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改成作文300字(怎么把古诗文改写成作文)

用诗改成作文300字(怎么把古诗文改写成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05-16 21:50:32
用诗改成作文300字(怎么把古诗文改写成作文)

用诗改成作文300字【一】

山脚下,有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茅屋里住着一家五口,过着清贫的日子。在茅屋四周绿树成荫,茅屋前面有一条小溪,在阳光的照耀下,溪面显得波光粼粼。一阵微风吹过,溪面泛起了一圈圈涟漪。溪面上有几朵鲜艳美丽的荷花,有的完全盛开,花中心有莲蓬;有的含苞待放;有的似放没放。荷花白里透粉,粉里透红,像一位位面带轻纱的羞涩少女。小溪旁有一丛丛苍翠欲滴的小草,长的十分茂盛,在小溪、荷花的衬托下,更显得碧青可爱。

茅屋里有一对老夫妻,他们虽然满头白发,但神采奕奕。他们靠在一起,坐在窗前,喝着自家酿的米酒,用稍带醉意的南方口音亲热地教谈着三个儿子的事;"老头子,地里的活由俺们大儿子干了,二儿子也为我们做家务,就连小儿子也那么乖巧可爱,我们终于可以享福了“”是呀,我们就好好地度过晚年吧!“

就在这对老夫妻谈论三个儿子的时候,他们三个正各自忙碌着……

老夫妻的大儿子正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 。他时而用锄头锄草,时而弯下要拔几棵草。累了他就拄着锄头休息休息会儿,豆大的汗珠从他头上落下。

而二儿子也没有闲着,他正坐在树阴下用竹条编织鸡笼,不一会儿就完成一个。一旁的几只鸡”咯咯“地叫着,好像在为自己有了新家而开心

年幼的三儿子不能为家里做事,他只好趴在溪边的草地上,一边摇着小脚丫,一边剥着莲蓬取莲子吃呢!

啊!好一派快乐的农家景象!

用诗改成作文300字【二】

午后,作者怀着悠闲的心情慢慢地散步,无意间看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茅屋后面有一棵棵苍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透露出山村恬静的气息。茅屋旁有一条小溪,河水清澈透明,河里的游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阳光的照耀下,河面显得波光粼粼。一阵微风吹过,河面泛起了一圈圈涟漪。溪面上有几多美丽动人的荷花,有的'完全盛开,有的含苞待放,还有的似放似没放。白里透粉,粉里透红,像一位位面带轻纱的羞涩少女。小溪旁有一丛丛青翠欲滴的小草,长得十分茂盛,在小溪、荷花的衬托下,更显的碧清可爱。

茅屋里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刚刚喝了一些酒,从他们红彤彤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略带醉意,靠在一起,用吴地方言一起亲热的交谈,旁边的二儿子还不时插上几句嘴哩!

老夫妻的大儿子正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辛勤的除草,干的多么卖力呀!二儿子也没有闲着,正在用竹草细心地编织鸡笼,十分专注。而尚未成年的小儿子呢,干不了什么事,只能趴在小溪边一边调皮地逗着游鱼,一边剥着莲蓬吃,摇着小脚的样子真令人喜爱!

多么幸福的家庭啊!作者深深的陶醉了,呆呆的站在哪儿,久久不愿离去······

用诗改成作文300字【三】

怎样用诗来说理,又有诗味?这就是要在描写景物中包含理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前两句是对原上草的概括和总结,并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草的生长规律是“一岁一枯荣”的,这和人生的规律相同。人有生有,有有生,这是人逃不脱的自然规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二句是对因果的辩证,前句是因,后句是果。而对“原上草”和“春风”来说,又是因缘关系。野火只是烧掉了原上草露在地面上的茎和叶,但没有烧深扎在地下的根,这是主观的内因,遇到春风这种客观的外在条件“缘”,“原上草”又呈现出薄薄生机。我们再看杜甫的《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就是说江山花柳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无私心的道理。《秋野》:“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用水深了鱼极乐,林木茂密鸟知道归来的具体形象,说明了环境影响的重要性。

也有的诗,用意象来咏怀,来抒发自己深刻的人生体验。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诗中回顾了过去艰辛的人生旅程,感叹人生与仕途的坎坷,高度概括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寓于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的前半把人生的道路比作“雪泥鸿爪”,非常生动形象地说明过去的痕,会被岁月无情的消磨掉,贴切精当,发人深省。诗的后半进一步用一些表现人世沧桑、仕途坎坷的具体事件意象作印证,增强了感染力。

当然,也有一些规劝世人如何做人,怎样修身养性的'诗,有些直白,但道理很深刻。安徽桐城县有个六尺巷,是讲了清朝康熙年间进士张英的事。张英在朝官至文化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的家人与邻居叶家闹宅基地纠纷,就写信给他,请他出面干涉,不要让叶家占到便宜。张英接到信后,写了这样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争一点的小利,争一时的义气,就结怨结仇,这有什么意思呢?就让他一点,也没有什么妨碍的。人生短暂,物是人非,看开了,也就是了。结句,寓意深刻。张家人接到这首规劝诗后,就打消了争强好胜的念头,让出了三尺宅基。叶家见状,也让出了三尺,便形成了六尺巷。有首“十不足”的诗,通俗易懂,是明朝朱载堉写的劝人不要贪得无厌的规劝诗:“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见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无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量要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想与神仙下象棋。玉皇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成,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到了天上还嫌低。”虽然语言浅显,但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和意象来说明人心无足的道理。层层推进,水涨船高,结论却一落千丈,发人深思。

总之,说理诗要写得好,我认为首先要把握借助形象说话。就是赋物以明理,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内物显,也就是,诗要自然地借助客观事物以明理,在具体的物象、事像之中阐发生活哲理。其次,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选择和看待物象意象,这样的说理才深刻,具有普遍意义。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表达了当人们面对重重困难,但经过一番努力,克服眼前的道路的障碍,最终会到达目的的思想。思辨性很强。有些对历史的事件进行评论、说理的咏史诗,也同样要坚持这样的观点。现在有的作者,只是写出了历史事件,没有自己的观点,即没有借事说理,不懂得咏史诗中其实是隐含着一条思辨的意脉的,这样的诗是没有艺术价值的,因为他不能给人以启发。第三,就是要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写,让人能看懂,让人能有感悟,产生共鸣。力戒晦涩,力戒用生僻的字词,提倡写今事,赞新风,有时代特色。

用诗改成作文300字【四】

午后,诗人怀着悠闲的心情慢慢散步,无意间看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茅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屋后是一棵棵苍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透露出乡村恬静的气息。屋前的小溪,河水清澈透明,河里的游鱼在欢快的嬉戏,在阳光的照耀下,河面波光粼粼,一阵微风拂过,河面泛起一圈圈涟漪。溪面上,圆盘一样碧绿的荷叶,随风摇拽,如亭亭舞女的裙。溪上的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多么美的景色啊!

诗人听见茅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在编鸡笼子,十分专注,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一边吃,一边摇着小脚,真是可爱极了!

多么幸福啊!诗人深深地陶醉在这一幅具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的画卷中……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