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变颜色的花作文大纲(变色的花朵作文)

会变颜色的花作文大纲(变色的花朵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12-13 17:20:16
会变颜色的花作文大纲(变色的花朵作文)

会变颜色的花作文大纲【一】

早就听说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是如何的振聋发聩,充满着真知灼见,只是一直没有心思拜读。直到最近,在等考研成绩的百无聊赖之中,才硬着头皮啃起了这部竖排繁体的历史教科书。不过,钱先生的文笔显然比我们的那些苗正根红的史书要好读的多,再加之条分缕析的分析和多如浩海又恰到好处的史实,任何关心历史的人都会爱不试卷。

说起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样的,大家恐怕都不会陌生。以分阶段的社会进化史为纵线,阶级斗争为轴线,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条目虽然清晰,但文字干枯发涩,千篇一律。我们所做的是将一些冷冰冰的事件从历史长河中抽出来让你记硬背,不许质疑书本,不许有独立思考,这根本不是学历史,这是把意识形态强行灌输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去。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对历史的反思,即使将整本课本都背的滚瓜烂熟,也不知道中国是怎样形成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落后下去的。像义和团运动那部分,书上只说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对待就容易变成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恶,不知我们怎么给了帝国主义罪恶的口实。

钱穆先生想做的就是这一点。在全书的序言中,先生就说的很清楚,他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全盘否定,以为整个中国封建史就是黑暗专制的代名词,没有任何光明可言;一种是全盘美化,以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两种泾渭分明的倾向到现在依然如此,前段时间关于中医关于新儒学的争论就是很好的例子。先生看来(其实我们也是这样看的,只是有时候不是这么做的)两种态度都失之偏颇,前者以西方现代政治理念为标准进行生搬硬套,自然看来事事不顺;后者则是抱残守缺,这种观点本来没什么市场,但现在有些却因着民粹主义而复活,说什么儒家文明是人类未来的出路这样不着边际的话。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说起来很简单,但我们在没分清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的情况下,要形成理性的共识无疑是缘木求鱼。

不能理性对待国史不能算是懂得历史的人,不懂历史就不是一个有知识的公民。要对本国的历史有一种敬畏之心,知道本民族繁衍生息之不易,同时又要明白中国落后之根源。作为一本教科书,《国史大纲》达到了目的,它明白无误地表明了先生理性、进步的历史观,那它和现在的教科书究竟不同在哪里呢?

《国史》反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样阶梯式进步的历史观,这是最大的不同,因为文明的延续不能用某种标准斩断,让前后之间截然不同。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明,这样的观点来源于历史不断进步这一乐观主义的信念,以为社会是从低到高慢慢演化的。这种划分历史阶段的思维是经济基础决定论的产物,划分的依据是劳动工具的不同,举个例子,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开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我们书上的标准说法是公元前476年春秋战国的分野为标志,之前为奴隶社会,之后为封建社会。但是,铁器的使用是一个过程,什么时候占主导地位这不好判断,占了主导之后是否引起了上层的.变化这个也不清楚。先生举了《盐铁论》中的一段话,说明到了西汉仍有一部分农民用石器进行耕作,而在南方有些地区,春秋时期就广泛使用了铁器农具。

随后,钱穆先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梳理社会的变化。经济是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的论述在宏观层面还可以,但到了微观层面就容易纠缠不清。仅就政治制度的演化来说,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基础变动不大,但政治制度却有了不少的变化,书中把它归结为这样一条线索,秦之前家国不分,王室即是政权,大臣皆为天子私臣;秦至唐是王室政权逐渐分开的过程,王室高高在上,丞相作为朝廷领袖是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门下执行中书封驳,读后颇有点君主立宪的错觉;从宋开始君主集权加剧,但丞相仍然是公认的领袖,直到明太祖出私心废宰相直领六部,王室和政权又合二为一,所以先生才会借助顾炎武说出“我朝政事崩坏皆从太祖废宰相始”的话来。反过来,专制的政府为自己的利益又限制了民间经济的生长,否则在明一朝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出于同一原因。对此,先生持有的似乎是一种混合的观点,在某一具体时期,重点论述其中的某一部分,战国时期以思想流变为核心,两汉以制度变化为核心,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思想和经济变化为核心。在特定时期某一部分会占主要地位,影响其他两部分,形成那个时期的主要风貌。

钱穆先生是主张改良的,认为革命是一种极端,是矫枉过正,而真正的进步是在和平的环境中产生的,他用不同时期经济状况的对比证明这一点。革命是否正确,站在不同立场上的人有不同的结论,但社会的持续进步不能单靠革命的带动,则是确定无疑的。托克维尔说,自由是大革命的合法子女,但靠着百年的努力才赶走了专制暴政这一革命的私生子,使得自由民主成为现代政治的首要原则。小布什有句名言,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将政治家关进了笼子,我现在是站在笼子里给你们说话。成熟政治的产生有赖于社会理性的共识,找到病根再抓药,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说,钱穆先生理性积极的态度是多么的可贵。

会变颜色的花作文大纲【二】

他有一双清澈的眼睛,那高高的身材上支撑着一张沧桑的脸。他是我的父亲。

印象中的父亲一直是个严肃、不苟言笑的人,加上他的工作三班倒,和他的接触就显得更少了。总觉得他难以接近,对我有点冷漠。每次看到同学和他们的父亲有说有笑的,我就觉得父亲不喜欢我。

一个宁静的夜晚,乌云将月亮遮得严严实实。我写完作业已经九点多了,洗漱完了躺到床上,今天不知怎么了,翻来覆去睡不着,不由得愣愣地望着窗外的天空。

不知过了多久,“吱吱”门开了。父亲回来了?隔着门看不到外面,只听见嘴朝手哈气的声音,接着是双手迅速的摩擦声。父亲是骑着电瓶车回来的,晚上应该是很冷的。几声脚步声响起,接下来是妈妈轻声地说:“他早应该睡了吧。”“这么晚了,应该睡了。”父亲应了一句。我房间的门是虚掩着的,门外的谈话声虽然小,但我听得还是很清楚,那个声音低沉的是爸爸。就在我以为他们会回房间的时候,我的卧室门却被轻轻推开了,吓得我赶紧闭上了眼睛。父亲的脚步声比平时轻了很多,大概是怕惊醒我。感觉他已经到了我的床前,轻轻地把我被子往上拉一拉,粗糙的大手轻轻地摸了一下我的脸颊。又走到窗帘边,轻轻把它拉上,又轻轻地走了出去,关好房间门。

这一连串的动作是那样娴熟,好像已经做了几百遍。

“难道他每天晚上都会像这样回来看我?”没有睁开眼睛,我却停不下自己的`思绪,不由得想到,每天晚上睡觉前妈妈总是虚掩我的房门出去,我却以为是妈妈粗心,亦或是怕关上门太闷。而我晚上睡觉总不喜欢拉上窗帘,但每个早上醒来,似乎窗帘都是拉上的……这些都是他默默中为我做的么?想到这,却是早已酸了鼻子了,原来他竟是这样关心我!

想想他其实是个很细心的人。若逢周六周日休息,在我写作业时,他总一声不吭地走到我面前,在桌上倒杯水。我似乎也从不用吸钢笔水,因为即使用了一个月的钢笔,墨水竟然还是满的……然而我却总是因为他冷冰冰的目光而感到畏惧,看到别的爸爸对孩子温和的微笑,就觉得他一点儿也不喜欢我。

这样想着想着,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梦,挺美。梦中,是父亲依旧冷冰冰的脸,但我却不再感到冷漠。

会变颜色的花作文大纲【三】

龙源湖公园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最美的就属那湖了。

春天,湖的四周到处都充满勃勃生机,嫩绿的柳枝在春风中荡漾着它柔软的枝条;湖畔的小草齐齐探出了它们的小脑袋,好像在共同迎接这美丽春天的到来。红的花、绿的草、软软的枝条,把整个湖都包裹在它们送冬迎春的怀抱。

夏天,龙源湖的湖水一片翠绿,仿佛像一块无瑕的翡翠。只要用脚轻轻一拨,它就会随着你脚丫的律动,唱出哗啦哗啦美妙的歌声,再加上风婆婆的伴奏,这歌声就更动听了。听着这美妙的歌声,我时不时还会哼出小曲来。龙源湖的湖水真清呀,低下头可以看见自己的倒影和湖底的沙石,你冲它做个鬼脸,它就会回你一个鬼脸;你冲着它笑,它就会随着风的微波笑得比你还开心。

秋天,龙源湖的湖水真静呀。一片落叶静静漂在水面上,给平静的湖面带来层层微波慢慢荡开来。随着深秋的来临,黄了的树叶、褪了色的小草,还有湖面上一层层厚厚的秋叶,好像都在向湖水诉说秋去冬要来的信息。

冬天,一层薄雾给龙源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你有止不住的好奇心,想要去探索它的神秘之处。走到龙源湖深处,松枝上挂了一层白白的毛毛,地面上一层白气在脚下漂浮,感觉自己像神仙一样,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湖边。湖面上结了一层薄薄的冰,像是一面大镜子平放在那里,像要把一切都收纳到它的湖底,来显示它的大气。

我喜欢这随着四季变化而变化的湖。

会变颜色的花作文大纲【四】

读《国史大纲》的的第二阶段已经告一段落,已经减少了第一阶段看书的那种生涩感,当时看着繁体字相当头大,现在联系着上下文的理解好多了,有可能也是第二阶段所看的内容在朝代上跨度不大,所以没有在借助喜马拉雅了,度娘嘛还是没少用了。看书的速度还是不快,时间调整的不好,这一点还需要好好计划,挤出充足的时间细细读书,但是每年到腊月公司的情况,挤出的时间就想睡觉啊。

这一阶段看的是西汉、东汉、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刚刚一统的中国,又开始四分五裂了。西汉自汉高祖到平帝共经历了二百二十一年,王莽从摄政到建朝灭亡共经历了十八年。汉高祖得天下,“封同姓王,封功臣为侯”,所以政府的组成人员分为四种,第一类人是宗室,第二类人是以军功受封的侯。第三类是富人,这些人选为郎、吏。第四是杂途即文学、儒士。王莽以后,汉宗室光武复兴,成为东汉,一共十三帝,共一百九十六年。

这个时期的政府是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的,一是王室二是政府,王室又分为王室自身、外戚、宦官。东汉诸帝大部分童年即位、或者夭折,以及绝嗣,所以多母后临朝,母后后面是一个大的外戚集团,宦官也在王室与政府之判分下也得到了地位。没有向心力,只顾自己的集团利益,这样岂能长久。于是三国魏、蜀、吴鼎立。魏,除曹操后追封为魏武帝外,共五帝四十六年。蜀,四十三年共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位皇帝。吴,孙权,共四位大帝五十九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篡位成功,继位十六年后,灭吴完成了一次大统,共五帝五十二年,贵族家庭的腐化,贾南风、八王之乱,西晋气数渐散。晋室迁都南京,史称东晋,共十一帝一百零四年。东迁时,衣冠也跟着南渡,北方的中国便陷入了纷乱中,割据成了五胡十六国,先后共一百三十六年。东晋的日渐萧条,门第的日渐成长,晋室分崩离析,宋、齐、梁、陈合起来称为南朝。此时北方经历了五胡的长期纷扰之后,也找到了复兴的新机运,北魏、西魏、北齐、北周合起来是为北朝。一路数下来,心情还是跟着跌宕起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是无限感慨。

这一大期间,中国的士人入仕的途径经历两个阶段,慢慢的正要走向科举制度。首先是察举制,东汉的两大入仕之径一个是地方察举,另一个公府徵辟。地方察举由贤良方正、能言善辩之士到孝廉。文帝时“孝剃、力田、廉吏”是最深得朕心的,徵辟制,皇帝亲自招是“徵”,待遇极高,朝廷设坛席,带若神明,相当重视,官府叫“辟”。九品中正制,就是魏尚书陈群提出了九品官人法。朝廷用人委托尚书,尚书根据中正所铨定的等级,委以重任。

州设大中正,中央官兼职,郡设小中正,小中正根据所知给出评价,大中正在根据评价,定品级升迁或者罢免。中正与察举相比较:察举之权在地方官,中正制度下奔集中央;察举制度只为士人入仕的初步,以后官位的升降在于中正之品状,品者履行,状者才能,品可以定,状于入仕之后另有考法,九品中正制上承察制,下衔科举制存在了有四百年之久。其后紧紧衔科举制。每一种纳贤制度在当时都觉得符合当时的社会选材标准,但最终都沦为了党派的工具,结党营私,拉拢自己的关系,挂着纳贤的牌子,赶着利己的勾当。

“大风起兮云飞扬”汉高祖的一腔豪情壮志,也凸显了这个朝代对文化的重视。西汉中央政府之文治思想,最早由贾谊提出了裁抑诸王国、捍御匈奴、教育太子、尊礼大臣、阐杨文教、转移风俗几大项。汉武帝即位,锐意改革,领军人物董仲舒,重要举措为设立五经博士,专门研治历史和政治,虽不直接参加实际政治,但是还是有自己的见解,也逐渐的在发挥出了作用;为博士设立弟子员,额定五十人,可以入仕;郡国长官察举属吏的'制度;禁止官吏兼营商业;打破封侯拜相的惯例。民间的儒业普遍发展,博士弟子额日益增添,以此循环,形成门第,后置成“二重君主”的观念。大门第大家族们随晋室东迁以后,随意圈占土地世袭,贵族公子无近忧无远虑,随意肆情放志。北方留下来小门小户为了生存不得不与五胡建立关系,靠自己的才能维持生存,保持着清醒与斗志,两者相较,谁输谁赢一目了然。

看了忘,是现在的状态,多亏还有每天的去打卡可以回顾一下,要不然,一轮过后还真就记住了一个书名。加油!加油!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