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小作文推荐(历史考试中的小作文初中)

中考历史小作文推荐(历史考试中的小作文初中)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4-23 06:04:27
中考历史小作文推荐(历史考试中的小作文初中)

中考历史小作文推荐【一】

那晚,天上飘起了久违的细雨,伴着雷声我在窗旁望着不徇丽的天空……

同学发来信息告诉我,每年这几天都会飘起另类的细雨,我问他原因,他给我的结果让我为之震撼,即便我是个不易在脸上表露情感的孩子。他告诉我,七十年前在南京,日军对南京人民大屠。这场雨是他们的眼泪,雷声是他们的嚎叫,昏暗周围的乌云是他们不愿散去的灵魂。尽管不足以为信,甚至有些荒唐,可我还是愿意听他细细说来。

是呀,1937年的12月,那是个黑暗的12月,是一个真正寒冷的12月,是一个让我们心碎的12月。日军在六周内残南京人民30多万,平均每12秒就有一盏生命的灯火熄灭。这个无法改变的过去诚然牵动着我们的心。那是一个反人类文明的历史悲剧,当时的日本人违背了人类的本性。从某种角度来看,日本人将永远无法得到南京人的尊重,尽管中国五千年来是一个礼仪之邦。他们“痛快”的赢了这场战争却彻底地输了道德,彻底。这场硝烟漫长,至今我们依然觉得毛骨悚然。这是我们的悲哀,心中永远的痛。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视看到了一个记录片,一个关于南京大屠的记录片。“赤裸裸”图片和恶心的数据在我的眼前游荡。那是一个个让人悲愤不已的片段。真正的生灵涂炭难道就真的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趋势?我不是南京人民,但我想只要是身系中国心的人或者是稍有良心的人见到那一幕都会难以控制内心情感的宣泄,是悲伤也好,是愤怒也好。

突然很想到南京纪念馆把自己的祝愿和祈祷毫无保留地寄于纸船,让他们承载着点亮的小小的蜡烛,随清流流向先人和今人心中美丽和谐的殿堂,希望途中再也不要经过那一段黑暗寒冷的时光了。我忽然庆幸我是个出生和和平年代的孩子,庆幸每一天醒来,我还能见到我亲爱的家人。有什么事能比无端端就失去生命还可悲呢?

然而,我内心却被南京人民感动至深。在记录片的最后,导演给了南京纪念馆一个特写,在石碑上刻着清晰的“和平”二字。看至此,我的眼泪便倏然落下。和平二字才十二笔画,多么简单的两个字啊。可正是因为这两个字,让多少人丢弃一切,哪怕是放下生命也要去追求,他们得付出多大的勇气去诠释,这不仅仅是中国的和而不同了。“南京大屠——可以宽恕,不可忘却”,这是南京人民七十年来对世界的交代,也的中国对世界发的交代。

其实,无论是谁都是战争的受害者,其中人性的沦丧与生命的无奈,归根结底都是战争的残酷和惨淡。就连我们这一代也会因曾经的战争而被深深地伤害。没有人会喜欢战争的,战争只是强权和霸权的访客。就像冯小刚在他亲导的电影“集结号”中的访谈会上说的“美国的战争片之所以很受人们的喜爱,是因为美国战争片上的'的战士在戏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战争的恐慌和厌恶,都是人类的真性,没有人会因为战争的到来而感到兴奋和快乐。那是一种虚伪,另类的虚伪。”中国累了,世界累了,我们早以厌恶了。这世界不能再有战争了,每个人都有他们活下去的权力。

“和平与发展”,世界当代的主题正向我们暗示着,我们需要放下仇恨,却不能忘记历史事实。铭记历史,唤醒世人珍爱生命是真正和谐对我们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还需我们一人一力……

中考历史小作文推荐【二】

你们一定知道南京大屠吧!当年,日军在南京屠了30多万中国人,成千上万的人被枪后浇上汽油焚尸,骨灰残骸被江水冲得无影无踪,还有许多未被发现的秘密活埋地点……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到底有多少南京同胞惨遭日寇害,恐怕谁也无法精确地估计。

国耻象大山一样压在中华民族的头上,压得几亿人民透不过气来,也在我们这些少年人心灵里灌注了铅一样沉重的忧愁和哀伤,中国,我们古老的中国,生我养我的中国,地大物博却遭人欺凌宰割的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挣断身上的屈辱锁链,铁骨铮铮地站起来啊!

整个八年抗战期间,侵略者的铁蹄践踏蹂躏祖国的胸脯,其中有几年在上海这个“国中之国”中,也看到英国,美国士兵耀武扬威地走在马路上,外国军舰在黄浦江上任意来去。只有尝尽失去自由和被压迫的滋味,才能深切地懂得“勿忘国耻”这四个字的含义。现在,每当唱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时就会联想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句古训。

多少年风雨沧桑,河山巨变,我们的祖国早已摆脱了屈辱和苦难。然而,我们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许多发面还处在落后地位,落后是现实,安于落后就是可耻了神州大地的一些角落里,权欲观念,愚昧思想,腐败堕落作风,惟利是图,崇洋媚外……种种可鄙的现象,更使正直的人感到可耻。也许这些可以算作新的“国耻”吧,这些有损国格,有损中华民族形象的“历史”,我们一天也不能容忍!

半个世纪以前,我们中国被许多帝国主义者践踏蹂躏,我们的人民失去自由和生活的权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耻辱,这些耻辱是我们祖国的伤痛,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哀。有人会说,它已经过去,就让它过去好了,干吗还要“勿忘”呢?这是因为,忘记“耻辱”虽然可以减少伤感,但是记住“耻辱”就是记住祖国的历史创伤,能激起更强烈的民族精神,让我们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记住中华民族的祖先为祖国所做出的牺牲,更能增强自己对祖国的责任感。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的教训,才能保证世间不再有战争和屠。

最后,让我们高呼:牢记历史,爱我中华!

中考历史小作文推荐【三】

1、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擅长形象思维、会刻画人物的同学可选择记叙文,擅长抒情的同学可选择散文。初中生一般不提倡写议论文。

2、精写前几段,给评卷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要精雕细刻,要出彩。比如,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可提出问题,引人注意;或巧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巧述故事,引人入胜,或巧用题记,揭示主旨,或巧用诗文显诗意。写好结尾和过渡段。阅卷老师一般是S型的扫描全文。结尾可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或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虚笔拓展,扩大容量;或精辟议论,深化主旨。

3、要给自己充足的构思时间,不要急于动笔,’宁停三分,不争一秒’,因为写作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写到一半,突然发现,呀,把题目理解错了,或没领会好命题的要求。最可怕的是文章写到一半,又想另起炉灶。时间没了,心情也坏了。干着急。建议打草稿,防止’三边工程’(边立项,边设计,边施工。考场作文不宜见异思迁,边写边改。要贯彻一种构思。一旦构思已定,就不要轻易改变。

4、要力避前松后紧、虎头蛇尾。有些同学构思、提纲拟好后,开头反复推敲,精雕细琢,后来发现时间不够,于是草草收兵。此外,要谨慎对待修改。修改一般只着眼于字词方面的,可用米尺比好之后划两横。结构方面不能修改。要保持卷面的整洁美观,要努力做到改动少而效果好。

5、如果偏题或者离题,作文的主要分数就失去了。为防止跑题,可从如下几点做出努力:一是将材料、引语和话题联系起来思考,不可单看话题;二是看自己确立的观点能否用话题所给材料来证明;三是想一想这则材料当初发在媒体上登载是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的。万一跑题了,要考虑逆挽,使文章形成一种欲扬先抑的结构形态。

6、一定要完篇。熟话说,好文章是凤头、猪肚、豹尾。没有豹尾,老鼠尾巴也要有一个,绝不能写半头文。用半篇文章给你评分,怎么会得高分?

7、特别要注意不能缺题。不是万不得已,不要以话题做标题。拟题是显示你才气的一个好的平台,不能轻易放弃。缺题影响远不止2分。正好给了评卷老师扣分的理由。

8、文章要有一至两个亮点。学而思老师建议:如果是记叙文,应该用抓人的情节和生动的描写表现你的真情,记叙文不能没有描写。如果是议论文,就一定要有12个典型的论据,就应该有纵横捭阖,很深刻的见解。如果是微型小说一定要有巧妙的构思。这个亮点还可以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警句,也可以是一个精彩的比喻,也可以是一个超常的搭配(酽酽的歌喉。总之,要能使评卷老师精神为之一震。

中考历史小作文推荐【四】

在我工作的银座商城旁边,有座不起眼的小院子。每天,我都会从它门口路过。这院子虽小,在近代史上却有些份量,它的名字曾叫“育德中学”,现在叫“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这里走出过不少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

留法勤工俭学的发起人,是名门之后,叫李石曾。他的老子,是晚清大佬李鸿藻。

可能会有人误会李鸿藻和晚清另一位大佬,曾在保定府坐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有什么缘关系。两人的名字就一字之差嘛。不过,两人虽同朝为大官,名字仅一字之差,却没有任何缘关系。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李鸿藻是河北保定人。两人不仅没缘关系,反而是政治上的敌对关系。

众所周知,李鸿章是晚清“洋务派”的大佬,洋务运动的主导者。李鸿藻呢,有个外号叫“青牛头”,这名号一是形容他性子犟,二是因为他是“清流派”的大佬,取“清流头”之谐音。两派之间,理念不同,攻讦不休。“清流派”后来被笼统地称为顽固派,洋务运动有句口号“实业兴邦,空谈误国”,后半句就是针对他们而发。

老实说,李鸿藻们在那个年代还紧守程朱理学那套思想,确实是抱残守缺,是以他后来的名头远不及李鸿章响亮。不过,历史上每个变革的年代,总难免会有守旧的人,而且他的个人操守很好,不然也得不了“青牛头”的名号。《清史稿》称他素有清望,当时的名声实不下于李鸿章。

李鸿藻后,谥号“文正”,是历代文官的最高追求。不要以为这只是虚名,这实是从前的文官体系中最高级的名位。

“文正”,起先是为“文贞”。唐代名臣魏征、陆象先、宋璟的谥号都是“文贞”。 北宋承唐代风气,初年的几位大臣,像李昉、王旦都被谥为文贞。到宋仁宗的时候,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文贞”才改为“文正”。宋代谥号为“文正”的文官中,最著名的当属写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宋仁宗的授业老师夏辣后,礼部拟溢为“文献”。出于对老师的感念,宋仁宗随手改为“文正”,却遭到大臣的抵制。司马光表示“ 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大臣们也认为夏竦的品行不足以配“文正”之谥。最后,“文献”也没得到,夏竦被谥为“文庄”。

据说,明代重臣李东阳弥留之际,大学士杨一清去看望他,见李东阳为谥号担忧。杨一清就向他表示,他后给他的谥号为“文正”。垂的李东阳竟激动地起身叩头谢恩。可见谥号“文正”之难得。

有清一代二百多年,谥号为“文正”的,仅八人。李鸿藻之前一位,正是大名鼎鼎的中兴名臣曾国藩。李鸿藻能得谥为“文正”,可见他当时的声望之清、之重。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