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唐太宗作文100字(唐太宗人物描写作文50字)

我眼中的唐太宗作文100字(唐太宗人物描写作文50字)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4-19 01:42:54
我眼中的唐太宗作文100字(唐太宗人物描写作文50字)

我眼中的唐太宗作文100字【一】

如果给你一次穿越的机会,你想穿越回哪个时代?我的答案是穿越回唐朝,而且是初唐“贞观之治”时期,哪怕是穿越单程票也行!为神马?

因为那是个一点都不流行减肥的健康时代,那是个服饰最接近“轻透薄露”的摩登时代,那是个世界的经济、文化逐渐以大唐东土为中心的时代,那是个官员清正廉洁、鲜有贪腐的时代。初唐乃至盛唐种种的发达、繁荣、鼎盛,都离不开一个伟大的君主——唐太宗。

一个如大唐集团般规模庞大的企业,除了有好的老板外,也必然有着一个出色的职业经理人。在大唐集团,这个人就是魏征。魏先生不仅经常给老板提供完整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还编了一整套企业管理的书,此书从周易、兵法到孝道、历史都涵盖了,深得老板欢心,因此成了老板的枕边书。

一千多年前,一个封建君主的宝典,我们现代人看了能学到什么?梁冬老师用这本《唐太宗的枕边书》,用一种诙谐的方式,把那些我们可能看不懂的语言转化成了可以指导解决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的方法。

这本书包含很多。刚看到封面的介绍,你懵了,不知道这本书到底想写什么。看着看着书的内容,你发现书里写的不只有爱情、婚姻、金融、商业管理、互联网,还有教育、自身修炼等等。而且总有某些篇章说到了困扰你的问题。原来魏征的答案不只能解决唐太宗的治国“大问题”,甚至还可以解决许多有关当代人自身的“小问题”,毕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就是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

作者有着近乎学究气质的、极为复古式的谦虚,而侃侃谈论着各种最fashion、最热门的问题。时而旁征博引,时而絮絮叨叨(这绝对是善意的褒义词),经常自问自答,他将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展示给读者,就像是在和读者面对面地聊天。

于是,这本书也成了我的枕边书,每天睡前翻上三两章看看。

我们很喜欢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纠结,似乎“纠结”已经成了一种时尚的流行病,你要是不“纠结”,你都不好意思出门。但是我们总说自己要跟自己和解,生活才能和谐,于是又会沉湎与另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会纠结?作者从人类繁衍的角度找到了一个答案,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是既有爸爸的特征,又有妈妈的特征……再往上延伸,其实不只有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还有很多祖辈人……可以想象,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左右我们先天人格的这些人并不是一家人,甚至彼此都不认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征,经过多次的机缘,这些人组建家庭,最后产生了我们这样的'个体,而这些与生俱来的天性上的冲突,就是我们内在矛盾的根源。”我好像一下子释然了,原来是因为我体内有太多祖先的性格和特征,所以容易犯“纠结”这个毛病。好了,我从此不用再沉溺于“为什么纠结”这个问题,可以专心致志解决“如何才能不纠结”了。多看些《唐太宗的枕边书》这类的好书,就会快些找到答案。

我眼中的唐太宗作文100字【二】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苏洵、苏辙合称“三苏”。他是谁?他就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

说起苏轼,他的一生坎坷曲折。他的父亲对他从小要求严格,以至于在他老年时期还梦到他儿童时期时父亲监督他背书的场景。他的父亲给他取名叫“轼”是有原因的。“轼”是古代马车上的一个扶手,相当一个摆设,但在关键时能发挥重要用。他父亲就是要他像轼一样。

然而,苏轼的性格却恰恰相反。他为人坦荡,豪放。受他父亲的影响,他自幼博学多才。

在他17岁进京赴考时,他写的一篇文章是分手主考官青睐,本来该得第一,但阴差阳错的被判了个第二。而当欧阳修弄清真相后,十分后悔。便向皇上推荐了苏轼,皇上十分爱惜人才,就让他做了个三品大官,可见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

但是他在我眼中又是一位爱憎分明的人。

苏轼因为一些原因被贬到了惠州做通判,但是他的顶头上司陈希亮却处处刁难他。其实,陈希亮并不是真正的想刁难他,他看苏轼年少气盛,便想磨磨他的锐气。陈大人在办公府中见了一座凉亭,为了休闲所用,取名为“凌虚台”。他让苏轼为他的凉亭写一篇文章。苏轼就借着这个机会在文章里大肆诉说着他对陈大人的'不满。陈大人不为所动,让人把这篇文章刻在碑上,立在凉亭边。苏轼在经历了大起大落后,明白了陈大人的良苦用心。他十分懊悔,又专门为陈大人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赞扬陈大人的功绩,表达他对陈大人的尊敬。他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苏轼这位大文豪在64岁时永远的睡去了,他的文采,他的诗,他的一切,留给我们这些后人。

他在我眼中是独特的,他有着别人没有的经历,他不卑不亢,他爱憎分明,它一枝独秀……

我眼中的唐太宗作文100字【三】

雨下的很大,有雨具的人已匆匆离去,留下同行的人被雨淋得满身狼狈,只有他脚踏芒鞋,处变不惊,静静地站在那里。

他,就是苏轼。这个名字,我从小学听到高中,他的事迹也耳熟能详,似乎在他身上有着某些特殊的地方,几乎吸引了所有曾教授我的语文老师对他的偏爱,使得我怀着疑问之心也踏入了苏轼这张迷魂网,成了他忠实粉丝。

众所周知,苏轼极富才华。自科考欧阳修文章认错为曾巩所做,换为第二后,开榜后欧阳修说:“今天大家都读我的文章,十年后我的文章就无人读,都去读苏轼的了。”便可看出其才华之高。而此后苏轼的人生也仿佛开了挂,仕途顺利。

诗书画琴棋无不精通,优秀的人总会招人嫉妒,很快一桩乌台诗案将他打入谷底,接着贬谪黄州,又是他诗作创作巅峰的开始,《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生还酹江月。”彻底奠定苏轼并立于唐宋八大家的地位。

都说苏轼豁达,但他初到黄州时也有一段低迷期,比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可他最吸引人的地方,也就是低迷时的自我调节。

我最喜爱《定风波》,你看,大雨滂沱,同行人皆一身狼狈,怨声载道,只有苏轼,他徐徐而行,一蓑烟雨任平生。尤其喜爱老师对“顺其自然”的解释,那就是——竭尽全力后的不强求。他尽力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情,也无晴。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