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感想作文(天问一号火星观后感300字)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感想作文(天问一号火星观后感300字)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05-16 23:02:40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感想作文(天问一号火星观后感300字)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感想作文【一】

18日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的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昨天上午返回北京,技术人员将采集并分析返回舱所带回来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将为我国后续空间站及新型载人飞船论证设计和关键技术提供重要支持。

昨天,在神舟十一号飞船出生的地方——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曾经参与飞船研制的工作人员们早早就来到了大门口,迎接在太空遨游了33天的返回舱回家。航天科技(000901,股吧集团五院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飞控组织计划组组长李航说:“神舟十一号返回舱回家我很激动,就像迎接自己孩子回家一样。”该集团五院载人飞船总体设计师王鹏鹏也表示:“很完美,航天员通过神舟十一号飞船能平安回家,我觉得特别好。”

从内蒙古主着陆场风尘仆仆赶回北京的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一到家就被拉进了厂房,迎接它的工作人员们立即忙碌起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十一号副总设计师马晓兵说:“返回舱从初步的外形来看,还是非常棒的,符合我们设计的比较好的状态。”

据介绍,接下来技术人员将对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的外观进行专业性检查,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并对返回舱带回的部分空间实验成果进行研究,为未来我国空间站及新型载人飞行器提供数据支持。

马晓兵说:“再入大气层的过程,包括进入黑障以后,天地通信会中断,实际上我们已把相关数据存在里面了,可以把数据再读出来,进一步把比较复杂的再入过程做很好的技术性分析。本次也是393公里第一次返回,为未来我们空间站393公里的返回,奠定了技术基础。”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感想作文【二】

11月18日,山西运城航天公园,民众聚集在一起观看神舟十一号飞船着陆直播,并为他们的“城市英雄”景海鹏欢呼呐喊。

终于,在太空生活工作了30天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安全返回了祖国母亲的怀抱。11月18日,乘着红白相间的巨大伞衣,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四子王旗草原上安全着陆,这是神舟飞船回收着陆系统的第11次出发,创下回收系统最长在轨纪录后,安全返回。

正如公众从电视画面里看到的那样,神舟十一号返回时,引导伞、减速伞、主伞相继打开,着陆反推发动机点火工作,返回舱着陆。这些动作只有一个目的,即让飞船返回舱温柔地拥入地球母亲怀抱,减轻着陆冲击对航天员健康以及航天器的损害。

这并不容易,回收着陆是载人航天活动的最后步骤,也是决定航天员能否安全回家的最后一棒。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相关专家,揭秘护航神舟十一号飞船安全返回的三大利器。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感想作文【三】

14时07分许,搜救人员发现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着陆。

11月18日下午,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安全降落于位于内蒙古四子王旗大草原的落区,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凯旋。

据人民网客户端报道,他们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工作生活了30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

11月16日,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前,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的主着陆场区各项工作准备就绪。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感想作文【四】

天宫一号奔向太空,这是中国迈出意义非凡的一大步,同时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实现了全面载人航天飞行能力。

根据了解,“天宫一号”只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但并不时真正意义上的空间站,它只是一个雏形——一个重8T多的空间实验室的雏形。“天宫一号”设计寿命期为两年,在这两年内,我国将会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宇宙飞船,分别与“天宫一号”完成空间使命的交会对接。掌握空间交会对接的技术,为建造空间实验室积累,为建造中国的空间站打牢基础。“天宫一号”升空入轨后,发射中心将在11月1日发射神八。

“天宫一号”为中国构建太空空间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们回顾一下国际太空站的历程。

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首先提出了国际空间站的新构想;1993年,经过将近十余年的探索和无数次重新设计,终于开始着手建设太空站;1994年,准备阶段开始,在此期间,航天飞机与“和平”号太空航进行了9次对接;1998年,国际空间站的第一组件曙光号功能货舱发射成功;2001年,命运号实验舱与团结号节点舱对接,探索号气闸舱安装完成;2008年,哥伦布号实验舱安装完成,开始安装希望号实验舱;2010年,安装宁静号节点舱。

从国际太空站的艰辛历程可以看出,“天宫一号”只是中国向太空迈出的一小步,但是这绝对是意义巨大的一步。

中国载人航天是深谋远虑的,每一步都经过无数次计算和测试,确保万无一失。目前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可以说,中国航天技术是借鉴前人的技术而自主创新的。中国航天现有八大系统:航天员系统、空间应用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监控通讯系统、着落场系统、空间实验室系统。这八大系统是中国经过长达10多年的摸索才总结出来的,从中可以看出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辛酸。

人类目前载人航天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将实验室搬上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独特环境,开展地面无法进行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实验,从而为人类造福。太空生命科学试验不仅可以进行植物育种、发明新的药物,而且在半导体、特种材料、天文学、对地观测等方面的好处更是不一而足。

因此,以神七天宫一号为起点的中国空间站建设,将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带来更大的舞台。周建平说过:只有对人自身在太空中的行为和能力有了清晰的认识,才可能具备更好的开发能力。目前,中国正在朝着这样的目标进发。中国的空间站将成为世界科学发展进步的平台,为人类探索做出贡献。

作为一名高二化学生的我,同时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中国在载人航天事业技术上的发展,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更加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要为祖国的繁荣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