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语作文初三(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语满分作文)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语作文初三(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语满分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07-10 22:20:41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语作文初三(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语满分作文)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语作文初三【一】

世界因差异而美丽,世界因差异而充实,世界因差异而充满生机与活力。世界有差异,我们的未来才会充满魅力。

如果没有差异,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会过得平淡无味;如果没有差异,我们的内心世界将会感到孤寂,如果没有差异,世界将停在原地,不会向前发展。

花儿并不是只有一种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才显得缤纷,动物并不是只有一种,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才显得欢腾;我们的衣服并不是只有一种样式,人类也并不是只有黄种人。

在这个世界中不会存在相同的人,相同的事,相同的物,相同的景象。对于科学家来说,他为手机的强大功能而欣喜;对于天文学家来说,他更关注手机对人文情怀的改变。他们没有是与非,只有视角的不同。

这世界,万物相同是相对的,差异是绝对的。

我们每天所看到的太阳也并非是我们昨天看到的那一轮,它总会有变化,它总会存在着差异。今天跟昨天相比,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发生着改变,今天与昨天的自己存在着差异。差异是世界上最普遍的一种存在,如果没有差异,世间将会是一片寂,如果没有差异,我们的生活将枯燥无味;如果没有差异,我们将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唯有存在差异,我们的生活才显得丰富多彩。

每个人的思维、想法、态度、做法都有差异,就因为这些差异,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才会不断前进发展,才能导致新事物、新科技的产生,才能让社会越来越完美。世界越来越完美,生活才会越来越幸福。

前不久,网上传转着这样一句话:“元芳,你怎么看?”也就是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想法、做法,有这样一句人人皆知的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就好像南方人非常期待下雪,因为南方很少下雪,而北方人却不想下雪,因为下雪会对农作物造成灭顶之灾。在春旱的时候,农民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老天下一点雨,因为农作物需要雨露滋润;而对于春游的人们来说,却希望天天春风和煦,阳光灿烂,因为这样的天气更是游玩的好时机。

不难想象,如果千人一面,人类生活将是多么没有意思,如果万物同形,网大千世界将是多么黯淡无色。我们认识并理解差异,我们更要尊重差异。尊重差异就是尊重个性。尊重个性,就是热爱社会,就是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语作文初三【二】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也没有两片一样的雪花。我们人也都不相同。从小到大的我们经常有这种什么都要和别人一样的想法。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别人吃什么,我也要吃。甚至于有时候我们有了什么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我们都尽力的排斥,这被当做是标新立异,被认为是独树一帜,甚至被当做是哗众取宠。但是今天我想要告诉你们的是,我们应该尊重差异。俗话说,一千个人的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生来这个世界上就会是最独特的。每个民族也有每个民族的文化,每个国家也有每个国家的各种礼仪,习俗。不只是人与人,家庭与家庭,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都有差异。差异的产生无可避免而且是必然的。所以尊重差异在这种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一个女同学非常的`内向,总是沉默寡言。在班上同学晚自习总是说的热火朝天,吵吵闹闹的时候,她总是安静的坐在桌子上,专心的看书。但是她的成绩并不是那么的出众。班上的很多同学不免议论纷纷,他们总是在背后说:“平时看起来文文静静,安心的学习,其实原来没什么了不起的,假认真,一直装模做样,成绩还不是不咋滴。”其实她成绩平平没什么错,换成其他人,别人也不会议论纷纷。她们议论的是差异。因为这名文静的同学和她们有着不一样的差异,所以她们看不惯。她们不习惯这种差异。我们每个人都会对与自己不一样的东西产生反抗。我们都喜欢同化别人,把自己的主观思想强行加在别人的身上。殊不知,这是对别人的一种不尊重,也是对差异的不尊重。我想说的是,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别人与你不同是必然的,不会每一个人都一样。试着理解别人,尊重差异。

我想每个人都听说过入乡随俗这句话吧。或许你只是单纯的认为去到一个地方就按照那个地方的习俗去做事。但是我想这个词语背后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却是尊重各个国家之间的差异。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一些特定的文化习俗,当你去到那个国家,尊重那里的习俗。比如说,在中国,我们不喜欢吃面条的时候发出声响,这被当做是没有礼貌,比较粗鲁的一种行为。所以在中国我们尽量吃面的时候不发出声响。而在日本,当你吃面条的时候发出声响,这是一种对主人准备的食物满意的表现。这是对准备食物的主人的肯定。代表你喜欢他们的招待。这两种习俗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但是没有那种习俗更好的这种比较,我们要做的是入乡随俗,尊重各种差异的产生,不断包容。不断融合。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所以从客观上来说,差异是绝对存在的。我们要在差异中学会不断包容,不断尊重,这是对自己的一种个人素养的培养。此外,当差异在某些方面产生时,往往也标志着我们的某些短处或者长处的暴露,我们也应该在差异中不断的学习,缩小自己与成功者的差异,做一个不断进步的人。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语作文初三【三】

汉字与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拼音可以说是两者的一部分结合体,生活中的很多事都要用到拼音,那既然这样的话,三者一定有很大的共同点,我们可以来讨论讨论。

先说汉字,汉字是源于中国,是中国的古老文化、中国的国粹。我们现在有些人甚至一些老师都认为他们已经算是识字了,可事实上并不是如此。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根深蒂固,

从最初的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后来的隶书、篆书、标准的`楷书、和现在的行书成千上万,现在发现的甲骨文有4500多种单行字,可我们能够识别的只有1000种。金文是甲骨文的演化,是新的智慧的结晶,而现在发现了4000种,但我们能够识别的只有20xx种,可见中华文化的精彩。文字有两种含义,“文”代表的是某种事物的外形表现,艺术的表现。而“字”则是在外形表现上的规范化。

英语是来源于欧洲,而实际上,英语比汉字更加复杂,、繁琐,英语与中文的相同点在于都有类似于主、谓、宾,这样的语法规则,都有音标,中文的拼音。而不同点在于,发音规则,比如:中国人发音位置在喉咙处,因此声音清脆,而英国人发音位置则是在胸腔、腹腔位置上,声音比较浑浊,沉重,语言习惯,语言序法不同。比如how are you?意思是你在干嘛?而中国人一般在后面加一个疑问字加一个问号,如果用我们中国的文化来翻译的话则成为:“什么、是、你、做”,显然不通顺,而这就是英国人的习惯了,把重要的词语放在前面,作用不太大的放到后面,与中文相反,这就是两种无言的相同处于不同处。

拼音是两种语言的集合体,运用很广,它有英语的音标,中文的规则。而实际上,它是一种发音的语调,与英语、中文相同的一点是。它拥有鼻音、前鼻音、后鼻音等发音规则,只要使用这些语调,就会发生改变,通俗的说:就是方言。实际上,这个世界上哪里有最标准的语言?每个人与每个人说话的音调不同,比如:四川人于云南人的话语有很大差别,当你敢说不是中文吗?不是中国话吗?外国人也有,民族与民族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曾经就有这样的一个笑话:以前云南省有位干部是南方一个小城市的人,再一次大会上,拿着文稿在演讲到:我们云南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时,一阵风把稿子吹飞了,他便发火说道:“雀神怪鸟的”。听众疑惑,有人便对他说道:“是要先放气球,后放鸽子。”于是他说道:“放雀”于是有人又说:“是鸟,不是雀。”可他仍然说道:“是雀的嘛。”这个故事实际上是让我们知道:话,都是中国话,但由于音调使得听的人听不懂,从而变为了另外一个意思。而拼音实际上就是取到了规范音调的效果。这是与中文、英语最大的相同点!

语言,看似千变万化,实则一通百通,只要懂了习惯与不同点,是可以归纳出另一种语言的规则,从而更好的学好语言!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语作文初三【四】

人生的道路上,到处都不缺乏观众。这些观众对我们的评论更是不少。各有各的争论。但他们所给予的都是以他们的人生与我的人生对比出来的结果好或坏来评论我人生的好或坏。我从小的时候,一直信以为真,直到她的出现,改变了我的想法。

她,是我最好的朋友,以前我羡慕她不用爸妈在旁边管教,学习也一直很好,手巧嘴甜是大人喜欢的小孩类型。我认为她过的很快乐,很幸福。但她却告诉我,她并不快乐,也不幸福,而且很孤单。我很惊讶与不解,她向我解释到:“你只看到我的表面,却看不到我的内心。你总说你父母管你这管你那,可你语言间都是幸福。我呢?我多想父母能多管管我,多关心下我,多陪伴我,让我也能父母对我的好与爱,可他们只顾赚钱。我总开导自己,父母努力赚钱是为了我更好的将来。所以我努力学习,想用好成绩来回报他们。你只看到我的成绩,却没看到我付出的努力。你总以为别人过得比你好,你错了,你所认为的并不是事实的本身。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你不是他们,你怎么会知道他们是否快乐,你又凭什么给予独断的评价。你要明白,你所认为的和事实本身是差异。不要只看表面,不要以自己的人生为基础去看待和评价他人的人生”。

她的话,无缘给了我当头一棒,就像在黑暗世界里突然出现的黎明的曙光。拨开了黑暗的云雾,照亮了我的世界。是啊!“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改变了我的思想,让我明白了自己所“认为”的与事实的差异。

直到现在,我也忘不了那改变我思想,使我走向成功的话。我想,我这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我要永远铭记于心。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语作文初三【五】

大千世界,事物间的差距总是有的,所以每种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也正是因为万物之间具有差异,这世界才显得多姿多彩。

差异,可以绽放异彩,共享和谐之美。春秋战国可谓中国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和,孕育了中国传统思想,影响深远。诸子百家相继推出自家的学说,丰富的思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学说的“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强调了爱惜民力、构建和谐社会;墨家学说的“兼爱”、“非攻”、“尚贤”、“节葬”等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力图建立一种小国寡民的社会,使老有所终、病有所医。而道家老子的反辩法更是显示了其思想体系的博大精深,老子给人的感觉是一位低头沉思的哲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等富有哲理的话开创了中国哲学先河。试想,战国时期若无诸子,若无百家,中国传统思想就会单调乏味。少了百家思想的碰撞,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有何可道?

差异,可以展现个性,为成功打造平台。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不存在两件完全相同的事物。著名艺术家达芬奇小时在课堂上画的鸡蛋,无论经他怎么样的修改,都不可能把两只鸡蛋画得一模一样。当时,他并不执著追求那个所谓的一致性,而是尊重自己的个性想法,尊重差异。试想,如果达芬奇当初执著于鸡蛋的画法的一致,不再追求差异,也许就不会有那享誉世界的《蒙娜丽莎》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所有的差异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有的需要作出改变。名震京华的梅兰芳出演的《霸王别姬》轰动京城,但是却有一位老人为之极度生怒。梅兰芳得知后并不生气而寻到老人家问其何因。老者告诉他,他舞的是男性的剑法,与*美人的身份不相称。梅兰芳立即拜老者为师,在老者的指导下他的剑法学得惟妙惟肖。他的表演更是锦上添花,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文化多样性是一个基本特征。这就需要我们尊重差异,理解个性,促进世界文化繁荣,辩证地看待差异,博采众长,方能共享谐。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语作文初三【六】

‘人生’觉得好伟大、神圣的一个词啊。我不是一位哲学家,也不是一位演说家,我呢,只是一名中学生,自认为自己没有什么资格、责任去谈天说地,特别是谈‘人生’。而今天在这里呢就是想说说自己心中的想法。

见笑了。

我觉得人生英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再细一点解释呢就是与英语中的时态息息相关。

当我们变成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坐在摇椅上回想着我们这一生,每件往事都会清晰的浮现在眼前,任回忆说着过去时态的语言演绎着昨天的故事,那时的我们啊就是在温习英语中的‘过去时态’不是吗………。

破镜重圆时,我们啊乘坐着时间的飞船回到了中年时期。那时的`我们正在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奋斗着。在这个科技爆炸的现代化时代里,我们被生活践踏的体无完肤《话可能有点严重了》。我们得买房、买车,过上小康生活,要不都说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呢,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吧。所以啊,那时的我们就是演绎着英语中的‘现在进行时’不是吗………

现在呢,我们来到了人生中的黄金时期———青春期。青春是人生的花样年华,身处青春期的我们总是会憧憬着这样或那样的未来。这不就是英语中的‘一般将来时’吗………。

其实啊,不管怎样,无论是‘过去时’、‘现在时’、还是‘将来时’,都需要我们为现在的生活去努力、拼搏、奋斗不是吗………。

歌词写得好啊‘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这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

。我为自己代言

最后呢,因为我也是一名初中生,即将面临着中考。在此呢,就祝愿普天下所有的中学生在中考中能考出一个好成绩、实现自己的梦想

悦。加油,相信你自己。加油加油加油………

谢谢观看……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语作文初三【七】

与“和合”观念相对应的思维方式则是综合思维、整体思维。季羡林先生解释,综合思维就是八个字:整体概念,普遍联系。 如中国 哲学 本体论的“道”、“气”“心”等范畴,美学上的“尽善尽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等,都只有综合思维才能把握。     在“天人合一”的观念及其“和合”的统一文化精神之下,儒、道两家各有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精神。

先从儒家文化精神方面来看。儒家文化所注重的是人伦关系上的“和合”,由此 发展 出它的基本文化精神。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伦理精神,即注重伦理关系,强调各安本份。    伦理即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彼此相处的道德准则。儒家文化是一种注重群体性、伦理性的文化,把一切 问题 都放到伦理关系中加以考虑,所以有人干脆说它就是“伦理文化”。儒家讲“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各有本份和相应的道德要求。

儒家伦理总的原则和前提是“仁”和“礼”。“仁”的本意是二人和合,推而广之就是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那么这个关系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爱人”。孔子说:“仁者爱人”。儒家所主张的是世俗的、此岸世界之爱,现实生活中人人彼此相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能做到这样,就是真正的“和合”了。

“礼”是人们共同要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伦理准则。儒家及统治者注重制礼,也就是要建立一定的社会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这个秩序的基本原则是要使上下尊卑有序,各守本份:“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是“礼治”。“礼治”所注重的是教化和自觉的服从,而不象“法治”那样偏重强制性的约束。儒家的本意,建立“礼”的目的是要达到“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里的“为”不管是理解为“为了”还是“就是”,其意思都差不多,即目的在于“仁”,就是要彼此“爱人”。这个愿望不能说不好。    这一套伦理原则的建立,在思维方式上是推己及人,由近而远,如石投水面一圈圈扩展开去的波纹(费孝通的说法)。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种伦理性、群体性的文化,一方面是比较讲究秩序,重视人与人之间在安于本份的基础上和谐相处,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家庭和美(国即大家),比较有人情味,比较温馨。但另一方面是比较忽视和压抑个性,不利于个体人格的成长和发展,走向极端甚至容易造成“奴性人格”,不利于民主精神和法制精神的生长。

二是道德精神,即非常注重道德修养。

伦理与道德密切相关:伦理是从群体关系着眼,而道德则从个体行为着眼。要达到如上所述的伦理目标,主要依靠每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这是伦理文化的一个根本特性。

通常道德有三个层次:宗教道德、圣贤道德、世俗道德。儒家所倡导的是圣贤道德  ——  这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准宗教道德意义的道德要求。    任何道德修养都需要有内在动力,有理想目标。儒家的人生理想目标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人生追求,皆从“修身”开始。而“修身”要达到的最高标准就是“内圣外王”:内在修养要尽可能达到“圣贤”的精神境界,然后外在人生实践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如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以“圣贤”为目标而修身,可以有许多具体要求和尺度,比如忠孝仁义礼智信,安贫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还有“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等。

与此相适应,儒家及其统治者不断树立圣贤人物的典型楷模(如周公、孔孟、关羽、诸葛亮等),对圣贤人物生前后加封荣誉称号,大力宣传,号召人们“见贤思齐”, 学习 仿效。当然“圣贤道德”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于是儒家便设想了一条可进可退之路,即孟子所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个人即使做不到建功立业关怀天下,也要求至少管好自己,修身养性,安守本份。这也许可以说是儒家对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最低要求。

从道德修养的社会实践方面看,修身当然首先是每个人自觉主动的追求,心存高远,见贤思齐;而另一方面,则是社会的引导规范,这是通过“教化”的方式来实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文学 艺术 ,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给人以伦理道德的“教化”。在这方面中国文化有非常悠久的传统和积累了有效的,并在中国社会的文明发展中起了巨大作用,因而成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

三是追求建功立业、服务社会的人生进取精神。    在人生实践方面,儒家提倡“入世”和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倡导以圣贤为目标,追求建立不朽功业,大而言之有所谓“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具体而言,所谓“立德”,即建国立制,以德治国,这是王候官吏们所追求的;“立功”,是指以武功拯救危难,保天下平安,这是武士英雄们所追求的;“立言”,则是指著书立说,传播文明,这是文人学士们所追求的。以圣贤为目标,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人生奋斗的方向与坐标,其人生实践的过程,既是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同时也是对社会的贡献,儒家文化历来是重视个体自我价值与社会进步发展的和谐统一的,这也同样体现出一种“和合”精神。

其次,关于道家文化精神。道家文化更为注重人与自然的“和合”,不仅主张以平等、平和的态度对待外部自然存在,与一切自然存在和谐共处,同时也主张将这种原则 应用 于社会人生,提倡一切顺其自然,由此发展出它的基本精神。    比如,在 政治 上,道家崇尚顺其自然的放任主义,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这样就不容易激化矛盾,无为而无不为,治大国如烹小鲜。在伦理上,则是倡导自然主义:对个体生命而言,主张不加约束,顺乎人性天性自然发展;对人际关系而言,则主张各自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彼此相安无事,乃至老不相往来,如此当然也就不会有多少冲突。在人生态度上,提倡绝圣弃智,大智若愚,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等等,总的来说就是取“遁世”态度,主张与世无争,回避社会矛盾,向后退让:退回自然,返朴归真,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退回自我及其内心情感,清净无为,陶情冶性,寻求自我内心的和谐宁静。这无疑是一种自然主义的人生观。不过,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而言,循着这种人生取向,往往走向“归隐”,这便与宗教境界也相差不远了。

中国的文学艺术,归于儒,是“文以载道”,致力于“教化”;归于道,则是自我陶情冶性,追求审美,如山水田园艺术。所以有人说,是道家文化精神养育了中国的山水田园艺术。林语堂甚至认为,中国的文艺()部分代替了宗教,给人以精神、情感的慰藉。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此外,关于中国的神秘文化。前面讲到西方文化的宗教精神,宗教本质上是一种哲学化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根本特征是设立一个超现实世界的彼岸天国世界,将真知、真理、幸福赋于彼岸世界:一方面此生为善,以求进入天国获得幸福;另一方面彼岸的上帝无处不在看着你,使你有所畏惧不敢为恶。    有人说中国没有真正的宗教,儒教是准宗教:人生理想是在此世此岸成为圣贤,而不是出世成佛或进入天国;道家寻求回归自然清静无为的生存状态,发展到道教才追求修炼成仙,才具有了宗教的意义,可看成是中国的土著宗教,但与西方、印度的宗教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从总体上说,中国文化本身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宗教精神,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国 现代 学者庄泽宣认为,中国民族因为重视现世人生,所以肯定现实生活,看重自己的力量及其价值判断,为人处世专赖内心的善恶,所以道德特别发达;而西方人多借助外力,价值判断亦在另一世界的上帝,所以重视宗教。中国人认为人性本善,故主张修养内心,发展这种善端;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故须求助上帝洗涤罪恶。中国人注目在善的观念,所以认现世为快乐,应该尽情享受;西方人着眼在罪的观念,所以认现世为痛苦,必须皈依宗教,才能超升天国。所以从中国学术方面看,中国只有伦 理学 而没有神学;从 历史 方面观察,中国几千年来并没有一种思想雄伟、组织完善的宗教出现。儒家教化,注重现实人生,儒教是 教育 之教而非宗教之教,其后虽有道教出现亦只有一种法术而不能称为宗教。

中国虽然宗教不发达,却有一股很大的神秘文化的力量,主要存在于民间文化形态之中。它源于初民对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比如先秦 时代 即有阴阳学、谶讳之学。庄泽宣认为,中国民族的迷信心理,实源于天命思想:中国拥有伟大的自然,巳使人民产生崇拜自然的心理,更加灾荒频仍,愈使人民发生恐怖自然的心理。儒家对于鬼神,虽持敬而远之的态度,但很遵从天命;道家对于天,虽不认为神,然以天道为自然及人生归宿,也相信天命;墨子以为天为人生的主宰,对于天命,更为信仰;……再加佛家因果报应之说,宋儒性命之理,于是天命思想乃牢不可破,把人间的吉凶都用天命来解释,更把现世人间的关系来推论天上或地下的情形,于是便天上有人性化的神仙,地下也有人性化的鬼怪,这种思想更因阴阳五行之说,获得了 理论 上的说明,由于方士僧尼者流的倡导,乃深入民间意识。

综观中国文化的宗教不发达而神秘文化(迷信)发达,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我以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历来封建王权以及正统伦理文化势力强大,形成极大的制约力量,使宗教权威建立不起来,而神秘文化则能像野草般向民间蔓延;二是原始宗教观念在民间文化层次上的局限,使其上升不到形而上的哲学层次,即难以形成真正的宗教信仰,而只能以形而下的神秘文化形态(如巫术迷信)存在;三是巫术迷信之类神秘文化形态恰好适应农耕社会那些文化层次较低的'普通老百姓(如祥林嫂)的心理需求,因而具有极大的生命力。时至今日,在中华文化圈中,神秘文化也仍有不小的 影响 。神秘文化虽然没有宗教那样系统的理论学说,但它的背后仍然有人生观和心理学的根源,因此也是非常值得 研究 的。    总的来看,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可以说政治哲学与人生哲学特别发达;而人生哲学方面,则又可以说过于完善,各种人生境况和进退之路都设想到了:儒、道、佛及神秘文化正好构成人生路程上的三重阶梯:入世、遁世和出世。有人说,人生无非两种情况,顺境和逆境:得意时信奉儒家积极进取;失意时退往道佛或托付鬼神。这看似对立,但从整体上看其实又构成一种互补“和合”。这种文化传统的好处是有利于调节人生矛盾,也可以缓解社会冲突;而弊端则是不利于 科学 精神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变革进步。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超稳定结构,应当说与这种文化精神不无关系。

三、简短结语

以上我们对中西文化传统及其基本精神作了一个粗略的考察。近代以来,我国文化界对于中西文化孰优孰劣、对西方文化是迎是拒一直争论不休,乃至形成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激烈冲突,这种冲突甚至延续至今。以笔者愚见,

第一,对各种文化形态,尤其是中西文化,以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从整体上作优劣判断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应当说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是处于特定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条件下的人们,在他们的生活实践及其历史演进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既各有其特长,也各有其局限,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赖肖尔、克雷格在他们合写的巨著《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中曾指出,西方人可能在个体生活经验方面显得比较突出;而东亚人在群体生活经验方面要远远丰富于其他各民族,比如个人适应群体,家庭适应社会,与其他民族的所谓社会经验相比较,这些关系间很少出现磨擦,也很少产生孤立感。  [8]  因此未必要对各种文化形态强分高下优劣。

第二,如果一定要对各种文化形态进行比较和作出优劣判断,也不应当是站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或区域性立场,简单地褒贬弃取,而应当站在一个民族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立场,站在建设当代人的合乎人性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方式以及现代性生活观念的立场,来作出价值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应当有中西可以通约的价值标准的,比如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科学、民主、法制的精神,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和合精神(重视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以及注重伦理关系和道德修养、注重德治的精神等等,都可以看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成果,是人类共同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应当纳入到当代文化建设框架中来的。

第三,某些文化保守主义或文化相对主义者往往夸大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差异,把不同的文化看作是不可兼容的。然而我以为,具有特定的环境条件制约的文化模式也许是难以照搬的,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则是可以借鉴和吸纳的。比如西方的民主体制模式可能难以完全照搬过来,但民主精神显然是可以学习借鉴的,如果连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民主精神也不愿承认和不肯接受,那就很难谈得上推进当今的民主建设,其他方面当然也是同样的道理。    正因此,在当今的比较文化研究中,不是仅仅局限于各种文化模式的比较,而是适当超越文化模式的层面,加强文化精神的研究,乃至深入探讨不同文化间的异质同构性,以及不同文化实现互补融合的可能性,这对于当代文化建设也许是更为必要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