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吴姓的研究报告的研究结论)

吴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吴姓的研究报告的研究结论)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06-24 13:22:11
吴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吴姓的研究报告的研究结论)

吴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一】

外文期刊价格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呈直线上升趋势,据统计,平均每年上涨幅度超过20%。致使国外文献订购严重滑坡。1996年全国外文书刊的订购量比1986年平均下降80%。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外文期刊从5050种下降到900种,减少82%;北京大学图书馆减少74%;北京图书馆减少45%。加入WTO后,外汇并轨,外刊价格进一步上涨、虽然近年来大多数图书馆和情报机构都已增加了外刊订购经费的投入,但外刊购置经费的增加远远赶不上其价格的增长,订购外刊的品种和数量依然在减少,我国外刊资源总量不足,与世界一些文献信息资源收藏的服务机构相比,我国处于相当低的水平,科技期刊只占世界期刊出版量(种)的5%左右。目前我国外刊入藏总量约为2.5万种,国家图书馆2002年订购外刊9274种,不到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外刊入藏量的一半,北京大学是我国高校图书馆中订购外刊最多的,2002年订购2122种,加上中文期刊最多不超过1万种,美国收藏文献信息最多的10个大学图书馆期刊收藏数量均在3万种以上,其中哈佛大学收藏数量最多,达10万种。而2003年绝大多数图书馆和科研机构所订外文期刊数量继续下降,我国国内普通高校图书馆外刊资源状况更加不容乐观,我馆是河北省高校中藏书最多的图书馆,2003年外刊只订购了160种,比2002年减少140种。据笔者调查,大多数省级公共图书馆2003年订购的外刊只在百余种左右。目前世界上外刊约20万种,其中有价值的约为5万种,发达国家一般以5万种为引进目标。由此可见我国与国际公认外刊收藏种数仍有较大距离。

文献保障率进一步减弱。据调查,在266个学科和主题领域中。一次文献提供率基本满足要求的学科和主题只占30%左右。同时,由于文献信息资源分属于不同行政管理部门,客观造成了条块分割、机构重复、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协调,协调采购力度不够,重复采购依然非常严重。据对国家直属或非直属的74所高校图书馆的调查,1996年引进外刊的复本量为2.02,重复订购2122种,占外刊订购总数的40.5%。因此我国未能充分协调外刊文献信息资源的整体化建设。

吴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二】

首先,历史货币地理研究与历史地理学特别是历史经济地理学有密切关系。就历史经济地理学而言,它不仅主要侧重于研究历史时期,在地区基础上或以一定的地区为单位而进行的经济活动,而且还联系到经济的空间结构,着重探讨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6](p267)因此地理学的学科属性与研究方法也就成为历史经济地理研究的传统和基础。而货币本身就是人类经济活动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那么以探讨历史时期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为目的的历史经济地理学理应对本属经济活动必然产物的货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问题有所涉及,因此历史货币地理研究毫无疑问应从属于历史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之列。就目前的历史货币地理研究而言,还处在无人问津的空白地步,因此,我们完全可将其视为历史经济地理研究的一个新范畴,新领域。那么作为历史经济地理研究一部分的历史货币地理研究的理论基础毫无疑问应建立在前者之上,但同时后者也是从前者中推衍而生的;故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但所不同的是,货币是经济活动中一种“特殊商品”,历史货币地理所揭示的货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较历史经济地理所研究的一般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言,其研究对象更加具体明确。自货币产生以来,一切社会的经济活动以及各部门的生产都是围绕着分工和交换而不断扩展和深化,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在货币经济各行业各部门和经济地域间的流通,起到了联接和纽带作用。不唯如此,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任何社会形态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启动源泉和先决条件。我们知道在商品经济社会里,任何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都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过程,而两者的结合是通过货币这一媒介粘合的。[7](p60)因此,马克思把货币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的观点应当是正确的。[8](P133,39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货币地理在研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和第一变量——货币的空间特征和货币经济的地域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并进一步揭示货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目的,因此历史货币地理的研究在历史经济地理学中应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历史货币地理科学体系的建立,不仅会在研究领域上开阔地理学,特别是历史经济地理学的视野,而且还进一步涉及到了经济理论的核心问题——货币,这无疑是对历史经济地理研究水平的深化和理论境界的巨大提升。

其次,历史货币地理研究与货币学中的货币金融理论、货币史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历史货币地理与货币学两学科的共同之处首先在于两者都是以研究货币为主要内容。这里我所说的货币是特指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个概念与钱币学中的钱币概念有着质的区别。钱币学是研究钱币形态历史的科学,它是文物史的一部分;货币学是研究货币流通的历史,它是经济史的一部分。[9](p48)古代数量众多的厌胜钱、冥币、纪念币等属于钱币学范畴,不是我们所说的具有一般等价物性质的特殊商品——货币,因此不在我们的研究范畴之内。

不仅如此,历史货币地理研究还必须大量地吸取货币学特别是其中的货币金融理论和货币史的研究成果,这同时也是两者联系密切的又一表现。历史货币地理研究较历史地理学的其它分支而言,更多地涉及到了经济学和经济史,特别是其中的货币学和货币史的成果,这不仅缘于历史货币地理的研究对象——货币本身是受货币金融理论的一般规律制约的,而且又由于货币史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研究内涵也是历史货币地理研究所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此外,历史时期货币的空间差异也同样深刻地影响着与之密切联系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我们同样可以用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历史货币地理的研究相参照、相比较。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决定了历史货币地理研究必须借助于货币学中的货币金融的一般理论以及货币史的研究成果。这说明历史货币地理研究与经济学中的货币金融理论和经济史中的货币史有着不可分割的肉联系。

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差异又是明显的。首先历史货币地理研究与货币学研究的切人点各不相同。历史货币地理不以研究历史时期货币及其流通的内涵发展为自己的主要讨论对象;而货币学则反之,货币学中的货币金融理论主要探讨货币数量同就业、产量、收入和物价等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金融理论则研究如何将社会储蓄合理配置到具有竞争性的各种投资上,以取得最佳效率[10](p1)。历史货币地理以研究货币在历史时期的空间条件下的流通状况背景对货币本身的影响,也就是探讨货币及其流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侧重,它所面对的是历史时期地域背景下的货币和探索货币的地理性问题。货币的地理性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货币在空间背景下的流通表现出来的,那么要准确说明货币所具有的空间特征,就必须侧重了解掌握各种地域背景条件下的货币的空间分布与流通状况,以及形成这种状况的成因。其次,历史货币地理与货币史的研究在内涵上也有根本区别。彭信威先生的《中国货币史》将货币史的研究内涵规定为货币制度、货币购买力、货币研究、信用与信用机关四个部分,其中货币制度、货币购买力是研究的重点。货币研究中又包括货币理论、货币研究史、钱币学三个领域。从彭先生所区分的货币史研究的具体内涵来看,货币史与历史货币地理研究的差别是一目了然的。货币史的研究也有其局限性,那就是在研究方法上忽略了同一时段空间背景下的货币差异,因而对货币在空间流通过程中与空间的联接关系缺乏分析。历史货币地理研究则是把研究的重心定位于货币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上,通过对历史时期地域空间货币分布和流通的研究,对地域间货币差异的分析,揭示出地域间经济发展的运行规律,为实现当前货币经济的合理布局提供借鉴。从这个方面来说,历史货币地理研究克服了货币史研究无法描述货币空间性的缺陷,是对货币史的补充、完善和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有理由认为,历史货币地理研究具有跨学科综合研究的性质。尽管历史货币地理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属于地理学的范畴,但是其在研究过程中又必须借助于历史学、经济学及与之相关的考古学、文字学、货币学,货币史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手段,因此历史货币地理研究是建立在多学科理论成果与方法论基础上的一种综合研究。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