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思作文和阅读班(学而思阅读作文哪个老师讲得好)

学而思作文和阅读班(学而思阅读作文哪个老师讲得好)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6-10 16:51:14
学而思作文和阅读班(学而思阅读作文哪个老师讲得好)

学而思作文和阅读班【一】

看因讲《论语》所体现出知性气质而被众人所熟知的于丹女士的专访,她这样描述孔子: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专访在笑声中结束,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巨大的困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孔子?换言之,孔子及《论语》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古人云: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在现实中的意义重点在于作为诱惑出现。眼睛作为对外界认知的一个通道,似乎更易被现实所乱,从而蒙蔽内心。色彩是斑斓无常的,正如每一种诱惑与,而能够抵之御之的唯一办法即是强大、坚定自己的内心。而温度,正是内心的良药。《论语》教与人天地和谐共处之道为先,其意很是明确:一个人可以闭世隐居(而这点确实由许多人难以揣测的社会因素造成),但他必须活在世上——意味必须先学会与自然相处,儒家所讲的类似与道家的“天人合一”便在此有所体现。

而第二要务即为心灵之道,我觉得这足以体现孔子这个圣贤对人生把握太到位了,只要心灵足够强壮,那么便可以做到宠辱不惊,在人生的风口浪尖上依然神定气平;同样,是要给心灵找到正确的归途,那么仁、义、礼、智、信自然成为其准则,黑白清浊也就自然分明。国外的情诗中总说:WESHOULD BE STRONG ENOUGH TO FIGHT FOR THISLOVE。虽然情感亦属错综复杂,充斥人性境遇的,但一个“足够强壮”也与孔夫子所倡的心灵之道不谋而合。明白这两点后,理想、交友、人生都已不是问题。

“为大事者不拘小节”主要的路径已确定,自然就难堕迷途。我们确实能从《论语》中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他拥有一个常人应有的率性,也拥有一个圣哲的豁朗与通彻;也会对天发誓,也会“知天命”而慨叹。——这就是孔子所提的人生,严格要求心灵,放松生活状态。在现代社会纷杂之中,人生需要一个自己心灵的乐土,而《论语》的意义在于“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照耀下踏上归途。”

学而思作文和阅读班【二】

记得曾经传言六年级换老师时,一个安排到要教我们班的数学老师因为对我们的厌恶而自愿去教低年级。我不曾去证实这个传言,或真,或假,对那样一个班级来讲,似乎是完全不需要的。清楚地记得五年级时换上的班主任,那是一个幽默,宽容的男人。我感觉我们似乎很快建立了友情,尽管作为班长的我,几乎从来不曾让他省心过。他与我们度过了一年多的时光,虽然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班变了,变成了最终的那个样子,但是我仍感激他,感激他让我们逐渐成熟了起来。而一切却出其不意的定格在了那个原本快乐的星期五。记得那天我们秋游,他却突然在路上告诉我们,他要当大队辅导员了,值得庆祝的一件事,却注定了他与我们的分离,可能这样说太过悲观,不过我们的确有太多的不舍。一切来得太突然,回到班里,全班都哭了。那次,他没有像安慰小孩子那样的让我们平静下来。那是一种命令的口吻,我猛然间明白过来,坚强的人,不应该流泪。于是,那个上午还是班主任,陪我们秋游的老师,下午便成了监督我们鼓号队训练的大队辅导员,突如其来,让人无法接受。

不知怎的,从那天起,我变得越来越固执。终于,那天鼓号队训练,我因一时的想不开,摔了鼓,然后狂奔回教室。承认当时的自己是自私的,我甚至没有顾及到当时的老师,他多么尴尬……当然,他没有怪我,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因为他的宽容。后来,他上楼劝我,说了些什么我已经淡忘,只记得因为冲动,那天我没有再回到鼓号队。我们的新班主任是一位及其严厉的女老师,那是对我期望值最高的老师。我清楚地知道她想要培养我,塑造我,让我变成一个格外优秀的学生。我努力了,却没有做到,可能是因为性格的`缘故吧,我的生性中,总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顽固。

小学生活最终过去,六年的游戏生活结束了。最后那天,很平淡,记忆中,流泪的同学很少,尽管,我们是在做最后的道别……世事无常,来到初中的我,发现生活变得枯燥而乏味。小学时老师对我的宽容,却被现在的老师理解为对我的放纵,真的,我恨这样的说法,更恨这样理解的老师……着实怀念以前的那个我,那个敢说敢做的我,那个一切都名列前茅的孩子。

然而,梦结束了,留下的仅仅是我的固执与不屈,而这些却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无数的压力与痛苦,我不明白来到这样一所优秀的学校里,为什么我会留恋过去,为什么我会后悔自己的到来……或者小学仅仅是我生命中的一次偶然吧,现在的我,还能奢望些什么呢?

学而思作文和阅读班【三】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宣扬“仁”。在《论语》中,孝道有着不可动摇的.低位。中国人自古认为百善孝为先,把孝道作为道德之根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年轻学德的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现在的你来说,你一定认为孝只要做到能养父母孩子吃饭就行了,但狗了、马了之类的动物都会喂饱幼崽儿,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恒的照顾老人小孩,那人还跟动物有区别吗?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对父母尽孝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还有精神、心理的关爱。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为自己忧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时,父母才为自己担忧,其余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担心。“事父母能竭其力。”一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让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让父母担忧也是没办法。除了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这样就是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句话告诉我们: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这句话明确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从,孔子反对愚孝的绝对无违,应该以道义为标准,客观对待父母的对错;如果父母做错了,却不听从自己的劝告,也要履行孝道,绝不能对父母产生怨怼之意。

《论语》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宝库。如何做人,是一个终生的课程。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