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的作文记叙文(以和解为题作文)

和解的作文记叙文(以和解为题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05-17 15:57:01
和解的作文记叙文(以和解为题作文)

和解的作文记叙文【一】

我有一间小小的储蓄银行,它不是用来储蓄金钱的,也不是用来储蓄物品的,它是用来储蓄温暖的,那就是我的心房。

小的时候,我比较内向,总喜欢独来独往,交际圈小得像一个点,每每看到同学在一起嘻笑打闹,心里总会感到莫名的孤独,我的内心终年冰冷而孤寂,就像是少有阳光照射似的。一次,上体育课,我像往常一样在队伍后面默默地跑着,却不知怎的,突然被一块石头给绊倒了,来了个华丽的“五体投地”,我窘迫的趴在地上,脸涨得通红,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趴着的每一分每一秒似乎都变得漫长起来,我心里一边不停地责骂着自己的不小心,一边奢望着能有谁帮自己一把,又想到这样孤僻的自己,等来的只会是嘲笑罢,在思绪辗转间,突然,头上传来几句温暖的问候:“你没事吧?”耳旁句句关心的话语像春风似的将我那冰封的心灵吹化。我轻轻的抬起头,怔怔望着伸向我的那几只手,刹那间,冷却的心似乎被他们那如阳光般的友爱所温暖了,冻结的眼泪也被这一份份的温暖所融化,堆积着,堆积着,终于溢出了眼眶。他们小心翼翼地扶起了我,把我带到了医务室,又是给我涂药,又是帮我擦眼泪的,还有的在旁边安慰着我,我想着原来有这么多人关心着我,爱护着我,突然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我已将这一份份的温暖储蓄进了我的心房。储蓄温暖,我不再孤独。

还记得有一年冬天,妈妈有事不在家,我像往常般去洗澡,但却又不同寻常,因为从我记忆能够触及的那个冬天起,就已形成了妈妈先洗,我后洗的默契。只记得最初是妈妈先提出的,我也不明所以,只觉得也许是母亲比较累想先洗了休息吧。思绪又拉了回来,我拿好衣服,打开浴室的门,却觉得没有往常般的温暖,洗澡时也觉得格外的寒冷,身体不住的打着颤,我想着“为什么”,突然脑中闪过一道光,我想到以前冬天每次洗澡前迎面扑来的热气,心中不由的一颤,脑中想象着妈妈洗澡时打颤的双齿,两行热泪划过我的脸颊,我突然不再感觉到冷,因为我想到母亲对我那无私的爱,一股暖流从心中涌起,这是母爱所给予我的温暖。储蓄温暖,我不再寒冷。

世间还有许许多多的温暖等着我们去发现,等着我们去储蓄。储蓄温暖,让心灵不再空虚,好好珍惜,你会发现世间竟是这样的美好。

储蓄温暖,让心灵之歌奏响。

和解的作文记叙文【二】

记叙文常从熟悉的人和事中取材,从日常生活小事中发现深邃的内涵,常常采用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写法。记叙文的素材往往是小人物、小景物、小事件、小场面、小感情等,但表达的可能是人生意义、社会问题、生活哲理等大主题。它追求从小处着笔,而从大处着意;切入的角度很小,但是主题开掘地很深。有生活才有分数!机智的考生能从“人人心中有”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出“个个笔下无”的故事。因此,考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应该善于观察、思考,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要善于选取那些平凡却能承载深厚主题的小材料来写作。

和解的作文记叙文【三】

情感是记叙文的液。要选择那些感人的素材。题材首先要感动了作者自己,其次才能感动读者。考生可以通过叙述艰辛的生活、至深的感情经历、细腻的心情故事来表达自己对身边人和物的感恩、赞美、歉疚、追悔等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李密的《陈情表》向我们讲述他出生才六个月父亲就不幸去世,四岁时母亲又改嫁,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生活遭遇。文章写得悲怆动人,作者对祖母的孝行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

记叙文的生命是感情真挚。真情源于真人真事。写真人真事、亲身经历最容易做到感情真挚,最易写出动情点。不能杜撰耸人听闻的悲剧,骗取阅卷者的同情,只有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其中才能赢得读者的共鸣。虚情假意、矫情做作的文章只会让人生厌。

和解的作文记叙文【四】

2.要检验自己内在的信任感是否厚实,首先要关照“眼神”对我们的意义。

3.当我们发现自己在某段关系中,总是被生气、难过、讨厌的情绪淹没,这段关系的背后,肯定隐藏着我们早年与父母相处的缺憾。

4.承认渴望,也就理解了自己想要寻找的方向。

5.当年岁增长,我们的心智可能更坚强,但心底却可能更悲伤——在这个世界上,可以信任与了解我们的人越来越少了。

6.愿意相信别人而示弱的人生,才是真正健康的人生——因为故作坚强地活着,往往过得很辛苦。

7.依赖并不可耻,它代表我们心里还愿意信任那个纯真弱小的自己。主动和父母或他人重建安全关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我们心里那个弱小的自己。

8.当我们打心从心里感受不到爱,就容易困在黑暗里,不论我们多努力想充实自己、填满自己的生命,还是会感觉到深深的孤单。

9.因为无感,让我们即使在对方面前,也感受不到彼此。

10.父母对我们的影响越深,越会阻碍我们清晰地观见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并且使我们变得容易为父母互动所激发的情绪所扰。

11.一个挨饿的心灵,也许外在可以生活得很好,内在却总计划着从这样的生命里逃亡。

12.当我们内在处于一种“无法信任自己”的状态时,所看到的外在环境往往是“别人不相信我”或“别人不尊重我”。

13.我们要这样隐藏在“我不相信自己”的骗局背后,往往是因为:不够相信自己,就会害怕被别人看穿那些不美好。

14.没办法打心底肯定自己存在的人,往往能从生命中找出一段不被信任的深刻经历。

15.在幻灭中调适心情,以及学习接受无法控制,是挫折忍受力的来源,逐步形成我们成年后的抗压力。

16.这就是“矛盾意象”的力量:当我们化太多力气阻止自己去想,那件事情反而对我们更加重要。所以,要让自己沉浸在一种相反的状态里。

17.当年被如何对待,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好,而是父母带着他们的遗憾与伤痕,所以也只有能力如此对待。

18.依赖不是为了告诉我们离不开谁、不能没有谁,而是为了认识自己内在真正的渴求。那是一种童年时期未被满足的.渴求。

19.当我们无力向颁布禁止讯息的人询问“为什么不行”时,无形中也就发展出一套在禁止讯息中生存的逻辑——要不就是说服自己,被禁止也没什么不好;要不就是编造谎言,蒙骗那些我们需要顺从的人。

20.隐形攻击是一种父母加在子女身上的情感包袱,但它往往是透过柔顺的善意而生,我们可以视之为一种软性的要求,伴随着父母诚恳的、透露着“我都是为你好”的眼神和话语,就这么一天天深植于我们内心。

21.自由加自律,会为我们带来享受自我的快乐。若少了自律呢?可能就会让人活在一种缺乏边界的自我焦虑中了。

22.这种限制的框架让我们知道自己在哪里、可以成为怎样的人。于是,我们拥有了成为一个人的方向。这是人生必备的框架,是一种有“边界感”的框架,让我们不至于被过多的自由给淹没。

23.孩子的生活与梦想,往往夹杂着父母所投射出来的未完之梦。

24.如果我们宁愿停留在此刻抱怨,那么,抱怨背后的真相可能是:其实是我们自己无法放下父母的梦想。当我们不愿真正放弃父母的梦想,就会让自己陷入无法真正自主的处境。

25.在父母的内心深处,往往藏着一个说不出口的声音:他们总是盼望我们能在他们入土后,还能幸福快乐地活着。对父母而言,我们一辈子的快乐,才是系在他们心头最重要的梦想。

26.释放童年的痛苦,不代表我们不需要扛起自己的责任。当我们愿意承认和感受自己,我们的内在将更加强大、有能量。尝试找回心的力量,最好的方法就是:扛起父母以外的、属于自己的责任。

27.成年后的孩子与父母,终究要面对自己的难关与未来,谁有没办法真正帮得了谁。

28.人的天性本身就具有一种“双性特质”——一个住在世界可见之处的性别特质,和一个住在世界不可见之处的性别特质,而我们却不见得知道,自己压抑了哪一种特质。答案可能在我们对父亲与母亲的认同上。

29.我们用一个虚幻的笼子,关注了原本可以自由的自己。

30.让我们一起行行好,好好向幻想中的那对完美父母道别,然后看到现实生活中父母真实的样子,看到自己真实的样子。

31.越是对自己父母生气的人,其实越放不下父母带来的创伤,最后只好用不快乐来纪念被父母伤害的过去。越是对父母生气的人,其实也越胆怯于面对自己的不足,所以常常把错怪到父母制造的伤痛上,这样就可以永远活在童年的伤痛李,不用成为成年的自己负责。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