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文学女子形象作文(中国古代的杰出女性作文)

论古代文学女子形象作文(中国古代的杰出女性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6-13 06:32:56
论古代文学女子形象作文(中国古代的杰出女性作文)

论古代文学女子形象作文【一】

时间过得真快啊,眨眼间一个月的寒假就过去了,又迎来了新的学期。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高高兴兴地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学校,不远处就看到学校门口停满了汽车和摩托车。有些刚上一年级的新生还拉着爸爸妈妈的手不肯进去。我们一走到学校门口都被惊呆了,就一个暑假时间,学校居然变化这么大,我都有点不敢相信了。学校的大门口和里面的勤学广场都用花岗岩铺的平平的,以前的一些东西也被拆除了,现在变得又宽敞又美丽。由于学校的扩建初中部也被搬到新建的育才学校去了,所以初中部也是我们的小学部4、5、6年级的教学楼了。

我们来到告示牌前查找自己分到哪个班,我么也从原来的三(1班变成了四(3班,在新的班里很多同学都不是以前同班的同学,老师也是新的老师,其实新的老师也没有那么陌生还是和以前的老师一样和蔼可亲。虽然我来到了并不熟悉的班级,但跟以前一样使我感到很温暖,让我更喜欢现在的同学和老师,也让我对以后的学习更加有信心。

论古代文学女子形象作文【二】

大数据;古代文学;教学

在我国高校人文学科领域中,古代文学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其他人文学科诸如国际汉语教育、戏剧与影视文学、文秘、新闻、广告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然而学界当下对于古代文学教学的现状并不满意,对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较为充分的认识和探讨[1-3]。正如戴建业教授《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现状与反思》所言,“多年来,各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主要是通过‘中国文学史’课程完成的,教师较多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一长串线索,一大堆概念,一大批作家,古代文学中的许多经典名篇,学生却读得不多,也较少求甚解,更不可能去涵泳。这种教法与学法类似于一种‘买椟还珠’的现代版。”[4]尽管现在很多学校汉语言专业分别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和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等课程,但在具体的讲授中往往仍然是以时间为线索讲背景谈概念,而很少对作品进行解读,更不用谈情感的体验和审美的感受了。对于大多数没有接受过古诗词训练的大学生而言,走马观花式的作品讲解、简单粗略的作家介绍、文学现象的概念式总结,都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而记硬背一些概念名词,并不能从实际上真正提高其专业修养和人文素养。

2011年,麦肯锡在《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新领域》的研究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大数据”一词。随后,这一话题不仅成了计算机行业内的热门话题,也引起了各行各业的广泛热议。对“大数据”这一概念,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理解,人们普遍认为大数据即海量数据、巨量资料。更有学者认为,“大数据超越了海量数据的含义,它描述的是随着数据量和数据类型激增而逐渐衍生出来的一种现象,不仅包括大规模、多样化的数据集,还包括对这种数据集进行高速采集、处理与分析以提取价值的技术架构与技术过程。”[5]从数据的角度看,大数据的特征被概括为4V,即数据量大(Volume、数据类型多(Variety、价值稀疏性(Value、速度快(Velocity。基于以上特点,大数据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教育部颁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的指导下,我国高校也越来越重视信息化教学。在这一背景下,古代文学教学中相关问题,如作家作品的分析、文学发展历程、作业的设计等,也可以从多个方面做适当调整,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论古代文学女子形象作文【三】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模式在讲授具体作家时,对其生平事迹往往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串讲,何年中举、何年入仕、何年升降,以及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想与诗文创作等,这种平直的简介往往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关于作品的讲解,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能对作品做详细的解读,只能走马观花粗略鉴赏;学生大体疏通文意,虽了诗文字面的含义,但常常是不求甚解,至于诗境、文心,因为缺乏对诗文创作背景、时代环境等的了解,难以有情感的体验,没有情感的浸润,也就难以有审美的体验。王兆鹏教授《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的建设,为古代文学教学中有关作家作品的讲解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王兆鹏教授与搜韵诗词共同打造的《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通过将现有的唐宋作家作品编年信息录入数据库进行数字化处理后,与当代、历史地图进行整合,利用GIS技术开发了以地图为平台的信息系统。进入平台后,随意点击地图中的某一地名,就可以看到唐宋哪些文人曾在此停留并留下了哪些篇章;从平台的诗人列表中点击某一诗人的名字,其一生行迹路线图清晰可见。路线图和文字说明相结合,更便于人们直观地了解一个文人的生平轨迹和具体创作。这一信息平台很好地实现了时空维度的交融,而这正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忽视的问题。

以苏轼为例,按照现有古代文学史的教材来讲解,大多是先讲苏轼的生平、人生观、创作道路、创作思想,然后以分体的形式讲解其文、诗、词创作等。这样就把作家、作品一分为二地进行讲解,学生所接收的信息是颇为概念化的。由于模糊了时空的问题,给学生的印象就是苏轼其人很旷达、苏轼诗文风格豪迈,而忽视了苏轼文学创作中兼收并蓄的特点。鉴于大数据的丰富资料,在讲解苏轼时我们不妨换个思路,将其人生轨迹与文学创作历程同时进行考察。首先,借助于北宋行政区划图大致拟定其人生轨迹,嘉祐元年(1056年三月苏轼兄弟随父亲离家赶赴汴京参加进士考试,及第同年即丁忧家居。到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父子三人再度赴京,三人一路唱和编成《南行集》,这是现存苏轼中最早的一批作品,可以看作是他诗歌创作的起点。其次,从嘉祐六年(1061年至嘉祐八年(1063年,以组诗《凤翔八观》为代表的古体诗,关心国事、反映民生疾苦,艺术上也渐趋成熟。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到达杭州,任通判(知州的助理官,杭州的秀丽山水给诗人带来了极大的创作热情,苏轼描写西湖的诗作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句。从苏轼词集来看,他也是从这一时期才开始填词的。再次,熙宁七年(1074年至熙宁九年(1076年,任密州知州,这一时期词的创作有重大发展,初步形成了豪放词风,代表作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时空的交汇中梳理苏轼的文学创作,黄州、惠州、儋州时期的创作高峰,在京为官时的创作低潮,都清晰地展现了其诗文创作的动态变化。而通过这一变化,更利于学生深入认识、体会苏轼文学风格的特点及形成过程,这较之单纯地讲解、总结,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肯定会有所提升。在大数据背景下,借助众多数据和新媒体,这一教学方式得以轻松实现。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