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华侨城作文(华侨城研学旅行作文)

研学旅行华侨城作文(华侨城研学旅行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1-20 17:56:13
研学旅行华侨城作文(华侨城研学旅行作文)

研学旅行华侨城作文【一】

第一站,我们坐上了洁白的电瓶车。司机阿姨带着我、毛湘禧、林楠楠、马逸颖、何泓漫······几个女孩子环游了一圈。在路上,有很多小花:红的、白的、紫的、黄的······我们在平坦的公路上行驶着,看着美丽的花。

第二次,电瓶车带着我们来到了云海索道的入口。还没有轮到我们班玩的时候,我静静地站在那一动不动,仔细而又认真地看着那个大型机器。那个机器的边上有大约像书包那么大的齿轮;铁柱子吊着齿轮;中间还有一个黄色的大轮子。缆车开动了:先是慢慢移动,在渐渐地变快。从高处看着底下的森林,郁郁葱葱的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

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就已经上午十二点了。我们已经吃完午餐,来到了咕咕钟舞台看表演。

表演开始了,是三位外国叔叔表演的节目——边唱边跳。第一位叔叔穿着白色的衣服,配了一条金黄色的链子;第二位叔叔穿着五十五号的、打篮球的时候穿的.运动服;第三位叔叔穿着黑色短袖。他们很热情,而且普通话也已经相当不错了。

接下来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森林小火车。小火车行驶的轨道是用白色石头和铁筑成的,全程六公里。小火车围绕着一个湖上的轨道行驶,胡对岸分别是小平房的建筑工地和森林,粗壮的枝干和各种绿色的叶子,这里是茵特拉根小镇二期。岛上还有形状各异的石头,石头上还有墨绿色的青苔。湖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美丽,碧绿的湖水上透着金光,就像一面明晃晃的大镜子,瑰丽无比,生机勃勃。翠绿;中绿;草绿;浅绿;深绿;墨绿······还有一些我说不出名字的绿,这些山、树、草仿佛都被湖水染绿了。慢慢地,我们来到了第二条隧道里,这条隧道很特别,里面的墙上有一些风景画,栩栩如生,美丽极了!

森林小火车的旅途结束了,现在进行的是湿地花园的游览了。四季植物馆也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四季植物馆门外有一个池塘,池塘里的荷花美丽极了,有黄的、紫的、粉的。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地马上要破裂似的。植物馆里有许多奇特的植物,比如太空南瓜、佛手南瓜、白蛋南瓜、空中番薯等。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四季花田,从远处望去,就犹如一条美丽的彩虹。据我了解。还有一些珍奇的植物:红朱蕉、黄虾花、孔雀木、观音莲·

这就是美丽、可爱、有趣的东部华侨城。希望我们永远都不要失去这一切——所有春天最后的美丽。

研学旅行华侨城作文【二】

素有“文都”之称的桐城,自古留下了许多的人文古迹,虽没有长城那样的雄伟壮观,也没有西湖那样的美丽清秀,但却有不同寻常的文化底蕴,百年来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而这次旅行,也一定别有一番收获。

心怀期盼,今天下午终于要出行了,妈妈答应和我一起去游玩,也顺便帮助老师照看一下同学们。下午来到教室,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毕竟书包里不是沉重的书本,而是各种零食、饮料。一点半,我们一行人准时出发。这一支五十二人的队伍,一路前行,很快来到第一站——六尺巷。

这是一条不起眼的小巷,这条小巷全长仅有百来米,宽度只有六尺宽。可就是这条不起眼的小巷,却包涵着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和谐、宽容、礼让,它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中的深意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是桐城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完美处理相邻纠纷的典范。

随后我们来到了文庙,即现在的'桐城博物馆。进入文庙,正中通道便是状元桥和下面状元池,在科举时代桐城的状元回乡必在此举行跨桥仪式,想那跨桥者是何等的荣耀。再往里,最令人称赞的当然是大成殿了,进入大成殿,眼前的孔子,“四配”及“十二哲”的泥彩塑像体型庞大,神行兼备,栩栩如生,是桐城丰富文化内涵的代表,我们都虔诚地向孔子像叩拜。

接下来,我们还参观了仿古城门——“东作门”。穿过“东作门”来到了桐城的古桥“紫来桥”,紫来桥原名桐溪桥,曾名子来桥,良弼桥,是桐城一座历史悠久的桥。桥面上有很多车轮扎过的痕迹,可见古代从桥上经过的人和马车之多。紫来桥取“紫气东来”之意,表达了桐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人民创造的智慧。

过了桥我们又来到东大街,这里仍保留着明显的中国古街道特色,路面全是麻条石铺就,每块条石长约三尺、宽约八寸、厚约五寸。这条街昔日为桐城繁荣的商业街之一,两旁商铺林立,现如今却宁静得无人问津,只有老人倚门而坐。

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最后一站“投子山”了。来到山脚时,原本精力充沛的同学们大多都疲惫不堪了,望着眼前的山峰,个个叫苦不迭。我和章明同学互相鼓励,一起率先爬上了山顶,来到了“投子晓钟”旁。

站在山上俯视山下,果然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自豪与得意之感,有同学敲响晓钟,浑厚的钟声回荡在群山之间,悠扬而久远。最后我们又来到了投子寺的“大雄宝殿”,相传三国时东吴军师鲁肃战曹兵败,败逃途中将其子投于山中一洞穴,后被一老增所救。此后山名、寺名都更为“投子”二字。

回到家,回想起这次研学旅行真是收获颇丰。既领略了桐城春天的美景,又加深了对桐城文化的认识。

不管今后身在何处,我都不会忘记家乡“文都”桐城,我要多了解桐城文化,自豪地当一位桐城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