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年俗作文(作文年俗怎么写)

家庭年俗作文(作文年俗怎么写)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12-08 21:36:56
家庭年俗作文(作文年俗怎么写)

家庭年俗作文【一】

大年初二,收到弟弟年前从老家给我邮寄来的食品包裹,里面装的是家乡的糍粑。我迫不及待蒸一点吃,香甜、可口的糍粑让我顿生思乡情,也让我回想起小时候过年打糍粑的习俗。

年前打糍粑,是家乡习俗。我的老家在湖北农村,记忆最深的是小时候大人们忙年的'情景。农历腊月到了,村子里开始忙碌起来,家家户户都在为过年做准备。年猪,磨豆腐,打糍粑,烫豆折……过年的食品大多是自家出产的,新鲜,营养,味道纯正,称得上绿色食品了。为过一个丰盛年,大人们在腊月间都很忙碌,从早忙到晚,和农忙时节差不多。这时候,小孩子们也来打打下手,为忙年出一把力。

我记得打糍粑的时间一般在农历腊月中旬左右。这段时间,农村开始有了过年的氛围,村子里没有闲人,炊烟几乎整日不绝,家家户户都在忙。要打糍粑,先要定好日子。因为打糍粑的主要用具——一个大石臼,村里只有一个,大人们就得商议一下谁家先谁家后,排一个大概时间表,一来提高石臼的使用效率,二来各家各户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浸泡大米。石臼,过去是舂米用的,厚重、结实。这个时候被拿来作为打糍粑的主要用具,正好物尽其用,派上用场。

要出好糍粑,原料是关键。我的家乡地处陕西省汉中盆地中部,这里四季分明,日照、光热、水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盛产各类优质大米。到了打糍粑的日子,选用自家出产的上好糯米,用平时来担粮食的箩筐装上,挑到全村人吃水用的堰塘边,在水里淘洗得干干净净;担回来,倒在几个大的木盆里,用清水浸泡。浸泡的时间有定规,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要恰到好处。有的人只用手指捏一捏,就知道大米浸泡好了没有。将浸泡好的糯米,倒入甑中,用一双特制长筷子将糯米扒拉平整,然后插几个“气孔”,盖上甑的盖子,把甑放到锅里,锅中上水,灶里添柴,点火开蒸。柴火有讲究,要文武结合,始用稻草燃料类的文火“热身”,继之以劈柴类的武火加力。武火威力大,慢慢就闻见了甑中糯米散发出的阵阵清香。

那时节,天气阴沉,雪花飞扬。早有两三个互相帮忙的身强体健的壮劳力抬着石臼来了,主人家的小孩跟在后面,怀抱几根打糍粑用的圆木棒。雪地里,留下他们深深浅浅的脚印。石臼和木棒在上一家刚用过,只需简单清洗,石臼放在堂屋,木棒放入水缸。灶里的火很旺,很猛。“上汽了”!糯米蒸好!揭开盖子,一位大力士将甑环抱起来,将蒸好的糯米倒入石臼,三个人一人一根木棒,开始在石臼中用力“鼓捣”。他们围着石臼,边鼓捣边转着圈交换位置。打糍粑可是一个力气活,有人累得冒汗喘粗气,有人脱掉棉衣只穿单衫,直到将熟糯米鼓捣成热糍粑,再也看不见米的踪迹。小孩子们看着闻着就嘴馋,叫着要尝一尝。就有人用洗干净的热毛巾在石臼中抓一把,一团糍粑就到了小孩子的手中,嘴里。

糍粑打好了,在地上放一个较大的簸箕,擦洗干净,里面撒一层细米粉。几个人用木棒将石臼里的糍粑搅成一团,合力举起,放置到簸箕里。用热毛巾将这团糍粑慢慢抚平,厚薄均匀,覆盖整个簸箕。让它凉几天后,主人家就把糍粑分条切块,放在小缸小桶里,用清水浸起来。吃的时候,捞起来晾干,煎、煮、蒸、炸,都成!用优质纯正糯米打出来的糍粑品质佳,韧性好,好吃又好看。

那时候,糍粑不仅自家人吃,还可以用它招待客人!简单、方便又实惠。过年了,来拜年的人挤满一屋,主人家在置办酒席待客前,每人先来一大碗猪腿莲藕煨汤,里面就有几块油煎过的金黄色的糍粑。这在当时,可是很加劲、很给力的招待呀!

家庭年俗作文【二】

盼望着,盼望着,年的脚步声近,学校也开始放假。今年我们到奶奶家过年的,那里的年味可浓,家家户户都挂红灯笼,贴春联,置办年货,买新衣服,买爆竹烟花……,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这年货是要提前置办的,在年前十几天家家户户就忙活开,蒸馒头、做糕点、做粿、做豆腐……奶奶也忙着为过年做各种准备,爷爷奶奶家的一只年猪有三百来斤重,爷爷请来师傅帮忙宰。

走在街上,到处一片喜庆的景象,行人个个兴高采烈,路边的商店也十分热闹,还有人拎着大包小包急匆匆地赶回家过年。

除夕这一天,每家最忙,一大早,各家都在忙着炒菜,因为今天要给祖先烧纸,以表示对他们的怀念。又忙着贴春联、福字,一般中午前一定要做好的。晚上,家家灯火通明,喜气洋洋,全家人欢聚一堂,吃着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品着美酒,互相干杯,说着吉祥祝福的话语,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接着放鞭炮、烟花,夜空在鞭炮与烟花的交织中变成一个绚烂的大花园,看着这些美丽的烟花,我在院中手舞足蹈,爷爷和奶奶都乐。到八点,大家开始看春晚的节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还给我和小弟弟准备红包,说这是压岁钱。

啊!家乡的年味是团聚的、是温馨的、是幸福的、是快乐的!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的年味!

家庭年俗作文【三】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意义,象征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而现在,我发现节日都变了,他们的年俗都变了,他们都变成了“手机节”。

去年的发现

去年春节,我去舅舅家过年,刚吃完晚饭,只见大家伙不约而同地拿出了手机,点开了QQ,满脸严肃。我好奇地蹭了过去,原来大家都在等着抢红包啊,我叹了口气,就像一个没有人认领的小孩一样,孤独地坐在一旁。时针很快就指向了十,大家像饿虎一样,手指拼命地敲击着手机屏幕,整个屋子都回荡着“滴滴”的声音。没过一会,大家如释重负,抬起了头,互相询问着抢到了多少钱,最多也只不过是十几块钱。我实在熬不住了,走到表姐身边,拽着她的衣角,让她陪我出去玩。表姐就像一个没有生机的木偶一样,地盯着手机屏幕,连一句话都不说。我不甘心,把全家人都试了一遍,他们简直就是表姐的完美复制品,都地盯着手机屏幕。无奈,我只好自娱自乐了。走出家门,只见小区里,一个人都没有,显得格外阴森,让人不禁打了个寒颤,这还是以前的春节么?我慢步挪回到了家里,唉,不出所料,家里还在过“手机节”,我心里想着:会不会有人为了抢红包,把手机都摔了啊?想不到第二天,看新闻,还真有把手机摔了的。广告都说过年放下手机好好陪陪父母,可他们就是放不下那些明星给的所谓的“红包”,却对塞在袋子里的红包不屑一顾。唉,就为了这几块钱,值得么?

最近的发现

最近电视上有一个广告宣传“小天才电话手表”,里面有一句话“过年我不要红包,就要小天才电话手表”,这句话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看来人们已经逐渐忘记了过年最根本的年俗——过年时,长辈给晚辈红包,以表示祝福。人们已经开始排斥“老年俗”,去追随“新的年俗”的脚步……

现在的.发现

马上就要到2017年的春节了,离我十万八千里的堂哥这还不忘要抢红包,在春节前的一个月,就发QQ短信提醒我千万不要忘记抢红包,抢到“大数目”一定记得要分他一点,唉,这还是我以前那个堂哥么?

我发现春节变了,它的年俗变了,变得我都不认识了……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他们都离不开手机,仿佛手机已经成为了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比和家人团聚还要重要。每当过节时,朋友圈里,QQ空间里,到处都有人在晒图片,使得这些传统节日都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手机节”。以前过节大家都坐在一起谈天说地,而现在我发现大家过年都齐刷刷地抱着手机;以前逢年过节,大家走亲访友向他人表示祝福,而现在我发现大家只是通过微信或者QQ群发信息表示祝福,心意少了许多。

“抢红包”,“玩手机”逐渐成了“新的年俗”,似乎父母之情远逊于红包之热,这何尝不是时代的悲哀?根据我的细致观察,每个老人看见自己的孩子们回家过年就知道“玩手机”“抢红包”,他们都会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默默地掉着眼泪,有谁知道他们会如此伤心呢?回家,就是要把心带回家,而是个“新的年俗”却成为横亘于父子之间的障碍。

可能不仅仅是我发现了这个所谓的“新的年俗”,还有许多人都发现了它。我在此呼吁,请摆脱这个“新的年俗”吧!

家庭年俗作文【四】

今年春节,在南方过惯春节的我,决定跟姑姑一起回她们家过年,姑姑家在西安呢,我好想期待着在北方看看人家是怎样过年的。

年甘八我们就乘火车到了西安了,刚到她们家,我对一切都感到好奇。在北方,那里的人们都睡炕,我从来没有见过,原来炕是用水泥砌成的,与灶台相连通,只要灶台里生了火,炕上就非常暖和。

北方人不爱吃米饭,他们要么就吃面,要么就吃稀饭和馍,大年三十那天,我和弟弟听说要包包子和饺子,都高兴得不得了。下午,奶奶把大蒜、肉、韭菜和粉丝加上盐、油拌均匀,做成包子的馅,再把早就和好的面拿出来,揉成长条,在切成瓶盖那么大小的块,压扁擀成薄薄的皮,擀好以后,就可以包了。奶奶左手拿着包子皮,右手夹了些馅放进去,然后捏着一点包子皮,像折扇子一样折出一些小褶皱,让包子更好看,折好以后再捏紧了一转,一个小巧玲珑的包子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我和表弟看了一遍后就照葫芦画瓢开始动手做,我放好馅后,就不知道该怎么折了,只好叫爷爷再示范一遍,我照样子胡乱折了两三下,再把它捏紧,就算做好了,放在桌上一看,和奶奶做的真是天壤之别!我真羡慕奶奶那双巧手呀!我就偏不相信我就做不好了,在家里,他们可老是夸的,于是我又开始做第二个,可是脑袋就是转不动,手也不听使唤,做出来还是老样子。我看看表弟做的,真是笑得我们前俯后仰,比我做的还糟糕呢,他太小了,做出来的根本不是包子,倒是挺像一朵花的。

我们把包子皮包完以后,又擀了饺子皮。包饺子可比包包自容易多了,我拿了一张饺子皮,放了点馅,然后把两边的皮捏在一起,一个小小的饺子就完工了,虽然说还是比不上爷爷做的饺子,但是还是比包出来的包子好多了,表弟包的饺子也不错,就是馅儿放少了点,做出来的饺子扁扁的。既然包饺子这么容易,我们俩一时来了兴趣,一下就包了几十个,实在是太有趣儿了。

晚上,我吃着自己包的饺子和包子,心情特别好,虽然包子的形态各异,但并不会影响我的心情,因为那天我是我第一次包饺子和包子。我真是太兴奋了!在西安过年,感觉就是不一样呀!

家庭年俗作文【五】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传统的节日,它凝聚着中国人的情感,更由此诞生了很多民俗。春节期间陕西各地民俗也在西安亮相,包含剪纸、泥塑、戏曲、美食等。

过大年,看大戏”,对老陕来讲,能在自己村里听几次过瘾的秦腔才是过年中最幸福的事情。秦腔起于西周,成熟于秦,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之一。春节期间老百姓最喜欢听的秦腔剧目是《龙凤呈祥》、《劈山救母》、《王宝钏》、《慈母泪》、《周仁回府》、《玉赏春》等。

凤翔泥塑鸡曾作为吉祥物亮相央视春晚。生肖泥塑是人们在新年期间非常喜爱的装饰品,拙朴的造型,鲜艳的色彩,非常有年的味道。大唐芙蓉园灯展中,有凤翔泥塑为元素设计的灯组,向游客展示陕西人民的生活百态,带领游客深刻感受百姓生活幸福祥和。大唐不夜城的“现代唐人街”,一路逛来,你可以看到长安泥塑、剪纸、面花、木版画、草编、皮影等。

贺新年,敲锣打鼓是最传统,最热闹的欢庆方式。今年春节,你可以从“西安年·最中国”的活动中看到具有陕西特色的锣鼓。其中有来自中国腰鼓之乡安寨的腰鼓,还有洛川蹩鼓等。

在西安过年让我回味无穷,我喜欢西安!

家庭年俗作文【六】

“轰轰—轰!”这么响的爆竹声是从哪儿传来的?哦,原来是街道里的舞龙、舞狮出来闹新春了!

我和哥哥急冲冲地跑过去,我们随着人流,徇着爆竹声,来到了表演场地,四周灯火通明,张灯结彩,天空中一朵朵五彩的烟花,场地内人们打着鼓、敲着锣、喊着号子,好不热闹!人们渐渐围了上来,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平日里冷清的大街,因为过年舞龙、舞狮,变得热热闹闹的。

突然,一条巨龙“飞”了出来,二十多个大汉举着杆抬着龙,在场地上“腾云驾雾”。只见那条长龙全身闪闪发光,身上挂的彩带五颜六色,龙头上两根犄角霸气十足,双眼炯炯有神,威风凛凛地注视着我们。

人们打起了鼓点,唱起了号子,龙开始舞了,只见一条长龙在空地上翻飞盘旋,在场地上追着彩球,舞球人将彩球左闪右躲,舞龙人也追着彩球,踩着鼓点,和着节奏,绕来绕去,龙身绕成一圈圈,成功捉到彩球,人群中传出一阵阵欢呼:“好!好!”

那边舞狮队又出来了,它们全身火红,金光闪闪,如同在场地上活蹦乱跳的两只狮子,它们一会儿四处奔跑,像在玩耍嬉戏;一会儿俯下身子,屏气凝神,像在伏击猎物;一会儿两只狮子又开始对峙,好像在争夺食物。突然,人们抛出一只彩球,两只狮子像打了鸡似的,一下子冲了出去,争抢彩球,彩球一会儿在一只狮子脚下,一会儿又在另一只狮子肚下。两只狮子上窜下跳,争得不可开交,在人们不断的“加油”声中,狮子抢得更起劲了……

一年又一年,富起来的乡亲用舞龙舞狮来闹春节,也是对来年风调雨顺的祈求。我走在回家的路上,一边回味着舞龙舞狮的精彩表演,一边感慨年俗年味真是吸人眼球,令人难忘!

家庭年俗作文【七】

寂,一片寂静,亮大灯的堂屋里,取香,上香,燃香,亮香,作揖,上香,拖着年已古稀的身体,数十年在这无鞭炮声的除夕夜里,独自过无味的年。

静坐,思绪却已飞回到那栋老房子,回到那一个,我叫“爷爷”的人身边。记得年到腊七之时,和爷爷一起赶集去。那天总得要起早些,天尚是蒙蒙亮时便出门去,衔着那小竹篮去买豆。早些去时买来的豆新鲜,熬出的腊八粥好喝。买来豆后,便把家里的盘盘罐罐,搬到院子里的水井旁,我摇水,爷爷洗豆。到下午,院子里的几家人会聚在一起,各自拿出自家一年来收成中最好的五谷杂粮,邻里之间相互交换,掺到粥中去,别有一番风味!到晚上,小火温熬的香粥常常引得我口水直流,小小的心一晚上都不能平静。

腊八,是年的前兆。腊八的粥香带来年尾的丝丝幽香,而紧接而来的便是小年,廿四的小年起,年便是真的有年的味道。

自廿四始,和爷爷上街去时,总会遇到一些老书生端着台砚,持着狼毫大笔,捋开红纸,为求联者书写一副副大红联。偶尔还会遇上卖树人,拖来一皮卡的常绿松,买来种下以祈求来年鹏程万里,好运常来,健康比树。小年后的每个早上,不待太阳照进屋内,我就会被爷爷和邻居家老人的打纸声给惊醒。曾经爷爷拿着纸月子,念叨着“一拍三个,一张九排”一遍遍地教着我。如今,孙子连祖人都不愿祭拜,何求他学会打纸?除夕前的日子,看不见那些楷正行草的手写春联,寻不见曾经为千万小朋友追捧的烟花、擦鞭、礼花,也听不见那“笃笃”的温暖的打纸声……它们一起被封存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

继续在记忆中搜索。我偶遇幼时和母亲一齐去看年会的场景,时已久远,记忆却似陈坛佳酿,历久弥新。

这是大年初一的早上,凌晨,东方的鱼肚白迎来新年的晨曦时,家家户户便燃起那万响长鞭,迎接新年的到来。早早地,我著大红袄,新帽新鞋新形象,和父母一齐拜邻居家的年,踏在红红的鞭末子上看年会去。手里还啃着小笼包,脚下却不敢有丝毫的停歇,直奔区政府广场,那儿是年会的举行地。广场前,政府大楼上庄严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其下挂几个大红灯笼,更是庄严中透出喜庆。没至场开,广场上便围满人,人群身上散出的.热气驱走冬日的寒风,唤来暖阳。“锵”的一声锣响,龙珠先行,神龙后动,珠龙互戏半晌,至高竿夺珠之时,人群中更是掀起一个高潮,紧接的便是民歌贺春,晚稻大户讲,村村拔河,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映出过年的热闹与喜庆。

年味,还表现在……“老头子,二更天,我来换你”说着,老伴从里屋出来,“唉,这年哪里有年的味道啊!”是啊,年无年味,怕是味已逸散于时光的碎片之中。在这寂而无声的夜里,我回味着,那记忆中的年味……

家庭年俗作文【八】

春节,真是一个美妙的词汇。既可以放假,又可以收压岁钱,真是好事成双。可是最近网上老是抱怨没了年味,但因为本人的钱包有些体力不支,所以也懒得纠结年味这个问题。为了给钱包补充能量,只好靠一些非法手段谋取暴利了(别怪我下手太狠了),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上网大量浏览了一些小手法,,学了一招,拿几张一块的试了一个晚上,可以说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的。为了孔方兄我认了的,我拼了;为了钱包,我认了;为了小康生活,我爆发了。当老爸看见我抽风的样子时,十分淡定地说:女儿,不早了洗洗睡吧!我却满脸斗志的说爸,我要发达了。便十分开心地跑回房间,老爸和老妈对视了一下,说最近孩子都怎么了?就一起回房间了。

初一,哥哥先给我压岁钱,我心想:让你平时欺负我,我一定连本带利要回来。于是我在数钱时设下了一个陷阱,故意把一张钱塞回去,本来是五百,再一数就变成了四百了。数完后,我阴声阴气地说:怎么就四百啊?四很不吉利的。哥哥说:不对啊,我明明数的是五百啊!于是我把钱折成扇子状遮住下部分,十分心虚的说:你看,明明就是四百,小学数学都不过关,再说四真的很不吉利的。哥哥无奈的说:你到底要怎样?我个个字都咬着说:一千吧!哥哥向后跳一步说:你打劫啊?

没关系,可以打六折的。我满脸正义的说。哥哥松了一口气,又拿出两百给我。我十分开心的说:哥,新年快乐。就拿着钱塞进了钱包里。看着哥哥的钱包扁扁的,,我的钱包鼓鼓的,就明白了我的小康社会在向我款款走来,不禁心生感叹:春天真的要来了。

年,春节,压岁钱,都是那么美好,或许压岁钱不在多少,而在于生活情趣,或许我的小计俩已经被看穿了,但为了大家开心,或许那一两百块钱就不那么重要了。因此过年的年味儿,也就是人情味了吧!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