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乡生活习俗的作文(以习俗为话题的作文)

在家乡生活习俗的作文(以习俗为话题的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3-12 06:46:44
在家乡生活习俗的作文(以习俗为话题的作文)

在家乡生活习俗的作文【一】

远处飘来阵阵清香,似草又似花,无声无息。雨中散着清新,恍若那片深绿,荡涤在我的心中。——题记

初春的时节已过去了,天空不再阳光明媚,慵懒的春光好似倦怠了许多,悄无声息地躲到灰蒙蒙的云层后,遮住了那绯红的面庞。

天灰沉沉的,雨如珠帘般撒向大地,细如牛毛,脆如银丝,滋润着万物。“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点也不错。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艾草团子的清香弥漫在微润的空气中,凉凉的,甜甜的。

一年之中,最期待的节日,除了春节,就是清明了。这节虽说不免有些凄清,但总是“万物皆洁齐而清明”。只是凄凉而不乏期望。家乡过清明时,家中总少不了艾草团,除了扫墓,最独特的就属它了。

我的外婆是个勤劳能干的人,每逢清明,必做此团。我则乐在其中。因为艾草团也做起来也简单,只须将艾草洗净与糯米粉充分混合再揉成团,上锅蒸好即可。每到此时,家里便漫着淡淡的艾草清香,好不舒服!

揉好后的艾草团对我来说,即是橡皮泥,只是全都是绿色的罢了。我拿着它捏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外婆不说什么,只是笑着望我,偶尔给我讲过去的故事。黄昏的残阳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坐在一齐,女孩揉着艾团,傻傻地冲着老人笑,老人则一边不动地坐着,安静地看着女孩,身边散着淡淡的艾草香多么完美祥和的画面,女孩是我,老人是外婆,淡淡的艾草香弥漫在金黄的大地上,是多和谐的一幅意境画呀!

伴着蒙蒙的细雨,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放眼望去,只见艾草在雨中摇曳,随着微风,在朦胧间显出那一片深绿,透出那沁人心脾的清香。像艾草团,软软的,甜甜的,伴着我进入梦乡

清明总是有阴阴沉沉的湿雨,从清晨至黄昏,在弥漫的烟雨中,总有几个孤影,蹒跚独行,渲染出一片无尽的哀思。有谁想过在如此寂的时节,会有绿得发亮,青得刺眼的艾草,会有这样一丝期望。在静想灵魂世界时,有谁停下匆忙的脚步,驻足凝望那片深绿,轻轻地嗅一嗅着清香,感受艾草团的轻柔?

因为它,改变了这个时节。

或许这是最坏的时节,是抑郁的时节,是寂的时节,是黑暗的时节。但这也是最好的时节,是开朗的时节,是充满生机的时节,是光明的时节。家乡的艾草团,一向镂刻在我心。

远处飘来的幽香,是艾团的清香,是外婆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雨依旧不停地下着,艾香依旧弥漫着在微润的空气中,艾草依旧携着那片深绿驻足在世界中,就像家乡依旧在我心里一样。

外婆的艾草团,家乡的风俗。

在家乡生活习俗的作文【二】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赏月:在中秋节,家乡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等月亮出来以后在桌子上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要先敬月亮神之后一家人才能吃月饼。

吃月饼:家乡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已成为家乡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在家乡生活习俗的作文【三】

哇,盼望已久的春节,最终又到了,人们是多么高兴啊!新的一年来了,我早早起床,穿上新衣和新裤子,还换了新鞋,洗好脸,怀着兴奋的心境和大人一齐去燃放喜庆的烟花炮竹。之后,就是吃年早餐了。

过年的早餐与平常的不一样。心境自然是很高兴的,再有大人们是不让我们乱说话的,否则不吉利。记得前三年,妈妈还用纸擦过我的嘴,那样,说错话也就百无禁忌了。此刻我长大了,昨日,妈妈提醒了我,所以我今日早上异常地乖,每吃一样都说了一句好话。吃一颗红枣,说句“上学天天起得早。”吃上圆圆的鸡蛋,说句“今日我们一家大团圆。”端着肉丝长面,说了“吃了长寿面,长命百岁。”哥哥也是和我一样乖巧。其实不只是我家,我们这儿家家都一样。就算今日小孩犯了错,长辈都原谅了,决不会骂,更不会挨打。

今年的春节,有外公、外婆和我们一齐过的。吃好了早饭,外公和外婆都给我和哥哥每人一个红包,说:“你们大一岁了,又比以前更懂事了,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有新的气象。”我和哥哥早就准备了一对喜娃,回敬给两位老人,以示双双对对,和和气气,幸福百年。堂前的桌上,摆着在苏州工作的舅舅为外公捎来的水晶玻璃酒杯和水晶玻璃的酒罐子。我仿佛看到了舅舅全家人对我们的祝福。

喜庆的欢乐充满了整个大年初一。人们都穿着崭新洁净的衣物走家串户,三五成群地诉说一年里劳动的收获;有的玩牌,打麻将取乐;有的听音乐,唱歌;我和村子里的小朋友们点放鞭炮、爆竹为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各家各户的彩色电视机都全天播放着精彩的节目,有全国各大剧种的戏曲,有各省市的联欢晚会等等,我最爱看中央一台重播的《春节晚会》了,那精彩的小品,常常逗得我捧腹大笑。我在这一天里发现有些人家里,来了陌生人,那些肯定是来拜早年的客人。

到了晚上,妈妈和外婆为我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有年年有余的红烧鲫鱼、带鱼、鳜鱼;有红烧肉片、清炖猪肉;有烤鸡、腌鸭肉;还有做成我叫不出菜名的各种豆腐品,各种各样新鲜的蔬菜看得我眼睛都花了,津津有味的美食填饱了我的肚子。

欢乐喜庆的夜宴结束了,大年初一的夜空也正别有一番景象。明明是繁星满天,然而四周围的夜空确是“闪电”不断。我看不见其它村庄人们欢乐的情景,可他们的祝福的火花和我们这儿庆祝的焰火却一齐腾向蓝蓝的天空,普天同庆这欢乐无限的春节。

在家乡生活习俗的作文【四】

重庆,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人口最多的大城市。许多人认为,在大城市过的节日,习俗没有在农村过得那么“有声有味”。中秋节,农村的月光总是比城市的皎洁;重阳节,在农村轻松就可以找到的山岭和茱萸;但在城市中已变得奢侈;在元宵节,农村独有的鸟叫,元宵节才过得更有情趣等等。但是,在我心中,重庆过春节时也有着一种独特的风味。

春节,热闹非凡,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迎接春节的到来。远远望去,一幢幢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上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灯光,这灯光不是一般的色彩,而是五彩斑斓的,将春节的到来和团圆的喜悦如春雨般——“绵绵情义”洒向了大地。

在春节这场“戏剧”中,主角的位置非鞭炮莫属了啦!在小区里,总会不时发出震人心扉的爆竹声,让人心潮澎湃。放下手中的作业,带上老爸老妈,一起到楼下小区指定放鞭炮的地儿玩上几回合。瞧去!一发接一发的烟花如飞天银龙般直冲云霄,一个个爆竹如昙花一现,照亮我们的心灵。相信在这么强大的力量下,被天神锁进深山的“年”肯定不会再来祸害人间了吧!

春节,不论是什么地方,做着怎样伟大事业的人们,总是会回到家中,与家人,亲戚朋友聚一聚。每到饭点,走廊上的酒肉味沁人心脾,让人防不胜防,垂涎三尺,真想对那些美味“大开戒”。吃完了晚饭,五湖四海的朋友,亲人们开始在一起谈天说地,聊家常,其乐融融。夜深了,我们连睡觉的影都还没有。

说起春节,怎么可以少了“压岁钱”这出压轴戏呢?每当孩子们收到长辈们用红包装满祝福的沉甸甸的“压岁钱”的时候,心中别提有多高兴了。同时,为了表示对长辈们的敬意,我们做儿女的也不望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婆这些至亲献上一杯热茶。

春节就如浮云朝露般悄然而去了。但是在正月十七的夜晚,孩子们面带微笑地睡了,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因为在那“压岁钱”的保卫下,在新的一年中会平平安安;父母也面带微笑地睡了,你也别问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相信在晚辈那饱含温情的茶水的祝福下,新的一年必定会一帆风顺。

中国古代文化不仅仅是传统的习俗,而是一种精神文化。小时候爱春节,为的是那些让人爱不释手的压岁钱;现在爱春节,为的是与家人们多聚一聚,多聊一聊,发扬一种孝、礼、敬的优良品质。

在家乡生活习俗的作文【五】

今年的春节来的特别早,似乎让人们有些措手不及。刚考完试就要过年了,这让小孩子们也忙了起来,大人们更加手忙脚乱的了。

我家的春节虽然没有老北京的春节风俗多、习惯多,但也是处处洋溢着红火、喜庆、欢笑。

离除夕还远着的时候,爸爸妈妈却早已忙活了起来。他们要把房子里里外外整个来一个大扫除,把这一年里的所有不愉快都像扫垃圾一样统统扫出去,好用万象更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一年。

每年我都会拉着妈妈一起采购年货,今年也不例外,我和妈妈又去疯狂的采购了。我真怀疑是不是过春节的时候吃的不要钱,大家都抢着买,商场里人山人海,远远望去,看到的不是商场里林珑满目的商品,而是商场大大小小的人头。妈妈买年货可不简单,既要考虑到我们这一帮小孩子聚在一起又疯又闹时,随时往嘴里塞得的小零食;又要想到他们大人谈笑风生时必备的瓜子、花生、干果……还要给爷爷奶奶的新年礼物……这样一来,我和妈妈回来时都快拎不下这大包小包的了。

爸爸妈妈们越是忙,我对春节的渴望就越是激烈。

大人们忙得差不多了,也就是我们小孩子忙的时候了。我们第一件大事就是去买各式各样的花炮:什么二踢脚啦、窜天猴啦…..第二件大事就是剪窗花帖对联。有一次,我没留心,不小心把“福”字帖倒了,爸爸笑着对我说道:“今年福一定会到我们家了!”妈妈笑了,我也笑了。

除夕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忙了多天的大人们今天也非常兴奋,我们更有说不出的喜悦之情。

一大早,大人们就开始忙东忙西的,我们这群孩子就像如鱼得水一样,大人们没空管我们,我们就“解放”了。舔舔这个味的糖,吃口那个味的巧克力……我们几个孩子挤坐在沙发上,快乐的喊叫着。

除夕的夜幕降临了!

“开饭喽!”一桌丰盛的饭菜摆在眼前 ,大家便团团围坐在圆桌前。奶奶开始给我们这帮淘气鬼夹菜 、爷爷、爸爸、还有舅舅们开始相互祝酒、我们小孩子开始大口大口的往嘴里塞吃的。

鞭炮声一响我就坐不住了,穿上鞋,戴上帽子,连大衣也没坡就跑了出去。外面鞭炮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美丽的烟花把深蓝色的天空照的跟白天一样明亮。天空中弥漫着的火药味却充满了春节的气息。

于是,除夕噼里啪啦大笑着的走来,又噼里啪啦大笑着的离去。

在家乡生活习俗的作文【六】

这口大水塘是1958年大跃进时家乡人挖的,连同我以前曾经写过的两口水井一并挖的,开挖的目的有二:一是作为灌溉周围农田的水源,为农业的丰产提供水利命脉;二是为所建新庄提供生活用水和发展渔业提供养鱼的必要条件。那时挖水塘做土方工程不像现在有挖掘机等农业机械,人工只是辅助,相反,全部是人力畜力,靠人挖肩挑牛拉,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锹一锨一抬筐一架子车土挖出堆积起来的。水塘挖好后,右边是新建的16户人家的村庄,左边堆积成高高的黄土堆,再左边是一条通南北的宽大道,分别连接前后两个村庄,也是全村人外出的唯一出路。靠村庄的水塘岸及南北头栽植有一行杨柳刺槐香椿树等杂木,高高的黄土堆的一岸没栽树,而是经渍实后被社员们各家各户挖一至两口圆圆的红薯地窖,几十口地窖从南至北排开,很是壮观,也是当年我村的一大特色。大集体时代小麦玉米大豆高粱不够人吃,生产队春夏季就大种红薯,因为红薯高产,除晒过红薯干后哪一家,还会有几千斤的晚红薯需要窖起来过冬吃,甚至吃到次年春,下过红薯母子(春红薯就是头年的红薯作母育秧生长出的)才算完毕。那时社会上有几句顺口溜:“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红薯白薯吃全年,大米白面只过年,养鸡喂猪管花钱,年吃年干叫社员”就是当年社员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事实上,这口大水塘给我留下了儿时的诸多记忆,成为我对家乡无比怀念的窗口,给我们家乡人带来了无穷乐趣和效益。

春天,在阵阵春风的吹拂下,水塘岸边的一棵棵杨柳吐翠,枝条摇曳婀娜多姿;一束束槐花洁白盛开,芳香四溢温馨扑鼻;一株株香椿树嫩芽绽放,引得乡民们争相攀枝弄叶,采摘回家可以做成香椿炒鸡蛋、也可以做成麻油调香椿的美味佳肴,连同素面拌槐花,都成为农家就地取材待客的可口饭菜,至今回忆起来还让我直流口水!村里姑娘媳妇们,会手拿棒槌,端着脸盆,在春水荡漾的池塘里洗衣服,捶被单,嘻嘻哈哈说说笑笑间把活干完了;也有懒男人牵着老黄牛,让干完活刚卸套的牲口们到池塘边饱饮一肚子,然后,咩咩叫着心满意足地离开啦。为了到过年能吃到鱼,春天社员们还对份子买鱼苗几十万尾,固定专人定期往水塘下饲料,给鱼儿追肥。

夏天,我和小伙伴在水塘里消暑嬉戏。有时,我们在水里拿自制的水枪你射我、我射你打起了水仗,谁把谁打败了都乐得屁颠屁颠;有时,我们在水里起猛子(头朝下扎到水里)你追我赶,玩起“追逃犯抓凶手”的游戏,谁把谁抓到了,都高兴得手舞足蹈;有时,我们在水里用手摸鱼捉泥鳅,逮点水的蜻蜓扑鸣叫的青蛙,真是童趣盎然,其乐无穷!每到夜晚,忙碌了一天的大人们也会在水塘里洗澡,一般是男人们在水塘的这头,女人们在水塘的那头,高兴的时候还有人像狗刨式,打起砰砰,整个水塘都喧闹起来了!

秋天,在飒飒金风吹拂下,沿岸的树木纷纷落下了黄叶,漂浮于池塘,构树叶像莲蓬,杨树叶像浮萍,柳树叶像杂草,污染了水塘。大集体时,生产队为了净化水塘,年年都指派专人清塘,站在岸边用漏水的网兜搓水面,捞杂草,中间的够不着,还会找会泅水的到水塘中央打捞, 尽量保持池塘水质清洁,经过霜打的池水更清彻见底,。爱水的动物除了鱼儿等水生物外,老乡们家养的鸭、鹅成群,白天几乎都泅浮于水塘,来来往往,白色的羽毛在秋阳映照下,银光闪闪,一遇到调皮的孩子追赶,或用小瓦片扔到水面驱赶它们,就会下得“嘎嘎嘎”一阵乱叫, 惊恐万状,这才急忙上岸,慌不择路往自家赶。每当看到这样场面,儿时的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 觉得很有意思。

冬天,假如是初冬时分,老乡们会用池塘水淘红薯两遍,再用井水洗最后一遍,然后开始打红薯粉,用罗缸盛粉面,晒干后一部分卖到市场里换钞票花,一部分在冬季下红薯粉条,除自己吃外,也可以卖掉换钱花。假如是干冬塘水少,在快要见底时会有人自觉地甩塘泥,把沤制一年或多年的污泥从塘底甩上岸,再拉回家,掺上麦糠树叶杂草等,合水勾兑再沤制,那流油的农家肥肥力更强,上到地里,改良土壤结构,庄稼苗儿会茁壮成长,胜过化肥,所以,塘泥是庄稼人的好朋友,不用花钱只要稍费力气就可旺长庄稼,甩塘泥、拉塘泥在冬天既干活取暖又能当肥料施用,还拓深拓宽了水塘,一举三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只要不是冰封雪冻,年年冬季水塘里就会有人抢着挖塘泥,主要是为来年庄稼大丰收啊!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老家的'水塘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先是看到水塘东岸的红薯窖不见了,因为当下种红薯的实在太少了,过去的高高的土堆也被拓宽水塘而消失了;后是水塘变得更深水质坏透了,因为没人保护反而村庄的污水都往里面流,过去清澈见底清洁卫生的池塘水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竟然有三分之一的水塘面积被外地拉来的泥土填平了,因为有个临塘住的小伙子把水塘的所有权占据为己有,变成他家的收购粮食的交易场地了,在家的人敢怒不敢言,外出打工的人见惯不怪,所以,昔日的家乡人围坐水塘观景的场面不见了,剩余的臭水熏天玷污了水塘,鱼儿早已销声匿迹了,鸭儿鹅儿不见了, 连水塘岸边的各种树木也少了许多,过去那富有生气的水塘再也见不到了,每当我回老家见到一次水塘,心里就不由自主地难受一阵子,这还是我心目中憧憬的水塘吗?这还是我做梦都想跳进去自由自在地洗澡玩耍的水塘吗?短短几年的功夫,生我养我的村庄在走向进步迈向文明的今天, 生态环境遭到如此的破坏,到什么时候还能恢复往日的热闹与欢乐呢?

家乡的水塘,和家乡的村庄一样,曾经给过我无数次欢乐,曾经让我魂牵梦绕;而今这场面,令我几分遗憾,带着几分忧愁离开了。我盼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速度,我盼望我的家乡还是那鱼米之乡,我爱家乡的水塘,我更爱生我养我的故乡!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