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话题作文教学(小学叙事性作文的教学内容)

小学话题作文教学(小学叙事性作文的教学内容)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6-01 13:02:31
小学话题作文教学(小学叙事性作文的教学内容)

小学话题作文教学【一】

1、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想象作文教案。

2、能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别人交换意见,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小学话题作文教学【二】

因为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写作顺序”这些内容,他们一点就通了,何需我们老师喋喋不休!于是我就采用了激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上《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利用多媒体出示望远镜、程控电话、

潜水艇等现代高科技产品,孩子们马上联想到这些发明和发现与我们人类祖先的千里眼、顺风耳等幻想联系起来。真正感受科学技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中感叹到“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蝙蝠与雷达》这一课,介绍了仿生学的知识:在科学技术上,飞机雷达的产生主要是得到了蝙蝠夜间飞行特性的启示。在教学时,学生在理清该文说明顺序、结构和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生活中生动、鲜活的实例,使学生明白现代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如飞机、潜艇、雷达、超声波等无一不是从鸟的翅膀,鱼的流线形,蝙蝠的特异功能研究中得到启示而发明出来的。学生兴趣盎然,思路也开阔了。课后,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在了解某种动植物习性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写一篇与动植物有关的科幻式的小习作。学生的习作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百出,有写绿色与隐形服装的,有写小与人类机枪大战的,其中有个学生参考了课文《蟋蟀的住宅》中蟋蟀的.习性,写了题为《蟋蟀与地下密室》。孩子们的练笔内容虽近乎荒诞,但却妙趣横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读写说明文的兴趣,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小学话题作文教学【三】

通过习作赏评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感受习作的快乐。

教学过程

小学话题作文教学【四】

当学生在读通读懂甚至理解了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23课《三个儿子》的课文内容之后,为了深入领会其思想内涵,课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孩子?问题一提出,五花八门的答案都出来了:第一种答案,认为“老爷爷只看见翻跟头的那个孩子”!归纳这部分同学的理由大致有三:1、他是第一个出场的;2、他翻跟头的本领实在了不起,快得都像车轮一样地转了;3、三个妈妈都被他迷住了,难道老爷爷还会没有看见?正因为理由最充分,因此,认为这个答案正确的同学人数比例也最高;

第二种答案是认为“老爷爷只看见唱歌的那个孩子”!理由是“他的歌声”,老爷爷不会没有听见了吧?认为这个答案正确的是一小部分同学。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本应该“老爷爷只看见的是第三个儿子”属于真正的正确答案,居然没有一个同学认为,即便有极个别同学想举手发言,也只因为一时答不上理由而迟迟不敢表态!

在这样的情形下,我是怎样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其正确的思想内涵的呢?

第一步:我下意识地指名一位同学朗读第三个(即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那位)孩子行为的一段话(即第11自然段);噶同学读完之后又让全班同学齐读;齐读完之后又让学生划出表示该孩子行为动作的“跑到”、“接过”、“提着”、“走”等四个词语。经过我这样一番有意识的“折腾”,敏感的学生终于明白了:老师,我知道了,老爷爷只看见的那个孩子应该是第三个孩子。

“为什么?”我趁热打铁。

“因为第三个孩子勤劳,孝敬父母。”那位同学继续答道。

“为什么老爷爷只看见他?而没有看见其他两位?他真得没有看见吗?”我再次有意打一伏笔,提出了一个更加深入问题,让学生作进一步思考探究。

第二步:我有意识的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第三个孩子的举动是在怎样的一个情形之下这样做的?

先出示一副显得很有精神而又正直的老大爷图象,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老大爷是一位怎样的老大爷?

又出示“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即课文第8自然段的\'一段话,让学生反复读,读后又让学生说说孩子的妈妈提水到底有多艰辛。

然后又问: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们想想,作为一位正直、善良的老大爷,他会认为三个孩子的行为谁做得最好?

通过这样一番有目的地“朗读——设疑——讨论”,大部分学生的思想基本被引到了“在老爷爷看来,只有爱妈妈、帮助妈妈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儿子”的这个正确而健康的思想内涵上来。

有一位学生为了表达他对老师这番苦心的理解,课后还极端地告诉大家:第三个孩子的勤劳,孝敬父母最主要就体现在他把力气化在了最需要帮助的妈妈提水这件事情上了,而不是像第一、二个孩子,把力气化在翻跟头和唱歌上!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