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妈妈的作文(学生写给妈妈的作文)

告白妈妈的作文(学生写给妈妈的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5-17 03:02:14
告白妈妈的作文(学生写给妈妈的作文)

告白妈妈的作文【一】

《无声告白》这本书给我的感触会比《岛上书店》多很多,为什么要拿这两本书比较因为看的时间很接近,也因为有人说这两本书类型相似。

像亚马逊修改推荐所说的那样,这本书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本文中的家庭关系,而是玛丽琳的梦想与家庭羁绊的矛盾。她一向都有一个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也付出了许多,个性是处在女性的地位还比较低的社会时,她是有多大的勇气要做到“与众不同”。

但是,她遇到了他,一个与她不同国籍的教授,在她看来他是多么的“与众不同”。之后因为怀孕结婚了,婚后她或许暂时忘了她的梦想,之后她意识到自己没有正事可做,想要出去工作被丈夫阻止了。之后她母亲去世了,想起了母亲过的生活,她对自己发誓,决不能活得像母亲那样。

她想去实验室当助手,那个人却笑着回复她说,不明白她是认真的,因为她还有孩子和丈夫要照顾。看到那里,我为她感到悲哀,同时我也恐惧我可能的婚后生活。有了家庭的束缚,自己的追求怎样办自己想做的事情还能去做吗因为就算在现代,多半还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做“家庭主妇”、“相夫教子”并不是我追求的生活。

看到她最后遇到有一位女性做到了她一向追求的事情,她觉得不可思议,她觉得她原本也能做到,所以她要实施她原计划的时候,我为她感到高兴,觉得她做的个性棒。可惜最后,她却因为怀孕等束缚放下了她的计划,把她自己想要而做不了的事情寄托在了她女儿身上。我想,这很悲哀,却很现实。

文中有一段这样的话“你以前爱的那么深,怀有那么多的期望,最后却一无所有。孩子不再需要你,丈夫不再想要你,最后只剩下你自己,还有空荡荡的房间。”这很凄凉,也是女人一生很悲哀的一种状况,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即使只有自己一个人,只有空荡荡的房间,我也要过的快乐、愉悦。可能因为这个跟我生活比较相关,所以印象最深刻。

对于家庭关系,我想的比较多的是以后对于孩子的相处模式及教育方式等。因为我的家庭关系比较和谐,没有这么多的.危机,我一向觉得很温暖,只是我们比较缺乏交流吧。当然,我也不是没有不满过,因为可能存在的“重男轻女”和他们的传统思想。而且我也在思考着,我读大学是出自于我自己想读,还是由于他们想让我读。其实我想过放下的,可此刻却很庆幸自己没有放下,可能这也有利有弊吧。

还有好多好多感触写不完,就再续吧。

告白妈妈的作文【二】

《无声告白》这本书通过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来说明一句话: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是一个混家庭,父亲詹姆斯·李,中国人,小时候随父母偷渡到美国,顶替他人的名字读书求学,成为优秀的哈佛毕业生,在大学教授美国历史。他一生的梦想就是融入美国社会,成为真正的美国人。母亲玛丽林,美国白人,她一生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渴望与众不同、出类拔萃。在这个家庭里成长着三个孩子,或者可以说一个孩子:大儿子内斯和两个女儿莉迪亚、汉娜。三个孩子中莉迪亚最特殊,一张中国人的脸庞,一双蓝色的眼睛,加之聪明过人,吸引着父母的注意力。玛丽林在成为母亲、回归家庭之后就失去了追求梦想的天地,詹姆斯即便成功拿到了终身教职,却依然没有朋友,内心孤独。莉迪亚的独特,使得夫妻俩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大女儿身上。詹姆斯希望女儿求同,多交朋友,成为受欢迎的人;玛丽林希望女儿日后可以成为一名医生。父母将自己的梦想移植到女儿身上,关心她,爱护她,重视她也要求她。他们将自己的期许渗透进女儿生命中的点点滴滴。父母的爱,就像是一片片飘落的白雪,看似轻盈,日积月累终于压垮了孩子。所以这本书开篇就是莉迪亚了,接下来在对莉迪亚因的探寻中展开了这个混家庭的故事。

莉迪亚的因是什么?是自。她无法承受父母沉重的爱,无法完成父母未完成的梦,无法拥有真正的自己。这些痛苦令她难以再生存下去,她只好选择亡。生前莉迪亚最大的愿望就是父母可以说一句,做你想做的事情。没有,一次也没有。父母以为自己很了解女儿,他们从不问莉迪亚的想法,自以为是地规划着、主宰着她的人生。莉迪亚看懂了父母的心思,她隐藏真实的需要,迎合父母的期许。如同父亲一样,她没有朋友、孤独无依,但却假装与朋友通电话、看电影;如同母亲一样,她学习优秀、与众不同,打算今后学医。这样的莉迪亚是父母想要看到的,却不是莉迪亚本人所期望的。但是她爱自己的父母,为了父母她选择隐忍下去。

在这个家里,内斯和汉娜是被父母忽视的存在。尽管内斯很优秀,拿到哈佛的录取通知,却依然引起不了父母的注意;尽管汉娜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似乎应该备受宠爱,然而她也是被忽视的角色。因为他们长着一张中国人的脸庞,因为他们两个身上寄托不了父母的梦想。在这个家庭里,内斯和汉娜像是旁观者一般,清醒的羡慕着莉迪亚,同情着莉迪亚。只有他们懂得莉迪亚内心的痛苦与畏惧。在莉迪亚的内心,内斯是最懂她的人,也是支撑着她活下去的重要力量。

当发现父亲出轨,当内斯要离开家里远走哈佛,莉迪亚心里的两根支柱轰然倒塌。她所坚持的,她所守护的都不存在了,心里的孤独与恐惧迸发出来,无法抑制。自始至终,莉迪亚都是没有自我的,支撑她的始终都是对父母的爱、对家庭和睦的期待和对哥哥的依赖。在这三者不复存在之后,莉迪亚迷失了。为了找到自我,她选择结束生命,重新开始。

但愿在“天蓝色的彼岸”,莉迪亚可以找到自我,做自己。但愿每个人,不要绑架他人的人生,不要让他人为自己的梦想买单。

告白妈妈的作文【三】

玛丽娜在经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恋爱到平淡如水的婚姻生活,母亲的唤起她要重新追随年轻时的崇高理想—当一名医生,实现自我价值。她逃避了一个已为人母人妻的事实,她忘了责任和痛苦是并存的,也没细想过现实并非与理想对立的,毅然决然抛下一切,给年幼的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心理伤害。

莉迪亚害怕再次失去母亲,她以一种卑微的姿态祈求着母爱,母亲用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光环以爱的名义强加给孩子,在爱的绑架下,孩子失去自我;一步一步陷入黑暗。在得知无法改变内斯-唯一可以给她带来慰籍的哥哥要离家上大学,以及原以为可以从杰克那儿寻求解脱离家出走,当着一切落空,她彻底绝望且异常孤独,她的孤独不是受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最终放弃自己。本书以种族歧视为社会意识形态为背景,批判民族歧视。

在书中我若隐若现看到了自己和孩子的身影,只想对儿子说“狭路相逢请拥抱。”

非常喜爱龙应台《目送》里的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以此读书笔记告诫自己,生命需要的是自行浇灌。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