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乡土风情的作文(写乡土风情人物的作文)

有关乡土风情的作文(写乡土风情人物的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05-01 14:24:18
有关乡土风情的作文(写乡土风情人物的作文)

有关乡土风情的作文【一】

田园风景

澳大利亚的路是高低不平的,延绵起伏,蜿蜿蜒蜒,时高时低,有些坡度大得吓人。车子行驶在马路上,好像乘过山车一样。

天,低低的悬浮在头顶,好像随时都要倾泻下来。蓝得那么透明,那么清澈,那么神秘。云,悠然自得,就那么随意地、一团一团地洒在那蓝色的锦衣上。四周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喧嚣和嘈杂,只有田园小屋和雪白的绵羊。仿佛要与天公媲美,绵羊的绒毛与天空中的云朵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和谐的画面。澳洲的树不多,而且不高,时常可以看到倒在地上的树。树从来不争风吃醋,他们的寿命到了,就自然而然地倒下了。

澳洲的一切都那么静谧、和谐,让人不忍心破坏,不忍心打扰。

这就是澳大利亚的牧场,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地方。

城市风光

城市与牧场又相差甚远了。

城市总是热闹的,即使是澳大利亚也是如此。

汽车在耳边呼啸而过;行人在微笑着互相打招呼;路人都纷纷向我们问好;山地车队穿梭在高楼之间,他们都露出自信的笑脸;红绿灯紧张的工作着,一片忙碌的景象。

我们游览了很多美丽的地方。

悉尼大学那浓厚的西方气息和褐色的.唯美风格让人深深赞叹。皇家植物园风景如画,树梢旁、花丛间、小岛上都栖息着高贵的鸟儿,他们挥舞着精灵的翅膀,自由的翱翔在天际。里面奇形怪状的树木花草更是令人眼花缭乱、绚丽缤纷。从植物园看去,几片硕大的贝壳立在海边,那就是悉尼歌剧院。那是一个令人充满幻想的地方,悉尼为之而出名。那华丽的外表竟都是用磁砖铺成的!白——美!艺术在此演绎出惊人的魅力,让世界都为之惊叹。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管风琴,这里有最美的乐章,这里是音乐的天堂!悉尼大桥日日夜夜享受着音乐的熏陶,悉尼的人们喜欢这样,他们一直热爱着音乐,所以他们都懂得艺术,懂得美。他们给予每一个人一个甜蜜的微笑,即使身处逆境,他们也一样可以笑对人生。

悉尼给了我们亲切感,他以一种博大的爱包容了我们,也包容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

海边风情

我们来到海边,倾听大海的诉说。夕阳照耀着波涛澎湃的海面,海风激起狂澜。海水被推到沙滩上,然后随着后浪的涌起,悄悄隐没在沙子里,一浪复一浪。同学们高兴地脱下鞋子,奔向大海的怀抱。夕阳抹在他们身上,像是儿时的玩伴在海浪里追逐、嬉戏。他们的身影渐渐在夕阳下模糊,海浪冲刷着他们留下的脚印,越来越淡……

飞机缓缓起飞。

一转眼我们便要离开这美丽的国度。

再见了,我们在澳洲的朋友们。

再见了,澳大利亚……

有关乡土风情的作文【二】

最近读完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这是一本解读农耕文化下中国社会文化形态的书,处处充盈真知灼见,解释了中国人很多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的来源。特别是有过一段社会经历后读这本书,能帮助理解很多社会现象,产生共鸣。

中国基层社会是乡土性的,城市人不愿承认(他们认为乡下人土气),可他们不知,城市人也是从土气的乡土社会分化出去的。城里人嘲笑乡里人愚笨,事实上,城里人分不清韭菜和麦子跟乡里人不知道给车子让路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缺少见识,并不是智力不及,因为在乡下不需要让车子这种智力。

很多事情都类似,比如现代社会电子产品的使用情况,需要的自然用得顺畅,没有需求的自然一窍不通。

而说到“私”这种性格特征,中国人自古以来都认为“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别人瓦上霜”,特别是一遇到公家的财产和设备,就觉得是免费的,都可以凑上一脚。这也是外国人一直以来对我们的诟病。

关于管理制度,法治在乡土社会中并不见得有优势。我们国家在战国时期就提出了法制治国,可两千年来依然是人治。因为乡土中国生活在稳定的圈子里,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行了。这种生活背景下显然没有法律和合同之类东西存在的必要,因为法治是对陌生人的管理制度,只有整天要和陌生人打交道的`现代人才需要。对中国人来说,分得太清楚未免伤了感情。

乡土社会的权力: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这些权力结构只能慢慢改变,法律也是没有办法的。

在书中,也说到了中国式的婚姻,中国人的婚姻中不爱才是天经地义,夫妻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关系,男主外女主内,各自管好自己的工作,一切相安无事。至于爱,同性之间才有,人们往往认为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非要寻找两性间的爱,也往往不在妻子身上找,而是到酒肆、勾栏之中找,而且往往成为一段佳话。

这本书尽管写得浅显明白,但是思想深刻,一个观点就能引申出一篇论文来,阅历多一些的时候会有更深的感触。

作为既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化,又深受中国乡土文化影响的现代青年人来说,一边要应付现代文明,一边没法彻底清除深入骨的乡土文化,内心难免会感到撕扯。我想,多一点自己的主张,少一点得失之心,总会在这撕扯中找到一条光明的道路的。那么,我们的生活也就变得豁然开朗,越来越顺利了。

有关乡土风情的作文【三】

上午,我们登上了游艇,在镜子般静的水面上缓缓前行,我注意到一棵高大挺拔的大树,看起来很像一位守在边疆的.军人。

一上岸。我就看到了一大片一大片的月季花。有的已经盛开了,有的在风中舞蹈,有的已经凋谢,像一个垂头丧气的孩子。

再往里走,就来到了玫瑰花皇后的领地。有白色的种族,也有红色的种族,当然还有粉红色的。色彩艳丽,满山清香。

爬到半山腰,有一片湖。导游告诉,我们这里有一种国家保护动物鸭子,它们只能在水中生活,不能在陆地上行走。它外形极小,不经常在水面活动。乡村大人管它叫:“小屁历”,而小孩一般会叫“小屁屁”。

接着,我们来到了水生植物岛。前行不远,只见有许多水缸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前方,水生岛里有一根根生活在水中的水草,有一颗颗在水面上游泳的浮萍······满岛都布满了各式各样的水生植物,让我们大开眼界。

我们又来到了一个岛,此岛名叫百香岛。为什么叫百香岛呢?这是因为在岛上有许许多多的菊花。刚好我们来到了菊花的花期,所有的菊花姑娘都在风中展露出它们的美丽和妖娆,让我们赞不绝口,大饱眼福。

游艇带着我们回去,但是我还陶醉在湖上花海的怀抱里。

指导老师:王老师

点评:小作者运用移步观察法,描写游记,开头直入主题,交代游览时间,对所见所闻抓住特点,进行有详略的描写,主次分明,条理清晰,不错。

有关乡土风情的作文【四】

关于中国的社会结构,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归往何处?

“生于斯,长于斯,终老是吾乡”乃是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似乎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所谓的“熟悉”社会中:生活在为土地所囿,在一个先我而在的生活环境。正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所描述的就是这样因熟悉而得到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而这种因熟悉而得到的信任,并非是契约精神的重视,而是对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样的礼俗社会,是一种没有具体目的,因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称之为“有机的团结”。与之相对应的是法理社会,“机械的团结”,是为了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常说乡下人愚,究其原委,并非是智力不如城里人,而是缺少适应城里社会需要的知识。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乡土社会,空间阻隔小,面对面的群组并不必要求助于文字。

那么除了空间阻隔,还有就是时间阻隔了,比如个人的今昔之隔,社会的世代之隔。

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的阻隔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水,没有刀割得断。但是在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时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

差序格局: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多动用的圈子也不一定是相同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此,我们的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范围能收能放,比如,我们如何来定义“家”的大小?与之相对应的团体格局,所谓“西洋社会像捆柴”,团体之间是有界限的。

在差序格局下,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中,每个人都“克己复礼”。而在团体格局下,尤其是宗教观念,每个人在神前平等,神对每个人都公道。

家时一个绵续性的事业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而不是横的。

关于礼治与法治:礼治是”教化“,修身克己,其维持力量不在外部权利而是身内良心。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改革以适应法治的推行,防止法治的好处未得而又破坏了礼治。

权利的分类。横暴权利和同意权利。横暴权利时指社会冲突,上下之别。而同意权利是源于社会分工和社会合作。

教化性权利乃是以稳定的文化传统作为前提。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的嫁衣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来说又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的过程。

长幼之序时教化权利所发生的效力。当文化不稳定时,传统办法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利必然跟着缩小。

“在我们客套中互问年龄并不是偶然的,这礼貌正反映出我们社会里相互对待的态度是长幼之序。”

有关乡土风情的作文【五】

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有许多地方在引诱我!

引诱1:能游泳.在炎热的夏天里,游泳是我最最喜欢的项目和乐趣.每逢空闲,我第一时间就是拿着救生圈,身穿游泳衣直往泳池奔去.引诱2:吃.吃,当然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在炎热的夏天里,我总手里拿着两个冰淇淋,边看电视边吃冰淇淋,这简直是一种享受.引诱3:能享受冷气.晚上,拿着一本书在津津有味地看着,迎面扑来阵阵清新的冷气……

夏落秋至,夏天快又过去了……

有关乡土风情的作文【六】

大一的时候一个同学送的书,很薄一本,却隔了快两年才被翻开,大概因为我懒吧。

回家之后匆匆翻完,很快,也很不应该。

社区研究理论,包含了十几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在比较容易类比的年龄里,感叹好像我所生活的环境、被构筑的人文伦理,好像就是书中的样子。尽管被灰色水泥隔绝得越来越孤独,但是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丝丝缕缕,一直在那里,时不时被诗人冠以乡愁乡思吟咏。

中国乡土社区体系的特色,不知道会不会被逐渐消磨到消失?

在我现在这个年龄,似乎书中描述的那种社区结构那些乡土人情,是在拼命逃离的东西,渴望未知的城市,渴望目的明确井井有条的冰冷,渴望将从小生活过的地方在自己身上留下的痕迹全部抹去……

在陌生的城市里,总以为自己完全离开了之前的种种,却总是在不经意之间与之前的某个场景默契般呼应,那些小小的习惯一直在,不知道是应该高兴还是不悦。

也许很多年很多年之后,已经活过许多悲喜,反而渴望那种归属感。

也许书中描述的那种乡土社区,反而是神往的归处。

也许,我什么也不知道。

有关乡土风情的作文【七】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对于这个“愚”字,作者认为,多数人都陷入了认知的误区。许多人都把“愚”当作是乡下人“智力缺陷”的代名词,而事实上,乡下人之“愚”只不过是一种对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缺乏”而已。费老在文中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乡下人在面对汽车到来时不知如何是好,还有一个是城里的孩子故作聪明地将包谷喊成是小麦。这两个例子很轻而易见地就说明了那个所谓的“愚”只是见识问题,与智力有何干呢?继而费老很自然地过渡到了“文字对乡土社会必要性”的问题。作者概述了“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功能和作用,再就乡土社会生活的特性特征对该问题进行的深刻的论述。在“文字下乡”一文中,作者指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乡民们生活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和联系都是很频繁的,并且时常处于面对面的直接性的沟通交流中,这就使得作为人类交流沟通媒介的间接载体----“文字”在乡土社会处于一种非必要状态,从空间上对该问题进行了说明。

而在“再论文字下乡”一文中,作者指出“文字”作为一种经验和知识的传承媒介,在乡土社会“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的特质下,也不能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通过对“记忆”的强调和“代代相传”模式的阐述,从时间上,说明了乡土社会绝非必要“文字”。总结两章,我们可以看到,文字的发生和使用也有其特殊的背景。在乡土社会这一基层上,“语言”似乎就可以代替“文字”的所有功能了。无论是在空间还是时间的格局上,熟人社会的面对面亲密接触和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的生活,都使得人们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生活的需要”。最后作者指出:“只有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到了今天,文字的普及工作似乎已经比较圆满的完成了,那中国的基层是否已经发生了变化了呢?答案是肯定的。随着科技在农业中的普及和应用,乡村和城市间沟通的加强和频繁,“城乡一体化”建设格局的规划,使得中国的基层已经远不同于费老先生《乡土中国》中的基层了。只是现在的所谓乡下人看到汽车就像看到自行车一样频繁,根本不存在不知如何是好的问题,到时还有些所谓城里人至今还不知道包谷和小麦有何区别,不过,这自然是题外话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