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新四军纪念馆观后感作文(参观新四军纪念馆心得体会500字)

参观新四军纪念馆观后感作文(参观新四军纪念馆心得体会500字)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11-08 20:29:59
参观新四军纪念馆观后感作文(参观新四军纪念馆心得体会500字)

参观新四军纪念馆观后感作文【一】

今天下午就要离开南京了,真的很舍不得。趁着还有一个上午的时间就到南京大屠纪念馆参观参观吧!昨天晚上nancy的妈妈就劝我不要去,她说太伤感了。可能是因为职业关系吧,又或者是爱国之心作祟吧,觉得来到南京不去缅怀一下怪别扭的。

拉开夫子庙青旅的大门,就有了意外的收获:哈!竟然下雪了。刚入住瞻园青旅的时候,她们就告诉我南京要下雪了,结果几天都过去了,雪还是无影无踪。没想到临走时都让我在看到了。哈!南京真的是给我带来好运的地方。

来到纪念馆门口就立刻被一种阴霾的心情笼罩着。踏入展览馆,看到遇难者的遗照,看着墙上刻着的一个个遇难者的名字,心里就更不舒服,不由得上前鞠了躬。大量的资料显示着日军当年侵华的种种罪行,在这铁一般的证据下日本却否认这一事实。本来我对日本人并没有什么感觉的,但这一刻,我十分痛恨日本人!之前的钓鱼岛事件,我觉得国民反日情绪太高涨了,但这一刻我深切理解他们激动的心情了。纪念馆里有三处地方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是水滴声。每隔十二秒水滴声就会响起,墙上亮着的那一束照着其中一张遗照的光就会灭掉,证明着又一个无辜的老百姓被灭绝人性的日本鬼子害了,心就好像被千斤大石压着,十分沉重。泪水也缺堤似的涌了出来;第二处让我难忘的是万人坑。这里埋葬着成千上万具遇难者的尸骨,更让我的心堵得慌,泪水再次流了下来。纪念馆里最常见的数字就是300000。300000代表着什么?代表着遇难者的人数;代表着日军当年禽兽的行为;代表这当年的屈辱史;代表着但是得软弱无力;更代表着深刻的历史教训,振兴中华,勿忘国耻!

参观新四军纪念馆观后感作文【二】

搪瓷杯子,杯上的烤漆掉落了。战火纷飞的日子里,很少有能吃饱肚子的时候。今天的我们,不知饥寒为何物,那时的战士们,饥寒交迫中依然挺直腰杆与侵略者战斗。食物匮乏,皮带野草树皮都成为了食品。然而因饥饿而牺牲的战士们依然有那么多。

新四军纪念馆内有许多壁画,形象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激烈场景。战争是绝对不能进行任何美化的,它是残酷的、是激烈的、是无情的。它可以随意夺走一个人的生命,轻松地让一个家庭陷入痛苦,令整个国家混乱动荡。比天灾更可怕的是人祸,人为造成的灾难,其结果谁也无法预料。我们反对战争,热爱和平。不愿看到任何一个灿烂的生命在战火中陨落。

烈士的姓名,可考的抑或不可考的,皆被庄严地镌刻了。历史值得铭记,英雄更应当铭记。一个缺少英雄的民族,一个缺乏信仰的民族,是不能够长久的。冰冷的石碑上刻下的'姓名,背后也曾是一副副肉身躯。肉之躯,钢铁意志。他们是决绝的,是骄傲的,是充满信心的。就像浮雕上刻画的那般,此身既付国,便不再回头。

新四军精神,"就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精神,就是服从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就是不怕牺牲、冲锋在前的精神,就是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

在一个新的、没有战争的时代,这样的精神似乎有些"过时",然而时代更迭,这样的精神应该与时俱进、被赋予新的内涵。

现在的新四军的精神,不是冲向战场奋勇敌,而是勇敢顽强,努力拼搏;不是吃糠咽菜,过苦日子,而是勤俭节约,奋发图强。团结一致,奋勇争先,百折不挠,我想这些,应当永远不会过时。

"中华儿女们记着,你们的幸福是用换来的!"

人生有很多事可以忘记,有些事莫敢忘却。伤疤纵然好了,疼痛依然留在那里。铭记历史、感怀先烈、居安思危、发奋图强,我想这正是我们要做的。

离开新四军纪念馆,士兵铜像依然高高矗立,号角声如在耳畔,警示后人勿忘国耻。

参观新四军纪念馆观后感作文【三】

为了让我的暑假过得更充实,今年八月初爸爸带我去参观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一到一楼大厅,我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各式各样的武器应有尽有,有重机枪、轻机枪、步枪、迫击炮等。我和爸爸走进了侧边的一个小房间,里面有壮丽的山河模型。

我们来到了二楼,上面的陈列更丰富:有许多将领的画像、简介,有将领的衣物,有老百姓发明的地雷等。我们来到了一面仿造当时碉堡的墙前,上面有很多洞口,每个洞口都能发出不同枪的声音。然后我们看到了一幅新四军与日军展开激烈斗争的壁画,还有陈毅托子的塑像。

出了新四军纪念馆,我和爸爸向西边走去。那里的石碑揭露了当时日军烧抢掠、屠人民的种种罪行;还雕刻了烈士们的雕像。

我们参观完了西边,又去参观东边的大型武器展览。那里有威力强大的轰炸机、无比庞大的军舰、还有无坚不摧的坦克等等。当我正在为这些庞然大物而惊叹时,一位老爷爷走过来对我说:“你看,中国是多么落后啊!打退日本真是侥幸。”我听了很生气,马上反驳道:“那时的中国就像一头沉睡的狮子,随时都会咆哮。我们中国人打退日本侵略者凭的是战术和勇气。现在我们国家这么强盛,不就是有力的证明吗?”老爷爷被我说得哑口无言。

参观完新四军纪念馆,我感慨万千。新四军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不朽的功勋。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要好好学习,长大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

参观新四军纪念馆观后感作文【四】

农历六月初五丁酉年夏,我有幸来到了上海,与夏令营的伙伴们一起参观鲁迅纪念馆。

门前有座青铜的雕像,那人未完全舒展的眉毛好像在思索着什么,双眼凝视着远方,拿着香烟,穿着长袍,坐在石凳上。他就是世人皆知的鲁迅。先前,我也曾了解过鲁迅,读过他的几篇著作,在绍兴的故居,也领略过一番。如今,来到了纪念馆,在一个多小时里,我们望着墙上的文字与图片,展柜里的文物,更深入的了解了这位人物不平凡的一生。

那是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当时的上海又是英国与法国的租界,一位文学家的薪水是不稳定的。即使有郁达夫这样知心好友,鲁迅的一生的艰苦也只能藏在心中自己咀嚼,病痛与国难,像沉重的担子压在他的肩膀上。同伴们一个一个被逮捕,离他远去。他也只能悲哀,叹息。一次次的危险,一次次的避难,疲惫与心力交瘁轮番攻击。

年仅55岁的鲁迅,在一月时得了胃疾,忍着剧痛的他仍然坚持写作,最后的一本创新之作《故事新编》出版,6月,身体略有好转,鲁迅及身边的人都认为“鲁迅先生好了”。但,造化弄人,世态炎凉,他在18日黎明前疾病发作,气喘不止。逝世!

纪念馆中,鲁迅去世时的面容完好的保留下来,他安宁的去了,白色石膏复制的脸上,有鲁迅的几根胡须和眉毛。慈祥的脸,安静的面对着神。

鲁迅去了,中国伟大的文学家,中国的“民族魂”离去了。在遗留下来的影视资料里,鲁迅的葬礼上,人潮汹涌,有悲愤的脸,仇恨的脸,以及被泪水肆意流淌的脸,和握紧的拳头。人们环绕在他的灵柩前。,宋庆龄,郭沫若,郁达夫,都为这个谱写了中国新篇章的传奇人物的,而伤心,而感叹。

鲁迅了,是悲的,但他留下的文字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这是喜的。鲁迅虽然离去,精神永不朽。即使他在黄泉路上,也不会默默叹息了,因为他是抱着中国成为强国的志向离去的。岁月匆匆地向20世纪告别了,上海这一隅之地也变为繁华的大都市。但人们不会忘记那座坐落在虹口区的纪念馆,诉说着一位中国“民族魂”的一生光辉。

我想,鲁迅在天之灵,看到了如今高科技的中国,是否会欣慰呢?

参观新四军纪念馆观后感作文【五】

到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遇难同胞纪念馆是很值得一去的地方。

到达后,只见纪念馆的外观是灰白色调方正的建筑,上书“侵华日军南京大屠遇难同胞纪念馆”,我的心顿时沉重起来。炎炎烈日下,等待进馆的人群排着长队。借此等待的时间,我看见右侧是一组黑色雕塑,表现了侵华日军的暴行——幼小的孩子被惨,年迈的老人仰天痛哭;年轻的妻子遭受蹂躏,丈夫却无力保护;敌机狂轰滥炸之下,儿子牵着颤巍巍的老母逃难,何处是乐土,何处是生路?

进入悼念广场,一条两边布满鹅卵石的不宽的路伸向史料陈列馆。迎面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高大突兀的石壁,“遇难者300000”,用中英日三国文字镌刻,斗大的字,让每个进入的中国人一眼就看得见,让每一个进入的日本人一眼就看得见,让每一个进入的不同种族、肤色的人一眼都看得见1 30万!其实这还是保守的统计,实际在大屠中遇难的人数远不止这个数字。

史料陈列馆呈平顶半地下墓室形,看着不高。进去后先要经过一处厅堂,幽暗的灯光就像发自地狱,我的心情越发沉重了。

首先以实景展示的是日军攻破南京的经过。1937年1 2月,日军从上海进逼南京城,国军浴抵抗,但未能有效阻击其多路进攻。12月13日,在一片混乱中日军攻入城内,长达六周的大屠拉开序幕,人类史上最惨绝人寰的悲剧无情上演!战役中牺牲的国军将士可歌可泣的事迹令人动容,他们的照片高悬壁上,他们的名字光耀山河,与日月同辉!

需要记住的还有一个名字——松井石根,正是他下令日军可以在城内烧淫掠,为所欲为(此人在战后接受审判,作为乙级战犯在南京被执行刑,没有逃脱历史的惩罚。

当然最令人愤慨的是侵华日军罄竹难书的罪行,馆内以照片、实物、影像、名人信札、侵华日军回忆录等详实确凿的史料证据展现出来。遍布六朝古都大街小巷的日军官兵就是恶魔、野兽,难以想象的罪恶在那漫长的六周里每分每秒都在发生,昔日的金陵胜地沦为炼狱,成群的手无寸铁的百姓被驱赶到长江边,遭遇机枪疯狂扫射,鲜染红江面。为节省子弹,日军干脆逼迫人们走向“万人坑”——活埋。每12秒就有一个宝贵的生命消失,1 2秒,1 2秒!惨无人道的人游戏是野兽取乐的消遣,一颗中国男子的头颅被搁在路边木栅上,去的面容上满布凄苦悲伤,嘴里被塞进半支香烟!这颗头颅还被当做皮球踢来踢去,围观者发出鬼哭狼嚎般的狂笑,他们不是人!中国人的命就这么不值钱吗?!我感到满身的热在沸腾,满腔的怒火在燃烧!

在经历了1 20分钟沉痛与悲愤的心灵旅程后,我走到出口。墙壁上镌刻着醒目的大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铭记历史,忘记仇恨”。

中日两国,本为一衣带水的邻邦,远在隋唐时期,日本曾数次派遣使者来到中国学习先进。到了近代,日本积极效法欧美国家,实行明治维新,一跃而为亚洲强国,徒弟超过了师傅,转而狼子野心大暴露,妄想吞灭幅员辽阔的华夏九州。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回顾南京大屠惨剧,可上溯至1 840年古老的国门被侵略者坚船利炮打开为发端的'百年磨难史与屈辱史,我们获得的教训与经验何其沉痛与深刻。

是的,历史不能忘记,要刻骨铭心地记住!我们应该时时警醒,刻刻反思,将这股力量化为振兴民族与国家的动力!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