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风俗习惯作文(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六年级)

白族的风俗习惯作文(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六年级)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6-19 23:13:35
白族的风俗习惯作文(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六年级)

白族的风俗习惯作文【一】

我国有56个名族,每个名族几乎都会有自己的节日,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等等,这些节日都丰富多彩,而我最喜欢的还是我们家乡的火把节。

传说在远古时期,云南彝族地区年年五谷丰登,天王知道后极不高兴,于是派出灾神撒下许多害虫,企图毁灭庄稼,彝族先民想出办法,在夜里点起火把奔跑于田野,山坡,山寨,满山遍野的火把形成火海,像一条条火龙,人们见害虫就烧,“灭虫大战”持续了几天几夜,最终在农历6月24日这天灭尽了害虫,保住了庄稼。

为了庆祝胜利,彝族人民把这一天定为火把节,到了这一天,彝族男女老少早早就穿上新衣来到石林草场,白天举行摔跤、斗牛比赛,有成千上万的`各族人才着大三旋载歌载舞,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招待客人,到了晚上在火把节的住会场上举行着大型的民族歌舞晚会,晚会结束后,一堆堆熊熊燃烧的焰火、数不清的火把照亮了石林的夜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围着焰火,举着火把尽情的跳舞一直到第二天的清晨才散去……

爸爸开始准备火把了,火把的材料主要是麦柴,为了它能够保持直立,中间要放一条棍子,四周的麦柴由绳子扎起来,火把长约两米,直径约15厘米;妈妈开始在门前堆积麦柴了,堆柴也是有讲究的,麦柴每隔三四步堆一堆,有时好几家的柴堆连在一起,可以达到百米之长;而我忙着为父母做助手,想着能够尽快开始;左邻右舍们也都马不停蹄准备着,经过我们齐心协力的准备,终于一切就绪了。鞭炮一响,火把节就正式开始了,先点燃柴堆,大家开始从“火堆”跳过去,跳火是为了保平安,把一年来所有的不顺利都“烧”去,期待来年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和睦。跳完火之后,就点燃了火把,我们举着火把一直跑到山顶,从山顶鸟瞰村庄,眼前的景色美极了,家家户户的红灯笼与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分不清哪个是天,哪个是地,再加上五彩缤纷的烟花,看的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至今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

家乡的火把节热闹极了,我爱家乡的火把节,但是更爱我的家乡!

白族的风俗习惯作文【二】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是啊!我们中华民族地大物博,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五十六多民族之花竞相开放,美不胜收。下面,我就想大家介绍一只美丽的“花”——傣族。

在傣族的众多的风俗习惯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傣族的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尤其喜欢吃糯米。以竹筒饭为代表。傣族把一节竹子一端挖通后装米。这些米要洗干净泡水后才能装。再用竹叶把竹筒口塞紧,要使米掉不出 来,但同时也要留些空隙,才能使米更柔软。装好以后,放温火上烧烤,待竹筒表面烧焦后饭也就熟了。剖开后是香喷喷的竹筒饭。用酸菜、酸笋配上这带有竹子香 味的米饭,百吃不厌,令人满口留香。

除了主食竹筒饭以外,傣族人的副食酸味儿食品、水产和昆虫菜也是别有风味。

酸味食品是傣族人的最爱,像什么酸笋、酸菜、酸蚂蚁……这些几乎每家每户都有。

而水产,如鱼类、青苔、蛙类也是傣族人无法割舍的食品。

最特别的是昆虫菜。这一特色符合傣族人的一句话:“只要是静的都是菜,只要是动的都是肉。”无论是较小的田鳖、蜘蛛、蚂蚁蛋,还是较大的竹虫、蝉、沙蛆、竹蛆只要一加佐料就能立刻变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傣族的食品还有苦瓜、苦笋,甜米酒,槟榔、酸肉、狗肉……而且个个美味无比。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已经垂涎三尺了呢?那赶快去傣家的竹楼中好好过瘾一番吧!

白族的风俗习惯作文【三】

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早就说这个暑假要带我回云南老家去过火把节。我一直又紧张又期待,不知道火把节到底是怎么过的,火烧起来吓不吓人,会不会引起火灾啊?

爸爸说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的火把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是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很热闹的噢。我们提前一天到达了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剑川县,就是我们老家,不过我还是第一次来。这是一个非常安详宁静的小城,天气比杭州凉快不少,我们受到了老家亲戚们的热情接待。火把节当天早上,我们起来后,看到街道上就到处充满了过节的气氛。好多人家门口都摆上了大大小小的火把,还有人摆摊卖一种木棍与约一尺长的一截废弃的自行车轮胎接起来的东西,还有人用麻袋装着一堆粉末在卖。我问爸爸这些是干吗的呀?我爸说晚上你就知道了。哎呀,老爸你卖什么关子啊,真是急人哪!

老房子门口搭了一个小棚子,摆了好多瓜子、红枣、花生、炒蚕豆等零食,还有一壶壶泡好的茶与备用的一次性杯子。门口的街道上也堆了好些东西,最醒目的是一根8、9米长,直径约20厘米的松树,枝干笔直,顶部的松针都还是绿绿的;还有好多劈成长条的木块;另外有一个用竹条和纸扎好的架子(叫“升斗”),顶上是一个笑咪咪的大娃娃,四面都有脸的哦,憨态可掬,坐在莲花形的台子上,台子边缘写着“平安吉祥”,爷爷说这是莲花童子,是为小朋友祈福的,今年我家的这个火把是特地为我做的。那些吃的喝的是为了招待街坊邻居的。呵呵,看起来很象回事吧!

请来的工人们忙着开始扎火把了。他们把劈好的木块围在松树的树干周围,一圈一圈地围上去,今年是闰年,所以要围十三圈,一圈代表一个月,祈求全年都平安顺利。围好后再把升斗插在最上面,再在火把上悬挂花红、梨子、铜钱等物,还要插上很多花花绿绿的小旗。把火把做好之后,在街面上找一个地方,撬起一块地砖,打上一个洞,然后大家把火把竖起来,固定好。火把好高啊,鲜艳的小旗在风中飞扬,映着蓝天白云,好漂亮!

吃完午饭我们在城里逛了逛,发现每条街上都有二到三个大火把,很多写的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字样。小火把就不用数了,数也数不清!人们脸上都挂着笑容,互相说着“恭喜”“恭喜”,不时有热情的主人把糖果、炒蚕豆这些塞到我们手里,我的衣服口袋都塞满了!不知道晚上全城的火把点起来后是怎样壮观的景象……时间可过得有点慢啊!

下午三四点钟左右,点火把之前的仪式正式开始了。先是好多穿着传统的白族服装的阿姨婆婆们围着我的火把,跟着动听的音乐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她们边跳边走边唱,虽然我听不懂唱什么,不过看起来很开心就没错了。在火把正面摆了一张供台,上面放了瓜果等供品,点了蜡烛,有五个道士在进行据说是用来驱邪祈福的仪式,他们开始是念念有词;后来举着剑,一会儿起舞,一会儿绕着火把快速游走;再后来在头顶上顶了一个里面装着燃烧着的蜡烛的小碗,两只手上也各拿一只有火的小碗,又走又跳了很久,头上与手上的碗一直不掉,火也不灭,太神奇了!

吃完晚饭,天渐渐暗下来,终于到了点火把的时刻!我本来还一直好奇这火把这么高,该怎么点呢?原来是用一根长长的杆子,顶上绑了一个烧得旺旺的松明,然后举起来引燃火把上的一捆引火的稻草,火立刻烧了起来,大家都发出了一阵欢呼!火把上捆着的那些木块本来就晒得干干的了,很容易就烧起来了,然后慢慢地往下烧。这个点火的人点完我们的火把后,又扛着那根杆子去点其他的火把了,我们就慢慢地看着周围的火把一根一根地亮起来,火光熊熊,遥相呼应,蔚为壮观。

你们是不是以为这样就完啦?错啦错啦,这才是序幕!看看满地乱跑的熊孩子们(还有一些熊大人,嚯嚯),他们才是火把节的主角!每人手上拿着一个小火把(就是前面提到的木棍与轮胎的结合物),一手捏着木棍,点燃轮胎那头;一手拎个袋子,袋子里装了前面提到过的那种粉末(是碎木屑与松香粉混在一起的),然后抓一把粉,往小火把上一扔,轰地就起了一阵大火!看着挺吓人,但是其实没什么危险,不要烧到头发就好了。他们拿着武器装备,到处找人烧,如果是来“求烧”的(烧一烧可以去邪、除晦),就站着让他们烧;如果不想被烧,就乖乖躲起来吧!

要加入到狂欢的行列,首先要全副武装。衣服得穿得严实,把胳膊、腿都包起来,最重要的是要穿全棉的,大人们说化纤的被火一烧肯定都会烧坏的,棉的就没问题。有些人把摩托车头盔都戴上了,好象也太夸张了点。我与爸爸都把衣服换好了,嘻嘻哈哈地拿上“武器”冲出门外开始“扫荡”。我看到有个叔叔站着发呆,恩,穿得挺严实的,应该是来“求烧”的,就把小火把靠近他的腿,然后扔了一把粉末上去,轰地一下,火光窜起,把他吓了一跳!我正洋洋得意,忽然感到自己腿上一阵发热,回头一看,原来是老爸来偷袭我了!为了报复他,我也狠狠地烧了他一把,哈哈!

想不到火把节这么有意思!希望来年大家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的,更要风调雨顺、安居乐业哦!

白族的风俗习惯作文【四】

夜幕降临,成千上万的火把从各家各户出来,刹那间火光冲天。山上山下,到处都是火把,到处都是红色,这不是火把,而是一片火红的海洋。无数的火把像是天空中闪烁的星星一样,汇成一条绵更蜿蜒的巨龙!你说这不美吗?紧接着,把它们汇聚成一个火堆,男女老少拉起手,围成一个圈,载歌载舞。粗矿的歌声传遍满山遍野……

远远望去,人们动作一致的跳起八角鼓舞,十分壮观和谐!走近一看,漂亮的姑娘们、俊朗的小伙子们洋溢着笑容,在风中扭着腰摆动着,降降落落,像是一起一伏的海洋!这真是世上最美的舞蹈呀!看,这难道不美吗?

这是白族的火把节相当于我们汉族的春节一样热闹重要!照他们的老规矩火把节差不多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就开始了。这是一年里最热闹的一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火把节既然如此重要,那我们来听听它的由来吧!古时候,有个魔王残酷迫害百姓,群众无可忍受,便群起而攻之。但是魔王堡垒久攻不克,于是改为用羊群火攻,即在每只羊的双角和后腿绑上火把,驱羊进攻,结果获胜,人们为了纪念这次争胜利,乃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耍火把庆贺,由此形成了火把节。

就这样,火把节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快乐的度过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