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800字作文(写孝的议论文800字)

棍棒底下出孝子800字作文(写孝的议论文800字)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09-13 00:55:41
棍棒底下出孝子800字作文(写孝的议论文800字)

棍棒底下出孝子800字作文【一】

从前有个农夫,他种的白菜是世界上最好的。一天早晨,农夫发现最好的那颗白菜不见了,心里很不高兴,第二天早晨,农夫发现又有两颗白菜不见了。

农夫认定有人在偷白菜,于是,晚上他就守在菜地里。为了让眼睛睁得大大的,农夫用火柴棍撑住眼皮。这一夜他没发现任何偷菜的,太阳出来了,他用手遮住阳光,这时他发现远处有个小东西在动,手放下来,又不见了。农夫悄悄往那边靠近,突然他听到锯白菜的声音,他小心翼翼地将脚步放轻了一些。

当农夫再一次用手挡住阳光时,他看见有个戴绿帽子的小人,拿着一把锯子在锯白菜。一边锯,一边还哼着歌。

“你这可恶的家伙!”农夫吼道。话音刚落,农夫就挨了一巴掌,摔倒在地。等他站起来,小人、白菜、锯子都不见了。

第三天早上,农夫早早来到菜园,这次,他没让小人跑掉。他蹑手蹑脚上去,一把就抓住了小人。小人求饶说:“放了我吧!我会让你的麦子长到两人高,让你的小牛犊又肥又壮!”

“简直是胡说八道!”农夫愤怒地说。这时农夫的手指被小人狠狠地咬了一口,他手一松,小人溜走了,农夫只抓到了一顶绿帽子。

这天夜里,农夫感到有人在挠他的.鼻孔。点灯一看,是两个还没有巴掌宽度高的小女孩。

小女孩说:“是我们保护着你的牲畜。请你发发善心,把帽子还给我爷爷。他没有帽子,一直在哭呢?”

农夫不答应。

第二天夜里,来了两个小男孩,他们说:“是我们看守着你的麦子。求你把帽子还给我爷爷!”

农夫又拒绝了。

第三天夜里,爷爷亲自来了,他流着泪说:“你的房子和白菜都是我看管的,求求你了!”

农夫没等他说完,就把他赶走了。

接下来的几天,农夫家的奶牛、麦子、白菜,的,倒的倒,农夫的妻子哭着说:“都是那顶绿帽子惹的祸!还是让小人把它拿回去吧!

“绝对不行!”农夫咆哮着,把嘴撅得老高。

第二天,农夫家的房子莫名其妙地着火了,烧得只剩下那只五斗柜。农夫取出帽子,想看看它倒底特别在哪里。他不经意地把帽子戴到了头上,没想到正好合适,更没想到的事情是,这时候一切都变了,妻子变成了巨人,五斗柜变得像山那么高。

农夫突然明白,不是周围的东西变大了,而是他变得像小人那么小了。

农夫使劲想摘掉帽子,可那帽子像是长在脑袋上,怎么也摘不下来。

农夫找到小人,求他把帽子拿回去,小人说:“你必须做三件好事,帽子才会松开,你才能变回原样。”

农夫十分伤心,想:“现在这么小,怎么做好事呢?”这时,他看见一只猫正在追赶一只小鸟,农夫觉得这只小鸟就像他本人一样,于是说道:“走开!让小鸟自由飞翔!”猫被他的威严吓跑了。

农夫来到河边,看见一只小老鼠掉到河里上不来了,农夫觉得小老鼠可怜,于是,他让小老鼠咬住自己的脚趾,把它拉上了岸。

后来,他碰到两个男孩在打架,一个高大结实,一个很小,农夫上去,帮小男孩打跑了大男孩。

这时,小人爷爷来了,农夫把帽子取下来还给他,还让他以后想吃多少白菜,就拿多少白菜。

他呢,也变成了原来的样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800字作文【二】

★惩罚教育——艺术批评的方式千万种 棍棒教育不可取

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能打孩子,如果家长打了孩子,恰恰让孩子又增加了一个不好的模仿对象。家长应该心平气和地引导孩子,让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

教育从来都不应该只采取单一的手段,在鼓励的同时,如果发现问题、毛病,应该及时进行批评,甚至惩罚。惩罚有很多种方式。如对幼儿 园孩子的'打架行为,老师可以将他们强行隔离,坐椅子上十分钟不许动,这对幼儿来说非常有效;惩罚也可以是剥夺做错事的孩子的某些自由,家长可以让酷爱看电 视的孩子几天都不许看电视,在一段时间内取消吃美食的机会;学校可以通过处分、警告,剥夺参加活动或评奖的机会等进行惩罚;还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惩罚方法叫 “后果惩罚”,根据孩子的年龄确定孩子对所犯错误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损坏、弄脏家里的物品,可以让他自己修复、打扫,如果他不能胜任,就要教育他,这样做 给别人增加了麻烦。

专家表示,惩罚是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必须要因人而异、适度。惩罚不是侮辱,更不是体罚,体罚、侮辱是对儿童的一种伤 害,是侮辱人格的行为。家长打骂孩子也是非常错误的做法,“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封建观念,且不说体罚孩子是一种违法的行为,单就其后果来说也是非常糟糕 的。从长期研究数据来看,经常受到家长或老师打骂的孩子容易产生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挨打后转过身去打别人,产生了比较严重的暴力倾向;另一种是变成胆小 鬼,怯懦怕事。

孩子的世界里没有惊天动地的事,在成人眼里所谓的“小事”往往是促使孩子健康成长的良机。只有注意从点滴小事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才会培养出有健全人格的孩子。

★赏识有度——赏识是孩子的阳光 赏识也讲技巧

惩罚教育与赏识教育,真的是水火互不相容吗?记者采访的多位幼儿教育专家均认为,应该以赏识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对儿童教育来讲,当然应该以鼓 励、表扬为主。因为孩子越小越容易认不清自己,非常容易自卑。“世上没有坏孩子”,赏识教育的奥秘在于唤醒“好孩子”。0-6岁的儿童处于一个“他律”阶 段,容易以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为判断自身行为的标准,如家长、幼儿园老师说自己是好孩子就认为自己是好孩子。

惩罚是“要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目的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惩罚也是先要鼓励、肯定孩子,告诉他是个好孩子,大家都很喜欢他,而不能 让孩子产生被侮辱、被孤立的感觉;第二步是告诉孩子他犯了错误,做了错事;第三步要指出孩子错误行为的危害性;最后要让孩子积极面对错误行为所造成的后 果。

父母要懂得赏识孩子、鼓励孩子、多对孩子竖大拇指、帮助孩子“找光明”。教育孩子,态度是最好的方法。但赏识也要有度,一味的赏识会使孩子混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盲目自信。

棍棒底下出孝子800字作文【三】

妈妈出门前,千叮嘱万嘱咐,让我把沙发底下扫好。我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加油干。我把扫把和撮箕拿来,把桌子移开,又将一头牛一般大小的沙发移开。垃圾尽收眼底,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呀!许许多多的瓜子堆在墙角,妹妹的玩具四处都有,食品包装袋这里一个,那里一个,垃圾多得数不清。这个杨依玲,真不爱惜自己的玩具。看着满地的玩具,我为这些玩具感到可怜,我边想边扫。我弯腰捡起妹妹的玩具,找来一个箱子,把满地都是的玩具通通装进箱子里。不一会儿,一个脑袋大小的箱子就装满了。我挥动扫把,把各种各样的垃圾扫到一起,然后再将那些东西,都扫进撮箕里,装满后我又把垃圾倒进了垃圾桶。我将沙发还原位置后,又“光临”了“河马大沙发”。

“呀——!”我吃力地喊出声来,这沙发太重了,恐怕一头牛都移不开。作为属牛的我,一定要把这座“泰山”移开。我好不容易把它移出一段距离来,就使劲喘气。唉,看来要请愚公来了!我爬到沙发后背,背靠着沙发,脚靠着墙,我的脚一伸直,沙发就慢慢地动了起来,使劲折腾几分钟后,终于沙发被我移开了。请来我的得力干将——扫把,又开始工作起来。在沙发底下,我找到了好几坨纸。难怪妈妈拿了几坨纸,都没有见着,原来都掉在沙发底下去了。

在这个沙发底下,就属妹妹的玩具最多,我来来回回几十遍,把它们都捡到了箱子里。在这里,我居然还找到了遗失多久的.搭建积木材料,我把它收起来,把垃圾都扫进了垃圾桶。我觉得我似乎在挖宝,把许多不见的东西都找了出来。我使出吃奶的力气,把第三个沙发推动。不过这个办法不行,才推几下,我的身体就像被放进微波炉,搞热了一样,全身既直流热汗,又软弱没力气。

我休息了一会儿,推不行,我用拖。我到沙发另一头,抓紧了沙发,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用力往后拖,沙发才动几厘米。我使尽力气,拼了命似的拖,沙发的皮差点都被我抓破了。“哎呦呀!”我的手没抓稳,往后一仰,差点摔了个四脚朝天,不过还好,沙发终于被我拖得远远的了。我又开始捡有用的东西、扫垃圾了。

棍棒底下出孝子800字作文【四】

家长可以经常赏识孩子,说了以下这些话语,这些话听起来是正面赏识的,也有鼓劲的作用,似乎也符合一些基本的教育理念。可认真分析,它们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赏识教育是很有技巧的:

>>事例1:

小凡从幼儿园回来后对妈妈说:“我一点也不喜欢大龙。”

妈妈回答:“别这么说,大龙是个好孩子。”

分析:妈妈本意是希望孩子能与他人友好相处。但孩子毕竟是在向你表达观点,你不加分析地就一口否定,等于也否认他对小伙伴的判断力,可能抑制他今后判断他人、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

建议:专家表示,孩子不喜欢他人总有一些理由。还是同孩子聊聊吧,问问他:“大龙对你怎么了?他做了什么事情让你不高兴了?下次碰到他准备怎么办?”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

>>事例2:

6岁的铮铮告诉妈妈今天她的画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妈妈回答:“我早就知道你是最棒的。”

分析:如果总是用“最漂亮的”、“最可爱的”这样的语言鼓励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令孩子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一旦孩子渐渐发觉并非如此,反过来有可能导致自我怀疑,产生自卑等负面情绪。

建议:专家分析,别用“最聪明”“最漂亮”这样的词语表扬孩子,最好用“你努力了”“你动脑筋了”这样的句子鼓励孩子。

>>事例3:

乐乐从幼儿园回来闷闷不乐,因为小朋友嘲笑他有个大蒜头鼻子。

妈妈回答:“你的鼻子挺漂亮啊,妈妈就喜欢你这个样子。”

分析:妈妈当然知道自己不过是在宽慰孩子。可是,孩子就真的不知道吗?他甚至可能会因为你不理解她的伤心,从而把不快压在心底,造成在今后的社交中出现心理障碍。

建议:专家认为,家长应先问问他,是不是在和谁做比较。然后告诉她每个人的相貌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是无法比较的,多说几次孩子就会习惯于接受现实。对于能够改变的现实你可以给孩子提出积极的建议。千万不要一上来就乱安慰。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