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类题材作文(以年俗为主题600字的作文)

年俗类题材作文(以年俗为主题600字的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5-20 09:02:25
年俗类题材作文(以年俗为主题600字的作文)

年俗类题材作文【一】

当你的耳边响起“噼里啪啦”的声音时,那一年一度的春节就到了。北京要泡腊八蒜、乐山要吃饺子,西安也不例外。现在,我就介绍西安过春节吧。

每到春节时,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最初人们是从桃木刻成人形挂在门旁用以辟邪,后来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的名字。春联多用红纸书写,代表吉祥、幸福。

每到春节时,家家户户都有除夕守岁的习惯。守岁是从吃连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一直要吃到深夜,而孩子们则耐不住性子,索性跑出去在外面一起玩。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之情,又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每到春节时,最让孩子们开心的就是发压岁钱。但拿压岁钱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必须磕三个响头,给长辈说几句祝福的话,这才能得到压岁钱。

每到春节时,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合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这里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擦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是谐音。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暴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要多少喝一点。

西安的春节还有许多习俗,如: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不能扫地;正月十五逛庙会;有些日子还有扭秧歌儿。

西安春节的习俗说也说不完,就等你来看。

年俗类题材作文【二】

说到年俗,我想大家都知道吧,咱们中国的年俗可是多的是呀!例如:大家都知道的春节,中秋节、清明节、国庆节、端午节、圣诞节?这些都是每年一度的节日,人们称之为年俗。

过节要突出一个“喜”字,这种节日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也散发着招人喜爱的魅力。农历除夕和大年初一是春节的高潮,在这一天所有人都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尤其是除夕夜,家家户户几乎一夜不睡,叫做“守岁辞岁”。三十晚上的团圆饭,讲究在半夜子时合家聚在一起吃,叫作“更岁饺子”,当时民间有这样一段话:“煮饺子,皮儿薄,馅儿多,婆婆吃了笑呵呵,一家满张罗!”这也意味着吃完饺子即将进入新的一年,也是为了取个吉利。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类共同的梦想,所以人们都很敬重这些节日、喜欢这些节日?

年俗,中国的色彩!年俗,中国的骄傲!

年俗类题材作文【三】

寂,一片寂静,亮大灯的堂屋里,取香,上香,燃香,亮香,作揖,上香,拖着年已古稀的身体,数十年在这无鞭炮声的除夕夜里,独自过无味的年。

静坐,思绪却已飞回到那栋老房子,回到那一个,我叫“爷爷”的人身边。记得年到腊七之时,和爷爷一起赶集去。那天总得要起早些,天尚是蒙蒙亮时便出门去,衔着那小竹篮去买豆。早些去时买来的豆新鲜,熬出的腊八粥好喝。买来豆后,便把家里的盘盘罐罐,搬到院子里的水井旁,我摇水,爷爷洗豆。到下午,院子里的几家人会聚在一起,各自拿出自家一年来收成中最好的五谷杂粮,邻里之间相互交换,掺到粥中去,别有一番风味!到晚上,小火温熬的香粥常常引得我口水直流,小小的心一晚上都不能平静。

腊八,是年的前兆。腊八的粥香带来年尾的丝丝幽香,而紧接而来的便是小年,廿四的小年起,年便是真的有年的味道。

自廿四始,和爷爷上街去时,总会遇到一些老书生端着台砚,持着狼毫大笔,捋开红纸,为求联者书写一副副大红联。偶尔还会遇上卖树人,拖来一皮卡的常绿松,买来种下以祈求来年鹏程万里,好运常来,健康比树。小年后的每个早上,不待太阳照进屋内,我就会被爷爷和邻居家老人的打纸声给惊醒。曾经爷爷拿着纸月子,念叨着“一拍三个,一张九排”一遍遍地教着我。如今,孙子连祖人都不愿祭拜,何求他学会打纸?除夕前的日子,看不见那些楷正行草的手写春联,寻不见曾经为千万小朋友追捧的烟花、擦鞭、礼花,也听不见那“笃笃”的温暖的打纸声……它们一起被封存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

继续在记忆中搜索。我偶遇幼时和母亲一齐去看年会的场景,时已久远,记忆却似陈坛佳酿,历久弥新。

这是大年初一的早上,凌晨,东方的鱼肚白迎来新年的晨曦时,家家户户便燃起那万响长鞭,迎接新年的到来。早早地,我著大红袄,新帽新鞋新形象,和父母一齐拜邻居家的年,踏在红红的鞭末子上看年会去。手里还啃着小笼包,脚下却不敢有丝毫的停歇,直奔区政府广场,那儿是年会的举行地。广场前,政府大楼上庄严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其下挂几个大红灯笼,更是庄严中透出喜庆。没至场开,广场上便围满人,人群身上散出的.热气驱走冬日的寒风,唤来暖阳。“锵”的一声锣响,龙珠先行,神龙后动,珠龙互戏半晌,至高竿夺珠之时,人群中更是掀起一个高潮,紧接的便是民歌贺春,晚稻大户讲,村村拔河,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映出过年的热闹与喜庆。

年味,还表现在……“老头子,二更天,我来换你”说着,老伴从里屋出来,“唉,这年哪里有年的味道啊!”是啊,年无年味,怕是味已逸散于时光的碎片之中。在这寂而无声的夜里,我回味着,那记忆中的年味……

年俗类题材作文【四】

大年初二,收到弟弟年前从老家给我邮寄来的食品包裹,里面装的是家乡的糍粑。我迫不及待蒸一点吃,香甜、可口的糍粑让我顿生思乡情,也让我回想起小时候过年打糍粑的习俗。

年前打糍粑,是家乡习俗。我的老家在湖北农村,记忆最深的是小时候大人们忙年的'情景。农历腊月到了,村子里开始忙碌起来,家家户户都在为过年做准备。年猪,磨豆腐,打糍粑,烫豆折……过年的食品大多是自家出产的,新鲜,营养,味道纯正,称得上绿色食品了。为过一个丰盛年,大人们在腊月间都很忙碌,从早忙到晚,和农忙时节差不多。这时候,小孩子们也来打打下手,为忙年出一把力。

我记得打糍粑的时间一般在农历腊月中旬左右。这段时间,农村开始有了过年的氛围,村子里没有闲人,炊烟几乎整日不绝,家家户户都在忙。要打糍粑,先要定好日子。因为打糍粑的主要用具——一个大石臼,村里只有一个,大人们就得商议一下谁家先谁家后,排一个大概时间表,一来提高石臼的使用效率,二来各家各户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浸泡大米。石臼,过去是舂米用的,厚重、结实。这个时候被拿来作为打糍粑的主要用具,正好物尽其用,派上用场。

要出好糍粑,原料是关键。我的家乡地处陕西省汉中盆地中部,这里四季分明,日照、光热、水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盛产各类优质大米。到了打糍粑的日子,选用自家出产的上好糯米,用平时来担粮食的箩筐装上,挑到全村人吃水用的堰塘边,在水里淘洗得干干净净;担回来,倒在几个大的木盆里,用清水浸泡。浸泡的时间有定规,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要恰到好处。有的人只用手指捏一捏,就知道大米浸泡好了没有。将浸泡好的糯米,倒入甑中,用一双特制长筷子将糯米扒拉平整,然后插几个“气孔”,盖上甑的盖子,把甑放到锅里,锅中上水,灶里添柴,点火开蒸。柴火有讲究,要文武结合,始用稻草燃料类的文火“热身”,继之以劈柴类的武火加力。武火威力大,慢慢就闻见了甑中糯米散发出的阵阵清香。

那时节,天气阴沉,雪花飞扬。早有两三个互相帮忙的身强体健的壮劳力抬着石臼来了,主人家的小孩跟在后面,怀抱几根打糍粑用的圆木棒。雪地里,留下他们深深浅浅的脚印。石臼和木棒在上一家刚用过,只需简单清洗,石臼放在堂屋,木棒放入水缸。灶里的火很旺,很猛。“上汽了”!糯米蒸好!揭开盖子,一位大力士将甑环抱起来,将蒸好的糯米倒入石臼,三个人一人一根木棒,开始在石臼中用力“鼓捣”。他们围着石臼,边鼓捣边转着圈交换位置。打糍粑可是一个力气活,有人累得冒汗喘粗气,有人脱掉棉衣只穿单衫,直到将熟糯米鼓捣成热糍粑,再也看不见米的踪迹。小孩子们看着闻着就嘴馋,叫着要尝一尝。就有人用洗干净的热毛巾在石臼中抓一把,一团糍粑就到了小孩子的手中,嘴里。

糍粑打好了,在地上放一个较大的簸箕,擦洗干净,里面撒一层细米粉。几个人用木棒将石臼里的糍粑搅成一团,合力举起,放置到簸箕里。用热毛巾将这团糍粑慢慢抚平,厚薄均匀,覆盖整个簸箕。让它凉几天后,主人家就把糍粑分条切块,放在小缸小桶里,用清水浸起来。吃的时候,捞起来晾干,煎、煮、蒸、炸,都成!用优质纯正糯米打出来的糍粑品质佳,韧性好,好吃又好看。

那时候,糍粑不仅自家人吃,还可以用它招待客人!简单、方便又实惠。过年了,来拜年的人挤满一屋,主人家在置办酒席待客前,每人先来一大碗猪腿莲藕煨汤,里面就有几块油煎过的金黄色的糍粑。这在当时,可是很加劲、很给力的招待呀!

年俗类题材作文【五】

年味,是烟花爆竹那硝烟的味道;是采办年货那喜气洋洋的味道;是吃年夜饭那幸福温暖的味道;也是看春晚那兴致勃勃的味道;更是以上所有味道都混合起来的,喜庆团圆的味道。

爸爸妈妈满载而归,手里拎着沉甸甸的年货,接着,我们在家门口贴上一副火红的对联和“福”字。然后,我们就去走亲访友,家家户户都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挂上喜庆的中国结,并且相互赠送礼品,送红包,拜年问候。从这个时候,我已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年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

爷爷奶奶也忙着谢年,整个房间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端上丰盛的饭菜,点烛插香,参拜许愿。晚上,我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一边吃着丰盛的年夜饭,一边谈笑风生,整个房间充满温情。

看春晚当然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项目之一。一首首动听的歌谣,一支支美丽的舞蹈,一个个搞笑的小品,再加上扣人心弦的杂技以及魔术表演,使每年的春晚都是那么令人期待。

当然,最勾引我们童心的东西非烟花莫属。年夜饭还未吃完,楼下早已传来“噼噼啪啪”的烟花声,那就像一声声集结号,我和表哥再无心思吃饭,放下筷子,抓起早已备好的烟花,冲下楼去。楼下早已聚集一群邻家孩子,你扇你的“芭蕉扇”,我放我的“火凤凰”,摔炮也来凑热闹……晚上十二点整,“嘭——啪——”一声声炮响把我儿猛地惊醒,往窗外一张望,只见外头火树银花,照亮夜空,可谓壮观啊!

有句话说得好,“新年新气象”,在新的一年里,我也要更上一层楼!

年俗类题材作文【六】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意义,象征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而现在,我发现节日都变了,他们的年俗都变了,他们都变成了“手机节”。

去年的发现

去年春节,我去舅舅家过年,刚吃完晚饭,只见大家伙不约而同地拿出了手机,点开了QQ,满脸严肃。我好奇地蹭了过去,原来大家都在等着抢红包啊,我叹了口气,就像一个没有人认领的小孩一样,孤独地坐在一旁。时针很快就指向了十,大家像饿虎一样,手指拼命地敲击着手机屏幕,整个屋子都回荡着“滴滴”的声音。没过一会,大家如释重负,抬起了头,互相询问着抢到了多少钱,最多也只不过是十几块钱。我实在熬不住了,走到表姐身边,拽着她的衣角,让她陪我出去玩。表姐就像一个没有生机的木偶一样,地盯着手机屏幕,连一句话都不说。我不甘心,把全家人都试了一遍,他们简直就是表姐的完美复制品,都地盯着手机屏幕。无奈,我只好自娱自乐了。走出家门,只见小区里,一个人都没有,显得格外阴森,让人不禁打了个寒颤,这还是以前的春节么?我慢步挪回到了家里,唉,不出所料,家里还在过“手机节”,我心里想着:会不会有人为了抢红包,把手机都摔了啊?想不到第二天,看新闻,还真有把手机摔了的。广告都说过年放下手机好好陪陪父母,可他们就是放不下那些明星给的所谓的“红包”,却对塞在袋子里的红包不屑一顾。唉,就为了这几块钱,值得么?

最近的发现

最近电视上有一个广告宣传“小天才电话手表”,里面有一句话“过年我不要红包,就要小天才电话手表”,这句话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看来人们已经逐渐忘记了过年最根本的年俗——过年时,长辈给晚辈红包,以表示祝福。人们已经开始排斥“老年俗”,去追随“新的年俗”的脚步……

现在的.发现

马上就要到2017年的春节了,离我十万八千里的堂哥这还不忘要抢红包,在春节前的一个月,就发QQ短信提醒我千万不要忘记抢红包,抢到“大数目”一定记得要分他一点,唉,这还是我以前那个堂哥么?

我发现春节变了,它的年俗变了,变得我都不认识了……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他们都离不开手机,仿佛手机已经成为了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比和家人团聚还要重要。每当过节时,朋友圈里,QQ空间里,到处都有人在晒图片,使得这些传统节日都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手机节”。以前过节大家都坐在一起谈天说地,而现在我发现大家过年都齐刷刷地抱着手机;以前逢年过节,大家走亲访友向他人表示祝福,而现在我发现大家只是通过微信或者QQ群发信息表示祝福,心意少了许多。

“抢红包”,“玩手机”逐渐成了“新的年俗”,似乎父母之情远逊于红包之热,这何尝不是时代的悲哀?根据我的细致观察,每个老人看见自己的孩子们回家过年就知道“玩手机”“抢红包”,他们都会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默默地掉着眼泪,有谁知道他们会如此伤心呢?回家,就是要把心带回家,而是个“新的年俗”却成为横亘于父子之间的障碍。

可能不仅仅是我发现了这个所谓的“新的年俗”,还有许多人都发现了它。我在此呼吁,请摆脱这个“新的年俗”吧!

年俗类题材作文【七】

我的家乡城固在陕西省汉中盆地中部。今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到阔别了三年的城固家乡过年,家乡那边过年有什么习俗呢?让我给你一一介绍吧。

每到年二十八和年二十九,家家户户都要自己动手做年糕和饼。年糕和饼都是用糯米粉做的,只不过年糕没有馅料,而饼的馅料就丰富多了,有芝麻、花生、椰丝和白糖,味道香甜可口,妈妈告诉我预示着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年糕呢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到了年三十早上,家家户户都要鸡拜神。中午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饭后开始贴春联贴门神,红红的春联真好看。我发现家里还摆着一把带叶子的红萝卜,问了爸爸才知道原来是象征着日子红红火火。晚饭后小孩子洗澡换上新衣服,大人给小孩子发压岁钱,小孩子放烟花,大人们聊天,一直等到十二点整,家家户户鞭炮齐鸣,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在鞭炮声中,迎来了大年初一。早饭吃素,然后到邻居家串门。大年初二到初七走亲戚拜年。最热闹的要数元宵后的正月十七游神活动,当天连外出的人都会赶回来参加。“神灵”由小伙子用轿子抬着挨家挨户依次巡游,每到一家所有人都要出来拜,求神灵保佑全家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这就是我城固家乡的过年习俗。同学们,你们家乡过年有什么习俗,来和我分享交流吧。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