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家乡习俗的作文(阳江的家乡的风俗作文)

阳江家乡习俗的作文(阳江的家乡的风俗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05-21 06:00:49
阳江家乡习俗的作文(阳江的家乡的风俗作文)

阳江家乡习俗的作文【一】

端午节快到了,说起端午节的习俗各地都不一样,但总的想法都是一样的。在我们家乡每到此时就会有很多习俗,比如门口插艾、吃煮鸡蛋煮大蒜,讲究一些的家庭是吃粽子、吃炸水饺、然后就是在手腕脚腕上系五彩绳,脖子上挂香布袋,鼻子、耳朵、肚脐抹雄黄酒。

端午节的前一天大人们就到地里拔回一些艾插在门上,听老年人说,端午节拔回的艾菌驱邪效果最佳,把艾插在门口上,既起到菌作用,又能避邪驱鬼魅。现在在城里,一到这个时候一些山区的农民就会在野地里拔一些艾到城里卖给城里人赚钱,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家乡的坡坡岭岭上到处长的都有,到了端午节你在地里检一些长的又粗又壮的艾拔下来,拿回家插在门上就行了。

关于吃粽子、鸡蛋、大蒜,小时候我们也不知道什么用意,后来我才明白主要是纪念屈原。据《读齐谐记》载,屈原五月初五投汩罗江,人们听说后竞相划船来救他,但为时已晚,人们为了缅怀他,每到这一天,就会向江里投煮熟的鸡蛋、大蒜和用竹筒装着的江米,让屈原的在天之灵享用,以寄托人们对屈原的敬仰之情。但投进江里的江米常常被蛟龙偷吃,有一个聪明人就把江米包进棕叶里,再用五彩线捆上,蛟龙害怕这种东西,就不敢再偷吃了。后来人们为了求富祈祥,就用竹叶或者苇叶包成各种各样的粽子,从而演变成了一种求富祈祥的风俗。

关于佩戴香包、抹雄黄酒习俗。小时候听老年人说是为了避邪,其实不然,据《帝京岁时记胜》记载:五月初,女人们剪“彩”叠“福”,用软布裁制成“老寿星”、老虎、蒜头等小包包,包里装上香草、薄荷、杨杞枝、艾草等中草药,给小孩带上,有的家庭用中草药制成雄黄酒,抹在小孩的鼻子上、耳朵上、肚脐上,主要都是防止夏天毒虫的侵袭。端午节佩戴香囊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佩戴芳香药物以祛除不祥和防止污浊气味的侵袭,《楚辞.离》:“扈江离御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另据书载,汉代疫疠流行,“温气毒疠,千户灭门”,人们用薰草等7种药物,制成香囊“佩之可以疠”,由此可以看到,古代人们佩戴芳香药物香囊,与当时防疠流行有一定的关系。

另据现代有些专家研究称,佩戴药物香囊能改善人的免疫状态,能起到预防感冒的作用。所以民间习俗都有一定的出处,它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实践的结晶,也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也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阳江家乡习俗的作文【二】

我的家乡有这样一个习俗,每年农历七月十四那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歌会。

从小我就在大哥、大姐的带领下,每年都到歌场去凑热闹。耳濡目染,我对歌会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去年歌会那天,吃过早饭,我便和伙伴们结伴向给山民们带来无限欢乐的歌场走去。一路上,隐隐约约听到了从山坳那边传来的悠扬的歌声……

听爷爷、奶奶说,歌场自古以来就设在我们这个群山环抱、绿树成荫的岩湾村。这一天,太阳公公似乎格外善解人意,一直张开着笑脸。姑娘们穿着自己最漂亮的衣服,打着一把把精致的花伞,迈着轻盈的步子来了;平时不注意打扮自己的壮阿哥,也穿戴一新,迫不及待地赶来了;连满脸皱纹,霜染两鬓的爷爷奶奶们也蹒跚而来,满面春风地想寻找失去的青春……

中午时分,已是人山人海,四邻八寨的乡亲们都赶来了。这时歌声更燎亮了,此起彼伏。我仿佛置身于歌的海洋之中,歌声打破了山林的寂静,整个山坳沸腾起来……

你瞧,这儿围了一圈,那儿围成一堆,一株株枝繁叶茂的枫树下,就是一个个歌台。歌台的“布景”是一簇簇的枫树叶和一张张甜甜的笑脸。看,大家笑得多开怀,笑得那样无拘无束,你听歌声是那样的清脆,那样的婉转。笑声停了歌声又起……

我好不容易才挤进一个围得水泄不通的歌台。只见左边站着6个阿哥,右边站着6个婷婷玉立的阿姐,他们正在对歌。这种唱歌的形式叫对,一般由阿哥先唱山歌邀女歌伴,通过一唱一和,阿哥、阿姐慢慢围拢来,对歌才算正式开始。大山里特有的清泉,滋润着山民们的歌喉,山民们都有一副天生的嗓子,音域宽广,歌声浑厚。阿哥常常能用高亢的歌声把远处的阿姐邀请来。对歌还有这样一个规律:阿哥一般不和同村的阿姐对歌,都是邀请其他村寨的姑娘,通过对歌,使他们相识。

他们唱得那么投入。那歌声,多么悠扬,多么动听,让人回味。虽已夕阳西下,但阿哥、阿姐们的歌兴更浓,唱得更起劲。这歌声,就是苗乡人民的心声。唱出了他们的情,唱出了他们的爱。歌会一年一次,但歌声会时刻陪伴着勤劳的父老乡亲,伴随他们走向山林,走向田野,走向幸福生活。他们的生活就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夜幕降临,陶醉于歌声中的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那个小山坳。歌会结束了,但歌声仍萦绕于耳。于是,我又盼望着更盛大的一次歌会的来临,也盼望着远方的伙伴们能来领略这一道苗乡特有的风景。

阳江家乡习俗的作文【三】

哇,盼望已久的春节,最终又到了,人们是多么高兴啊!新的一年来了,我早早起床,穿上新衣和新裤子,还换了新鞋,洗好脸,怀着兴奋的心境和大人一齐去燃放喜庆的烟花炮竹。之后,就是吃年早餐了。

过年的早餐与平常的不一样。心境自然是很高兴的,再有大人们是不让我们乱说话的,否则不吉利。记得前三年,妈妈还用纸擦过我的嘴,那样,说错话也就百无禁忌了。此刻我长大了,昨日,妈妈提醒了我,所以我今日早上异常地乖,每吃一样都说了一句好话。吃一颗红枣,说句“上学天天起得早。”吃上圆圆的鸡蛋,说句“今日我们一家大团圆。”端着肉丝长面,说了“吃了长寿面,长命百岁。”哥哥也是和我一样乖巧。其实不只是我家,我们这儿家家都一样。就算今日小孩犯了错,长辈都原谅了,决不会骂,更不会挨打。

今年的春节,有外公、外婆和我们一齐过的。吃好了早饭,外公和外婆都给我和哥哥每人一个红包,说:“你们大一岁了,又比以前更懂事了,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有新的气象。”我和哥哥早就准备了一对喜娃,回敬给两位老人,以示双双对对,和和气气,幸福百年。堂前的桌上,摆着在苏州工作的舅舅为外公捎来的水晶玻璃酒杯和水晶玻璃的酒罐子。我仿佛看到了舅舅全家人对我们的祝福。

喜庆的欢乐充满了整个大年初一。人们都穿着崭新洁净的衣物走家串户,三五成群地诉说一年里劳动的收获;有的玩牌,打麻将取乐;有的听音乐,唱歌;我和村子里的小朋友们点放鞭炮、爆竹为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各家各户的彩色电视机都全天播放着精彩的节目,有全国各大剧种的戏曲,有各省市的联欢晚会等等,我最爱看中央一台重播的《春节晚会》了,那精彩的小品,常常逗得我捧腹大笑。我在这一天里发现有些人家里,来了陌生人,那些肯定是来拜早年的客人。

到了晚上,妈妈和外婆为我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有年年有余的红烧鲫鱼、带鱼、鳜鱼;有红烧肉片、清炖猪肉;有烤鸡、腌鸭肉;还有做成我叫不出菜名的各种豆腐品,各种各样新鲜的蔬菜看得我眼睛都花了,津津有味的美食填饱了我的肚子。

欢乐喜庆的夜宴结束了,大年初一的夜空也正别有一番景象。明明是繁星满天,然而四周围的夜空确是“闪电”不断。我看不见其它村庄人们欢乐的情景,可他们的祝福的火花和我们这儿庆祝的焰火却一齐腾向蓝蓝的天空,普天同庆这欢乐无限的春节。

阳江家乡习俗的作文【四】

每年的春节我们都是在农村老家度过的,“拜庄邻”是我们老家的传统习俗。从我记事起,每年我都会参加这一隆重的活动,今年当然也不例外。

“噼噼,啪啪”大年初一的早上,我还在睡梦中,就被一阵阵的鞭炮声给惊醒了,这声音向我预示着:过年啦!我从被窝里钻出脑袋,眯着眼睛望向窗外,呦,天还没亮呢。但是我已经睡意全无,也许是“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吵醒的,又或者是我内心对过年的期待兴奋的,反正是睡不着了。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终于熬到了七点钟,爷爷来喊我起床,说“一会要拜庄邻了”。我二话不说,一个鲤鱼打挺,从床上一跃而起,在衣柜里取出年前新买的衣服迅速穿好。来到堂屋一看,堂姐早就在这里候着了,原来她比我还心急呀!我用超出平时几倍的速度快速洗漱好并吃完早餐。

这时,外面还飘着毛毛细雨,我和堂姐眼巴巴地站在大门口,眺望着路口,心里头都充满了疑问:今天大家还会出来拜庄邻吗?不一会,只见村民们从四面八方都向路口集中而来,我和堂姐一阵欢呼:“拜年喽!”

活动开始了,我们首先来到全村最年长的一位老爷爷家中,给他老人家拜年,然后按照居住的顺序,挨家挨户依次拜年。我们的队伍如同一条巨龙,从水泥路的东头一直延伸到了西头,好不壮观!每到一家,我们除了互相说着祝福的话以外,村里的青年男士还会为这家点燃早已准备好的爆竹,既是为了营造热闹的氛围,更是对这家人的祝福和尊重。当然了,被“拜年”的这户人家的主人也不会“亏待”了我们:男人们会每人发一支香烟(吸烟有害于健康哦!)女人和孩子们会每人发一把糖果。

就这样走啊走啊……拜年的队伍终于来到了我家,我和堂姐迅速跑到了队伍的前头,拿出了家中早已准备好的糖果,好好地招待前来拜年的客人们。可是经历了这么多次拜年的我,却越来越腼腆了,除了我熟悉的人,其他人我反而有点不好意思发糖了。但是另一边,堂姐可就很“卖力”了,我们家的糖果很快就被“洗劫一空”,不过我和堂姐的热情还是获得了村民们的一致点赞。一上午,我们挨家挨户到全村几十户人家拜了年,我也收获了满满一大袋子的糖果。

“拜庄邻”在我小时候的乐趣无非就是和堂姐比谁收获的糖果多。而现在它在我眼里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生活,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更是传统习俗的传承。

阳江家乡习俗的作文【五】

提起我的家乡,是一个大省,那就是齐鲁大地山东。家乡的风俗还真不少。

这里只说说过年时的习俗吧,从腊月23开始就算过年了,到没出正月还是年的说法。到了腊月二十三,是民间“辞灶”的日子,人们称之为“过小年”了。一家人在一起吃饺子,到了大年三十的早晨,人们开始贴春联,请福字。

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这天被定为春节,以区别公历新年的元旦,但一般人们仍习惯把它看作年节,俗称“过年”、“过大年”。

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

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道恭喜发财。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到了初一早晨,孩子们都在忙着数着给谁拜年,能得到多少押岁钱。

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临沂则初一忌扫地,忌动针钱,忌吃荤,最忌初一打破东西,万一打破东西,要在打破器物之后,念吉语“岁岁(碎碎)平安”来破解。初一煮饺子,破了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

春节的庆祝活动,从初一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四。要摆贡品,焚香烧纸,鸣放鞭炮。接连不断地鸣放鞭炮,十分热闹。祭祀时,烧香叩头,街坊邻居也带着香纸,到商人家祭祀财神,祝贺生意兴隆,主人则以酒肴招待,表示感谢。

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串亲拜年的顺序各地不一,春节串亲,都要带一些礼物。新婚女婿给岳父的礼物十分讲究,一般是四色、六色、有的甚至八色、十色。四色就是酒、肉、鸡、鱼。此外,香烟、糖块必不可少,但不算一色。鸡要带两只,鲤鱼要带两条,各色礼物,均要双数,切忌单数。新婚夫妇串亲一般都在双日,意为成双成对,大吉大利。

春节期间开展娱乐活动,在山东民间极为普遍。秧歌、龙灯、狮子舞、跑旱船、武术表演等形式多样。柳琴、大鼓、评书等地方戏表演,有卖木璇玩具、卖花炮、卖花鼓、捏泥人、卖泥哨的,卖油炸糕、爆米花、糖葫芦、芝麻棒的等诸种摊贩。

我爱家乡的习俗,更爱我的家乡以及勤劳纯朴的父老乡亲。

阳江家乡习俗的作文【六】

清晨,我站在暨阳桥上,看浦阳江江面宽阔,江水一块深一块浅。一阵风吹过,江面就像荡漾起一道道细小的波纹。也许是下过雨的缘故,浦阳江的水看上去有些黄黄的,并不那么清澈。远处的江面上,还漂浮着几只小船,船上还有人正拿着鱼杆钓呢!

沿着桥头的台阶往下走,我来到了浦阳江的堤岸边,发现水里长着许许多多墨绿色的水草,当水面漾起波纹时,水草也跟着扭动起它那灵活的腰肢。在这些水草丛中,还有许多小鱼在游来游去,像是在捉迷藏。有些调皮的小鱼还时不时地跃出水面,仿佛想要看看岸上的风景。过了一会儿,天空下起了小雨,雨点落到水面上,就变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圆圈,一个圆叠着一个圆,好看极了。

如果说白天的浦阳江色彩是单调的,那夜晚的浦阳江可就美了。两岸鳞次栉枇的建筑和岸上的栏杆都亮起了霓虹灯,那些灯光辉映在水面上,仿佛给浦阳江穿上了彩色的晚礼服,红的、黄的、蓝的、绿的……真是五颜六色,异彩纷呈。

这就是美丽的浦阳江,我们热爱的母亲河。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