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读后感作文(兰亭集序读后感600字高中)

兰亭序读后感作文(兰亭集序读后感600字高中)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05-29 05:32:19
兰亭序读后感作文(兰亭集序读后感600字高中)

兰亭序读后感作文【一】

到了兰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大字——兰亭,再到里面,“鵞池”两个大字再次抢夺我们的眼球,王羲之的“鵞”苍劲有力,酣畅中凤舞龙翔。王献之的“池”刚中带柔,雍容大度。想要练到那种炉火纯青的地步一定要付出非常刻苦的努力。嘿!看见了那个“太”字没有啊?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话说王献之曾经练尽三大罐水,就有些飘飘然了。有一天,他写了一个“大”字给他爸爸看,他爸爸(王羲之)为他加了一点,变成“太”字,他拿给妈妈看,说:“儿啊,你练尽三大罐水只有这一点像你爹啊!”王献之自知不足,便发奋练字,练尽了十八罐水。书法突飞猛进。后人将他与王羲之合称“二王”。 后人评王羲之的《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所以为神品也。 噫,书之法度,无可尽其言!

兰亭序读后感作文【二】

眼下这个年代,电影屈就于行进中的市场化,已经渐渐丧失文化坚守,执着于精神创造变得稀罕。像《兰亭》这样不俯身于娱乐市场法则,是中国电影乃至中国艺术多么需要的沉静个性!被惊心动魄的奇观震撼、走出影院却很少回味的电影太多太多,动感似乎是时代给予的常态,不如此不足以吸引人,但吸引人的同时又有多少能入心动情?危险在于,越来越多的国产电影模仿好莱坞类型片,试图大收回报,遑论收益回报是否实现,大收观众的情感却成为难题。我们珍惜《兰亭》,是珍惜美好的观赏感受:在一种朴素纯净的情态里,不动声色地呈现真切的历史和情感,既触动神经末梢,也触及情感泪腺。在很多宏大的作品变成“神剧”的时候,《兰亭》围绕着小人物的悲欢,却不是写个人小小的哀愁,而是将个性精神和时代氛围巧妙结合,发自内心地书写宏伟历史。

《兰亭》的主人公林耕,一个多少有些江湖气息的小人物,在抗日年代却娶了一个温柔的日本妻子秀代,他试图隐瞒秀代的身份以免她受伤害,却看到亲人兄弟们被无辜屠,卷入抗争的被动和最初解救女人的被动一样,都源自中国人骨子里的忠义情感,最终在不能不反抗的心理驱动下,完成了极有代表性的中国百姓的抗争心路。《兰亭》的独特性依存于创作者始终不懈地抗争着电影追逐时潮的`趋向,坚守着理解历史大义和理解普通人心的统一:抗战不是儿戏一般的一呼百应,而是被屈辱被压抑之下的揭竿而起。从个性角度看待历史却得到历史真相的呼应,冷静描摹普通百姓的心路历程却恰好排斥了虚无夸饰的浮华表现,贴近人生真实的残酷和抗击残暴行径的高尚都那般栩栩如生。

《兰亭》的独特在风格,在故事,在角度,也在情感表现。导演肖风一贯的风格是奇峻蕴藏于常态、散文诗般的行云流水却高潮迭出。非职业演员让影片一开始就恍如生活之不起眼,战争的危险并非剑拔弩张,呈现的反而是蝴蝶湾的悠然安宁,但正是在这样的常态下暗流潜滋默长,紧张慢慢袭来直至残暴屠降临,战争的可怕和反抗的渐生因而让人印象深刻。

故事的奇特之处在于中日人物之间异常的纠葛。林耕原本喜欢日本女孩秀代,她却以自身残疾为由冷酷地拒绝了;日本商人井上落魄时投靠林耕并且信誓旦旦不做军人,最后却成为对自己孩子和中国百姓下毒手的施暴者;秀代爱上林耕和中国,愤怒斥责父亲的残暴,和丈夫一起帮助游击队;林耕原本靠武力谋生江湖,却慢慢卷入抗战大业而英勇捐躯,等等。在初衷与结果大相径庭的演进中,一个传奇般的江南抗战故事发生了。

《兰亭》角度非为一般战争片的轰轰烈烈,而是在舒缓的生活情态、人际纠葛中慢慢展开,凸显侵略暴戾的可怕和人民变为勇士的合理性。中日两国个体身上又巧妙折射了敌友的微妙关系,大到侵略与保家卫国,中到诚信守义与否,小到恩怨德行的把持,等等,都令人信服。

进一步看,《兰亭》将情感沉淀与民族历史的挖掘交融在一起。我们看历史不应该遮蔽毛糙的一面,不应该忽略多样性,人性的复杂在林耕的反抗中体现出来,那既是江南地域独特性使然,又是整个国家的真切折射。守着自己的蝴蝶湾却被侵略打破,护卫着个体私情却不能不投身民族大业的洪流,从“活着就有一切”的信念,到为正义事业哪怕是也快慰等,表现得都那样自如,情感铺展动人。看到绍兴街巷里弄的老太太不动声色地锤击鬼子兵的沉稳,我们知道当一个民族哪怕是江南那温柔之地的老人都起来反击时,抗战怎么会不取得胜利。当发誓不当军人的井上最终成为侵略者并且了抗日义士、了亲生女儿时,当守着妻子躲避在世外桃源的林耕最终成为敌勇士时,当秀代当着父亲的面说出“你是人类的耻辱”时,影片巧妙完成了个体情感透射时代大义的艺术表达,爱恨的故事鲜活地呈现着时代生活的必然。《兰亭》让我们看到电影应该回到文化、回到现实、回到人本,中国电影已经到了重视生活本真而透射时代真义的关口了。美好来自于真实的情感投入而不是投机的夸饰。不能不惊讶于一个柔弱山水中小人物的情感故事,居然在影片收尾处顺乎情节自然地从池塘泥水中挺立起一群被掩护的抗敌伤员们,这雕塑般的群像就是普通人成为国家精神的象征。所以可以坚定地说:人文情怀的坚守不仅是表现的需要,而且是中国电影应该把守的精神境界!

兰亭序读后感作文【三】

仅仅以“抗日三部曲”而论,程肖组合也已形成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多年以来,银幕上的抗日电影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秉承了《地雷战》《地道战》《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传统的革命浪漫主义作品,鬼子残忍愚蠢,我军大智大勇,战斗过程直如砍瓜切菜,轻快喜感时不时冲淡战争的残酷。另一类是以《南京!南京》为代表的“人性化反思”作品,国人的劣根性和不屈精神一并被审视,鬼子成了被战争裹胁的普通人,被谴责也被同情。

前一类是按照传统教科书来的,发展到极致就是“抗日神剧”。后一类是从“普世价值”出发的,可惜放诸世界范围内了无新意,而且总有些“耗子哭猫”的荒诞感。《兰亭》和它的姐妹篇不是这样,影片没有去触碰历史言说中的某些雷区,但也没有教科书式的循规蹈矩;没有来不来就扯一顶“人性化”的帽子戴上,但片中的日本人也决非符号化的魔鬼。

程晓玲和肖风的作品,有一种勉力摆脱定式叙事的热忱。《大劫难》中的日本垦荒团成员有农民式的质朴,变脸后更见惊心动魄。东北的“姑奶奶”像她抽的旱烟般浓烈呛人,虽刀架脖子上仍然抵抗挣。《岁岁清明》中的逸白少爷大半部片子里都是文弱书生样儿,最后二十分钟突然成了溅五步的“杭铁头”。

《兰亭》中的林耕本混帮派的江湖人,隐居世外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自己的禁忌婚姻,可是离乱人不如太平狗,重重债、步步进逼让他不反抗也无由。以抗日题材的公式化逻辑观之,这三部影片中都有疙疙瘩瘩的地方,都有不同流俗可也难辨真假的建构。

影片的最终指向也有些混沌,不及那些经典的反战名片一样捶打人心,但它们至少提供了一种新鲜视角:历史烟云中可能隐匿着另外的真相,我们以往熟极而流的“因为,所以”很可能大谬不然……“抗战三部曲”中还总带着些对民风民俗的入微描绘。肖风是与张艺谋同班的第五代导演,用自然山水和民俗细节感染人,是他们固有的本事。然而,随着电影的市场化和商业片的坐大,就连第五代导演也很少再爬剔老祖宗馈留的玩意儿了。肖风仍然保持了这个特长,《大劫难》中的东北热炕、旱烟袋、高粱地有助于观众进入特定情境。

《岁岁清明》中的满山茶树、清澈小溪乃至怀春的`山里丫头,同样为影片增色良多。到了《兰亭》中,江南水乡的童年往事被剪成了10分钟的戏,影像中还是渗透着导演对家乡小桥、流水、峰峦叠嶂的钟爱之情。“兰亭”因书法家王羲之而名声大噪,但在影片中只是个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精神胜地。林耕的日本妻子神往这个文华会萃之地久矣,可是连绵的战火把他们远远地赶开了,终其一生也未能如愿。这其中隐含了日本民族对中国的复杂心态:一部分人真诚地向往古国的文明,另一部分人则觊觎和践踏古国文明。

肖风导演有一个特点:用新人,而且尽量不重复。“抗战三部曲”的主角都是年轻人,把把都是新面孔。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因为是遭遇战,你所见的形象便是角色规定的人。演技再好的演员也不可能换张脸,不可能改变习惯的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因而越是知名演员,就越是有一种厚厚的“所知瘴”,阻挠演员本人和角色在观众心目中合二为一。这三部电影用的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新人,用不了几分钟我就认可了他们的角色定位,怎么折腾都不会出戏。

在青山绿水中回溯逝去的年代,再用侵略者的利爪将其撕碎,三部影片中贯穿着同样的痛。抗日的动机,有天性中的桀骜,有不显眼的硬骨,也有无处为家的奋起。因为不雕饰,所以有力量。另外,片中决不张扬但绝对刺目的残肢断体,构成了这一系列中成建制的视觉符号。总的来说,这套影片丰富了抗日题材的片库,在浩大的主流叙事阵列边上,树起了一座另类而醒目的纪念碑。

兰亭序读后感作文【四】

到了兰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大字——兰亭,再到里面,“鵞池”两个大字再次抢夺我们的眼球,王羲之的“鵞”苍劲有力,酣畅中凤舞龙翔。王献之的“池”刚中带柔,雍容大度。想要练到那种炉火纯青的地步一定要付出非常刻苦的努力。嘿!看见了那个“太”字没有啊?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话说王献之曾经练尽三大罐水,就有些飘飘然了。有一天,他写了一个“大”字给他爸爸看,他爸爸(王羲之)为他加了一点,变成“太”字,他拿给妈妈看,妈妈说:“儿啊,你练尽三大罐水只有这一点像你爹啊!”王献之自知不足,便发奋练字,练尽了十八罐水。书法突飞猛进。后人将他与王羲之合称“二王”。 后人评王羲之的《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所以为神品也。 噫,书之法度,无可尽其言!

兰亭序读后感作文【五】

来到兰亭,只见四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真是美不胜收!进入景区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四角碑亭,碑亭中间竖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镌刻着两个大字:“兰亭”。据说,这两字还是清朝康熙皇帝写的呢!

绕过了石碑亭,前面便是大名鼎鼎的“鹅池”了。鹅池里当然少不了鹅。七八只大白鹅神态各异,有的在悠闲地戏水;有的正闭着眼睛晒太阳;还有的在争抢游人投下的食物……有趣极了。鹅池边上也有一块石碑,上书“鹅池”二字。看了石碑边的`介绍,才知道这两个字还真不简单,这可是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合作完成的书法作品呢!简介上还详细说明了王羲之爱鹅、养鹅、观察鹅、最终把领悟到的心得和书法完美融合的小故事,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穿过鹅池,就来到了兰亭最著名的景点——“曲水流觞”!相传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王羲之和一群好朋友来到兰亭,沿小溪而坐,让侍女把倒满酒的酒杯放入小溪中,让它顺流而下,酒杯在谁的面前停下,谁就把酒喝掉,再作诗一首,故而成就了一件千古雅事,王羲之也为此事作了一篇序来纪念,这篇序正是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走过“曲水流觞”,迎面是一座祠堂——右军祠,里面是回廊形的建筑,刚好把墨池围在了中间。墨池的顶端是王羲之的雕像。回廊的四周还挂满了历代名家大师临摹的《兰亭序》。

参观了右军祠,我们来到了一个高大的台子前。台子上有一个亭子,中间一块碑巨大无比,听爸爸讲,这个碑大有来头——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序》,背面是乾隆皇帝游兰亭时作的《兰亭即事诗》,所以这一座亭就叫做“御碑亭”。

从御碑亭出来后,我们又参观了兰亭书法博物馆和砚瓷博物馆,再一次领略了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游玩过兰亭,我一直都有种依依不舍的感觉。这里虽然地方不大,景点也不多,但这里的每一个地方都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用心感悟。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