五岁的身子显得幼小而坚毅。白色连衣裙,镶金边的鞋子,长长海岸线平凡的身影。而他,头发油亮地捋在后边,笔挺的白色西装,来自中国北方,是湄公河边难有的有钱人。他与她,来自不同的国度,有着不一样的肤色,在包含了形形色色人群的越南彼此遇见。没有王子公主般的美妙。那是一种充斥了社会声响的邂逅:岸边长长的号角声,工人搬运留下各种迷朦的烟尘,装满货物轰轰烈烈开向前的车子......

其实那也不算是惊世骇俗的爱情。混迹于乱世,不相称,这才是他们爱情的标志。所以,离别是一定的。美妙爱情是属于最不圆满的。仿佛是由来已久的定律。

而内心的伤痛也是由来已久的。

法国少女卑微的身世。没有父亲的依靠,有的是自私卑鄙的母亲,和母亲如出一辙的大哥,唯一心怀善心却懦弱早逝的小哥哥。没有爱,充斥生命的是别人的忽视和并不软弱的内心。一切前景的铺设,都在情人到达之前。只等着故事继续展开下去。

他在初遇她的时候说过,他的父亲在母亲去世之后,十年来一直躺在床上,处理事务也是如此。

这是她所不了解的。那个神秘的国度,一直没有出现在他们的交谈里,爱情里,生活里。却像不能阻隔的湄公河,真真切切地存在在生命里,存在在这个男人的管里,脸庞上。她是时时都面临着这样的别离,哪天,那个国度会召唤着他回去,回到本应该的轨道上。

这一天总算是来到,预定的结局,显而易见的未来。她为她奉献了一张永不会再回归年轻的脸庞,奉献了自己所有稀薄的希望。最后只化作遥远东方一场喧闹的喜宴。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都老去。其实情人,只是年少时伴随内心的一个梦,虚幻而美丽。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