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秦汉故居的心得体会作文(参观秦汉馆感受作文)

参观秦汉故居的心得体会作文(参观秦汉馆感受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4-26 03:22:17
参观秦汉故居的心得体会作文(参观秦汉馆感受作文)

参观秦汉故居的心得体会作文【一】

5月18日上午,松榆里社区党委组织100名党员到宋庆龄故居进行了参观学习。这是松榆里社区党委为深入开展“两学一做”而开展的“访北京名迹、扬中华文化、做合格党员”系列活动之一。

宋庆龄故居坐落在北京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后海北沿,宋庆龄从1963年4月迁居于此,至1981年5月29日逝世,共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8个春秋。党员们首先参观了宋庆龄生平事迹展览馆,一幅幅照片、一个个物件展现了宋庆龄伟大而光荣的一生。她从青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了救国救民的事业,为了“求中国自由平等”的理想,历尽艰险、百折不挠、至不渝。宋庆龄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深受国内外人士的爱戴。

走出展览馆,户外阳光明媚。党员们来到了宋庆龄故居主楼,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外观仿古,内部的陈设至今仍保持当年原貌。庭院当中有两株海棠,枝繁叶茂,已有百年历史,均为原醇亲王府花园内的植株,春华秋实,宋庆龄常常用果实制作海棠酱,送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品尝。庭院后面,可见清碧的湖水将主楼和草坪紧紧环抱,后湖畔有一鸽子房。宋庆龄喜爱鸽子,常在工余亲自给它们喂食,鸽子也是宋庆龄和平思想的体现。

通过参观宋庆龄故居,大家深刻领会到宋庆龄的一生始终是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永远铭记和认真践行宋庆龄同志追求正义、刚毅博爱的精神。党员同志们要学习她热爱人民、谦逊和蔼、平等待人、甘做真正的人民公仆的伟大情怀;要学习她信仰坚定、理想崇高,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爱国主义精神;要学习她实事求是、严谨细致、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无私奉献精神。

参观秦汉故居的心得体会作文【二】

10月26日,我们几个艺术班的全体同学前往我校的德育基地―――阿炳故居参观学习。

一路上,我们边走边说。虽然路很长,脚走得发酸,但想到阿炳一生中那么多的千难万苦都走过了,如果我连这么一点小的“困难”都克服不了的话,那我还算一个三好学生吗?想到这儿,我就鼓足勇气,迈开步子,奋力向前去。

到了阿炳故居,我既高兴又失望。高兴的是我终于来到了我神往已久的阿炳老先生的故居,失望的是阿炳故居的班驳落离:虽说是2002年重修的,但感觉还是那样破旧。

走进展厅,第一个印入眼帘的就是挂在墙上的著名的《二泉映月》的曲谱。这张曲谱的纸已经非常破烂,看得出有一些年头了。随后,我又仔细地参观了阿炳当年使用过的帽子、琵琶和有关的文字资料。从中,我了解到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号雪梅之子。还有一段资料让我深受感动。阿炳的父亲精通各样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年时就表现出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十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求他迎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

走出展厅,我们又观看了阿炳的卧室、厨房和花园,这些景物似乎都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阿炳的花园没有薛福成故居那样雕梁画栋,也没有寄畅园那样精致小巧,只有看似不起眼的几株枫树、桂花、腊梅,然而正是这些最普通不过的花木,见证了一位贫苦百姓坎坷辛劳的一生。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阿炳正是尝尽了人间的苦难,有着非凡的吃苦精神,才能成为一位著名的民间艺术家,给我们留下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殿堂中的瑰宝。

一眨眼,我们要回校了,《二泉映月》哀婉凄美的旋律在我耳畔响起,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激昂悲愤的语调,似乎倾吐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疑问和伤感。我们和“阿炳”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学好文化知识,同时也要勤学苦练,把拉二胡的水平不断提高,对得起现在这么好的条件。

参观秦汉故居的心得体会作文【三】

春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绍兴。一路,我们游玩了很多地方,有西施故里,绍兴水乡,还有鲁迅故居。而我印象最深,最难忘的是鲁迅故居。

记得那天天气阴沉沉的,我们心里祈祷着不要下雨,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雨还是淅淅沥沥地下了,落到脸上凉飕飕的,好像是眼泪水一样。一路上导航给我们指着路,爸爸的车开地也很慢,生怕错过了我们要去的地方,我们刚拐进一条小街,我就被一大片的红灯笼给吸引住了,红红火火的,实在是太漂亮了!原来,这就是鲁迅故居的大门。我们赶紧停好车子,去参观这个大文学家的故居。

鲁迅先生的家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大”,因为,里面有很多的房间,每个房间摆设了很多不同的东西。有的房间里有很多的书柜,有的房间有床,有的房间摆满了箩筐,还有的房间摆满了椅子,桌子……。妈妈说它们分别是鲁迅小时候的书房,卧室,还有的是厨房,客厅等等,真是各有各的用处啊。我们走了好长时间才绕完了房子。我问妈妈:“鲁迅家真有钱啊,住这么大的房子,真是一个大富豪!”妈妈笑着告诉我说:“鲁迅是个伟大的作家,他用自己的笔作武器来和敌人斗争,来为人民服务……”听了妈妈的话,我似懂非懂,只是觉得鲁迅实在是太伟大了,居然能用笔作武器,那笔得有多大啊?爸爸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着说:“笔能写文章,鲁迅先生就是用文章来呼唤人们,让大家的头脑清醒起来……”

听了爸爸的话,我终于明白了,原来鲁迅先生是用文章来为人民服务的,看着墙上鲁迅先生的遗像,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我心里默默的想:“我要好好学习,像鲁迅先生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观秦汉故居的心得体会作文【四】

古往今来,长江后浪推前浪,英才辈出,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更是被古人震撼:李时珍跋涉千里,写出名著,被后人传颂;戚继光智斗倭寇,保卫边疆,留千古英名。正巧,爸爸去过旅游家徐霞客的故居,于是自愿作导游,为我解说。

我们首先来到了后人建设的徐霞客园,立刻被一部104幅的围墙石刻连环画所吸引,石刻讲述了徐霞客的艰辛路程、感人事迹,他旅游只为科考,为后人做了铺垫。他不满20岁便开始了旅程,他不畏艰险,发现并纠正了地理书的错误。游遍了大半个中国,才恋恋不舍地与世长辞,终年56岁。

接着,我们来到了古色古香的徐霞客故居,看着详细的图片资料介绍,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为了梦想,他不惜钱财,不惜工作,不惜前程,甚至不惜家人和生命。这时,我感觉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我的上空。

回顾他的一生,无处不惊险,徐霞客却以惊人的毅力,写下了大名鼎鼎的《徐霞客游记》。他靠的是什么?是兴趣,是渴求,更是信念,他的信念如此坚定,公平的历史才给了他公平的命运,公平的一生。

徐霞客,你,是真真的伟人!!!

参观秦汉故居的心得体会作文【五】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激励全体党员爱岗敬业、与时俱进,6月29日,黄桥镇中心小学全体党员前往周恩来故居和纪念馆,缅怀伟人丰功伟绩,接受先进性教育。

首先,全体党员来到驸马巷,参观了周恩来故居。随后,大家来到周恩来纪念馆,瞻仰了周总理的塑像,了解了总理一生的丰功伟绩。总理一生光辉的历程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位党员: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党和人民无私奉献、鞠躬尽瘁,他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处,一切都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春蚕到丝方尽的精神,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

在周恩来铜像前,全体党员高举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并合影留念。

此次参观学习,党员们的先进意识大为增强,大家一致表示:要发扬党的光荣传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永葆先进性,扎实工作、积极进取,在办人民满意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参观秦汉故居的心得体会作文【六】

为进一步加强党员学习教育,强化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4月1日我镇组织党员干部60余人,赴淮安周恩来纪念馆、故居参观学习,缅怀周总理伟大的革命的一生,学习周总理勤政廉政的精神和严谨朴实的家规家风。

在周恩来故居,大家认真参观了周恩来总理出生的房间、儿时用过的物品,仔细聆听了讲解员的讲解。在周恩来纪念馆主馆内的汉白玉塑像前,向总理座像敬献了花篮,在总理的铜像前,全体同志面向鲜红的党旗再次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表达最崇高的敬意。纪念馆内的'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镌刻了总理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的伟大一生,使大家倍感教育。

通过这次党员学习活动,使全体党员洗礼了灵魂,振奋了精神,坚定了信念,强化了意识。同志们都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甘于奉献、勇挑重担、恪尽职守,努力争做优秀党员。

参观秦汉故居的心得体会作文【七】

周恩来故居,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它被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向我们展示了周恩来总理的伟大一生。前几天我校集体组织去那里参观,我心里无比激动。

进入故居,我们向西通过一道腰门,是三间面南的正屋,这是周恩来父母当年的居室,格扇的门窗糊着洁白的绢纸。正屋向西,便进入一道南北走向的狭长的走廊。走廊南端西侧,是两间别具一格的亭子间。博学多才的陈三姑,不但亲自教周恩来识字、背诗,而且还给他讲述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使童年的周恩来萌发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思想。

在亭子后边,有一眼古老的水井,石刻的井栏中,被绳索磨出了一道道深痕,井水清澈见底。在井台东南角不远的厨房前,有一块不大的菜园。周恩来当年跟着蒋妈妈在那里学会了种菜、种瓜、种向日葵,用汗水拌井水辛勤地浇灌。在最初的劳动实践中,小小年纪的他悟出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和劳动人民的伟大。我们十分感慨:在户外多活动、多实践,原来也可以悟出生活的哲理。

我们来到后院,这里有周恩来童年最喜爱的两株腊梅,一棵雪松和一丛翠绿的苍竹,加上新栽的花草树木,使旧时冷落的后院万物峥嵘,四时葱绿。树青花红,多美的地方啊!我们无不啧啧赞叹。

故居里的一切,无不反映出人民公仆周恩来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坚持真理、光明磊落的一生,我们永远爱戴他!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