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打破碗的作文(一年级看图写话打破碗)

一年级打破碗的作文(一年级看图写话打破碗)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06-20 18:04:37
一年级打破碗的作文(一年级看图写话打破碗)

一年级打破碗的作文【一】

我们徘徊在生活的“半山腰”上。这条山路坎坷难行,荆棘遍地。我们总是朝着下山路迈开步子,走向属于我们我们群体,走向属于我们的地方。如同那群随波逐流的小鱼们,毫无方向,漫无目的。可就是没有尝试着,向着崎岖、坎坷的山路攀登一下。感受在山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而在人生的征途中,往往就有一些人能在困难和挫折中取得成就,那是因为困境能磨练出强者,能产生一中向上拼搏的动力!

就像那条不服气,不甘心的小鱼,它不一味地遵循自然规律,它欲想打破自然规则。

它想:为什么,它们为什么一定要成群结队的游?它们为什么一定顺着下游游?为什么……鱼儿太疑惑了,太不服了,太好奇了。终于,从它心中喷发出了一个信念:我要“逆向而行”!我要“打破常规”……

在生活中的我们,不能在逆境中快乐,因为我们不去尝试,不去突破。因而,生活给我们的是单调,是乏味的。所以,不管鱼儿最终是怎样的结局,它也是一条“精彩的鱼”。

想想我们也是一样啊,我们除了要越过坎坷,走过平坦,还要铲除荆棘,将泪擦干,试着突破自己,逆向而行。最终在撒满星星的天空下,凭着一颗不哭泣,勇敢的心。感受真正成功的感觉。

鱼儿的坚持不懈,鱼儿的突破自我,都是值得我们的学习的。我们要与时俱进,打破常规,攻克一切堡垒。突破、向前,生活带给我们的困难,我们要用自信去“包容”它!

一年级打破碗的作文【二】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滴墨水滴在一张纸上,分别让十个大人和十个孩子说说它是什么。十个大人的答案不外乎一个:“这是一滴墨水。”而剩下的十个孩子看见了,却争先恐后地说:“这是一只甲虫在爬树。”“这是一个圆盘。”“一轮挂在空中的圆月。”……孩子们的回答各有不同,出人意料。

智少愈完,智多愈散。小孩子学知识最自然,最随心所欲,最快乐,人为的成分最少,天性最完美。小时候老师经常玩图片游戏,当他举起一张画着月亮的图片时,我说那是小船。老师很不认同,跟我讲了许多它是月亮的道理。是又怎么样,谁说不能是小船?可怜的大人,他们的思维已经禁锢在某个固定模式之中。似乎正确答案必须经过文字、经验的推证,一定要有据可查,一定只有一个。人们心目中的标准,就成了束缚人们尽情挥洒智慧的绳子,成了扼小孩子无限遐想的凶器。

诚然,标准让我们知道怎样是“过”,怎样是“不及”,但标准有时却会束缚住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局于一隅。往小说,曾经有人觉得在成语故事“杞人忧天”中的杞人是愚笨之人,人们觉得天踏下来是不可能的,于是觉得他可笑、可悲。以此来劝解人不要无事生忧。当他萌发这个想法之后,便有许许多多人来阻止他,来告诉他不用过多的担心,跟他讲了许许多多的道理。然而,在我看来,杞人哪里是什么庸人,他是个哲学家。他突破了常规,想到了常人所想不到的东西。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赫拉克利特和恩多克勒都认为天是会毁灭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哲学就是从忧天开始的。然而,有多少人认为他的想法创新、突破常规、是常人所不敢想的伟大尝试呢?到最后,刚萌发的哲学之芽很快就被人们“天不踏”的标准掩埋,很快就扼在摇篮中,并留下不美之名。这种标准会使人错失许多思考的机会,使教育变得古板生硬。我们学的不是书本,不是教条,是智慧与思想。

然而,往大了说,如果不是古板的标准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当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时,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反对他,认为他以人当牲口;如果不是机械的道理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认识,当英国琴纳一时提出以牛痘接种可以免除天花时,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反对他,提议剥夺他行医的权利,认为他亵渎神灵。牛顿的地心吸力学说被质疑,哥白尼因日心说的提出遭迫害。但时间验证了一切,他们提出的全是科学真理。愚昧的标准让人固执,而伟大的人总是要创造伟大的先例。如果不突破常规,何来时代的进步,何来科技的发达呢?

突破常规,要求我们不为标准所束缚,要求我们有21世纪人才所具备的素质“创新”。这样,你可以沉浸在知识海洋里,你可以自由翱翔!

一年级打破碗的作文【三】

忙碌的生活中,太多的条规约束了人们的生活,使我们如线上木偶一般,一成不变,最终导致身心俱疲却碌碌无为。

动物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坐在窗前奋笔疾书,一只色彩斑斓,翅翼修长的蝴蝶从敞开了一半的窗口飞了进来,在我身边悠然飞舞。约摸半个多时辰后,不知是蝴蝶厌烦了房间的局限性,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它开始朝着窗口有光亮的方向飞去。可是,蝴蝶一次次地撞在另一边没有打开的窗口的玻璃上。它似乎有些慌张了,更加努力地朝着同一个方向飞。出口就在旁边,可蝴蝶却坚信隔着玻璃的光明就是它的出口,恐怕也是天性使然。

这个无形的.牢笼就这样束缚了它,它所做的只能是徒劳无功地做着无谓的尝试,直至筋疲力尽。

泰国被誉为“万象之邦”,当地的训象人在表演的时候,都只是用绳将大象拴在竹竿上,许多人觉得很难理解,小小的竹竿如何能拴住力大无比的大象?其实很简单,在大象还很小的时候,就一直被拴在大树上,小象虽拼尽全力却仍然无力逃脱。最后,小象终于放弃了努力,并形成一种观念:绳子是无法挣脱的。如今小象虽然长大了,却再也没有做任何尝试。

法国科学家约翰·法伯进行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他在一个花盆的边缘摆放了一些毛毛虫,让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圈,以此同时在离花盆几英寸以外的地方放了一些它们最爱吃的松针。由于毛毛虫天生就有跟随者的习性,因此它们一只跟着一只,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绕着花盆一圈圈爬行。这群毛毛虫就这样一小时、一天、两天地兜着圈子,连续几天后,终于精疲力竭饥饿而。

人类也有同样的做法,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理定式现象,以其相反的则是创造性思维。“敝帚自珍”只能导致“故步自封”,打破常规,敢于创新,不要惧怕失败,对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都至关重要,不创新,就永远落后。

法伯在自己的试验总结里写的话,也是我最后要说的:在那么多毛毛虫中,哪怕只有一只与众不同,它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