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路小学作文(益民路小学五年级优秀作文)

新华路小学作文(益民路小学五年级优秀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05-16 21:17:18
新华路小学作文(益民路小学五年级优秀作文)

新华路小学作文【一】

记得有一次,我看一本叫《西部探险》的百科全书,被书中的“旮旯”这两个字所拦住了。我问爸爸,爸爸说:“我知道怎么读,也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但我不能告诉你。英子,你最好去找一找学习的好帮手《新华字典》!”我马上从书包中找出《新华字典》,认真地查了起来,最后,终于在字典的131页中查到了“旮旯”这两个字,读音是gālá,是角落头的意思,可组词为:墙旮旯、门旮旯;偏僻的地方可组词为:山旮旯等等。

用《新华字典》读准普通话的音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爸爸非常喜欢朗诵,在读音不好掌握的`时候,爸爸就会翻开《新华字典》,查一查这个字到底怎么读,是什么意思,是前鼻音还是后鼻音,查得非常认真。这一切,我也学来了!在主持节目前背稿时,碰到难掌握的字,我也会学爸爸一样认真地查《新华字典》,掌握它,读准它。

《新华字典》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工具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为了尽快提高语文水平,同学们,快让《新华字典》成为我们的学习好帮手吧!

新华路小学作文【二】

那是一位穿着奇特的怪老师,他上身只穿一件红似火的衣裳,脚下却种着一种不怕火焰的翠绿小草,红绿相衬,十分显眼。他身材不高,甚至可以说还是一位小矮人。通过测量,我发觉他只有约12.5cm的身高,但却是一个大胖子,厚约3.5cm,整个身子比我的手掌稍大一些。【郑清和 《新华字典》片段】

新华字典对我们学习的帮助可大了!比如有一次我遇到“椭”字不会写,于是我拿起新华字典,翻到汉语拼音音节索引,找到“椭”字的音序“T”,接着在音序“T”中找到音节“tuo”,就可以知道“tuo”所在的页码491页,最后翻到字典正文491页就可以查到该字的字形和字义了。【陈慷蔚 《新华字典》片段】

《新华字典》第10版是根据国家最新语文规范和标准确定字形、字音等,释义准确,例证精当的一本工具书。全书收单字10000多个,明确区分繁体字、异体字,编排合理,查检方便,价格仅为19.9元,确实是一种物美价廉的工具书。【林腕儿 《新华字典》片段】

我高约12.5cm,宽约9cm,厚约3.5cm,红与绿的皮肤上印着大大的'“新华字典”四个汉字。我的眉毛为黄色,是“新华字典”几个汉字的拼音组成。我的全身构造由总目录,修订说明,凡例,汉语拼音音节索引,新旧字对照表,部首检字表,正文和附录等8个部分组成,你们可以通过我了解到很多你们不清楚的知识。【温恬翔 《新华字典》片段】

他收录单字约13000个,词语约3300个。他的皮肤是大红色,鲜艳的中国红肤色代表着欢乐与喜庆。皮肤上印有白色“新华字典”四个大字,端庄而醒目。他原由新华辞书社编写,1956年,新华辞书社并入当时的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因此,他的第11版修订由中国科学院研究所负责。【夏雨 《新华字典》片段】

新华路小学作文【三】

“从南京中山路55号到管家桥65号,我走了25年!”这是2000年江苏经济报加盟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时,我发出的一番感叹。

记得第一次跨入新华日报大门是1975年4月初。当时,我作为第五期工农通讯员学习班成员,从苏北石油勘探工地风尘仆仆地闯进中山路55号那油墨飘香的大院,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三个月的专业培训,是新闻启蒙,也是道德熏陶,22岁的毛头小伙,从此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当年参加培训的24名通讯员天各一方,每个人的结果都不尽相同,其实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正是由于这一过程,使我们的人生从这里拐了个弯。30多年来,我们组织过多次同学聚会,尽管一些同学已经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工作岗位,但对这个聚会绝不敷衍。“没有新华日报,我们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多少年来,我以新华日报通讯员为荣,笔耕不辍,一旦有重要新闻总忘不了给新华日报投稿。采用不采用都无所谓,权当给家人捎封信。1985年,我赴京就读于中国新闻学院,得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在北京没有派驻记者,出于对新华日报的一片深情,同时也为了自己练练笔,我向报社领导主动请缨,“自投罗网”当了两年“编外记者”。在这期间,我积极和江苏省驻京办事处“攀亲”,与江苏驻京代表保持热线联系,获取了不少新闻线索,利用课余时间采写了180多篇消息、通讯、人物专访,拍摄了大量新闻图片,其中80%为江苏发生在北京的新闻。创刊不久的扬子晚报,头版不时以“本报北京专电”、“新华社供本报专稿”名义发表我的报道,以至一些朋友误以为我已另攀高枝。

著名记者李普曾经说过:“一个人一旦被网住了,他就摆脱不掉,不是别人拉住了他,而是他自己一往情深,舍不得离开。”对此我有同感,既然“自投罗网”,为了那份承诺,我就得像职业记者那样磨练自己,拼命地跑、用心抓新闻。好在从第二学期学校下午很少安排课程,我便买了月票,揣上北京交通图、采访本、照相机,利用下午和晚上到处抓新闻。为了给新华日报采写《江苏轻纺产品在北京》,我几乎跑遍了北京各大商场;为了抢一条“东海‘小萝卜头’塑像在京揭幕”的快讯,我在中国青少年宫转了三天;为了采访江苏藉在京文化名人,也不知道跑了多少冤枉腿;由于没有记者证,享受不到新闻稿三分钱一个字的优惠,在邮局我不得不花七分钱一个字发电报,抢发当日新闻,稿费还没发报费多,但我乐此不疲。同学问我,你哪来的这么大干劲?我坦言:有“家里人”在背后撑腰。当时,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先后有两位领导在中央党校学习,写什么、怎么写,我可以“现买现卖”。有时参加一些重要活动,他们都将我作为“家里人”介绍给对方,从而更好地拓宽了我的报道面。

有道是“山不转水转”,十几年后我转到了江苏经济报,紧接着江苏经济报加盟了新华日报报业集团,这回成了真正的“家里人”,我归属感油然而生。情系“新华”25载,我也成了“新华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