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后的变化作文(一千年以后的世界作文600字)

一千年后的变化作文(一千年以后的世界作文600字)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5-25 22:28:49
一千年后的变化作文(一千年以后的世界作文600字)

一千年后的变化作文【一】

今日重读余秋雨的《千年一叹》。

第一次读还是在新世纪初,算来已有十多年了。曾经买过一本爱不释卷,但不知被谁借去了,一去不回。

后来又在余秋雨的散文集中读到过些该书的篇章,再后来,又在网上下载了些我喜欢的章节,甚至,就在去年,我还在喜马拉雅朗亲自朗读了该书的文摘,反复聆听过……

我得有多喜欢这本书啊!以至于今天在图书馆,密密麻麻的一排排的书籍中,我一眼又锁定了这本书,然后坐定,读完,一气呵成。

喜欢是有理由的:

首先我喜欢游记,这和我本人喜欢旅游有关,它是我目光的延伸,带我去看我未知的世界。何况,这本书的视角是从文明古国的历史演变中,寻找失落的文明,进而反思中国文化的发现脉络。因此,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旅行,作者游历的路线从希腊、埃及、约旦、以色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一路走来,最后从尼泊尔回到境内,每一步都有历史的回声。

这是当时世界上从未有人完整穿越的路线,况且,这一路的每一公里都是贴地碾过很多恐怖主义蔓延的地区,例如北非、中东、南亚等地。

但这又不是纯粹的冒险或科考,尤其,执笔的还是研究戏剧史和中国文化发展脉络的余秋雨,他的文笔清新又厚重,严谨又不乏幽默,使得这本书既不像科考那样枯燥,又不似一般游记那般浅薄,让人时而陷入沉思,时而又忍俊不禁。

因此,看着这些可能是作者在车里、在膝头,在狭窄的连桌子也没有的简陋旅馆里写成的文字,内心除了对未知的猎奇心理,还有一份对作者的敬畏——博学、勇敢,敬业的旅者、文人、思考者的敬畏。

作者在序言里说的,\"整个行程,是一个伟大的课程。 \"

而吸引我的,除了这伟大的.课程外,还有作者面对古老与沧桑的遗址,透过文字记载的表面,透视出的思考与叩问:

人类,为什么曾经那么伟大却又会那么无奈?文明,为什么曾经那么辉煌却又会那么脆弱?历史,为什么曾经那么精致却又会那么简单?

一千年后的变化作文【二】

拜读余秋雨先生的这本书,起初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书店偶尔看到,便坚持要买回家了。这一本日记,伴随着些许泛黄照片,采用游记的形式,记录了余秋雨先生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从希腊到埃及,从伊拉克到尼泊尔,等等等等。这几个月的历程给了我前所未有的感触。

说真的,阅读的时候好几次都湿了眼眶,总感觉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块历史文明创造的土地,我就好像和作者一样站在地面上,吸取着精华。我知道了文化的起源,知道了奥林匹克的诞生,知道了部分国家的贫瘠,知道了那一片的混乱,我总是不想把这本书讲得那么理性。笼统的告诉大家这本书讲的是作者游历各国的感受云云。我愿意感性地去阅读它,去理解它,去感受它,我也只能说千年一叹真的让我叹了一叹。

当余秋雨先生去爱情海的石柱上不顾警卫的虎视眈眈而去找拜伦的名字时,他却在石柱的稍低处发现了,突然觉得这个位置的签名完全可以代表拜伦当时的心情,低头以对神明,这是希腊的第一天,我觉得我像个钻头一样的,慢慢地慢慢地进文化的中心。“我希望巴特农文物能在我之前回到希腊,如果在我后回来,我一定复活。”一位叫曼考丽的文化部长用充满辛酸的声音去努力保住一个文明古国最后的尊严。这时候我就想到了那所谓的韩国,强行夺走了属于我们的文化,强词夺理的为自己解释,我想这真的会让一些学家复活吧,我们是绝不会妥协的。最终在余秋雨先生从尼泊尔通向中国,对面桥头有一个白石筑成的桥头,上面分明用巨大的宋体金字,篆刻着一个国家的名字,然后他在心底默念:祖国,今天我终于及时赶到。这回国的心情,想必很多留学在外的朋友们也会感受的到,我们的祖国建国六十周年以来,有大大小小的成功,也或许有不多不少的错误。但是我们每个人似乎等待的,就是回来的那一刻!

历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响多少?我一时间理不清头绪,也无法理清。的确,历史已经成了历史,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已经过去了,而且永不回头。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程。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哑巴,无从诉说;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一阵风,没有始没有末,没有了目的没有了方向。历史是家,是广阔天地里的一座朴素坚硬的石头房。没有修饰,没有点缀,是我们远航时挂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一千年后的变化作文【三】

最近读了一本余秋雨的书《千年一叹》,感触颇深,由此写下了一些感想,以抒发我的感受。

余秋雨的文章,我一向比较喜欢,余秋雨文风简朴,文底深厚,看他的书,往往能在不经意中给人以某种心灵的震撼。《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山居笔记》等,这些书讲述的内容不同,但都是富有生活的内容,有有肉,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的经历,生活态度,以及对一些问题的独特的观点,总能让人学到不少有益的东西。我认为在我读过的这些书中,《千年一叹》是比较有特色的一本。

《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日记,在读书的同时,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古文明,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文明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我们读者应该如何去面对等等。

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例如,在中东,在印度,以及在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我们在作者游历文明古国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文明的毁灭往往伴随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战争是我们应该唾弃的。所以我们应该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应该持有的观点。

作者在游历各国,回到祖国后真真切切表现出的爱国的感觉同样令我感动,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爱国精神的体现,同时也震动了读者内心爱国的琴弦。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作者也提醒了我们这样一个责任:为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而努力奋斗。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文明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作者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在生活和游历的细节中展示了人性的魅力。从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们需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因为世界是精彩的,同时也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因为我们拥有的是宝贵的。我们的人生相对于人类的发展是短暂的,有些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消失,而有些人却留下了痕迹,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现在的经历可能会很快被淹没,后人可能不在会记起我们,但我们的确应该为后人留下些什么,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该珍惜,应该努力,无论后人是否能记得我们,我们都将为自己骄傲。也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

《千年一叹》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粗看它是作者游历多国的日记,但在深层次它不仅能够带给我们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同时也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促使我们对自己进行反思。读完本书后,我感到受益菲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短文。

历史,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面对历史的潮流,我一时间竟手足无措。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一千年后的变化作文【四】

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

这几天在家里蜗居,看书、回帖子、写点笔记。回头看看,还真是收获不小。这几天又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此书新版于2002年,虽然差不多十年,但书中所描写的古代文明遗迹是不过时的。先前,我读过先生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特别是《文化苦旅》给我启发很大,也受益很大。总感觉大师级的水平就是高。

今天读来千年一叹,更是耳目一新,本书使我从国内走到了国外,对于国外部分古文明史迹有了新的了解,作者行程数万公里考察世界各大文明古迹,这应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在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时,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吉普车的车车轮紧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这里,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在几分钟内射了数十名外国旅行者;那里,近两个月就有三批外国人质被反政府武装绑架;再往前,三十几名警察刚刚被贩毒集团害……

读着,读着,感觉着恐怖满眼;读着,读着,感觉着危险又危险;这是在探险,这是在玩命;文化苦旅不仅限于苦了,达到了玩命的地步;时刻都潜在着危机,时刻都经受着考验;在经过了这漫长的苦旅岁月之后,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反思。任何一项文明成果的发布,都是在经过了几番寒彻苦之后才会得来,知道这些我们才会去珍惜的。知道后才晓得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如果有也是有毒的。

千年一叹,是对新世纪的献礼,也是对逝去的旧世纪的挑战。是对世界文明史的探索,也是对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余老师从1999年9月27日开始行程,第一站就是哀希腊,最后一站是山西平遥古城,时间是2000年2月2日,历时5个月的行程,完成了千年走一回。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槃的凤凰再飞翔。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槃的凤凰再飞翔!

一千年后的变化作文【五】

今天总算读完了余秋雨的《千年一叹》。很早以前就听说这部世纪交替的旅行日记值得一读,似乎一直忙碌。如今总算读完了,感触良多。

一是有感于余秋雨的才华与渊博。这是大家公认的,无论是支持他的还是反对他的。在08年央视的青歌赛上更是让普通老百姓认识他。从希腊文明到埃及到两河流域到恒河流域,古老文明在余大师的笔下信手拈来,借助这样的千禧之旅,得以将藏于胸中的认识用自己的语言,凭借对实际的观察告诉世人。宗教间的纷争,文明的繁荣与落寞,帝王的变迁,甚至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思考。

二是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文化的深度。对几大文明的衰落进行总结,分析中国文明得以传承的原因。以及中国文明、中国哲学的内涵,与其他文明的差别又在何处。当然对于这些,我只是在读文章时随着作者的感悟而感悟,自己对此没有研究,似乎也提不出自己的思维和见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他们一行人从希腊一路远行回到中国,在尼泊尔入境的时候更能切实感受到中国文明的含义。也让我们有机会随着这部日记远游了一次。

三是对于他们万里远行表示钦佩。很多事,很多人,很多文化是需要我们自己去看,去观察,去感悟的。旅行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文人有这样一个机会甚是难得,文人敢于接受这个挑战也甚为难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我们普通人感慨于没有这样的远行机会,金钱是主要的因素,况且这也不实用。可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真给了我们一次这样的机会,我们能看到这些深层的东西吗?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思考吗?我们又能将这些思考表达出来吗?我想答案是不能,也无必要。社会分工不同,每个人都饰演着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足矣。读读此类文章,享受一下文化大餐也算是对自己繁忙工作的奖励,让我们偶尔也静下心来感悟一番。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